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一曲成名大器晚成——马迪笛艺初探
高纯华 华音网 2024-03-19

摘要:马迪,中国著名笛子演奏家、作曲家;“长安笛派”代表人之一;西安文理学院器乐教研室主任、中国音乐学院客座教授、西安音乐学院客座教授。马迪先生集演奏、作曲于一身,对笛子艺术锲而不舍的追求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使他的艺术造诣和才华得以充分展示。他凭一支竹笛弘扬秦风古韵,让世人领略了八百里秦川浓郁的西部风情。

关键词:马迪笛曲创作 演奏风格 竹笛教学 竹笛推广

《秦川抒怀》这首笛子曲在笛子界中可谓是家喻户晓,几乎所有能够到达一定演奏水准的演奏者都要演奏此曲,这首经典的笛曲似乎已成为西北笛曲的代名词,一听到此曲,就会使人联想到“八百里秦川”的沧桑变迁以及西北汉子奋进、豪迈之情。这种豪情正是曲作者自身的生活积淀和真情实感的流露,并且他用自己声情并茂的演奏,通过笛声,传遍了大江南北。仅此一曲,使广大的笛子演奏者、爱好者了解了西北风情,更记住了这位豪情万丈且又不失细腻、内敛的笛子演奏家、作曲家——马迪。

近些年来,马迪并没有“吃老本”,他把所有的经历都投入到演奏、创作和理论研究上,相继推出了《赶牲灵》、《塞上风情》、《山居秋暝》、《大漠》、《望乡》、《纺线线》、《春夜喜雨》、《跑旱船》等一批佳作,同时,在演奏上不断追求新的理念,在自己的演奏实践中努力探索最适合自己的演奏方法,打破“南北派”的界限,寻找属于自己的和谐之声,逐步形成了集创作、演奏、教学于一身,以诠释“秦风古韵”为主的“马迪风格”。

“马迪风格”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创作、演奏和教学。

一、马迪的笛曲创作

“要想在笛子表演艺术上有所作为,就必须要有自己的作品。”这句良言似乎已是不争的事实。从老一辈的冯子存、刘管乐、陆春龄、赵松庭到中生代的演奏家俞逊发、詹永明等大家,无不都有自己的旷世之作,马迪也不例外,凭借20岁的习作《秦川抒怀》一举成名。成功的背后固然有着父亲的严厉督促以及自身的努力,而更为直接的是基于生活的土壤和文化氛围孕育出创作的灵感。

古城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统领八百里秦川。土沃物丰,地杰人灵,中国历史上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千年之久。秦汉的辉煌,隋唐的鼎盛。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历史曾镌刻了无数的神奇,马迪——生长在这片古丝绸之路起点的长安人,“秦风古韵”已深深地融入其血液之中。在其创作的数十首作品中,大多数都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在此基础上,又不时挖掘新的音乐元素,探究新的创作思路和理念。其作品大致有以下几点特征:

第一,其创作深深扎根于民歌、戏曲音乐和传统音乐。谈及这一点,还要从陕西的地域、人文、语言和民歌说起。陕西包括陕北、关中、陕南,唐代后气候恶变、生态衰变、土地贫瘠、旱灾绵延,方志云“人性躁动、风气果决、尚醇厚、好俭约。”运用的语言是西北中原官话的关中方言和陕北晋语,受其地域、人文、语言的影响,造就了陕西人豪爽、刚毅的性情,随之产生了苍劲的民歌。陕西的民歌体裁主要有山歌、小调、舞歌、号子等组成,最为人熟知的就是豪放的“信天游”,除此之外还有秦腔、二人台、秧歌等。此外,由于是多朝古都的缘故,多种类型的古乐,尤其是唐乐流传至今,丰富了陕西的音乐类型。从音乐本身来看,其调式徵、商、羽调式,多向下属宫音系统转调,多四、五度连续回返跳进,其色调较为单纯,常见的乐汇音组有512、562、623、5612,除此之外,还有带有地方色彩特色音阶,如7声音阶(燕乐),偏音降7和4,同时也包括戏曲中的苦音、哭腔等,这些音素整合起来,形成了“秦风古韵”这一独具地方特色的音乐风格。马迪正是运用着这一特有的音乐风格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曲风。《赶牲灵》、《秦川抒怀》、《塞上风情》、《晨曦》、《纺线线》、《跑旱船》等曲目都是根据当地的民歌和舞歌改编、提炼而成;《秦腔曲牌》是根据秦腔牌子曲移植而成;《山居秋暝》、《登幽州台歌》、《夜雨寄北》等曲目则是运用唐诗的意韵和古乐的神韵结合而成,欣赏之时,顿时使人身临其境,感受到黄土地的豪情激越和凄美,体味到古乐悠远深邃的意境。

其二,在立足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勇于推陈出新。继《秦川抒怀》、《塞上风情》等一系列作品被世人肯定后,马迪试图将音乐的风格从秦川风情中转移到其它领域,2001年,他结合了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意,通过对古丝绸之路上商队行程的描写,加之异域的音调,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异域风情。此曲一经问世,受到了众多演奏家和笛友们的高度评价,可谓是为新世纪的笛曲创作增添了一抹亮色。此后,这股创作的新思潮一发不可收,在2003年又相继运用了闽南的音乐素材,谱写了《望乡》;根据杜甫的唐诗《春夜喜雨》的意境创作了同名排箫曲《春夜喜雨》;2005年又根据山西民歌改编了《看秧歌》……或许是跨入新世纪给马迪带来了新的创作思绪,这些乐曲不单单是纯粹地借景抒怀,而是更多地融入了作者的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充分地反应了作者对“美”的深刻理解。

第三,其作品形式丰富多样,主旋律和伴奏构成一种有机的整体。在其作品中有笛子独奏曲、笛子与乐队作品、笛子二重奏、排箫曲等类型,选用的笛子主要以适合“吹情”的F、E调中音笛和以善于表达“意韵”的低音大笛为主,特别是运用了无膜低音笛,产生出一种特有的质感,较完美地表达了乐曲深层次的内涵。其作品强调主旋律的连贯性和耐听性,几乎每首乐曲的旋律都会使人久久回味,在创作时,他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先大致写下旋律,之后反复吟唱,以求旋律的精致完美,《秦川抒怀》就是在反复念唱陕北民歌《绣荷包》中,稍许变换音阶的行进,运用碗碗腔的戏曲韵味,加上民歌旋律笛子化的手法而诞生的。此外,他的作品不光只是主旋律美,它的配器与主旋律相得益彰。配器中不仅采用了传统的音型节奏,更多地加入了地方音乐的色彩,运用了“我繁你简、你简我繁”的手法,同时配有复调的穿插,层层推进,使整部作品层次鲜明、起伏跌宕、高潮迭起,意味深长。

这些优秀的乐曲和配器几乎都出自于马迪一人之手。这对于一位专业的作曲家来说可能不是件难事,但对于马迪来说那就不得不让人佩服他的才气。细细想来,真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文化深厚、人文气息浓郁的古城,对优秀音乐文化的感悟加之后天的勤奋,促使美好悠远的音符从其心中自然地流露,此时,我们早已抛开业余和专业的界定,因为,只有自己内心的心声才是情真意切的。

二、马迪的演奏风格

好曲子更需要好的演奏家将其演绎、推广。马迪作为当代中国优秀的笛子演奏家,诠释自己的作品更是当仁不让。可以说,他的演奏是随着作品的深入而逐步完善的。

从吹法上来看,他讲究气息贯通,声音追求松、圆、透、亮,南北兼容,中西结合。马迪认为“吹笛以气为本,气通百通。”在其演奏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他的松弛,无论演奏什么风格的曲子,音色都是那么的圆润、干净,声音具有强有力的穿透力。他演奏时,气流是非常的缓慢,气是通过小腹的支撑,经过畅通的腔体自然流出(意指口腔打开,其从腹腔哈出),这样能使声音更为集中,把跑气量降到最低点,在轻松的状态下便于气息的控制;正是由于这种松弛的演奏状态,在其演奏过程中运用了“马氏”特色的气震音,他的气震音有别于一般单纯意义上的腹震音,他是根据音乐的发展和起伏,运用各种不同速率和气息位置的气震音来表达乐曲的内涵,时而用深厚的腹震音表现幽远的诗意;时而用气位较浅的气震音来表现如泣如诉的凄美;时而又用两者相结合的气震音,虚实交替,表现出情景交融的风韵,这些不同幅度气震音的运用正如人们的倾诉,诉说着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他那种自然的吹法,还借鉴了西洋长笛的演奏法,音色柔和婉约,高、中、低音的音色相对统一,这种吹法在演奏古韵意味的曲子中尤为明显,体现出“气韵生动、笛人合一”的超凡境界。

从演奏技法上来看,除了常用的笛子演奏技巧以外,马迪还在笛子上运用了“揉音、交击、刹气、呼音、无膜金属声”等新演奏技法,拓宽了笛子的演奏技法。提起揉音,我们很快就会联想到《秦川抒怀》中降7的演奏,它是通过食指和中指并拢,协调地向下压揉,演奏降7音,产生出如同板胡压弦的独特效果,利用这一技法来模仿陕西音乐中的苦音,非常接近人声,用于此曲中,好比是戏曲中的润腔,为乐曲增添了无穷的韵律,可以说,这个技巧也几乎成为了演奏陕西风格乐曲的常用“武器”。“交击”最先在高明老师的《陕北好》中运用,它是通过相邻两个手指持续交替颤动,产生出特有的灵动、交错之感,马迪在《赶牲灵》中运用,模仿骡子的叫声,惟妙惟肖;在《山居秋暝》中使用,以追求空灵的意境。提到《山居秋暝》,其中除了运用“交击”的技法之外,还首创了“刹气、呼音、无膜金属声”这三种特殊技巧。“刹气”源于尺八的技法,用强有力的气一触即发,灌入吹孔,产生惊讶震慑之感;“呼音”是笛音和喉音的结合,即在演奏旋律的同时,喉咙吟唱出不同的音调,具有和声的效果;“无膜金属声”则是指利用无膜的低音大笛,通过对气流、音色的控制,发出如同箫一般的金属声,本曲运用这些技巧,以求通过幽远的笛声,展示出古诗意的深邃意境。马迪对演奏技巧的合理利用,增强的乐曲的风格性,同时也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马迪作品风格”特色。

谈到“美”,每个演奏家都有各自的观点,马迪对“美”的理解可以用“虚实结合、刚柔相济、层层深入、气韵生情”这十六个字来概括。他认为,在一首曲子中,除了在强弱上要有变化之外,还需根据乐曲的意境,在音色上有起伏的对比,从美学角度上来讲,如果整首乐曲都是一种音色的话,即使音色非常统一、完美,但从整体上分析,一成不变的美就不完美了。从马迪的作品本身和演奏上来看,都是由几个层次组成,在不同的段落中,他将气韵、音色也分成几个层次,缠绵柔美、柔中带刚、意韵深远、由浅入深地刻画出乐曲所要表达的内涵,他的作品犹如曲线图一般从低到高、由高到低的连绵起伏,他的演奏更是打破了原先认为“北方笛派”都是粗犷,大音量的片面思想,马迪用他那沉稳而不失豪放激越;粗犷而不失委婉细腻典雅之韵,用他那特有的审美思想和音乐语汇讲述着秦俗民风和大唐神韵。

三、马迪的竹笛教学与推广

在演绎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马迪不忘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整理著书,积极投身到专业竹笛教学和业余竹笛推广工作中。

他现任教于西安文理学院和西安音乐学院,在教学过程中,他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在为学生打下良好基本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授课时从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在掌握乐曲的风格后尽量让学生自由发挥,此外,每个学生学习的曲目也不尽相同,在学完传统的必学曲目之外,曲目由学生自行选择,而后给予建议和指导,正因为马迪的因材施教,涌现出一批高水平的优秀演奏人才,学生中有继承“马迪风格”的;有擅长演奏演奏高难度西方乐曲的;也有南北兼容、取各家之长的……这些学生在全国以及省市级比赛中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2009年11月21日,在西安音乐厅举办了马迪师生音乐会,充分展示了其丰硕的教学成果。

在业余时间里,马迪也没有闲着,2007年4月,为了更好地促进陕西竹笛艺术的普及、教育和交流,他创立了“马迪笛、箫、埙联谊会”。他让出自己在陕西省歌舞团里的住房,作为联谊会的活动场所,定期举办笛友交流会和讲座,解答笛友们的问题,并且亲自为笛友们示范、讲解;成立短短几个月来,参加联谊会的朋友愈来愈多,可以说这个联谊会成为了笛友们乐园。应笛友们的强烈要求,2007年7月,又在西安举办了首届“马迪竹笛研习营”,来自美国、黑龙江、广州,湖南、山西、河南,江苏、山东、内蒙、甘肃、河北等地区的30余名营员汇聚一堂,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马老师逐一进行指导,营员们收获颇丰。今后,马迪表示要多举办此类的业余交流活动,并不时邀请专业的演奏家们共同参与,他非常愿意担任“笛文化”的传播大使,为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民族文化出谋划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马迪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他讲究:“气出丹田、小腹支撑、气流缓出、口腔共鸣。”强调演奏时要处于一种相对放松、自然的状态。“气是吹奏之本”贯穿其笛艺理论。中国历来有“气沉于底、声贯于顶”之说,只有气息沉住了,才能保持身体的自然放松,松弛、宽畅的腔体能使气息顺畅流通,发出松润的声音,通过口腔有序地调节,达到高、中、低这三个音区音色的统一。在练习气息时,可先模仿“狗喘气”的感觉作肢体练习,做这个练习时下降喉头,打开口腔(发“奥”声的状态),腰围始终保持向外扩张,气息一进一出,寻找气息的位置感及腹部的扩张、弹性感,把气息吸满,横膈膜向外支撑保持,口腔保持打开状态,咽喉畅通,靠腹部的支撑八气息拉住而不出气,不允许用喉部卡气或用风门挡气,在保持几秒后,再往外徐徐呼气,以此增强腹部肌肉对气息的控制力。在基本找到感觉后,可以开始在笛子上试吹长音,之后可以结合小曲、民歌练习气息的转换,同时有计划地通过练习曲练习手指的灵活性和舌头的弹性,“气、舌、指”是吹好笛子的三要素。在吹奏曲子方面,他强调不要一味地演奏一种风格的乐曲,应该多接触各种风格的乐曲,较为全面地掌握音乐之外的知识,多吸收姊妹艺术中可以借鉴的因素,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演奏出属于自己的音乐。音乐要的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马迪将其教学理论系统地汇总整理,出版了《竹笛演奏入门》、《中国笛子基础教程》、《箫基础教程》等教材,这既是他教学智慧经验的结晶,又是学生及竹笛爱好者学习的好教本,它对竹笛教学以及推广普及竹笛艺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结语】

《秦川抒怀》已流传了近30年,马迪却是近几年来才渐渐走入笛界同仁的视线,作为一位大器晚成、厚积薄发的笛坛才子,在笛曲创作、竹笛演奏、普及教育、竹笛理论上均体现出大家丰采。在本文即将发稿时,又传来喜讯,马迪先生的《塞上风情》获得“2011年度陕西省首届民族器乐新作品评选”一等奖(总分第一),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刘锡津称赞道:“塞上风情是一首优秀的作品,听到乐曲中间部分,感动了我好几次。用很小的一段信天游发展成如此令人震撼的器乐作品,很不简单。笛子就那么几个眼,很简单的乐器,通过《塞上风情》你能感觉到笛子的表现力是如此的丰富,如此的感人。马迪的演奏也是一流的。”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乔建中教授感叹道:“近年来笛子好的作品太少了,塞上风情我很喜欢,太感人了。笛子音色的多变,曲风的独特,音乐的大气磅礴,是近年来笛子作品中少见的。”期待马迪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继续发展探索,创作出更多的佳作,能够如笛子宗师陆春龄先生寄语那样:“一马当先,笛艺腾飞”!

作者简介:

高纯华(1981—),研究生学历、西安音乐学院竹笛教师、中华笛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安徽江淮笛文化研究所艺术顾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