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振民配伴奏
《悲歌》又名《处世难》,为刘天华于1927年创作。大凡悲歌之类,往往情绪压抑怨愤,音调哀愁低沉。有的呼天抢地痛不欲生,有的欲哭无泪难以名状。但此曲却非一般,它不是个人或家庭遭受什么不幸的“小悲小哀”,而是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充满关切的“大悲大愤”,是刘天华内心情感强烈表露的产物。
该曲创作于一九二七年冬,正值作者任教于北京大学、女师和艺专时期,当时军阀混战割据,奉系军阀赶走了皖系段祺瑞,占领了河北,进驻北京。军阀张作霖手下政客刘哲充当军阀政府的教育总长,大肆对教育事业进行摧残,将北大,师大,工大,医大,农大等9所不同类型的高校强行合并成一所不伦不类的“国立京师大学堂”,接着又以“音乐有伤风化,无关社会人心”为由,勒令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女大音乐系停办,后经刘天华与音乐界及社会各界人士奔走呼告,女大音乐系才得以幸存。而萧友梅主持多年的全国仅有的高等音乐教育就这样被毁于一旦。在这种形势下,刘天华先生悲痛欲绝,处事艰难之感尤其强烈。他说:“目睹艺专音乐系及北大音乐专科的停办,凡我同人无不疾首痛心。”在这种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他写出了《悲歌》一曲,在生前一直反复推敲修改此曲的板眼于弓法,知道1932年4月准备出版不久,刘天华先生却与世长辞。至此,此曲乐谱的板眼和弓法未能定型。流传的有两种版本,是其弟子沈仲章和陈振铎根据回忆和自己的理解记录下来的乐谱。
《悲歌》是刘天华创作的第四首二胡独奏曲,如果说,前三首主要是“继承传统音乐”的产物,那么,这一首则有明显的借鉴西洋技法的印记。大量使用变化音(#I)(#5),甚至把五声音阶中常用的小三度(35)(61),变成大三度(3#5)(6#1),这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洋味,但听来却比较自然,并无怪诞别扭的感觉。乐曲开头几小节象是西洋音乐的大调式,中间出现了"#5",又象是和声小调。其实它的基本调式仍是中国五声音阶商调式。出现得最多的一个音“2”,是它的主音,乐句不论长短,总是围着这个音转,最后由邻近音导入主音结束,全曲总体上仍保持着中国民族音乐的基本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