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忆苏南吹打民间音乐家朱勤甫
李民雄 华音网 2022-08-27

“八旬舞杖,鼓艺高深。如雷如雨,震奋精神。”这是上海音乐学院在一九七九年冬,拍摄电视片《苏南吹打和朱勤甫的击鼓艺术》时写的对联。苏南吹打民间音乐家朱勤甫先生和我国成千上万的民间艺人一样,从前人那里学会了民间音乐,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民间音乐得到了发展。朱勤甫的击鼓艺术是第一流的,他为人民演奏了近七十年。

朱勤甫是江苏无锡张泾桥朱村头人,1902年农历十一月出生在一个五世为艺的家中。他得天独厚,耳濡目染,从小对民间音乐结下不解之缘。八岁那年,他叔叔朱秀亭的一班音乐道士少了一个人,带他去充数,他竟能跟着大人们打着小钹合拍地演奏,忏堂里的人都喜欢这个“小道士”,夸他说:“七八岁就懂得节奏了”。朱勤甫感到敲敲乐器很有趣,于是要求他叔叔天天带他出去,就这样,他经常出现在音乐道士班子中。幼年的朱勤甫才华初露,十来天后就能听得出谁演奏得好,他勤奋好学、深得人们的喜爱。十一岁他正式拜叔叔为师,十二岁开始学习敲鼓。据朱勤甫回忆说:“我人长得矮小,屁股还挨不着椅子,就立着敲。敲鼓要看法师的动作配上去,我早已看在眼里,大、大 |丈一||、扎拉 一扎|丈一||(边念边模拟法师的动作),我领得蛮灵。”一个少年能模仿大人,打鼓领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他的音乐听觉很灵,一听就会,一曲《寿亭侯》,别人要学五天,他到第三天就会了,所以到十六岁满师时,学会了笛、笙、唢呐和大部分打击乐器。

十七岁,他在家乡已经有点名气了,演出活动的范围也扩大了,经常去苏州、常熟等地。二十岁左右,在无锡市雷尊殿住了半年,结识了华彦钧(瞎子阿炳)。二十二岁时,他技艺大进,在乡间颇有点名气,他以音乐道士为职业,长期活动在无锡、戚墅堰、常州、江阴、荡口、常熟、苏州一带。

1937年6月,杨荫浏先生为学习和记录“苏南吹打”,让朱勤甫每天上午去杨家口授两小时,前后持续了近三个月时间,完成了《大套锣鼓谱》手抄本(阚献之收集、朱勤甫正音、杨荫浏编订)的整理工作,这是一本十分珍贵的资料。

大约在三十九岁时,朱勤甫组织了一个“十不拆”的班社。“十不拆”即班社严格定人定员。因为他们在长期演奏中,形成一个相互配合默契的整体,所以在演出活动中不能缺人和任意调换人员。

1947年10月,应上海“阳春社”的邀请,朱勤甫与“天韵社”合作,在上海“湖社”联合演出三天。当时的大中华电台播放演出实况十天,还由唱片厂灌制了《山坡羊》《梅梢月》《下西风》《汉寿亭候》等六张唱片。当时红豆馆主溥西园先生,去听了朱勤甫等演奏的“十番锣鼓”后感慨地说:“我若学会这样的击鼓技术,演起《击鼓骂曹》来,一定会更加有声有色。”

1952年10月他参加中央歌剧舞剧院乐队工作,勤勤恳恳,努力学习,努力工作,直至1962年困难时期,才退职回乡。同年十月,中国音乐研究所再次到无锡组织朱勤甫等录音,曲目有《下西风》《万花灯》《汉寿亭候》《十八六四二》《满庭芳》《青鸾舞》等十四套。在录音中他担任打鼓。1963年4月,上海音乐学院得知朱勤甫退职回乡,特往朱家聘请他到音乐学院教授“苏南吹打”。同时,中央音乐学院也邀请他重返北京去中央音乐学院传授鼓艺。他于九月去北京教学。1964年中国音乐学院成立,朱勤甫转为中国音乐学院教师,同时去中央音乐学院和天津音乐学院兼课。1965年5月,他到上海音乐学院工作,教了两个学期。“文化大革命”开始,1966年7月被迫回乡。从此,过着艰难的生活。

1978年夏,上海音乐学院再次请他到学院教学,以期把他的击鼓艺术继承下来。他因年事过高,记忆力衰退,手腕子也不如以前灵活,为了抢救珍贵的击鼓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在1979年冬拍摄了《苏南吹打和朱勤甫的击鼓艺术》的电视片。之后,去中央音乐学院短期教学。1981年8月4日朱勤甫因病逝世,终年八十岁,中央音乐学院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我两度和朱勤甫先生相处,一方面向他学习击鼓,另外协助他教学,通过较长时间的接触,才揭开我头脑中存在之谜——一个民间艺人怎样能造就如此高深的鼓艺。

鼓的历史悠久,早在我国原始时代,伊耆氏就有土制的鼓。关于击鼓艺术在历代文献中多有记载,如唐南卓著《羯鼓录》说唐玄宗爱敲羯鼓,曾创作独奏曲调。宋沈括著的《梦溪笔谈》(卷五)中说:“唐之仗鼓,本谓之两仗鼓,两头皆用仗。……明帝、宋开府皆善此鼓,其曲多独奏,如鼓笛曲是也。”见之清李斗著《扬州画舫录》中有“众乐齐乃用单皮鼓,响如裂竹,所谓头如青山峰,手似白雨点。”尽管文献中有这么多的记载,而鼓在现代的戏曲、曲艺、民间器乐中又是一种领奏乐器,它发挥着特殊作用,但鼓独奏的形式是少见的。所以当我第一次听到朱勤甫演奏的三个鼓段(大鼓演奏的《慢鼓段》和《中鼓段》、板鼓演奏的《快鼓段》)时,我出神了,从音响中怎么也揣摩不出变幻莫测的鼓套、力度和音色的变化是怎样演奏的。鼓演奏强烈时如惊雷灌耳,排山倒海;轻巧时如鲤鱼扑水,蝴蝶双飞。凡听过朱勤甫演奏的,无不佩服他鼓艺之高深。

朱勤甫对待自己的技艺要求不断的提高,从不满足,他说过:“刚开始学习打鼓时能敲敲基本点就高兴得不得了,到后来听听基本点实在太简单了,我要求学新的,想办法敲出新花头来。”从朱勤甫的学艺过程可看出他的成功之诀是:一专多能,见广识多,刻苦学习,勇于创新。

朱勤甫的文化程度虽然不高,但订阅《人民日报》从不间断。他还是阅览室的常客,看书读报,关心国家大事。他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并能经常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音乐学院的教学需要。他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党。他勤勤恳恳地工作不是企求党和政府给他更多的东西,而是希望自己的工作能使学生和领导上满意。他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惊人之举,而是诚心诚意、默默无闻地工作着。当他晚年生活处于非常艰难的时刻,他也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始终盼望着能有一天再次将自己的鼓艺传授给青年一代,这是一种多么纯朴的感情和高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很好学习。

注:文章中提到的上海音乐学院在1979年冬拍摄的《苏南吹打和朱勤甫的击鼓艺术》电视片,相关链接可参见:https://haokan.baidu.com/v?pd=wisenatural&vid=4743156364121445121

作者简介:李民雄(1932—2009),男,浙江嵊州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历任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副主任、音乐学系副主任。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