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雷琴漫谈——雷琴的构造、演奏和来历
傅定远 华音网 2022-02-26

擂琴是我国一种非常独特的拉弦乐器,它音量宏大,音色明亮,音域宽广达四个八度(f--f4),涵盖了中胡、二胡到高胡的全部音域。因此,各种胡琴演奏的乐曲和技巧它基本都可以演奏,其表现力和演奏技巧是很丰富的。此外,擂琴最独特之处是能模拟人声唱歌、唱戏。仿奏起民歌和戏曲唱腔,宛如真人歌唱一般。象戏曲中老生、花脸、青衣等不同行当的男女唱腔,京剧《沙家浜》中阿庆嫂、刁德一、胡传揆三人对唱的《智斗》,只用一把擂琴就能模仿得惟妙惟肖。其他如说话道白,锣鼓军号、笙管锁呐、鸡鸣犬吠、牛马嘶啸、百鸟鸣叫以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许多音响,它都可以模仿得栩栩如生,几可乱真。所以,擂琴演奏常常引起中外观众的极大兴趣与热烈反响。

一件拉弦乐器为何具有这样奇妙的音响和功能呢?其奥秘何在呢?这就要从擂琴独特的构造和演奏方法来寻求答案了。

擂琴是在山东坠琴的基础上发展衍变而成。它的琴杆象三弦,用红木制做,呈半圆柱形,光滑的平面是指板,琴杆很长,从山口到琴筒约840厘米,比大提琴的指板还要长。琴杆上端的琴头向后成卷书状。两根琴轴与三弦轴类似。

琴筒用黄铜铸造,或用3-4毫米厚的黄铜板焊制而成。一端蒙以蟒皮,要用优质的上好蟒皮蒙到最紧的程度。否则,音色不清脆明亮,难似人声。这种蒙皮技术现在只有很少老师傅才能掌握。

擂琴弓所用材料与形状都与胡琴弓相同,但要长大得多,整个长度约一米,这可能是中外弦乐器中最长的弓了。

琴弦过去使用丝弦,外弦为子弦,里弦用老弦。五十年代从笔者开始已改用钢弦,外弦用32#钢弦,里弦为27#钢弦或特制缠弦。

琴码与众不同,采用长20-25毫米,直径79毫米的秫稽杆,其表面光滑又富韧性,能经受钢弦的重压,其杆心质地疏松,因而发音明亮松脆,好似人的歌喉洪亮又有光泽,目前还没有别的材料可代替。

擂琴由于上述独特的构造,使它具有洪大的音量,宽广的音域和明亮富于变化的音色,其常用最佳音质正相当于人声歌唱的音高范围,音质又接近人声,这就是擂琴最擅于模拟人声歌唱的物质基础和奥秘之一。

奥秘之二是擂琴还有着一整套模拟人声歌唱的独特的演奏方法。演奏一般乐曲时的弓法指法与其他弦乐器基本相同。但模仿人声歌唱时则左手采用“一指按弦法”,即只用食指上下滑按或点按出所有的音符,各种上下滑音、颤音和装饰音,全靠食指频繁而准确地换把来完成。人们唱歌尤其是唱戏时音与音的连接是以滑音为主的,只有“-指按弦法”才能准确逼真地模奏出人声歌唱的效果。如果四指并用,每个音用不同手指去按,就不像人唱了。

模仿人唱时的弓法是根据吐字行腔的规律和要求而定的。一般是吐字时换弓,行腔时用连弓,吐字因“五音”、“四呼”的不同,字头有许多轻重的变化,换弓也相应采用强换、弱换和暗换等。运弓以连弓为主,辅以分弓、顿弓、砸弓等,行腔时的长弓不但要奏出众多的音符,还要在一弓中变化多种力度,使唱腔既连贯圆滑,又抑扬顿挫。弓法的安排和运用与二胡等拉弦乐颇不相同,往往胡琴换弓时它不换,胡琴不换弓处,它却换了。

为要仿拉好唱腔,擂琴演奏者除了要熟练掌握乐器的技艺外,还必须学习和研究唱腔,掌握吐字行腔的规律与方法,分析各家各派演唱的风格特点。然后,才能据以通过恰当的弓法指法仿奏出来。同时,在仿奏唱腔时,演奏者脑中意念想的是唱词,而不是象奏其他乐器时想的是谱。因为仿唱时的弓法、指法是根据吐字行腔而定,只有想着词和腔,而不是想着曲和谱,才能奏得生动传神,恰似人唱。否则,只能如一般地演奏曲谱而已。

人们不禁要问:这样独特的擂琴及其演奏方法是从何而来的?它的历史有多久?应该说擂琴是我国民族乐器百花园中较年轻的新成员,其历史尚不足百年。它的创始人就是笔者的恩师,杰出的民间音乐家王殿玉先生(1899一1964)。王老师出生在山东郓城县徐桥村一个农民家庭,早年父母双亡,随兄嫂过活。六岁时因患天花双目失明,九岁开始学艺。由于他具有很高的音乐天赋,又肯勤学苦练,到十五六岁,在流浪卖艺的过程中,他已学会了坠琴、三弦、四胡、古筝等乐器。还会唱三弦书、二夹弦、琴书。尤以坠琴拉得出众,颇受赞赏。他逐渐尝试着在坠琴上模仿一些山东小调和琴书、二夹弦的唱腔,受到乡亲们热情地鼓励和欢迎,更鼓舞了他钻研创造的精神。不久,他便能模仿锣鼓、唢呐、笙管的演奏,以及鸡叫狗吠,人言哭笑、弹花纺线等生活中的音响。在郓城县及曹州府(今山东荷泽地区)一带逐渐出了名。

19岁时,他南下南京、上海等大城市,企求更大的发展。为了适应城市的观众和条件,为了模仿京剧唱腔的需要,他感到坠琴的音量音色都不理想,于是把琴简加大,琴杆和弓子都大大加长,形成了最初的擂琴。这件新乐器立即显示出很好的效果与功能。它音量大,音色更象人声,拉起戏来效果更好。

王老师是位天才的杰出的演奏家。它从一个穷乡僻壤的盲艺人,摸索创造出了擂琴及其演奏艺术,其创造力是极不平凡的。卅年代起,他已逐渐在上海等地享有盛名,他仿拉京剧不但青衣、老生、花脸特点分明,而且学谁象谁,仿哪一派似哪一派,把各位名家在吐字行腔、气口韵味、吞吐收放等方面的特点和神韵都模仿得细致入微,丝毫不爽,栩栩如生。不仅形似,更兼神似。使观众不由得拍案叫绝,所到南北各地,人们争相传颂,一睹为快,引起极大的反响。当时,报纸评论说:“一个著者,五个手指竟能将人声笑语、鸡鸣犬吠乃至京剧名优之声腔,由两条弦上拉出,而且惟妙惟肖,真叫人为之倾倒”。“赞誉他为”稀有之奇才,罕见之绝技。”“丝弦圣手”、“双弦大王”。

王老师创立的擂琴艺术、经历了近百年的风雨,证明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艺苑奇葩。如今,他的传人们更将此独特的技艺继承发展创新,推出国门,走向世界,所到之处无不轰动称绝。可惜目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

今年是王殿玉先生百年诞辰,中国音乐家协会擂琴研究会将在北京举办纪念音乐会和学术讨论会。甚望各界热心人士给予支持关怀,使擂琴艺术继续发扬光大。

载于《乐器世界》1999年第2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