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群星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民族打击乐艺术闪耀着奇异的光辉,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东方和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中国的民族打击乐艺术源远流长、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曲目丰富、风格独特、技艺高超,它以魔力般的演示,博得了人们的肯定和赞誉,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悠久、古老的民族打击乐艺术,是人类生息发展的忠实伴侣。它是“智”的结晶,“力”的展示,“情”的抒发,“心灵”的呐喊。它伴随着人们驱走艰辛,迎来欢乐,钟鼓之乐,情变声亦变。
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于打击乐这一领域,对打击乐所具有的艺术魅力和社会地位并不完全认识。可喜的是,六十年代初期,民族打击乐的专业教学,首先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创立。起初是打击乐的共同课,后来发展成为专业主修课,我认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创举,它包含着教材、乐器、组织、生源,尤其是观念上的准备和转换。到了七十年代,天津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广州星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以及山东、安徽艺术学校等也相继创建了民族打击乐专业教学体系,招收学生,培训专门人才,制定教学大纲,这是中国打击乐从民间走向专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特别值得欣慰的是一批有志于民族打击乐的专家、学者,突破民族打击乐的困境,开创了民族打击乐创作表演的新局面,不但在比较广泛的领域里大幅度地运用打击乐,同时在学术研究、集成、搜集、整理及创作表演等方面,做出了可喜的成绩,创作了多种形式的独奏、重奏、合奏作品,涌现出一批年轻有为的打击乐演奏家,给民族打击乐的生存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专业音乐工作者在创作与表演方面的突破,业余的、民间的鼓乐艺术发展异常迅猛。以本民族、本地区所具有的独特风格与艺术魅力,从自乐自娱中冲了出来,走向市场、走向社会,成为改革开放百花园中闪闪发光的一枝耀眼奇葩。许多省、市先后成立了打击乐学会、锣鼓联合会、社火协会等等。这些队伍活动范围之广、规模之大、人员之多、号召力之强是前所未有的。尽管他们在生存与发展中经历了太多的折磨和艰辛,但他们还是由弱到强、由少到多,充分显示出民族打击乐所具有的深厚群众基础与生命力。
现在我就打击乐的创作、表演等问题,提出几点看法,敬请赐教:
一、重视“音色”开发
打击乐作品的创作是非常困难的。一幅画有其色彩与构思,一首歌有其旋律与歌词,一组舞有其动作与表演,一出戏有其内容与情节。而打击乐,一首打击乐作品,所能依附的主要的还是力度与速度,它所提供的表现力,实在是太有限了。
时代的进步、观念的变化、审美的提高以及作品表现空间和内涵的要求,使得打击乐作品的创作和演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人们已经不满足自乐自娱,随意敲打,而要欣赏好作品,要看那些从形式到内容,从动作到技巧,从服装到乐器,从作品到演奏的综合性、趣味性、欣赏性都很到位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作品。
在打击乐创作中,要非常注意“音色”的开发与运用。而音色的开发与运用存在于每一件民族打击乐器,这种开发与运用是永无止境的。当然,音色开发绝不是孤立的,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例如乐器的改革、技法的运用,风格、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等等。
事实上,在我们过去的作品和不少传统的打击乐作品中(包括戏曲打击乐)已经直接和间接地、有意和无意地进入了“音色”开发的领域,收到了奇异的艺术效果,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与赞誉。我所以在这里提出创作中的“音色”开发与运用,是进一步呼吁将这个问题列入创作及演奏中的重要环节,使“音色”的开发与运用更深入、更广泛、更具艺术魅力。
二、注意“度”的思考
人世间,大小事情,离不开“度”的把握。自然界、生物界、天文地理,甚至日常生活都和“度”的把握紧密相关。
艺术(包括打击乐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在创作和演奏中.没有“度”的思考是不可以的,尤其是在继承传统,学习民间更离不开“度”的把握。古人说得好:炽忌燥,密且暴,足够了的毋须过,过则失,失则错。
丰富悠久的民间的、传统的打击乐在历史的变迁中,总是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流传至今.成为我们艺术创作和表演的宝贵财富。但对传统的艺术要有一个选择、鉴别、加工、升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度”的思考与把握就显得十分重要,全盘照搬.观众不满足;加工过度,观众不认识,感到陌生。“度”的思考与把握,贯穿于创作、表演的全过程,体现在作曲、指挥、设计、表演甚至服装、乐器等全方位的运作中,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推出既有浓郁民族特色、东方文化气魄,又具强烈时代精神的好作品。
三、加速“观念”更新
我主张突破、出新、改革,主张活跃的思维。更新观念是时代的要求,社会发展的要求。艺术观念涉及的范围很广,反映在艺术活动的全过程中。拿我们打击乐的创作及演奏来说同样是这样:中国的古老文化内涵着中华民族勤奋、豪放、自信、进取的民族气节、涵括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形成的审美观念和期待心理。无疑,我们应该满足和反映这种艺术特性和民族精神。我们的艺术不可以没有根.不可以没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审美观念的变化.欣赏水平的提高,对我们的艺术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我们不能闭门造车,不能做井底之蛙,不但要看到传统,还要看到现代;不但要看到国内,还要放眼世界。要综合、融汇,要多样化。有人说这样做是不是“不中不西”,而我的回答是“要中要西”。当然,在进行这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握住“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四、强化“价值”意识
我认为,任何一种艺术,它的价值取决于它的服务对象和质量之优劣.离开服务对象与优劣谈打击乐的价值是豪无意义的。
要正确评估打击乐在民族音乐发展中的“价值”和“地位”。民族打击乐具有的特殊的艺术魅力,就决定了它在整个民族音乐发展中的一种不可缺少和替代的“价值”与地位。翻开可见的史料,我们不难发现,自古以来,自周、秦、汉、唐尤其是盛唐时期,打击乐在宫廷中也是占据着极重要的地位,就连唐明皇也是羯鼓的演奏家,被誉为八音之领袖,可见打击乐的价值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肯定。
民族打击乐在国际舞台上的价值和地位是显而易见的。许多鼓乐艺术团在国际舞台上博得了高度赞誉,许多优秀节目在国际舞台上赢得热烈欢迎,许多打击乐演奏家在国际舞台上大显身手、频频获奖,为国家、为民族争得了荣誉。
我读的世界音乐史大都是欧洲人写的,书中极少涉及东方文化,即便提到东方文化,也是印度、伊朗等一些中东国家的文化,真正的东方文化,在世界音乐史书中并不占据什么地位。当然,有的学者不这样认为。1992年,我访问了冰岛雷克雅未克音乐家协会主席,他是一位盲人。当他听说我来自中国陕西,是一位打击乐演奏家时,高兴极了。他对我说:“我是研究东方文化的,我的研究表明:世界打击乐的中心在东方,东方打击乐的中心在中国。”一个外国的学者,一个远在北极圈内的独立王国的音乐家,能有如此的卓见,实在令人钦佩。
结束语
我常常这样想.我们这一代真像中药铺的抹桌布,什么样的滋味都尝过了.能走到今天实在是老天爷的恩赐。年轻人.靠青春来积累:老年人.靠积累换回青春。我为自己能步人二十一世纪感到自豪。
回首来时路,坎坷崎岖不畏惧。
抬头望前程.花开锣鼓齐欢腾。
(此文为作者在首届“全国民族打击乐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安志顺生于1932年,打击乐作曲家、演妻家,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陕西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打击乐学会会长,陕西打击乐艺术团团长兼艺术总监,陕西省歌舞剧院民族管弦乐团艺术顾问。先后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央乐团进修。曾应邀出访朝鲜、日本、新加坡、瑞典、冰岛、挪威、丹麦、加拿大、苏联、德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还先后参加了亚洲艺术节.地球打击乐艺术节.艾什维格青年艺术节、温哥华民间艺术节、海洋艺术节、夏日艺术节等等。其业绩被选入《中国世纪专家》(珍藏版)《中国当代艺术名人》《中国人才世纪献辞》《世界华人艺术家》等。
安志顺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如《鸭子拌嘴》《老虎磨牙》《黄河激浪》《大唐六酸》《滴水诉情》《狮子戏铃》《迷游月宫》《得胜回营》《三战吕布》《双龙戏梅》(合作)、(春莺哄》(合作)、《鹦鹉学舌》《运动场上》《老鼠娶亲》《半坡姑娘》《天女散花》《秦鼓激扬》《烈火金刚》《秦俑兵阵》《夜市灯火》《秦王点兵》(合作)、《船鼓舞》(合作)、《黄河魂》(合作)等,并录制、出版了CD和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