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信明,1935年出生于广西南宁市。1951年考入广州华南文学艺术学院,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合并到武汉,1956年毕业于中南音专作曲系。1956年初赴天津中央音乐学院,在前苏联合唱指挥与基本乐科专家巴拉晓夫班和作曲专家阿拉波夫班听课。同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乐队指挥专家班,师从前苏联指挥家谢·格·迪利济也夫,1958年7月结业返汉。现为武汉音乐学院教授。
从艺几十年,主要从事作曲与指挥的教学工作,学生遍布全国和世界各地,多为各单位的业务骨干。
主要作品有:《水库随想曲》、交响组曲《长江画页》、《第二交响曲》、笛子协奏曲《巴楚行》、交响诗《1997前奏曲》等十多部大、中型交响音乐作品。其中多部作品在国家级交响音乐作品比赛中获奖。1989年在北京音乐厅,由中央乐团演奏,韩中杰指挥,成功地举办了个人交响音乐作品音乐会。音乐会的实况,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用多国语言向全世界播放介绍。1991年,《第二交响曲》由袁方指挥日本广岛交响乐团在日本公演,受到国内外同行与听众的广泛赞誉。
他的作品注重发挥音乐的内在表现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音乐表现的需要,广泛借鉴并适度运用各种表现技法。他重技巧而不唯技巧。在“为我所用”的前提下,对各种技巧“兼收并蓄,融汇统一”,努力在传统与现代、民族性与世界性、可听性与探索性之间寻求共通点。由于在交响音乐音乐创作上的成就,他于1991年1月获湖北省颁发的“首届文艺明星奖”和终身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11年又荣获“第四届湖北音乐金编钟奖”终身成就奖。
武汉音乐学院教授,著名笛子演奏家。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笛子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湖北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笛子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河南省笛子、葫芦丝学会名誉会长。三度被中国文化部聘为政府艺术奖“文华奖民族器乐大赛”评委。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专家评委,CCTV民乐大赛评委。
荣政的笛艺立足于中原笛乐风格,同时兼收南北笛乐之长,演奏技艺精湛、音乐表现奔放而不失细腻,演奏乐曲广泛,舞台风格大气沉稳而富有激情,是当今中国“中原笛乐”的代表性演奏家。他多年来培养了大量的专业学生,许多学生在全国性的民乐比赛中获奖。两度被武汉音乐学院授予“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称号及“优秀教师”、“专业比赛指导教师奖”、“教书育人贡献奖”。同时,他还和国内外众多著名的音乐团体合作,进行了众多卓有成效的演艺及对外交流活动,获得了广泛赞誉。曾赴美、欧、亚、非四大洲十多个国家及港澳台演出和讲学。录制出版了多盘演奏专辑,创作了多首笛子乐曲,撰写、编辑出版多部(篇)专著、教材及论文,是当今中国笛坛富有成就的笛子演奏家。
《巴楚行》是为竹笛与交响乐队而作,完成于1995年。音乐取材于鄂西山区的民歌与地方戏曲。独奏部分充分发挥竹笛的性能,调性上的展开与泛调性的运用,更增加了演奏的难度。
《巴楚行》是一首器乐协奏曲,是钟信明为竹笛而创作的。这首乐曲有三个乐章,每个乐章各有一个主题。这三个乐章的主题分别是:“往事”、“山谣”、“节庆”。音乐的素材多来自于鄂西地方戏曲与民歌,鄂西地区的民间音调与音乐语言特点在乐曲中多有体现。这首乐曲的演奏时长长达30多分钟,而第一乐章的演奏时长就在15分钟左右,这在其他竹笛乐曲之中是极为罕见的。竹笛协奏曲是一种新的乐曲作品体裁,在近年来不断的发展出现,同时这种乐曲体裁也是中西结合的产物。
第一乐章:往事——村落的长者在述说往事,有生活的酸甜苦辣,有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有部族之间的矛盾冲突,也有失败的教训与成功的欢乐……
第二乐章:山魂——虚无缥缈的云雾在寂静连绵的山峦中缠绕,远处隐约传来一阵阵山歌声,一群农妇在山间劳作,花头巾在万丛绿中时隐时现。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山村水墨画!当你登上最高峰,又会感受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宽阔胸怀。山,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第三乐章:节庆——万众欢腾,山民迎来自己的传统节日。在热闹的街市上,到处是斑斓的服饰、幸福的笑脸、曼妙的舞姿、喧嚷的人群。庆丰年、享富足,生活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