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我所认识的“南国鼓王”——记中国民族打击乐演奏家陈佐辉
何平 华音网 2022-05-07

我认识佐辉,是20多年前的1997年9月29日、在广州友谊剧院举行的“陈佐辉打击乐独奏音乐会”时。那时我刚从上海音乐学院博士毕业,回到广州,此时,流行音乐在广州正“热火朝天”地开展着。佐辉的这场音乐会在当时的文化大背景下举行,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当时的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联、广东省音乐家协会的领导悉数到场,全国具有代表性的打击乐专家: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国家交响乐团、中国打击乐学会、陕西省打击乐协会、广东民族乐团等学术和文艺团体的学业领军人物也聚齐到来。那时的佐辉也就三十五、六岁,尚处青年时代。

那场音乐会,佐辉演奏了中国东西南北不同风格的8首打击乐作品,涵盖中国打击乐的四大风格流派:山西陕西锣鼓吹打、西安鼓乐《老虎磨牙》《鸭子拌嘴》,京剧锣鼓风格的鼓乐合奏《龙腾虎跃》《鼓诗》,舟山锣鼓《渔舟凯歌》,潮州大锣鼓《社庆》,潮州庙堂鼓乐《四韵调》,广东吹打乐《娱乐升平》以及一部大型打击乐作品《凤凰涅槃》。20多年前的这场音乐会,不仅奠定了佐辉作为打击乐专家的基础,也为广东民族音乐、特别是民族打击乐在全国的影响,托起了希望。人们对广东民族音乐的关注点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广东音乐、客家汉乐、潮州弦诗乐等丝竹类音乐。由此佐辉便一发不可收拾,20多年来孜孜不倦坚守着这块阵地,开发耕耘、持之以恒并取得了如今的艺术成就。

我和佐辉接触并非很多,但每每交谈,他总是其乐融融、津津乐道地谈论着他的鼓经、鼓理、鼓艺,想来他已完全沉浸在他的艺术语境中。那天,他和好友景建树先生来我办公室,我们又高谈阔论起了他的鼓经,佐辉从他最擅长的潮州大锣鼓讲起,有历史渊源、艺术品味,也有审美取向,更有学术追求,我对他的痴迷和忘我甚为感动。想来20多年,佐辉一直在这样的理想追求中度过他的每一天,他的探索追求境界,是值得我们去体会和学习的。

陈佐辉生于广东省汕头市潮阳的峡山镇。9岁时开始学习民间音乐,那时的他对民间音乐的各种乐器充满了好奇,椰胡、秦琴、锣鼓,他样样喜欢,每样都学,直到17岁那年考入汕头戏曲学校,他才开始主攻民族打击乐,主修潮剧司鼓专业。1979年毕业时,分配到当时的广州乐团(现广州交响乐团)任打击乐手。在这里,他又在实践中学习了国内其他打击乐流派的各种技术,并系统学习了西洋打击乐的演奏技法。难怪他既熟悉中国多种民族鼓乐技术,又精通欧洲管弦乐队打击乐的敲击方法,和他讨论中西打击乐音乐之异同时,他会侃侃而谈,由表及里,令人信服,有着多元的学术品性。1984年,在广州乐团工作5年后,佐辉调入广东歌舞剧院民族乐团任打击乐首席,在这个专业平台上,佐辉更加淋漓尽致地发挥着他的才华,享受着他的打击乐音乐的乐趣。2011年5月12日,广东民族乐团作为独立建制的专业文艺团体正式成立,佐辉也成为值得信赖的首任团长,到今天,他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7年多了,这其中的付出,是可以想见的。

我为佐辉取得的艺术成就感到高兴,当我们认真研读这些成就何以取得时,我们会发现有多种因素在发挥着作用。

1.艺术学习

佐辉曾不止一次地充满感激地提起那些曾经在他学习音乐时的老师,这些老师无私的教诲,奠定了他取得今天艺术成就的基础。佐辉讲,他小时候喜欢音乐、喜欢打鼓完全是一种自发的对音乐的爱好,是一种天生的兴趣。这种天生的兴趣却在罗植藩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发扬光大”,1977年考取了汕头艺术学校,开始正规系统的音乐学习。在主科老师丁增钦严格的训练、潮剧锣鼓一代宗师林炳和的悉心指导下,佐辉只用了3年便完成了需要6年完成的全部学业,取得优异的毕业成绩。学习期间,佐辉又得到潮州大锣鼓名师陈镇锡、黄义孝、林运喜等人的真传,学得传统潮州十八大套锣鼓曲牌,正可谓一专之艺奠基。

2.艺术实践

佐辉来到工作单位,按他自己的说法,明白了原来学习的只是地方乐种的音乐知识而已,他对自己的学习有了强烈的不满足感,他又埋头于在艺术实践中的补充学习,广泛学习北方的锣鼓艺术,向民乐打击乐专家安志顺、李民雄、李真贵、闫学敏等人求教;向广州乐团打击乐演奏家黄唯生学习西洋打击乐器演奏法,并马上用于他的实践工作中。那时我们常可见到佐辉出现于广东民族乐团和广州交响乐团的音乐会中,显示出他多元的艺术功底。

佐辉讲,中西鼓的敲击,要求音色不同,中国鼓要求有反弹的张力,定音鼓要求鼓的共鸣,由于两者音色上的差别,要求演奏者的手腕爆发力不同,当然握槌的动作也就有所区别,敲击的把握分寸也形成差异。难得佐辉对中西鼓之敲击技法在艺术实践中的理解和总结。这种广泛吸收的意义就在于,由此佐辉的艺术道路走得更宽广了。

3.艺术品味

作为擅长于潮州锣鼓乐的陈佐辉来讲,他的审美取向一直深受广东地域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他的潮州大锣鼓的敲击演奏,有着浓郁的潮州锣鼓的演奏特点:其一,潮州锣鼓的击鼓者既是演奏者又是指挥者,由于潮州大锣鼓是脱胎于明末清初流入潮州的正字戏,所以表演的成分浓厚,并有些武术元素在其中。其中击鼓时的摆槌、摇槌颇具视觉冲击,形成演奏时听觉与视觉的一致性,潮州大锣鼓是以司鼓者为中心,既好听又好看。佐辉在这方面做的可谓炉火纯青。其二,潮州锣鼓的表现力丰富,除表现常见的欢庆、喜悦、宏大之外,还可用来叙事、表现多种细腻的情感。佐辉的潮州大锣鼓的力度变化,可有7—9个不同的层级,这种细致入微的表情变化,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其三,潮州大锣鼓的铜器乐器,注重铜器的协调和音色搭配,音高基本是一致的,因此它们同时发响时并无多少燥杂之感,有着南方特有的甜美之气。佐辉击鼓时十分注意敲击中的气韵,以应和不同铜器组合时产生的力度变化,他击鼓时鼓槌是竖的,直上直下进行,而非抛物线式的。这种敲击有别于欧洲管弦乐队定音鼓是力度自然下垂的敲击方式。佐辉在表演击鼓动作的同时,讲究鼓声出来要有穿透力,这种乐韵的把控,也非一日之功。

表面看,佐辉的演奏是在技术层面的张扬,但其内里却有着深层的民族音乐审美特质的释放,尚若听他本人对潮州庙堂锣鼓的空灵、笛套大锣鼓的抒情的阔论,那是会滔滔不绝的。这恐怕也就是他形成的颇具个性特点的击鼓艺术的神韵之源。

4.艺术领导

佐辉自从走上领导岗位,他的领导艺术才华也得到了展现。作为艺术的领导,首先自身要有艺术的积累和品格,佐辉是以艺术学习的态度来做艺术领导。在他20多年前的那场独奏音乐会之后,他一直保持着旺盛的艺术精神,在他的保留曲目中又增添了潮州小锣鼓《画眉跳架》、潮州大锣鼓《抛网捕鱼》《春满渔港》以及《关公过五关》《佛跳墙》《喜乐登楼》等曲目。

在他的获奖履历中,不仅有着早年奠基性的奖项,如“首届广东音乐全国邀请赛”一等奖,“首届山西国际锣鼓节锣鼓艺术项目比赛”金奖等;也有作为领导组织者和演奏者的获奖原创大型民族交响套曲《丝路粤韵》,这是一部岭南元素颇浓的作品,获得的奖项包括入选2016年文化部评选的25部优秀舞台艺术精品名录,这是名录中唯一一台音乐会。所有这些,为佐辉作为一个艺术团体的领导者,增加了执行力的底气,他完全是一个业内的专业领导者。

佐辉作为领导,他坦言花费了很多精力去处理行政事务。他完善了乐团的排练制度,创作了一批乐团的基本曲目,打造了堪称经典的保留曲目。2002年,他首开了国内民族乐团音乐季制度,在国内影响甚大。他在领导与表演两方面做着具有艺术气质的协调,彰显了他驾驭乐团管理的能力。作为“管理者+艺术家”的佐辉,自己曾这样总结道:或许学习锣鼓对管理乐团有帮助,考虑问题可能要更全面,有个一盘棋的想法。

5.艺术思考

佐辉作为一个艺术家,也时时显示出他对传承责任的思考。或许人们对艺术家本无这样的要求,然而在繁忙的演奏之余他仍不忘对锣鼓理论的梳理和总结,在一些较重要的演出节目单中,常会看到佐辉撰文对潮州大锣鼓介绍,其内容详实有学术性,这使得观众不仅欣赏了艺术也了解了艺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会是一个有作为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佐辉与李真贵先生合作,还出版了《潮州锣鼓大鼓演奏技法》一书(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11月版),该书系统讲授了潮州锣鼓的基本演奏法,演奏技法分类和手势符号以及锣鼓点符号,并配有100首练习曲、8首技法组合练习、16首锣鼓曲牌、5首锣鼓曲,以及潮州锣鼓的锣鼓念谱及乐器配置、潮州锣鼓常用打击乐器名称一览表等,实为不可多得的教科书式的学术著述。

这本书的出版,也显示出佐辉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艺术家,对未来一代新人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责任感。佐辉的这部书与陈天国等人1987年出版的《潮州大锣鼓》,是目前我见到的对潮州锣鼓音乐论述较全面和系统的著作。佐辉的《潮州锣鼓大鼓演奏技法》中,有很多由经验积淀而成的经典总结论述,很值得去认真学习。

佐辉的艺术思考并未仅局限在他的学术论著中,在2016年11月举行的首届南国音乐花会上,他的潮州大锣鼓乐队与广东流行音乐色素大乐队合作表演了“电声乐队与大锣鼓”的潮州音乐《双咬鹅》,这可谓是民族与流行的结合。或许他在思考民族打击乐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那次合作演出就算是一次尝试吧,然而那次演出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文章到此似乎应该结束,但总感觉有些未尽之意,想来我对佐辉的了解或许太少了,尚未能全面观察佐辉的艺术成就,但有一点是让人钦佩的:佐辉是一个对事业有着美好憧憬的艺术家,是一个对未来有着远大抱负的领导者。有人称佐辉是“南国鼓王”,当我们梳理了他的艺术道路、他在国内民乐界所担任的各类学术团体的职务后,对人们赠予他的这一称号或许就有了更多的认同感。

相信佐辉会将中国民族音乐、中国民族打击乐、潮州锣鼓乐带向全世界的,这是我们的期待。

作者简介:何平 音乐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博士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师从钱仁康教授。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荣誉院长,现吉林大学珠海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院长,原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曾获中国音乐金钟奖首届理论评论奖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