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华音网站
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文章分类1
文章分类2
文章分类3
首页 / 文章系统
文章系统
二胡移植曲《寒鸦戏水》的解读与思考——基于对潮州弦诗民间艺人们的采访
2025-01-09
潮州音乐作为潮汕地区的传统民间音乐流派,因其悠久的历史沉淀和文化融合,展现了独特的保守与开放的双重性格。潮州弦诗作为潮州音乐的核心,不仅支撑了该地区其他音乐形式的发展,也是其文化表达的中心。本文通过分析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对潮州弦诗经典曲目《寒鸦戏水》的改编与演绎,探讨如何将潮州弦诗的演奏技巧有效地转化并应用于二胡演奏中。研究重点侧重于如何在保持原有音乐风格的同时,为其注入二胡独有的表现特质。还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传统音乐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进行创新与适应,以确保其文化的持续生命力。
古往今来 弦韵新声——胡琴三重奏《弹词新篇》创作札记兼谈二胡艺术当代性解读
2025-01-09
《弹词新篇》的创作思路是创作者在多年深入挖掘中国民间传统音乐精髓的过程中,对传统二胡语汇与当代音乐审美相互借鉴结合的一次尝试,以此积极探索胡琴演绎新空间,拓展胡琴重奏新模式,让传统文化在新音律中释放出时代活力,赋予其全新的时代内涵和价值。本文将从演奏与创作、风格与韵味两方面对作品的创作思路进行辩证分析;同时以“新古典主义”式的回归为切入点,从情感的回归、文化的回归、精神的回归三方面对二胡艺术的当代性进行解读。
从《寒鸦戏水》 看潮州弦诗乐的美学追求
2025-01-07
作为潮州弦诗乐“十大套”中极具代表性的乐曲《寒鸦戏水》,其音乐形象、音乐形态、演奏形态中凝结了潮州弦诗乐所追求的音乐美学特征与文化内涵。
在演奏中寻求“活态传承”:汝艺的“孙文明二胡艺术”探索脚印
2025-01-07
二胡艺术是在近代发展中最为活跃、最为成功的现代化中国器乐艺术形式之一。它原来在戏曲中仅作为伴奏乐器之一,而且它的作用可能不及胡琴家族的其他兄弟,如京胡、高胡、板胡甚至马头琴和坠胡等。因为这些乐器在各地方戏曲中占据着主弦的地位,如京胡在京剧、板胡在秦腔、高胡在粤剧等,黄梅戏中用的主弦也不是二胡。另外,二胡在昆曲、江南丝竹等传统音乐体裁中也不是主弦。二胡获得发展得益于它较早的乐器改革,周少梅和刘天华扩展了其音域、改善了其音色,为其脱颖而出奠定了基础。刘天华、华彦钧等演奏家创作的推动,刘文金、王建民等作曲家的开拓性量身定制,加快了二胡现代化的蜕变。
二胡艺术论二题
2025-01-07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中国文化对“骨”的作用是相当重视的,“骨”在中国美学史上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范畴,并且渗透到各个艺术领域中。不难看出,骨的表现有三个层次:一是技巧性的、具体的骨;二是由具体的、技巧性的骨所组成的整体的“骨”的艺术形象;三是由艺术整体的“骨”的形象所体现出来的神韵,即精神方面的东西。 这“骨”在音乐演奏艺术上尤其重要,我把它称为“骨象”,它对抒发乐曲之情感、体现乐曲之意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技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美学问题。它的表现在于音乐作品的创作技法,演奏技法,整体结构,以及由此所体现出的风格神韵、精神气质及作品内涵。我在从事二胡演奏教学的过程中,对此颇有体会。下面从具体的二胡作品、具体的表现方式和具体的演奏技巧等几个方面来进行一些探讨。
中国民族打击乐的不同演奏形式及功能
2025-01-06
打击乐作为世界性的乐器,从远古时期就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中国民族打击乐距今已有六千年的历史,是我国音乐艺术中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历史漫长的发展和衍变,它如今种类繁多、节奏变化丰富,演奏手法多样,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地域特征,在中国民族音乐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在我国传统艺术(曲艺、戏曲、民乐等)及民族管弦乐队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西洋打击乐与民族打击乐的乐种比较探究
2025-01-06
西洋打击乐是传统民族打击乐与西方音乐相结合的一种全新形式,经过演变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乐种。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许多打击乐作曲家和演奏家开始将流行、摇滚和爵士的音乐元素融入西洋打击乐的创作中,丰富了其音乐范畴。这些音乐元素的加入,为西洋打击乐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宽了其表现力。与此同时,在中国,西洋打击乐也得到了广泛地发展。这种跨文化交融的演奏方式,使得中国的西洋打击乐呈现出独特的特色,丰富了其音乐表现形式。西洋打击乐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交流和融合。通过不同音乐风格和文化元素的融合,西洋打击乐不断发展,形成了多样的曲风和演奏技巧。它不仅能够传递音乐的美感,还能够反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考和情感,拉近了各国音乐家与听众之间的距离。
民族打击乐作品《楚汉决战》艺术创作探析
2025-01-06
民族打击乐《楚汉决战》以经典古曲《十面埋伏》为蓝本,以独特的音乐语言呈现出楚汉交战的场景。作曲家利用民族打击乐的音响特性为作品雕琢骨架,并通过打击乐器之间的配合以及琵琶的加盟呈现出丰富的音色变化,以“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部分呈现音乐的起承转合。其中既有对《十面埋伏》的临摹效法,也有诸多创作新思路、新手法。这部作品展现出民族打击乐无穷的艺术魅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民族打击乐曲《龙腾虎跃》的节奏特征与演奏技巧
2025-01-06
中国民族打击乐作品《龙腾虎跃》是打击乐演奏家李民雄为打击乐与乐队所创作的一首乐曲。该乐曲整体情绪热烈,民族风格浓厚,被誉为中国锣鼓乐的经典之作,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民族打击乐作品的谱写质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文章从一般性节奏、复节奏音响、节奏与音色融合三个层面对作品的节奏特点与演奏技巧进行分析与归纳,力求为今后爱好、学习中国民族打击乐作品《龙腾虎跃》的演奏者提供些许借鉴经验和指导助益。
“文化自信”理念下民族打击乐的发展创新
2025-01-06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文化自信”理念指引下,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成为当代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民族打击乐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传承。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的快速变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打击乐急需加速推进其发展路径与创新策略。我国民族打击乐的传承主体在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同时,要坚守中华文化自信立场,以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为导向促进中国民族打击乐的创新发展。
柳琴组曲《仲冬夜歌》创作特征与演奏技巧探析
2025-01-03
柳琴组曲《仲冬夜歌》由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教师孙畅于2010年创作完成,作品含十二首无词歌,以仲冬夜晚的十二个情景为题。全曲以物拟人、借景抒情、无词而唱,有如十二幅散发着绵绵诗意的音响画卷组成的一首浪漫、凄美的爱情长诗。乐曲有两个版本:一为柳琴独奏,弦乐四重奏伴奏;二为柳琴独奏,钢琴伴奏。笔者将参考柳琴与弦乐四重奏版本,以本人毕业音乐会中上演的其中六个乐章(《炉光》《思恋》《朔风》《远行》《雾凇》《篝火》)为主要研究对象,探析作品的创作特征与演奏技巧。
李心草:用指挥诠释音乐的灵魂
2025-01-03
李心草 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教授、一级指挥、博士生导师。第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北京音乐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音乐舞蹈分委员会委员,全国宣传文化系统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获得者。是首位进入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执棒的华人指挥家。曾任中央芭蕾舞团管弦乐团指挥、韩国釜山爱乐乐团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中国交响乐团首席指挥、中国交响乐团团长。2024年被中国交响乐团授予荣誉首席指挥称号。李心草致力于发掘和推广中国音乐,多年以来,不断复排打磨中国经典音乐作品,同时积极扶持新作品上演,组织创作和首演了许多当代优秀中国音乐作品。
浅析柳琴戏中的柳琴伴奏
2025-01-02
柳琴作为柳琴戏的主要伴奏乐器,自柳琴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引来了许多戏曲工作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对柳琴戏中的柳琴伴奏发展历程、柳琴的托腔伴奏以及柳琴伴奏的即兴化发展特征进行分析,阐述柳琴伴奏在柳琴戏中的重要作用,并为更多的柳琴伴奏人员对其伴奏方式与特点的了解做好理论基础。研究柳琴戏中柳琴的伴奏,有利于柳琴伴奏在将来的戏曲行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柳琴曲《毕兹卡欢庆会》的音乐特征与演奏分析
2025-01-02
柳琴曲《毕兹卡欢庆会》,又名“土家族舞曲”,该作品是1978年王惠然先生创作的第一首柳琴协奏曲,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与特色,描写了土家族人民载歌载舞,庆祝节日的热烈场面,表现了土家族人民的幸福生活。文章分为三个部分,主要从《毕兹卡欢庆会》的创作背景、音乐特征与演奏技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京剧乐队中的中阮与大阮
2025-01-02
京剧器乐伴奏是京剧演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配合台上演员声情并茂的演出并烘托剧情和演出的整体气氛。根据京剧乐队中演奏的不同器乐音色进行合理分工,配合演奏动听且美妙的音乐旋律,这是京剧伴奏的基本形式。本文以中阮与大阮在现如今京剧乐队中的演奏特点、技法和演奏特色来进行延伸。
阮咸起源及其形制的文化内涵考释
2025-01-02
本文以古文献为基础,对阮咸源流进行梳理。诠释在“制器尚象”“器以显道”等传统文化作用下,阮咸以其形制、音声和材料与天地、人文等要素形成的呼应关系及其承载的人与内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
中阮演奏中右手基础技法的分析
2025-01-02
弹挑、双音、扫拂作为中阮演奏中的基础技法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作为中国民族乐器中的佼佼者,中阮凭借其深沉、丰富的音色和多样的演奏技巧,逐渐赢得了国内外音乐界的广泛赞誉。而随着中阮演奏技法的多样化发展,对演奏者的技巧难度要求也在逐渐增加。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些技法,演奏者需要不断地进行练习和探索,以提升自己的演奏水平。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随着中阮演奏技法的多样化发展,中阮的音乐表现力和感染力也在不断提升。
筝诗・筝心・筝路——尹璐的古筝艺术赏析
2024-12-27
中国音乐以讲究“韵”而著称,“韵”是音乐升华的最高形态,是音乐的灵魂。古筝的“韵”蕴含着虚实之美,是古筝之魂;古筝的五声音阶如行云流水,音色有阳光透水般的透明、晶莹;古筝本真的美是诗意的美,就是中国的意象之美。
古筝演奏中艺术表现力强化路径探究
2024-12-27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升,并开始追求文化艺术欣赏的精神需求满足。古筝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演奏者在通过精湛演奏技巧展现音乐作品描绘内容和思想情感以后,欣赏者也能获得极佳的古筝演奏艺术享受。本文联系古筝演奏艺术表现力的基本内涵,对提升古筝演奏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性进行细致阐述,并提出加强音乐作品分析、提高古筝演奏技巧、注意古筝演奏形态、塑造古筝演奏神韵等提升古筝演奏中艺术表现力的有效策略,以供参考。
入行六十年,他见证中国乐器行业变迁
2024-12-27
丰元凯,这位耄耋之年仍然奋斗在一线的老者,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近六十载乐器行业生涯,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位老乐器工作者对音乐的热爱,对工艺的执着和对文化传承的坚守。当然,这也是中国乐器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见证。
“琴者一器,声色无穷”——以项祖华作品为例探索扬琴音 色之“美”
2024-12-26
笔者随项祖华先生习琴十二载,感悟最深的是先生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美学深意。在笔者看来,音色是在项式音乐作品二度创作中,把握其艺术魅力的关键。本文以扬琴音色之“美”为探索“锚点”,选取两个主要维度探讨“美”,包括常态之美、变化之美。首先,从理论角度重点论述了扬琴音色的常态之美,即了解扬琴物理特性的前提下,利用规范的发音动作结合常态的心理状态,演奏出扬琴最本色的声音;而后,在本质之上论变化,分析阐述了扬琴音色的变化之美,即综合运用演奏技法和击弦方式,合理调动心理因素,演奏出符合情感需求丰富多变的音色。最后,从实际演奏出发,以项氏六首扬琴作品《苏武牧羊》、《林冲夜奔》、《弹词三六》、《夏莲》、《神山圣水》、《竹林涌翠》为例分析了如何合理运用笔者归纳总结的“竹之法”、“手之法”、“心之法”,从而准确地设计、把握、控制音色,使万千声色为我所用,为情所用,最终演奏出深刻而动人的扬琴作品。
扬琴曲《林冲夜奔》演奏力度探析
2024-12-26
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通过对演奏力度重要性以及演奏力度在《林冲夜奔》这首乐曲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两个层面来阐述乐曲《林冲夜奔》中演奏力度的重要性。第二章,通过对《林冲夜奔》中演奏力度进行具体分析,从单音、双声部以及轮音三个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明确演奏力度对提高舞台表现力以及音乐整体呈现效果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从而提高音乐二度创作的水平。第三章,通过上述分析和个人演奏实践,主要阐释对《林冲夜奔》的演奏力度感悟。总结力度演奏技术的重点及难点,说明对于基本功的提升、实践教学水平等方面的帮助。
中国传统音乐中“即兴”的文化与哲学思辨
2024-12-25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即兴创作手法本质上都在于“模仿”,即诉诸外在形态上的仿效、比拟、再现、表现。这种“模仿”既与作为艺术起源的“模仿”具有内在关联,又与人类原生性艺术实践中的“口头创作”密切相关。因此,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即兴”及其文化与哲学思辨,不仅具有艺术起源发生学意义,而且还具有艺术本体论意义。正是这种“模仿”及“口头创作”特性,作为一种基于“重道尚意”“天人合一”的艺术表现,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即兴创作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思维模式。
上海音乐学院新生代作曲家的民族器乐创作
2024-12-25
在中国民族器乐的百年历史发展中,上海音乐学院作曲家作出了重要贡献。进入新时代,上海音乐学院新生代作曲家的民族器乐创作,在音乐形象上展现出要素的离散与聚合,在组织形态上体现出叠构与多重性,在文化意象上则显露出对传统的观照与多元取向,凸显其对民族乐器及其音色、艺术表现功能的独特理解,也呈现出民族器乐诠释和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独特手法,并藉此拓展民族器乐的艺术表现空间,使一百年来的民族器乐及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民族器乐焕发出新时代的艺术魅力。
王昌俊:舞台成就梦想,竹笛谱曲人生
2024-12-25
今年8月2日晚,湖南卫视《歌手2024巅峰之夜》的直播现场,30秒悠扬的竹笛声与马头琴声交相辉映,为歌手腾格尔演唱的《草原之夜》拉开了序幕。合作之后,腾格尔竖起大拇指称赞吹奏竹笛的年轻人:“小伙子吹得挺棒!”这位年轻人便是青年竹笛演奏家王昌俊。
竹笛演奏常用技巧的练习与运用
2024-12-24
根据竹笛演奏常用技巧传统分类,结合“指”“舌”“气”基本功练习方法,对演奏技巧的练习与运用作详略梳理,就南曲的颤音、北曲的吐音、南北曲通用的长音技巧作归纳概述;就相对容易掌握的赠音、打音、剁音、历音等技巧作扼要概述;就容易出现瓶颈的花舌音、循环换气技巧,首推花舌音从后花舌起步,循环换气由葫芦丝过渡到笛子的练习方法作重点讲述。
戏曲现代化进程中二胡教学追寻的方向* ——戏曲院校二胡教学的几点思考
2024-12-24
戏曲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戏曲音乐,二胡是戏曲乐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乐器,与戏曲相伴相随已有上千年历史。随着戏曲现代化发展,二胡在戏曲乐队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技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戏曲学院作为民乐人才教学基地,如何紧跟戏曲现代化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器乐人才。根据笔者对戏曲学院培养人才目标的理解以及在戏曲学院担任二胡教师的多年从教经验,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四点设想,希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求新、求变、求发展,跟上戏曲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能力应用型的戏曲音乐人才。
浅析二胡协奏曲《雪山魂塑》 的创作风格和演奏技巧
2024-12-20
《雪山魂塑》是刘文金先生的作品。乐曲曲调优美婉转,意境生动,独具特色。近年来,二胡作为最具民族特色的乐器之一越来越被大家所接受,特别是对一些传统的二胡曲进行再创造,并与现代新技法相融合,使作品更具有时代特色。本文将结合作曲家创作乐曲时的情感与演奏实践,分析作品的背景、风格和演奏技巧。
邓建栋江南风格二胡作品演奏分析研究——以《姑苏春晓》为例
2024-12-20
江南风格二胡作品演奏艺术的研究与江南地域特色、江南经济状况、江南文化背景密不可分。江南作为二胡发展的起源地,对二胡艺术的发展、传播和弘扬做出了重要贡献。文章从江南地域文化风格特征着手,论述了江南二胡作品的特点及演奏手法,以《姑苏春晓》为例,分析了邓建栋江南风格二胡作品的演奏特点和邓建栋江南二胡作品演奏艺术的启发。
创造我们这一代的新国乐——上海音乐学院“民乐新作专场音乐会”听后
2024-12-19
在音乐创作风格愈加多样与个性化、人们的审美趣味也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什么样的民乐作品会更加引人倾听?“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推出的上海音乐学院“民乐新作专场音乐会”或许会为我们带来不一样的答案。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
华音网站 精彩无限!
Since 1999
华音网站 以传播中国民族音乐为己任!
Copyright @1999-2021 www.huai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