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潮州大锣鼓的演奏手法别具一格,它与其它鼓乐形式不同,重视鼓和各种锣钗乐器的敲击姿势和动作,重视演奏手法的美化考究,追求舞台的视觉美感,这是它最为闻名的特色之一。在鼓点组合规律、应用以及锣鼓经记谱法等方面,也都具有独特的风格特点,使整个演奏形式成为一种既超俗,但又让人易于接受、喜欢甚至热爱的演奏形式。
关键词:潮州大锣鼓;演奏手法;鼓点;锣鼓经;科介头应用
潮州大锣鼓形式的打击乐器除了乐器本身具有特色之外,演奏方法手法也别具一格。它对各种锣钗的敲击姿势十分重视和考究,而且把敲击的动作进一步夸张、美化,使其变为表演动作,给观众带来一种视觉的美感,更加完美地表现音乐作品的情绪和刻画作品中的形象。如:斗锣演奏中的右手敲击,手的动作既大又抬得特别高,手腕与手臂密切配合,并带有微弱的手腕扭摆动作。而左手的执锣则作自然的上下移动锣体动作,有意识地迎合右手的敲击;有时,甚至利用休止符时值将锣体向上抛,使整个敲击动作给观众一种流利、纯熟,流畅、大方之感。又如大、小钗演奏的动作,左、右两手的活动幅度较宽,具有轻松、活泼,自然、大方之感;在一些特殊音响效果要求的乐段和鼓点的演奏中,还运用了一些“拖钗”和“转钗”的敲击技巧,使乐器的演奏手段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潮州大锣鼓形式中乐器演奏手法最具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是大鼓的演奏,它既是演奏者,又是乐队的指挥者。它的演奏是整个演奏形式的中心,它的演奏手法是整个乐队的焦点,它的所有演奏姿势和动作都具有一定的表演和指挥作用。在演奏中,它的鼓槌活动幅度极大,有利于做出各种演奏动作和表演造型,也便于完成各种指挥锣钗和乐队演奏的科介头手势。鼓槌上下操控动作自然轻松,大方得体,加上鼓槌的微微颤抖,给观众以热情、优美之感受,从而满足了观众的视觉欣赏需求。本来,从音乐艺术上论,演奏者主要应该在乐音上做“文章”,让乐音在听众的听觉和抽象的形象想象中完成理解作品内容。但从舞台演奏这个角度上说,就应该是不但要用乐音去使观众理解到作品的内容,而且同时要给予观众满足于视觉上的欣赏需要。这个视觉的欣赏需要占了相当大的演出效果分量,它与听觉的形象想象一起进入作品内容,使观众的领会感官的感受获得翻倍的效果,对音乐内容的理解也就更加完美。在潮州大锣鼓中,乐器演奏重视演奏姿势和手势表演,重视舞台演出的视觉艺术效果,从而使观众从听觉想象到视觉现实都获得了艺术美的享受。
潮州大锣鼓对乐器的演奏力度控制和音色也十分考究。在用力方面讲究手腕和手臂各部位机能的协调用力比列;而在音色方面则讲究乐器整体发音的音质结实和通透程度。如:大鼓在演奏中,敲击的动力主要在于小手臂,大手臂起着辅助作用,手腕则是鼓槌的直接操作部位,手指协助手腕控制鼓槌的敲击动作。其用力的大概比例是:小手臂的用力比例约占整个用力总和的百分之五十,手腕的力量约占百分之三十,大手臂与手指的用力各占百分之十。这种用力的比例考究使整个敲击过程的用力控制较为协调,乐器的音色控制也较好,也利于控制鼓点的疏密程度和控制乐曲的强弱对比、音乐起伏等,可极为准确地刻画音乐形象。锣钗类的演奏力度和音色控制也同样有其比例控制,才能获得通透、丰满的最佳音色,如:大、小钗、斗锣、深波锣等。
潮州大锣鼓的鼓点组合丰富多彩,并且富有独特的风格特点;潮州大锣鼓的锣鼓经也别具一格,鼓点记谱准确、形象,并具有浓烈的地方色彩。由于潮州大锣鼓形式的打击乐器种类较多,组合方式灵活多样,加上乐器的音色差异大,音色丰富,可塑性强,故具备了组合多种音响效果、音乐形象丰富的鼓点条件,鼓点的音乐情绪表现力也十分强,且丰富;如:大锣类鼓点多描写排山倒海、气势磅礴的雄壮气氛;小锣钗组合鼓点则多叙述生活情节、形象逼真的细腻情趣;大锣与小锣混合鼓点描绘热烈欢快、欢欣鼓舞的舞蹈场面;而小锣类鼓点则多刻画举止大方、动作优美的人物形象;还有个别独奏鼓点多表现景物现象或用于渲染音乐情绪转接气氛等等。这些鼓点的演奏均由司鼓者运用鼓点的科介头(即:预备演奏的节奏型和手势动作)指挥进行和领奏,由司鼓者掌握、控制鼓点演奏过程中的强弱对比等力度转换,渐快渐慢等速度变化,使鼓点的演奏效果与音乐内容、音乐形象相吻合。
潮州大锣鼓传统的常用鼓谱是采用锣鼓经记谱法。它是一种以鼓点演奏音响效果的形象音,使用潮州方言文字进行记谱,所记的这一单行字谱即是所有潮州大锣鼓打击乐器演奏的集成总谱。而且锣鼓经使用的文字也不尽相同,各位司鼓者均根据独自的视谱习惯选择同音文字进行记谱,故此,存在相当大的灵活性优点,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准确性遗憾。但总体上来说是大致相同或者差异不大,主要是视其演奏的效果。这些锣鼓经文字有的表达多件打击乐器的组合效果,有的则表示几件或者单件乐器的演奏效果,如:
“壮”即由:斗锣、大钗、苏锣、深波锣等组合演奏;
“争”即由:斗锣、大钗、亢锣等组合演奏;
“乔”即由:斗锣单独演奏;
“焦”即由:斗罗单独敲击锣沿;
“仄”即由:斗锣、大钗、深波锣等闷击组合或单独演奏;
“仓”即由:大钗、亢锣、苏锣、深波锣等组合演奏;
“叉”或“册”即由:大钗或与亢锣等组合演奏;
“冲”即由:钦子锣、亢锣、大钗、深波锣等组合演奏;
“空”即由:深波锣或钦子锣单独演奏;
“村”即由:小锣、钦子锣、亢锣组合演奏;
“青”即由:小钗、亢锣组合演奏;
“郑”或“刁”即由:亢锣单独演奏;
“定”即由:月锣单独演奏;
“七”即由:小钗单独演奏;
“乙”即是休止符;
“中”或“冬”即由:大鼓单槌敲击鼓心;
“龙”或“隆”即由:大鼓双槌带一个装饰音符敲击演奏;
“多”或“著”即由:大鼓双槌滚奏或两个装饰音符以上的演奏;
“主”即由:大鼓双槌或单槌闷击演奏;
“达”或“哲”即由:大鼓单槌闷击鼓边;
“告”即由:大鼓单槌或双槌敲击鼓沿;
“力”即由:大鼓双槌带一个装饰音符敲击鼓沿;
“珍”即由:大鼓单槌敲击鼓边;
“良”即由:大鼓双槌带一个装饰音敲击鼓边;
“板”即由:大鼓双槌齐击鼓心。
这种采用文字记谱的锣鼓经记谱法一直流传至今,可能单纯接受西方音乐教学体系教育的人会认为它与现代的记谱法相比较为落后的记谱方法,但从中国音乐文化的特点来看,这种记谱法极具科学性和实用性,它能让演奏者一目了然就看到了鼓点的组合意图和作用,也能一目了然地看到了鼓点演奏的整体音响效果,并且较好地保留了它原有的风格和特色。
潮州大锣鼓的鼓点及科介头的应用十分关键,能否运用恰当,关系到音乐内容形象的刻画和韵味风格特色的保留问题。如果鼓点及各种科介头的运用不恰当,那将导致无法准确地表现作品内容,塑造音乐形象。或者只是利用鼓点和科介头制造演奏气氛,渲染演奏情绪,这种做法缺乏音乐的感染力,难于得到观众的接受,相反会使观众感到音响噪杂,产生厌恶之感。从潮州大锣鼓形式的原有特色分析,鼓点和科介头运用不当也就失去了潮州大锣鼓的韵味和风格特点。
对于潮州大锣鼓鼓点和各种科介的应用,首先要认识鼓点、认识科介头,要对各种鼓点和科介头进行细致的分析,了解它的组合结构、情绪特性、形象倾向,特点作用等,使之得到正确的应用,才能与音乐内容取得准确的吻合,准确描写、刻画音乐形象。使观众通过鼓点的演奏准确地进入音乐内容形象的想象,才能得到观众的情绪共鸣,获得良好的演奏效果。
在韵味和风格特色方面,潮州大锣鼓的鼓点组合结构严谨,鼓点所组合的乐器音色、音高和扩散性强度均有全面的考究,鼓点的情绪特性和形象倾向性均较强,特点突出,作用大。它的韵味主要是节奏平稳、句子结构强、鼓点段落明确,具有较好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它的风格特色主要是鼓点丰富多样,情绪特性和音乐形象鲜明,音色变化大、对比强烈,音响效果个性强,特点突出,音乐形象的刻画能力强,并富有地方的文化风格和特色。这就是它与其他乐种的锣鼓乐的不同之处,也是它所具有的韵味和独特的风格特色。
以上所列是潮州大锣鼓形式的演奏手法及鼓点特色。通过进一步了解、认识该形式的各种特色,可使我们能更好地运用它,为该演奏形式的继承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让潮州大锣鼓形式演奏出更加美好的时代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