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打击乐的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而打击乐重奏曲则是其中最具特色的打击乐形式,受到了人们广泛欢迎。我国地理环境、各地区文化特征存在较大差别,这也使得不同地区的人对音乐的欣赏角度及理解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性,因此也构成了所谓的地方风格音乐。而对于打击乐重奏曲来说,其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例如,其融合了福州的十番锣鼓、潮州的锣鼓等,因此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也正是因为民族打击乐重奏曲艺术特色鲜明,使得其受欢迎程度逐渐提高,因此对其所具有的艺术特色进行深入探讨非常有必要。
一、民族打击乐简析
对于我国的民族打击乐器来说,其种类繁多,并且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同时,其在演奏技巧方面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具体来说,可以按照有固定音及无固定音来对其进行分类。对于有固定音的打击乐器来说,其主要包括云锣、定音缸鼓等;而对于无固定音的打击乐器来说,其主要包括各种形式的锣。此外,如果按照乐器发音位置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又可以将其分为响木、响铜等[1]。
对于民族打击乐器来说,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结晶。除了少数节奏感很强的打击乐器之外,其他大多数打击乐器都可以独立演奏曲目,并且可以对曲目的艺术特色及精神实质进行展示,尤其对于一些富有情节的曲目作品来说,打击乐器的演奏可以使其情节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也使得音乐曲目的表现力得到了提升。由此可以看出,打击乐器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其具有很强的音乐表现力,并且也是我国民族乐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重奏的介绍
(一)诠释作品方面
对于一首音乐曲目来说,演奏者在得到曲目之后,想要使演奏情感更为丰富,对曲目的艺术特色掌握更为精准,应该先了解音乐曲目的创作背景,感受创作者笔下的世界,这样才能使音乐作品得到深入诠释。往往很多音乐作品中蕴含着作曲家当时的心境及经历,是作曲家思想与情感的结晶。因此,演奏者应该深入体会曲目的创作年代及当时作曲家的境遇。同时,对于打击乐作品来说,想要实现对一首音乐作品的深入了解,应该了解当时打击乐的发展背景,这样可以使演奏者对当时打击乐曲目的艺术特色及作曲者的创作理念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无论是独奏还是重奏,都只有一个思想主题[2]。对于重奏来说,演奏者对于曲目的思想属于团队思想的范畴;而对于独奏来说,只是个人主观意识的融入。具体来说,独奏与重奏之间存在共同点,其都是在大量的基础知识学习及积累之后对作品产生了解,进而对作品进行重奏或独奏。
(二)音乐处理方面
在演奏一首音乐作品时,想要实现对音乐作品情感方面、艺术特色方面的有效处理,应该掌握音乐作品的基本特征,这就需要对演奏曲目进行“再次创造”,从而使曲目得到有效挖掘,要在原有曲目艺术特征的前提之下,融入演奏者相对独特的了解,这样可以使演奏更为个性化,同时也有利于突出演奏曲目的艺术特征。在进行打击乐重奏时,需要演奏者有很强的团队意识,这就需要各个演奏成员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达到高度统一,要突出团队演奏的个性,而不是突出演奏成员的个性,这样才能使曲目演奏的艺术特点更为鲜明。对于重奏作品演奏来说,不仅仅需要演奏者在节奏上有很强的把控能力,同时还要求演奏者时刻保持团队意识,要求其在作品结构、细节方面的表现达到一致,这样才能使重奏作品的魅力得到体现,从而使得观众在欣赏演奏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美学体验。此外,在重奏作品演奏过程中,正确的角色关系设定及旋律与伴奏的融合非常关键,尤其是打击乐重奏音乐处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处理情况会直接关系到观众的感官体验,同时也直接决定着音乐演奏是否获得成功[3]。
三、我国民族打击乐重奏的艺术特色分析
(一)地方文化特色浓厚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并且我国是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大国,民间有“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言”的说法,由此看出我国地方文化属性的多元化,这也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曲艺、音乐、习俗等。目前来看,我国的民族打击乐重奏地方文化特色鲜明,例如,《滚核桃》是我国著名作曲家王宝灿与郝世勋共同创作的经典曲目,在我国民族打击乐演奏之间广泛传播。最早是在1987年与公众见面,这场演出受到了一致好评,随着这一曲目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其演出次数也越来越多,并且我国的作曲家及演奏家开始对其进行逐渐调整与完善,这也使得其当前受众群体更为广泛,已经成为了国内广为流传的民族音乐经典曲目。之所以《滚核桃》这一曲目受到业内人士及听众的广泛喜爱,与其所具备的鲜明地方特色有直接关系[4]。最早,《滚核桃》这一曲目的创作灵感来自于我国山西民间的锣鼓曲牌,这也使得其具有浓郁的山西地方特色。对这一曲目进行深入分析,会发现,其主要描绘了金秋十月、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同时也表现了山西南部地区农民在屋顶采摘核桃时的喜悦之情。可以看出,《滚核桃》是一部生活化、艺术化的音乐作品,其不仅体现出了人们日常劳作与丰收景象的祥和、喜悦,同时也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这也是其出演几十年依然长盛不衰的关键。同时,由于《滚核桃》这一作品篇幅不长,并且节奏明快、旋律通俗易懂,这也使得其直到今日依然经常出现在民族音乐演奏的舞台上,享受着人们的鲜花与掌声。
(二)肢体动作形象
对中国民族打击乐这种较为独特的艺术形式进行追根溯源,会发现其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由于我国民族音乐形式多种多样,这也使得一部分民族音乐受众往往对打击乐器及打击乐这种艺术形式的了解十分有限,只是认为打击乐是我国民族音乐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乐队演奏过程中一般担当“配角”,但实际上这种认知是非常片面的。自古以来,打击乐在我国经常被单独应用于多种大型场合,例如宫廷、祭祀、婚嫁典礼等。对于打击乐来说,其表现形式恢弘磅礴,并且对音乐作品的展示生动有趣,这也使得其往往可以与一些庄重的场景相融合,从而营造神秘、庄严的氛围。同时,也可以考虑将打击乐与一些相对轻松明快的场景氛围进行融合,从而使打击乐展示出趣味横生、令人心神愉悦的音乐氛围,这也是打击乐的重要艺术特征体现之一[5]。一般来说,为了可以使打击乐与现场的氛围进行有效融合,通常演奏者会设计一些符合现场氛围的肢体动作,从而进行打击乐演奏,使得肢体动作与打击乐器所表现出的音乐作品相融合,这样可以使观众获得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体验。具体来说,在设计及展示打击乐肢体动作时,应该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传统音乐美学思想方面。对于我国传统音乐美学来说,其是指导我国民族音乐创作及演奏的关键,在考虑将打击乐演奏者的肢体动作与音乐作品与现场氛围进行融合时,应该注意以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作为关键入手点,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音乐与形体的一致,这样更加有利于展示打击乐的魅力。从音乐诞生的那一天开始,便与舞蹈表演息息相关,对我国古典民族音乐来说,其往往与舞蹈表演者的形态相互配合来呈现音乐之美及艺术之美,这也使得舞蹈的陪伴与衬托赋予了音乐演奏更深层次的意义,使得音乐演奏的氛围更加立体,也使得观众的感官体验更为丰富。早在夏商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种类繁多的打击乐艺术形式,并且建立了专门管理鼓乐的机构,设定了相应的鼓乐制度,这也使得打击乐的演奏形式更为丰富。而在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打击乐的演奏者开始运用大量肢体动作来对鼓乐艺术进行展示,这也使得鼓乐表演更为淋漓尽致,使得观赏者获得了听觉与视觉的双重感官体验[6]。
其次,乐曲表现探寻方面。对于打击乐来说,其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则是体现为所塑造的音乐场景及氛围更为鲜明,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对音乐作品情感内涵、思想内涵的充分展示,这也使得音乐作品的艺术层次更为丰富。在进行打击乐演奏时,如果场景化及形象化的艺术特征可以得到有效突显,则音乐演奏效果也会得到相应优化,演奏者可以借助音乐作品的演奏向观众传达更多的情感信息,并且使观众获得相应的审美体验[7]。可以看出,音响效果与表演者的动作之间往往呈现出互补关系,可以通过营造特定的音响效果为观众营造一个更为传神的、立体的空间音乐氛围。而在音响效果的配合之下,动作与音乐的衔接也会更为流畅,从而使得形体表现与打击乐之间的融合更为具体、深入。以当前在我国有较大影响力的民族打击乐曲目《牛斗虎》为例,在进行这一鼓乐演奏时,通常会加入成套的动作体系,从而突出现场的视觉效果及音乐氛围。这主要由于《牛斗虎》最早是山西地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表现形式,一般来说,山西地区每年的正月十五都会表演这种舞蹈,这也使得这一舞蹈在当地几乎家喻户晓。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民族文化体系不断丰富,再加上我国鼓励传统地方文化的改良与创新,这也使得《牛斗虎》这一舞蹈表演逐渐演变成为了打击乐的艺术表现新形式,但是依然保留了传统的肢体特色,因此需要打击乐演奏者在进行表演时,加入肢体方面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对《牛斗虎》这一打击乐作品的充分展示[8]。
再次,音乐美学思想丰富。对于民族打击乐重奏曲来说,其重要艺术特色还体现为美学思想丰富。对于音乐美学来说,其是展示音乐特征、社会功能、审美属性的关键,而打击乐重奏曲则具有形式与内容联系紧密的基本特征,其都是音乐美感的重要体现。无论是哪一种音乐表现形式,肢体表现都在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是丰富音乐艺术层次的关键,这就需要变奏曲的编排者及演奏者把握音乐中的肢体元素,通过这种方式来展示音乐作品的魅力。音乐的美学具有深邃、意象化的特征,这也使得一些音乐作品存在曲高和寡的现象,而将音乐作品与肢体动作进行结合之后,可以由原本想对抽象化的艺术形式,一较为具体的方式展示在观众面前,当音乐与舞蹈结合之后,使得舞台上的艺术氛围更为饱满。而对于打击乐来说,肢体动作的适当融入也使得乐器演奏过程中的画面感更强,更具视觉冲击力,有利于观众融入到舞台所营造的氛围中。当打击乐演奏与肢体语言结合之后,还可以使打击乐这种民族音乐形式不再曲高和寡,使得一般观众及听众更容易融入到音乐作品所构建的舞台氛围中,这也是民族打击乐演奏进步的重要体现。对于当前的民族打击乐重奏曲演奏来说,其音乐美学思想鲜明,需要演奏者对不同曲目的美学特征进行深层次把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演奏更具有整体性,这种“声音”与“画面”融合的方式将会使打击乐演奏大放光彩。
最后,乐器编排形式与演奏方式方面。对于打击乐来说,想要使打击乐曲目演奏获得成功,乐器编排非常重要。由于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打击乐器往往体积较大,例如排鼓、大堂鼓等,在对这些打击乐器进行演奏时,往往需要演奏者保持持续站立状态才能完成演奏。因此,在进行打击乐演奏时,演奏者加入一些必要的肢体动作可以使现场演奏的氛围刻画更为立体。无论是抒情演奏,还是复杂多变的、以节奏为主体的演奏,都需要演奏者通过适当的肢体动作展示出来,这样可以使现场的音乐氛围更加饱满,层次更为丰富。一般来说,如果需要演奏的打击乐曲目节奏变化频繁,并且曲目结构较为复杂,其往往对演奏者的肢体发力技巧有很高要求,需要演奏者对手臂、手腕及身体各主要关节的发力特点有充分掌握,这样才能使其在打击乐演奏过程中科学调动力量,从而使得打击乐演奏过程中的肢体动作发力均匀,发力点明确,这样才能使其在持续演奏过程中保持精神集中、体力充沛的状态[9]。对于很多打击乐演奏者来说,在演奏过程中,都很在意舞台形体美的体现,这就需要其在进行每一段旋律演奏时,合理安排动作,保证所设定的形体动作可以与音乐旋律、节奏保持一致状态,这样也有利于充分展示打击乐这种艺术形式的美感。
(三)节奏及音色处理
打击乐的节奏及音色处理非常重要,是关系到音乐作品情感表达的关键。对于打击乐音乐作品的旋律来说,其是表达情感的关键载体,同时也是体现音乐作品美感的关键。而对于打击乐作品中的节奏来说,可以有效带动人身体的律动,是抒发情绪的关键。音乐乐句的节奏与旋律展示出来之后,可以实现对聆听者情感、情绪的有效调动,其是音乐作品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也正是因为打击乐作品中存在这一部分,才使得音乐作品的审美特征、艺术属性更为突出。在对打击乐的节奏及音色进行处理时,应该掌握其中的重要环节,演奏者应该意识到,一种乐器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演奏技巧及音色,当音乐节拍切换之后,乐器的内容展示更为丰富[10]。毫无疑问,音乐来源于生活,很多作曲家节奏、旋律方面的灵感都是来自于日常生活,无论是下雨天的窗口凝望、夜晚的街道散步、假日登山还是炊烟渺渺的祥和景象等,都是作曲家创作灵感的来源。在进行节奏及音色处理时,需要演奏者对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有较为深入的认知,只有对创作者的创作理念有较为具体的把握之后,才能使演奏更加富有情感。具体来说,演奏者在面对打击乐作品的节奏与音色处理时,应该始终将其与重奏进行联系,这样才能使演奏者的节奏及音色处理更为符合打击乐演奏需求。
在进行打击乐重奏训练时,演奏者应该清晰的意识到,打击乐器与其他的民族乐器存在一定区别,主要表现为打击乐器的种类具有多样化特点,通过重奏的形式在舞台上展现打击乐作品时,需要演奏者有很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并且对所演奏的打击乐曲目具体结构、细节有全面了解,这样才能使演奏得以正常开展。一般来说,演奏者通过长时间的重奏练习可以在其中获得独奏方面的知识,但是如果只是单一练习独奏,演奏者很难理解重奏知识体系。因此,想要保证演奏者打击乐的综合演奏质量,系统的重奏练习是重中之重。当确定打击乐演奏曲目之后,需要演奏者对演奏的乐谱有深入、细致的了解,并且清楚曲目的节奏类型、力度变化情况等,这样才能使后续的演奏得以顺利开展。同时,还需要演奏者对这一作品的主题线条、其曲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有具体了解,当演奏者对曲目的细节有具体认知之后,便会对曲目的节奏、乐句及乐段表现等有更为深入的理解,有利于演奏者开展接下来的曲目练习。
此外,演奏者在进行重奏训练时,应该明确其中的注意事项,要将慢速练习作为其中的重点环节。对于一部分打击乐初学者来说,在一开始练习打击乐器时,往往存在急于求成的心理,这也导致很多练习者一味求快、一味求成,这种练习方式不可取,往往容易致使练习者走入误区。因此,今后初学者在进行打击乐练习时,应该将慢速练习作为关键入手点,这也是对演奏者心性的一种考验。当演奏者一开始接到打击乐曲目时,不要急于练习,这时演奏者往往对曲目还不是很熟悉,需要演奏者先聆听以往前人演奏这一曲目时所体现的音乐风格及情感表达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演奏者对乐曲的节奏、旋律等有更为细致的了解,同时也可以使其掌握演奏过程的发力点及气息运用等相关注意事项,有利于演奏者发现难点、克服难点。当演奏者对这一曲目的乐句表现、乐段联系有清晰认知之后,在开展演奏练习,便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过上述分析之后可以看出,慢速练习的一个重要好处体现为:可以使演奏者清晰具体的发现曲目演奏过程中的难点,进而对难点进行针对性练习。例如,演奏者在对某一曲目的某一个乐段进行练习时,在练习初期,应该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速度,从而保证演奏练习与自己的能力相适应。所谓适合自己的练习速度,其主要是指演奏者用这一速度进行演奏练习时,可以较为流畅的将这一乐段演奏下来。在后续练习过程中,可以根据当前自己所适应的速度适当提升5个基准,从而促使演奏者对这一曲目的演奏熟悉程度循序渐进地提升。因此,演奏者在进行曲目演奏练习时,关键在于要先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练习速度,同时还要注意对曲目中的强弱、力度及呼吸等变化节点进行准确标记,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指导练习,这也使得曲目练习体系更为完整,也有利于曲目练习者逐渐掌握曲目演奏的关键点。同时,在对演奏者进行重奏训练时,还应该注意对其团队意识进行培养,通过这种方式来使得其在进行重奏过程中,可以实现对其他演奏者之间的“互通”,始终保持曲目轮廓、节奏点等方面的高度一致性,从而使得重奏的整体性得到充分体现,这也是提升打击乐演奏美感的关键。同时,在进行打击乐重奏演奏时,应该做好声部上的取舍,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营造统一的舞台效果,这也使得最终的打击乐展示氛围更为统一。在进行打击乐重奏联排时,应该及时发现当前重奏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对其进行及时改正,这样才能使重奏的水平得到逐步提升。
结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组成中,打击乐重奏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同时也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一大亮点。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西洋乐器引进中国,这也使得中西音乐碰撞越来越激烈,很多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及表演形式由于缺乏相应的重视与传承,导致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在我国音乐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小。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之下,应该加大对我国传统民族乐器及音乐演奏形式的保护、传承力度,从而使其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目前来看,我国民族打击乐依然有较为广泛的受众群体,今后应该保持这种势头,对民族打击乐变奏曲的艺术特色及演奏形式创新进行深入研究,同时,还应该积极融入一些西方音乐元素,通过这种中西结合的方式来促使打击乐作品散发魅力。对于本文来说,尝试以当前我国民族打击乐重奏曲的艺术特色作为切入点,对打击乐重奏曲的音乐美学思想、音色与节奏处理、重奏训练要点等进行了分析,其主要目的在于突出表现民族打击乐变奏曲的艺术特色,通过这种方式来吸引年轻人注意力,从而进一步扩展民族打击乐在我国的受众群体范围。同时,本文还着重对打击乐重奏过程中的形体表现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为今后打击乐变奏曲演奏者及排练指挥给予以一定参考,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民族打击乐重奏曲这一艺术形式持续发展、传承。
注释:
[1]陈曦:《中国打击乐重奏作品的演奏与运用初探》,《上海音乐学院》2021年。
[2]康羽希:《浅谈当代打击乐三重奏作品演奏前的阅谱准备》,《上海音乐学院》2021年第9期,第35页。
[3]沈雨阁:《浅谈马林巴在打击乐重奏作品中的应用梳理》,《上海音乐学院》2021年第9期,第34页。
[4]崔琨:《节奏在演奏、重奏中的作用探析——以打击乐重奏作品〈牛斗虎〉为例》,《黑河学院学报》2017年第8期,第196-197页。
[5]铃凯:《谈现代作品在打击乐重奏教学中的应用——以打击乐三重奏〈有翼的呼吸〉为例》,《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8年第10期,第147-151页。
[6]胡宝帅:《徐孟东打击乐三重奏〈练习曲Ⅰ〉的速度卡农技术探赜》,《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第146-151页。
[7]白扬洪:《匠心独具非同凡响——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打击乐重奏作品和演奏比赛后记》,《音乐探索》2018年第3期,第62-64页。
[8]孙中炜:《打击乐在重奏当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大众文艺》2020年第4期,第146-147页。
[9]王谌思:《浅析京剧打击乐元素在琵琶重奏作品中的运用与演奏》,《中央音乐学院》2018年第1期,第30页。
[10]王以东:《“金锣之声,光彩炫目”——演奏打击乐三重奏〈炫〉札记》,《中国音乐》2019年第4期,第184-1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