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声吟唱:尚长荣
江 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这首交响曲,并非单纯为一首古诗谱曲,也不是写柳宗元的个人遭遇,而是借助于诗的意境,以吟、诵、唱相结合的手法,加上古琴新韵,站在今人的立场上,给予交响化、现代化的表述,以弘扬浩然正气的独立人格精神。
——朱践耳
《第十交响曲“江雪”》是中国现代作曲家朱践耳所有交响曲作品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部。《第十交响曲》音乐材料依据柳宗元《江雪》诗意展开,以西方十二音技法和管弦乐队为骨架,融合极具鲜明中国特色的京剧、古琴、唐诗元素,是对诗意背景的衬托,以便于戏剧性音响的营造。加之在现场演奏中使用预制录音的演绎方式,造就了这部经演不衰的力作。1997年,接到美国哈佛大学弗朗姆音乐基金会委约,朱践耳先生开始构思《第十交响曲》,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作品并于1999年由上海交响乐团首演。这部灵感来源柳宗元五言绝句《江雪》的单乐章交响曲在音乐技法以及其所体现出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内涵方面而言,堪称朱老创作顶峰时期代表作。
由京剧名家尚长荣吟唱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恰似一位孤傲的隐士,独立于满江寒雪之中冷眼旁观着一切,已超脱于尘世之上,在寂静深山中寻求心灵的宁静。对于为何要用预制录音、而非现场演绎吟唱和古琴,朱老有多方面考虑。由于作品中“主人翁”只有一人,自弹自唱的难度颇高,而且古琴音量极小,需要靠扩音帮助才能在大型管弦乐演出中具有“存在感”;朱老需要吟唱和古琴有远近、虚实的变化,音量大小、位置调整就需要预先定点定位才能形成“来无影去无踪”之感;有了预制录音之后也方便任何想要演奏此曲的乐团,只要带着录音和总谱就能去各地演出,大大提高了这部现代作品的传播力。
借用杨燕迪教授的评论:“《第十交响曲》表明了20世纪中国作曲家在交响曲写作上已达到的艺术高度:中国气韵,人文关怀,士人境界,民间给养,《江雪》似乎是朱践耳的探求、思索、修养、人生经历和艺术技巧的总结,它们共同成就了这首伟大的交响曲,是讴歌独立人格与浩然正气的交响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