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奏家郝贻凡
郝贻凡,中央音乐学院琵琶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琵琶协会常务理事。先后师从于李光祖、王范地、林石城教授。197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1982年毕业留校任教。现为第四代“汪派”琵琶传人。
郝贻凡教授从教40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她的学生在全国大赛中多次获奖,她的研究生举办音乐会二十余场。1997年她在附中担任民乐学科主任期间,创建了“中国少年民族管弦乐团”,为附中民乐学科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汪派”琵琶的继承人,郝贻凡老师在教学中从“汪派”的传统曲目入手,教学理念三大重点为:1、基础训练;2、流派传承;3、开拓创作作品。强调为琵琶的专业化教学打好基础,之后毫无技术障碍的融会贯通琵琶流派与传统的精髓。
郝贻凡老师说:历史的车轮是永远向前行驶的,保护传统是我们的责任,发展琵琶也是硬道理。在当下专业化的教育已经开展了近70年之久的今天,我们一代代教育者,都在承载着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用我们的实践教学去保护和发展,才能形成良性的发展空间。
乐曲《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以楚汉相争的历史为题材而创作的琵琶独奏曲,乐谱最早见于《华秋苹琵琶谱》。《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代表作,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
《十面埋伏》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垓下决战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是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音画。乐曲整体可分为三部分,由十三段带有小标题的段落构成,分别是: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和得胜回营。该曲以公元前202年刘邦与项羽垓下之战的史实为内容,用标题音乐的形式描绘了激烈的战争场面,虽为史实,却也不乏丰富的感情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