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王惠然谈柳琴
王惠然 华音网 2024-03-20

一、柳琴简史

关于柳琴及柳琴戏的渊源一直无文字资料可查。据传约在200年前,山东临沂有名叫武大团、武二团的兄弟俩,逃荒要饭住在一所破庙时,动手模仿金刚手抱的琵琶做了一个简单的两根弦的土琵琶,讨饭时一边弹着,一边唱着家乡流传的小调,此后这种乐器及这种演唱形式就慢慢流传开来,后又逐渐发展成为二人台式的演唱形式,并出现了以此为职业的街头演唱艺人。他们在唱腔中结束句的拖腔往往有一个七度大跳,所以被人们称为‘拉后腔’,也称“拉魂腔”,即现在的“柳琴戏”。这种戏主要伴奏乐器就是俗称“土琵琶”的柳琴,其作用与京戏中的京胡一样重要。因其形似柳叶,也称“柳叶琴”、“柳月琴”。它一直用于鲁南、苏北一带的柳琴戏和安徽的泗洲戏。原始民间柳琴有双弦七品,音域一个半八度,演奏时在右手中指戴一“柳琴套”(竹制园筒)由大姆指食指捏住,运用手腕甩动之力得声,风格极为别致。民间柳琴的特点是声大势壮,音色粗犷,但如直接把它选用到民族管弦乐队中去,则有几点不足:1.音域较窄;2.不便转调;3.音色欠佳;4.由于“柳琴套”着弦点宽,杂音较多与其它乐器结合不够理想等。

二、柳琴改革

我国汉族的弹拨乐种类很多,表现力也很丰富,但大都为中音乐器,如琵琶、三弦、中阮、扬琴等。长期以来,缺少有丰富表现力的高音拨弹乐器来使这一声部配套成组,形成立体音响。而柳琴则是一件潜力很大的可改革乐器。笔者到徐州乐器厂与老师傅们一起,在保留柳琴原有风格、优点的基础上,根据民族管弦乐队演奏各类乐曲的需要,对柳琴做了一系列改革,1958年制成了三弦高音柳琴后又进一步制成了四弦高音柳琴。

改革的几个方面

(一)提高了定音,固定了定弦

通过缩短琴身和适当改变琴腹结构,使外弦定音由a1改为d2,提高了四度,使柳琴成为一件名副其实的高音乐器。通常三弦柳琴定弦为d、g1、d2;四弦柳琴定弦为g、d1、g1、d2。此类定弦法,通过实践有以下优点:1.保留了柳琴的传统定弦风格(即五度定弦);2.方便记忆和演奏(I、Ⅱ弦为一组,Ⅲ、IV弦则是它的低八度,指法和音程关系相同);3.在同一把位内I、Ⅱ弦之音可奏出一个八度的音(减少了过弦);4.便于调式空弦的利用,在演奏各种性质的和音、和弦时音响丰满,指法简便。

(二)扩展了音域,完善了音位

扩展为四弦后,将七品增到二十九品,由原来的一个半八度扩展为四个八度。

附定弦表及音域表:

在排列上改为十二平均律,可任意转调,便于演奏各种常用的和音、和弦(如大、小二、三、六度、纯四、五度及各种变化和音;开放或密集位置的大小和弦,七、小七等和弦)

见和音、和弦表:(部分)

(三)增大了音量,美化了音色

1.把柳琴的木料,由柳木改为质硬、反射力强的红木。共鸣箱内膛适当加厚,并采用高音区空间小,低音区空间大,面板(老桐木)采用高音外侧稍厚,低音内侧稍薄等措施,使四根弦的高低音振动基本平衡。

和音、和弦表:(部分)

2.由于丝弦质脆、音散、易断,尼龙弦虽然结实但余音小,欠明亮,推拉弦时音高变化迟钝,现第一、二采用钢弦(也有用尼龙钢绳的)第三、四弦采用合金缠弦,使弦与共鸣箱的振动结合更好,增大了音量,美化了音色。

3.将平底琴码改为阶梯拱形桥码,减少了对面板的压力,使面板充分振动,解决了因弦的张力不同而引起的音准差的问题。

4.将原来的高梁杆品、竹品改为现在面上镶有铜片的竹品,使发音灵敏、耐磨,延长了使用寿命。

5.民间柳琴无音窗,现在面板上两侧各开一个椭圆形圆孔,并装上美观的音窗,使之既增大音响又不空旷。

6.在工艺、外观上讲究美观大方,富有民族特色。

改革后四弦柳琴,第一弦高音区清脆、明亮、富于光彩、穿透力强;第二、三弦中音区优美、柔和、富于表情;第四弦低音区深厚结实余音颇长。

(四)革新了演技,增强了表现力

由于“柳琴套”质脆、易裂,触弦点过宽,发音较钝,有杂音,技巧受限,现采用透明的赛璐珞(或尼龙,玳帽)三角形拨片(厚约0.7~0.8毫米),它软硬适度,富于弹性,发音敏锐易于控制力度,便于演奏多种技巧。

目前柳琴在借鉴中外弹拨乐技巧的基础上已整理出一套规范化了的演奏技巧。

此外还有外轮内弹、右轮左带、拍打面板、人工泛音、弦根音等新技巧,为演奏各种乐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极大地丰富了柳琴的表现力。

三、柳琴的性能和作用

1.柳琴擅长演奏节奏明快、富有弹性、欢快跳跃的乐段。如《毕兹卡欢庆会》中的快板:

2.柳琴的长轮既快又密,既有颗粒性又有连贯性,以每拍4个十六分音符,=200为单位计算,每分钟最快速弹挑可达800次,可谓高速度。用长轮来演奏激情昂扬的广板,声大势壮、扣人心弦。如《幸福渠》中:

3.也可用长轮演奏延长音或副旋,可增加总体的明亮度。如弹拨合奏《塔吉克节日》的快板:

4.运用长轮与弦乐的抖弓相结合,可增加密度与透明度,效果极佳。

5.运用长轮与弦乐组做各种八度重叠演奏,可增加音量、气势和亮度,更富表现力,如合奏《旭日东升》中的慢板:

6.也可用长轮与弦乐做对位处理,声部清晰,色彩丰富。如《幸福渠》中的慢板:

7.运用柳琴的琶音划奏技巧,能奏出婉如流水叮咚的音响和意境,和声丰富、色彩艳丽,如《幸福渠》中的慢板:

8.运用柳琴的推、拉、吟、沥等技巧,能奏出民族风格浓郁的抒情乐段。如《春到沂河》中的慢板:

9.也可用此法与其他弹拨乐器齐奏,以加强音量和厚度,如合奏曲《槟榔塞之春》中的慢板:

10.运用柳琴轻快灵巧的小轮,可奏出欢快喜悦,富有特色的乐段,如:舞蹈《喜送粮》中的一段小快板:

又如舞剧《娘子军》中《儿童舞》片断:

11.由于柳琴琴体小巧、琴头细,品位与指距大小基本相等,因此换把、跳把极为灵巧、方便,能演奏出极为出色的高难度乐段,如柳琴协奏曲《毕兹卡欢庆会》中快板的华彩乐段:

12.柳琴的自然泛音明亮、清幽,效果极佳,如协奏曲《战士魂》的片段:

柳琴的人工泛音是近年才有的新技巧,它的发音给人以飘逸、深远之感。如独奏曲《春情》的尾声:

13.运用柳琴的长音和弦,能奏出激情、壮阔的慢板,音响宏亮,气势磅礴,如《春情》中:

14.运用柳琴的和弦来为紧张强烈的节奏型伴奏,具有独特的良好效果。如弹拨乐合奏《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中的快板,在柳琴强有力的节奏衬托下,使低音主旋更雄壮有力:

也可与其他弹拨乐结合,组成音响强烈的节奏群,用以烘托气势,使主旋律更加激情壮丽。如《战士魂》中的片断:

15.用柳琴的单音、双音,以至用三音、四音和弦做各种节奏型伴奏,为常用有效手法。此手法与其他弹拨乐同时组合,富于立体感,效果也佳。

16.运用柳琴中、低音区柔和、浑厚的音色能模仿古琴的音色和韵味。如独奏曲《关山月》中开头:

17.柳琴的中、低音区还可用来表现低沉、忧郁凄凉的情景,很富有特色。如舞剧《红流》中片断:

四、柳琴艺术的发展

随着柳琴改革的日益完善和表现力的不断提高,它不仅在乐队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经过了40年的不懈努力,许多作曲家和柳琴艺术家已创作和改编了一批柳琴独奏曲、协奏曲,使之成为一件很有特色的独奏乐器,为中国民族器乐独奏园地增添了一朵新花。

我于1958年改编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和1960年专门为柳琴创作的全国第一首独奏曲《银湖金波》问世,使柳琴结束了200年来仅用于戏曲伴奏的历史,登上了独奏舞台,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和鼓励。之后,根据柳琴戏的唱腔、过门、曲牌加工改编的《柳琴戏牌子曲》,曲调朴实、优美,富有浓厚的民间戏曲特色,中间的慢板,不用拨子弹奏,改用右手中指轻扫3根弦,在原有的曲调上,增添了自然的和声伴奏,模仿并发展了“柳琴套”的演奏风格,特色更加鲜明,此曲为柳琴风格之正宗。

1978年我在赴湖南、江西深人生活的基础上,创作了全国第一首柳琴协奏曲《毕兹卡欢庆会》。它以湖南土家族的民歌为素材,充分调动了大乐队协奏和柳琴独奏的各种艺术手段,使柳琴的独奏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曲中首次运用了右手大指拨弦,结合左手的推、拉、吟、揉、泛等技巧,奏出了甜美幽静的“摆手舞”主题,配以二胡、箫三重奏的形式,风格清新、高雅、别致。

80年代我创作的《陕北随想曲》(又名《西北随想曲》《故土随想》)、《塔吉克舞曲》、《田野琴声》、《春情》,改编的《关山月》等均各有特色,它们风格各异、手法新颖,并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柳琴特有的神韵。

我的另一部大型协奏曲《悠悠故乡情》和《血染的木棉花》被誉为真正的“中华之魂”、“民族之魂”。该曲在充分发挥传统手法的同时,大胆吸收借鉴了西洋的作曲技巧。在曲式、板式、和声应用上;在调动大乐队各种艺术手段及音量、音色、力度、色彩的对比上;在表现主题、内容和意境,塑造音乐形象的广度和深度上都作了新探索和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标志着柳琴独奏艺术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历史阶段。专家们在评论中写道:“《悠悠故乡情》一曲,那优美迷人的旋律,犹如雨后的土地一样,散发着清爽沁人的气息。”小小的柳琴高唱低吟,体现了柳琴艺术家追求旋律美的创作个性。琴声如诉如泣,众多乐声形成沉痛的哼鸣似的合唱,赞颂着民族的精英。该曲荣获首届中国艺术节金杯奖、五届会演优秀作品奖、演奏奖。

为从各方面探索柳琴的各种表现力,我还改编和移植了一批外国名曲如:罗马尼亚的《云雀》、里姆斯基·阔科夫的《野蜂飞舞》以及吉普赛之歌《流浪》和《月光奏曲》、《匈牙利舞曲》等,都进一步扩展和提高了柳琴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力,开扩了新的领域。

近年来为台湾协奏曲大赛创作的协奏曲《江月琴声》以及为新加坡艺术节创作的新演奏形式柳琴、琵琶双协奏曲《嵩山印象》均获得很高评价。

五、四弦高音柳琴改革成功后的现状

自1958年对柳琴进行一系列改革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其间可分三弦柳琴和四弦柳琴两个阶段。以1963年前卫民乐队进京汇报演出为标志,通过演出柳琴独奏和柳琴齐奏及唱片的出版,吸引一批专业乐手,纷纷到济南学弹柳琴,作为第一次高潮。1970年随着四弦柳琴的改革成功,柳琴独奏曲《幸福渠》、《春到沂河》在全国广为流传以后,柳琴开始在海内外逐渐普及,其主要表现有:

1.制作厂家日益增多,除最早的合作伙伴徐州乐器厂外,上海、北京、苏州等民族乐器厂相继仿制,且数量越来越多。

仅举徐州乐器厂为例,曾年产高、中、低档各类柳琴500把左右,年产值约为30万人民币,70年代初曾达到月产1000把的记录,加起来共生产计2万多把,并已出口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美国及港、澳、台等地区,为国家创了外汇,从销售量可看出柳琴在海内外的普及程度。

2.柳琴曲创作硕果累累。

除上面介绍的我个人创作的几十首柳琴外,近年来,一些有志于柳琴创作的作曲家、演奏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中央音乐学院徐昌俊的《剑器》、大连歌舞团林吉良的《草原抒怀》、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方天行的《盼》、上海音乐学院周仲康的《青山绿水》、上海歌舞剧院高华信的《春绿江南》、哈尔滨歌舞剧院刘锡律的《北方民族生活素描》(原为月琴曲)等,这些作品出自不同作曲家之手,风格各异、各有特色,大大地丰富了柳琴创作,推动了柳琴艺术的发展。

3.人才培养,成绩斐然。

30多年来经笔者培养、指点的函授学生遍及20多省市,外加港、澳、台、新加坡、美国等其中较为突出的有:

王红艺——6岁随我学琴,10岁以优异成绩考入前卫民乐团,同年上台协奏。12岁赴北欧6国演出;14岁获全国少儿民乐比赛专业组金奖第一名;17岁获山东省音乐比赛专业组二等奖;19岁获首届中国艺术节金杯奖;21岁获全军会演二等奖;1985年应邀参加香港青年中国音乐节演出,并举办大师班讲学;1991年调入总政歌舞团后曾访问泰国、老挝、越南、法国、西班牙、葡萄牙、俄罗斯、卢森堡、挪威、瑞典、冰岛等20余国。1992年6月参加新加坡艺术节与上海民族乐团杨惟同台,在新加坡华乐团协奏下两人演出一台音乐会,轰动狮城,被誉为“乐坛奇葩”、“难得的独奏人才”。在前卫舞台上由王红艺独奏,我作为作曲、指挥,父女同台演出柳琴协奏曲《战士魂》取得了轰动效应,传为佳话。并先后在香港、台湾举办“王红艺柳琴艺术”独奏音乐会。

阮仕春——香港中乐团首席柳琴,1980年开放之初,经请求批准,收了阮氏为海外第一个弟子,他曾多次到济南学艺,进展很快,1984年我作为客席指挥应邀与香港中乐团合作演出音乐会,师徒同台,在港首演柳琴协奏,获得各界好评。

唐泽莹——新加坡广播华乐团独奏演员,曾来济南深造,并演出独奏、协奏曲。

徐仕瑛——台湾高雄国乐团柳琴首席。

林静慧——台湾实验国乐团柳琴演奏员。林杏妹——台湾广播国乐团柳琴首席。

刘丽萍——澳门国乐团首席柳琴。

王浩贤——赴美留学生,她把柳琴艺术带到了美国。

花晓荣——中国歌剧舞剧院独奏演员。

1988年为纪念柳琴改革30周年,在济南办的培训班,其中福建师大音乐系的王尔村,回去后已在闵授课。沈阳市河区少年宫田茂彬,学成回去后开办了几个柳琴班,每期学生达80人。还有内蒙、江苏、山东、浙江等地学员,现已有的上台独奏、有的教学,都为普及柳琴做了贡献。

现在台湾每年都有少儿、青年的柳琴大赛、协奏曲大赛,盛况热烈。从人口比例看,新加坡、香港、台湾学弹柳琴的人数大大超过大陆。

特别要提到的是随着柳琴的普及以及它在乐队中独特的作用,近几年已有一些大专院校开设了柳琴专业。如上海音乐学院在胡登跳主任的竭力倡导下,该校从附小、附中、大学均有柳琴专业,指导老师梅雷生、顾锦梁培养出了吴强(曾获全国民乐汇演优秀表演奖),岑莉(前不久在沪举办了独奏音乐会)等新秀。岑莉曾来济南向我学琴。胡先生的丝竹五重奏丰富了柳琴在重奏方面的作用和表现力,提高了柳琴在室内乐的地位;山东艺术学院的柳琴教师常立玉,多年来培养了多名柳琴学生并已输送到专业单位;福建师大、南京艺术学院、山东戏校、浙江艺校都培养过一批柳琴人才。1993年,王红艺被聘任为中央音乐学院柳琴指导教师。柳琴专业已越来越被院校所重视。

此外当今乐坛上较为突出的青年柳琴高手尚有中央民族乐团的张鑫华、大连歌舞团林吉良的学生周长花(曾获全国民乐汇演优秀表演奖)、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的陈明等。这些新秀的涌现对提高柳琴人才的素质、档次,吸引更多青少年学弹柳琴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4.出版媒介推动了柳琴的普及。

我于1977年出版了全国第一部《柳琴演奏法》;1985年出版了再版修订本;1987年台湾出了翻版本,(这本书系统总结了柳琴的演奏常识,各种技巧练习,汇用了大量练习曲、独奏曲,它在海内外的出版发行,极大地推动了柳琴艺术的普及发展,特别是边远地区及改革开放前的海外地区,在无师资授课情况下,不少人就是靠这本书自学的,至今仍是重要的教材之一);2000年出版了《王惠然柳琴作品集》,内有创作和改编的古今中外柳琴曲50多首;2001年出版了由我主编的《柳琴考级曲集》,这些均大大推动了柳琴的普及与发展。

现已出版的由我作曲、指挥,王红艺独奏的柳琴专辑盒带有《春到沂河》、《木棉花开》、《柳琴曲集》、《江月琴声》、《柳琴与交响》均已发行国内外,加上周长花、吴强、张鑫华、阮仕春灌制的各种盒带,为柳琴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音响资料,具有很高的教学欣赏价值。

记录我、王红艺柳琴改革和柳琴艺术发展的传记性电视音乐片《琴弦上的追求》在全国播放后,反应热烈,并获1989年全国电视艺术片最高奖“星光杯”一等奖。

综上所述,四弦高音柳琴改革成功以来,柳琴艺术发展迅速,人才辈出,喜爱和从事柳琴艺术的人们日益增多,形势十分喜人,那么柳琴改革成功的奥秘在哪里?我以为有以下几个乐改观念起着重要的作用。

六、几个重要的乐改观念

1.从实际出发,确定乐改项目。

50年代中期,前卫民乐队刚成立时,认识到民乐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这使民乐既有浓郁的民族、民间风格,又能表现伟大的国家、伟大的民族、伟大的时代,要走有自己特色的交响性、立体化的发展道路;各类乐器必须配套成组。

当时感到民族管乐中有强有力的高音、中音乐器,如哨呐、笛子、笙等,但缺少浑厚有力的低音,故制了大哨呐、低哨呐、大筒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拉弦组有高胡、二胡、中胡、缺低音,故改制了马头琴、低胡、大胡等。上海则改制大琶、北京改制革胡等,但这一问题至今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有待进一步探索。拨弹有琵琶、三弦、扬琴、中阮等都为中、低音声部,缺乏强有力的高音乐器来领头。在一次下部队的偶然机会,才发现了柳琴,定为改革项目,一切按民族管弦乐队实际演奏需要去改,使其不仅能独奏,更能合奏、重奏与各类乐队结合,具有多种适应性和丰富的表现力。

因此,柳琴的改革是乐队发展的必然,是实际工作的需要,不是随心所欲,而是缺什么,改什么,这是乐改的出发点,这样改革才有高标准、高起点,使改革后的柳琴使用价值大,成功系数高。

2.在保留风格、特色基础上扬长避短。

在改革中保留风格、特色极为重要,如柳琴的定弦问题,现在的g、d1、g1、d2是为了保留民间柳琴d1、a1的五度定弦的特色,扩展为四弦后,第三、第四弦取一、二弦的低八度,也是五度,如改成小提琴的g、d1、a1、e2或吉他的定弦,则失去了民族风格,失去了传统的调式空弦的特殊效果,无法扫弦,也就失去了柳琴味。

再如在音色上要保持柳琴明亮、透明,具有穿透力的特色就不能一昧加大共鸣箱改成与曼德铃、吉他的音色差不多,那就失去改革的意义。

改用三角形拨片的演奏方法,而主要不用手指弹奏(特殊效果时也可用手指),也是为了尽力保留柳琴套的演奏特色。吸收琵琶、筝、三弦的演奏技巧(如推、拉、吟、揉等)也是为了加强它的民族风韵,这些是外国拨弹乐所没有的。因此改革后的四弦柳琴不但受到新学者的欢迎,而且受到柳剧团乐师们的认可而纷纷采用。

3.乐改、创作、演技革新三者同步,是成功与普及的关键。

柳琴改革的成功决不仅仅是加了两根弦做了一件好乐器,而是在于发始终坚持“乐改、创作、演技革新三者同步发展”,即乐改的成果,为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创作的需要又对乐改和演奏提出新的要求,演奏技巧的发展丰富了乐器的表现力,为创作拓展了空间,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简单地说,好乐器须要有好曲子来表现,好曲子必须有高超的演奏技巧来完成,如光有一件好乐器,而没有高水平的、能充分表现乐器性能、特色、优势的乐曲、没有高超的技巧来完成,那么乐改的成果就无从展现,也是难以普及和被社会所承认的。综观建国来,很多乐改项目有的还获得了奖,之所以没有普及、推广,恐怕缺乏三者同步是一重要原因。

4.经受时间、社会检验是成功的标志。

柳琴改革的成功是从伴奏跃入独奏、协奏舞台,从戏曲乐队跃入民族管弦乐队,是一项得到国家认可的填补空白的科研成果,且经过了40多年的时间和历史的考验,得到了社会的公认这是一个质的飞跃,正像美国评论所说是“柳琴发展的一个新时代”,而不是什么“初创期”,因此,一个乐器改革的成功与否不在于自己说多好,关键在于能否经受时间的考验和历史的检验,以及社会的公认,否则是不好轻易下结论的。

5.国乐乐改,大有可为。

中国乐器,包括少数民族乐器,种类多、特色浓、表现力丰富,但也有某些不足,需要进行改革的太多太多。就拿现在乐队里常用的带键改良高音唢呐来说,音域不宽,最低音为#F。比较宽亮的高音区音域不宽,最高音区发音就尖、窄,音量小往往被吃掉,能否将它改得音域再宽些、有效音域再多一些呢?低音唢呐也存在体积大,操作不便的问题,能否改成折叠式、拐弯式?弦乐的低音改了多年,效果总不理想,有的干脆仍用大提琴、贝司,能否再下大力气解决呢?就拿柳琴来说,也不是说无可改进之处了。近来又有新萌发的方案,如巴乌、芒锣效果就很好,各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可否多建些有本民族、本地区特色的民乐队?因此说乐器改革大有可为。

结束语:

30多年来,随着演出增多,广播,电视,唱片,录音带,演奏法的出版、发行,喜爱和从事柳琴艺术的人们越来越多,也获得了众多作曲家的青睐,一批批新作正在涌现,一代代的新秀正在成长,柳琴艺术从广度和深度上得到新的发展,令人欣慰,但和其它门类乐器相比,还差得很远。这里,要衷心地感谢所有为柳琴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们。总之,柳琴事业不是某个人的事业,而是一代人,几代人为之奋斗的共同事业。愿柳琴这朵民族艺术之花,开得更加绚丽、多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