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秦风、古韵、丝路情——从三首作品看马迪创作思维的多样性
蒋宁 华音网 2024-03-19

摘要:马迪,是中国享有盛名的竹笛演奏家,也是“长安乐派”极具代表性的音乐家。一曲《秦川抒怀》三十多年间在笛界久吹不衰,并风靡海内外乐坛,奠定了他在中国笛坛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由他创作的《大漠》《塞上风情》《望乡》等作品也逐步成为业界追捧的佳作,可以说每写一首就会成功一首。本文将以马迪创作中的几条线为依据,以三首乐曲为范例,详细阐述他创作思维中的阶段性与多样性。

关键词:马迪长安乐派秦风古韵丝路情

马迪先生生长在“三秦大地”,是中国西部音乐家代表之一。他博采众长、刻苦钻研,集演奏与作曲于一身,凭借一支竹笛,让万千世人领略到“秦风”的豪情、“古韵”的诗情以及“丝绸之路”的风情。在演奏上,他吸取了西洋长笛、美声唱法等科学原理并融合了南派竹笛的圆润丰厚、柔美流畅,北派竹笛的粗犷朴实、豪放大气以及“新派竹笛”中最为突出的歌唱性风格,不拘一格、自成体系;在教学上,他注重因材施教、精益求精,用科学的方法、形象的比喻不断启发学生、激励学生,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

在作品写作上,马迪先生以“秦风”“古韵”“丝路情”三条线为创作思路,创作出《秦川抒怀》《塞上风情》《纺线线》《望乡》《春夜喜雨》《晨曦》《登幽州台歌》《山居秋暝》《赶牲灵》《大漠》《看秧歌》《远韵》《长安古意》《跑旱船》等数十首脍炙人口的笛乐作品,并发明了指揉音等多种演奏新技法,进一步丰富了竹笛的表现力。他的作品或写实、或写意,每首都不同程度反映了他当时的生活态度和思想境界。正如马迪自己所说:“创作和作者当时的心境有着密切关系。我年轻时意气风发,作品就激昂向上而明快,如:《秦川抒怀》《赶牲灵》等。人到中年时不得志,作品也略显忧伤,如:《塞上风情》《登幽州台歌》《远韵》《山居秋暝》等作品。重返江湖后心情激动,作品更显欢快,如:《跑旱船》《大漠》《纺线线》《望乡》等。如今退休闲赋在家,偶尔还会写写东西,如:低音笛独白《长安古意》,更多的是回顾与感慨。总的来说,现在的创作动机是为了抒怀,和名利无关。”

八百里秦川我的家

竹笛独奏曲《秦川抒怀》写于1980年。当时,作为交换生的马迪正在上海音乐学院读本科,二十出头的热血青年风华正茂、意气风发。这是一首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秦川人民积极向上精神风貌的优秀作品,曾荣获1989年首届“山城杯”电视大赛优秀作品奖。

马迪在创作该曲时,紧紧抓住家乡——八百里秦川,为主要线索,尽情抒发自己对家乡欣欣向荣景象的无限感怀之情。全曲以陕西地方戏曲音乐为创作素材,旋律激扬豪放,耐人寻味。作品问世后,以其浓郁的秦风、秦韵特色很快就风靡全国,而且漂洋过海传到海外,让许许多多炎黄子孙听到了乡音。

作为“秦风”系列的代表作,这首作品不仅被选为各专业院校的必修曲目,而且在多个版本的竹笛业余考级教材中,被定为高级曲目。近年来,也曾多次得到诸多竹笛演奏名家的不同演绎。

《秦川抒怀》的音乐素材来自于秦腔、碗碗腔和眉户调。这三种戏曲音乐的共同之处是音调里都有“欢音”和“苦音”。“欢音”和“苦音”在同一剧种、同一声腔中并存,并相互对比,辉映出不同的色彩。在二者同为徵调式(即同以sol为主音)且旋律骨架音也同为sol、do、re的前提下,“欢音”偏重于mi、la的使用,“苦音”偏重于fa、si的使用。这里要说明一下:在“欢音”里,fa音的使用很特殊,既比原位fa稍偏高,又比升fa稍偏低,俗称“中立音”。si则使用原位si即可。“苦音”里的si,常使用降si,或比降si略高一点的“中立音”。正是存在着如此微妙的特色,作者便以模拟板胡压弦、滑音的韵味,创造性地发明、运用了指揉音技巧,使乐曲风格独特,倍添情趣。

指揉音主要用于“苦音”降si上,演奏要领是:五、六孔的手指要挨在一起,且手指、手腕一定要放松,像弦乐揉弦一样来回揉滚指头,形成降si至do之间的滚动音。注意要委婉而无棱角,频率不可太密集,否则会与指颤音相混淆。全曲中的降si均采用此方法演奏。

该曲另一个有特色的音是fa。在旋律进行时,如向sol解决就使用升fa,如向mi解决则使用还原fa。同时为了方便吹奏滑音,还原fa要采用半孔指法,而升fa,便是“中立音”fa。

《秦川抒怀》作为西北地方特色浓郁的笛曲,有其很强的风格性,表现出西北人豪放与宽广的性格。但千万不能简单地认为“强吹”“使劲吹”便是它的特点。马迪在演奏中特别强调了自然与放松,他的音乐很注重“歌唱性”,要有抑扬顿挫感。以下就是演奏时要注意的几点:

激昂的引子起,此处运用了戏曲打击乐中锣鼓点的写作手法,吐音有力度、有弹性,气息要强,但不可断开吹。要作一个p<fff的渐强,不用指颤音。由慢渐快的双吐音……要连接在一起,不能断开。最后一句渐慢,引出舒缓的过门。柔美的慢板,运用了碗碗腔的唱腔音乐,委婉而细腻,较多地运用了滑音与揉音。

如第一小节就应奏成,而第三小节则巧妙运用了连线中加内双吐的技巧,第五小节的弹吐要像弹奏三弦一样将音弹吐而出。第八小节的中fa要奏得轻巧,此处体现了碗碗腔的音乐风格。第十三小节起,情绪要激动起来,旋律走向也应由“抑”转向“扬”,但同样不可失去碗碗腔的秀丽本色。这段音乐还要注意“花舌”技巧的灵活运用,气震音的幅度要尽量做得大一些。

一句短小的过门,引出热情的小快板。这一部分取材于眉户调,音乐的律动是关键,强弱对比要恰到好处。此处的吐音要奏得干净且富有情趣。吐音过后是奔放的旋律……这一小段要很抒发地吹出,气震音幅度要大,给听众一种心扉打开之感。十六小节之后,又转向轻柔地吟唱,然后又一次的旋律扬出。连续十五小节的吐音一定要干净、清晰。循环呼吸的一个长音re要尽情抒发,强弱变化非常鲜明,之后,一连串的吐音、历音交替出现,将全曲推向高潮。

紧随而至的乐曲第三部分,舒展壮阔,情绪激昂,唱不尽秦川儿女对更加美好未来的热切追求。从曲式上看,是慢板段落的缩减再现,使听众再次回味乐曲主题。尾声部分,作者在演奏中对原谱进行了重新处理。要求不间断地一气呵成,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筝笛一曲韵悠远

大笛独奏曲《远韵》,是马迪先生创作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首作品。这段时期可以说是马迪的人生“低谷期”。事业上的不得志,令他“怀古伤今”,几十年古都的生活造就了马迪宜乐、宜诗的创作思维。这段时期,他创作了《塞上风情》、《登幽州台歌》、《远韵》、《山居秋瞑》(低音笛)、《夜雨寄北》(排箫)等。这些作品都是以古诗、古意为背景创作而成,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远韵》是以《苏武牧羊》故事为背景,用筝笛“对话”的形式成功塑造了汉朝坚贞不屈的爱国大臣“苏武”的形象。

音乐从低音无膜笛的独白开始,以汉朝民歌《苏武牧羊》的曲调为基调,主调上奏出的第一句,苍凉感十足,仿佛尘封的历史闸门被缓缓推开……而属调的一句呼应,则更像是历史的回声。随后,筝的左手刮弦,似寒风瑟瑟、万木凋零,一下子把听众的视野带到了苏武牧羊的北海边……

整首乐曲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商调式曲式。慢板部分,叙述性很强。笛在筝的映衬下奏出了音乐的主题,这是两段“起承转合”的四句式,共八句。似苏武怀抱使节在寒风中朝南而立,遥望故土,“不知这南飞的雁儿能否将我的思念带到亲人的身边?十九年的骨肉分离,你们还好吗?”之后,筝再一次将主题奏出,难道这是故乡的白发亲娘在望眼欲穿盼儿归吗?此刻,笛的角色演变为复调,仿佛远方的苏武也感觉到了母亲的思念,在和母亲隔空对话……

散板的进入,音乐也由“情”的刻画转为“景”的描写。♭7/5/2/♭7的音阶上行、下行排列,八度音程的转换,气息力度的强弱变化以及作曲家特意为该曲设计的技巧“煞气音”的使用,无一不显现出冰天雪地中北国苍凉的情景。

最后一段,是一段紧弹慢吹,也是乐曲最为精彩的段落。低音笛的大线条旋律演奏,似风雪中苏武的一声声仰天长啸,直抒他思君念母的深情。而筝疾风骤雨般的双手弹奏加刮奏,将一幅风雪交加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苏武大步流星地走向历史深处,渐行渐远,消失在无尽的时空隧道……留下的只有那动人的故事《苏武牧羊》!

《远韵》是一首古典韵味十足的作品,曾在陕西省第二届民族器乐新作品政府奖征集评奖活动中荣获三等奖。为了追求低音笛各声部音色的完美统一和音乐形象的苍凉感,马迪特意选用无膜大笛来演奏,简洁的旋律线条与真情流露为这首乐曲赋予了真挚的人文主义情怀。

西行路上的大漠笛声

竹笛独奏曲《大漠》,是马迪先生于1998年创作完成的一首充满浓郁西域风情的作品。曾在陕西省首届民族器乐新作品征集评奖活动中荣获二等奖。这段时期,用马迪自己的话来说是“重出江湖”,整个人的心情也逐步的“阴转晴”,一大波新的作品诞生,如:《跑旱船》《大漠》《纺线线》《望乡》《看秧歌》等。如今《大漠》已成为笛界广为流传和演出率极高的独奏作品。

众所周知,马迪先生生长和生活的西安(长安)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怀着一颗对前人敬重的心,《大漠》问世了。这首乐曲在笛曲创作上突出了三大特点:其一,用大笛来演奏新疆风格的作品。以往我们熟知的新疆风格的竹笛曲,如《帕米尔的春天》《绿洲》等都是用清脆高昂的小笛来描绘,而《大漠》则打破先例,大胆使用C调曲笛来反映作品,增强了音乐的苍凉感和神秘感;其二,在演奏技巧使用上,作曲家不但没有忌讳在大笛上演奏“吐音”反而利用乐思发展在大C调曲笛上大段秀“吐音”,并将“急速气颤音”(俗称“狗喘气”)也运用到乐曲中,为音乐的表现增色不少;其三,为了能够实现演出方便,作曲家从开始创作时就想到与MIDI结合来写,这在当时(1998年)的民乐界还属于“凤毛麟角”,所以《大漠》一经问世,就倍受关注。

纵观整首作品,分为四个段落,大漠孤烟直、丝路驼铃、绿洲欢歌和征途漫漫。不管是演奏还是欣赏,都会使人在脑海中浮想联翩,画面感十足,极其走心。MIDI音乐响起,风沙声的出现,就注定了这首音乐的神秘感,隐约飘来的笛声仿佛是西域蒙面女郎传来的空灵婉转的歌声,增二度音程的使用又像是神灵从远古传来对生命的召唤。音乐进入主题,这是典型的和声小调调式,古老而神秘。镜头开始出现,在一望无垠的茫茫大漠,一支驼队在顶着烈日缓缓前行,在太阳的炙烤下,驼队隐隐绰绰,难道是海市蜃楼?他们越走越走近了……果然,这是从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来的一支商贾队伍,他们承载的是东方的古老文明。一路西行有多难,风沙不断、烈日不停,但是人一旦拥有了执着的信念,这些困难又算什么呢?一阵疾风骤雨般的鼓点后,引出了“绿洲欢歌”,茫茫大漠中的绿洲无疑是上天给这些赶路之人的莫大的恩赐,作曲家尽情发挥大C调曲笛的厚重的音色,却不失时机地使用了大段吐音技巧,这对演奏者的气、指、舌配合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音乐律动欢快活泼,不禁使人联想到篝火、烤肉、美酒、各色的水果、活泼的小孩,当然还有翩翩起舞的窈窕女郎。一阵狂欢过后,一切又恢复如初,音乐再次回归主题,驼队再次出发,踏上漫漫征途,一路向西,驼铃叮当,不知下一个驿站将会在哪里……

《大漠》对演奏者气息的要求非常之高,不仅高、中、低三个音区都要很通畅,还要将强弱力度的层次层层展现出来,更有特殊技巧“急速气颤音”的得当运用。而增二度音程的大量使用,则要求演奏者特别要在音准方面多下功夫。另外,还有一点,那就是笛膜的选用不可过松,可直接贴胶带演奏,会增加音乐的神秘感,更有意境。

结语

本文分析的三首作品只是马迪先生诸多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三首,而他的大量的作品都堪称尚品佳作,并在历届评比中均荣获省级奖。《塞上风情》在陕西省首届民族器乐新作品政府奖征集评奖活动中荣获一等奖;《望乡》在陕西省第二届民族器乐新作品政府奖征集评奖活动中荣获一等奖;《登幽州台歌》在陕西省第二届民族器乐新作品政府奖征集评奖活动中荣获三等奖;《山居秋瞑》在陕西省首届民族器乐新作品政府奖征集评奖活动中荣获优秀奖……另外,由他改编的《赶牲灵》《纺线线》《看秧歌》以及由他和张延武先生共同创作的二重奏《跑旱船》都已成为竹笛界上演率极高的佳作。纵观这些经典我们不难发现:好作品的诞生,离不开作曲家的好创意以及丰富的想象力,而好作品的推广离不开演奏家声情并茂的完美演绎。马迪先生一生钻研竹笛演奏,孜孜不倦。他勤思考、下功夫,从不人云亦云,并勇于挑战,开拓创新出一套属于他自己的科学演奏方法。他的演奏成就了他的作品,他的作品则引领了“长安乐派”的发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