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弘扬民族文化,大力发展民族打击乐在交响乐团的推广是中国每一位交响乐团的打击乐演奏者应负的责任。论文从一个交响乐团中的打击乐演奏者的角度,介绍了中国民族打击乐器的种类、特点,以及民族打击乐器在交响乐队中的使用和作用,提出了中国民族打击乐器如何融入当代交响乐团中的问题,阐述了应以开放包容的胸怀进行创新,一边“中为西用”,一边“洋为中用”,提升自己的水准,创造打击乐文化的新阶段,达到中西打击乐的文化交融,发展中国的打击乐文化事业。
关键词
民族打击乐器;交响乐团;中为西用;洋为中用
1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给我们众多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发展思路和方向。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
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这是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提到的。这段话引发了笔者的思考,作为一名交响乐团中的打击乐演奏者,应该如何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进行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打击乐器种类繁多,涵盖的内容比较宽泛,而打击乐类的创作、演出的内容、形式近年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喜爱,现在许多作曲家为了追求更新奇、更丰满的音响、声场效果,表达更丰富多彩的内容,他们很重视在打击乐声部做文章,寻找突破口。从笔者多年接触到的一些乐谱来看,在西方音乐史的古典时期前,除了定音鼓外,没有用到其他打击乐器,到浪漫时期之后,作曲家们逐渐将打击乐器写进自己的作品,再到21世纪以后,打击乐器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使用面越来越广,打击乐的各种奏法、标记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的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挖掘着打击乐的潜力,探索音乐语言和节奏的发展。
但是,关于打击乐的研究文献却仍然少之又少,在论文方面,打击乐相对处于一个劣势状态。为此,我们打击乐演奏者有必要本着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研究打击乐器各方面的理论知识,为打击乐更为系统化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作为一名打击乐演奏者,平时,笔者在观摩打击乐大师们的演奏以及各大演出团体的表演时,认真观察,细细揣摩,认识到民族打击乐演奏在当代交响乐队的重要性。下面,笔者就民族打击乐器在交响乐队中应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抛砖引玉,希望对打击乐的发展有所益处。
在中国5000年历史长河中,绵延不断地涌现出无数优秀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这些饱含中华民族思想精神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魂,使我们引以为豪。
民族打击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海洋中的一朵美丽的浪花。中国的民族打击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多件商代石磬,妇好墓中出土的5件长条形石磬,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编磬、悬鼓、建鼓等众多古代打击乐器,无不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2介绍民族打击乐器的种类、特点
中国现代民族打击乐器极其丰富,按照乐器的不同发音体来区分,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革鸣乐器,也叫膜鸣乐器,是通过敲击蒙在乐器上的皮膜或革膜而发出声音的打击乐器,如建鼓、堂鼓、排鼓、手鼓、单皮等众多鼓类乐器;第二类:体鸣乐器,是通过敲击乐器本体而发出声音的乐器,如编钟、编磬、木鱼,各种锣、钹、镲、铃等乐器。如果在广义上说,说书时使用的快板、响板,塔上的悬铃,商贩叫卖时摇的拨浪鼓,甚至玩具、餐盘、器皿等,只要能发出声音的响器,都可以作为敲击节奏的打击乐器。
打击乐声部的节奏组合变化及色彩变化是打击乐的一大特色。通过不同节奏、不同乐器、不同方法的演奏,打击乐器组可以做出多种作曲家想要的效果,不但能够奏出优美动听的旋律,也能够打出动感十足的节奏,可以用各种变化多端的,或奇特或美妙的声音,以配合其他管弦乐器,发出更加多彩的音响效果,增强表现力,更好地阐述音乐内涵。
3民族打击乐器在交响乐队中的使用和作用
民族乐器在交响乐队中的使用已经屡见不鲜,民族打击乐器也是如此。当代,各式各样的民族打击乐器慢慢被研发改良,作曲家得以利用多样音色的打击乐器创作出具有丰富音响效果的乐曲。
3.1传统民族打击乐器在交响乐中的应用和作用
1791年,法国作曲家戈塞克最先发现中国大锣的特殊音色,将它引入交响乐中。1893年,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将中国大锣写进了他创作的第六交响曲《悲怆》中,运用中国大锣浑厚绵长的音色,恰到好处地渲染了乐曲的氛围,使大锣被国外交响乐团普遍应用。
如今,我们常见的民族打击乐器,如大筛锣、大堂鼓、排鼓、木鱼、碰铃,各种镲、钹等,早已被作曲家广泛地用到管弦乐和交响乐中了。在大家耳熟能详的李焕之的《春节序曲》、根据河南民间乐曲《大起板》改编的《喜庆》、郑路与马洪业合作的《北京喜讯到边寨》等乐曲中,民族打击乐器都有很好的演绎。
作曲家唐建平的《金蛇狂舞》改编自聂耳先生同名作品,选用了多种民族打击乐器,有大堂鼓、小堂鼓、大锣、小锣、大镲、小镲等,和其他声部主旋律一同,奏出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节奏,中国音乐中线条清晰及刚柔并济的民族特色,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好一派锣鼓喧天、欢快热闹的欢腾场面,令人充满奋发向上的精神。
3.2京剧打击乐在交响乐中的应用和作用
众所周知,京剧是我国国粹。京剧打击乐器随着徽班进京以来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经过长期的文明沉淀,留给我们一整套独具魅力的打击乐体系。
京剧打击乐以板鼓、大锣、铙钹、小锣四大件乐器为主。京剧打击乐器的音量庞大、气势磅礴,演奏起来令人精神振奋,群情激昂。
在许多民族管弦乐、交响乐作品中,京剧打击乐器被广泛地使用。例如交响乐《沙家浜》、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都是京剧打击乐在交响乐中的完美呈现。
旅美30年的作曲家周龙在他的作品《京华风韵》的第四乐章《急急风》里,娴熟地运用了京剧打击乐器大锣、铙钹,结合戏剧中常用的另一种打击乐器——梆子,使用了京剧“急急风”“马腿儿”等节奏型,进行艺术再加工,在传统演奏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了现代的敲击方法,极大地丰富了乐曲的音色和表现力,契合北京的文化底蕴,体现出浓郁的中国传统韵味,也带给听众身临其境般的艺术享受。
3.3少数民族打击乐在交响乐中的应用和作用
中国是包括多个民族的大家庭,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打击乐是中国民族打击乐家族的瑰宝。傣族的象脚鼓、朝鲜族的长鼓、壮族苗族侗族布依族的铜鼓、维吾尔族的手鼓等,各具特色。
作曲家张千一的《云南随想》,用了不少打击乐器。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在第四乐章《佤山打歌》中,使用了佤族木鼓——用悬崖峭壁上砍下来的树木挖空中心制作而成。作曲家在乐曲的一开始就使用木鼓这一乐器,庄严地敲击数声,立刻把我们带入古朴的佤族山寨。之后,随着音乐不断地发展,木鼓的节奏也随之紧密起来,越来越快,一派村民合着鼓声、跳着粗犷的木鼓舞的狂欢景象,极具云南特有的民族曲韵,犹如一幅描写当地人民多彩生活的画卷,让我们仿佛畅游在彩云之南,浮想联翩。
不论是传统的民族打击乐器,还是京剧或者少数民族打击乐器,它们的加入,都能丰富乐队的音响,体现音乐内涵,烘托音乐氛围,让交响乐队奏出的乐曲更加富于民族特色。
4今后的打击乐在交响乐团中的发展方向——中西合璧
音乐是无国界的语言。美妙的音乐能走进人的内心,抵达灵魂的深处,能给世界各国的人带来心灵深处的共鸣。欢快的音乐让人手舞足蹈,悲伤的音乐让人潸然泪下。音乐也是有国界的。音乐用声音传承各自民族文化的思想特质,带着各自民族精神的特定代码跨越时空,汇成一条民族历史的悠悠长河[1]。
作为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打击乐器也是多种多样,音色和节奏上有着强烈的地域个性特征,通过演奏,可以表现出中国文化内涵和中国各民族的审美风格。每一样打击乐器,每一段打击乐节奏型,不仅可以记录一段音乐历史,还保存着一个民族代代相传的文化气息。
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产生过一些文化自卑现象。曾经在音乐学院学习打击乐的同行里有一种思想:学民族打击乐不如学西洋打击乐的——乐器不如西洋的先进、技巧不如西洋的高深、乐曲不如西洋的洋气……
的确,我们的民族打击乐在各方面存在不足,但是,自我否定是不能迸发活力的,怀着一颗失望的心只能越来越衰颓。中国民族打击乐,唯有正视、自强,才能自信。我们有着种类繁多的乐器,丰富多变的音色,富于浓郁地域风情的打击乐曲,能够体现民族的精神风貌,这些是民族打击乐的精髓所在,足以令我们对自己民族打击乐产生文化认同感,从而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要有文化自信,我们还必须自强。自信开放,就是雍容大度、开放包容,而自强,就是以这样的精神不断创新、发展、强大。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发展。我们既不能故步自封,也不能胆怯气馁,我们打击乐在交响乐团中的发展,应该具有开放包容的胸怀,一边“中为西用”,一边“洋为中用”,中西合璧,达到中西打击乐的文化交融,以提升自己专业水准,创新发展,创造打击乐文化的新阶段。
“中为西用”,就是更加大力地挖掘多种多样的民族打击乐器,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创作出更多既有传统民族内涵又有现代技巧的、深入人心的好作品,并为民众进行推广演出。将中国音乐用交响乐的形式表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使得交响乐不再高高在上、曲高和寡,而是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既接地气又不落俗套,使得人们一旦提起中国管弦音乐作品时,不再只有《梁山伯与祝英台》《黄河》等零星几首名曲,而是有大批高水准的中国作品令人引以为傲。
“洋为中用”,就是民族打击乐器的演奏者,不能再拘泥于传统的演奏方式,应该合理地吸收西洋打击乐文化中一切有益的内容,为我所用。例如,我们可以借鉴西洋打击乐的记谱方式,用不同的标记来记录不同的演奏方式,统一规范中国民族打击乐的演奏法;我们可以借鉴西洋打击乐的节奏训练方法,在保持自己传统的民族特色节奏型的基础上,提高对节奏把控的精准度;我们可以借鉴西洋乐器的乐队教学法,整理出系统的民族打击乐器乐队困难片段,结合乐曲进行教学,使打击乐学生对乐曲有整体的了解,能够更好地把握乐曲的风格和内涵,进入乐团后也能更快地和其他乐器配合演奏;我们还可以借鉴西洋打击乐的鼓槌的使用方法[1]。在西洋打击乐中,往往一种乐器有多种软硬不同的槌来敲击演奏,而一种民族打击乐器一般只有一种类型的槌,我们吸取西洋打击乐的用槌方法,就能使民族打击乐器在不同的槌的演奏下,发出不同的音色,更大地增强乐器的音乐表现力。
这样,通过中为西用、洋为中用的方法,让民族打击乐和交响乐团在碰撞交融中永葆生机。
5结论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以开放包容的精神去创新发展,弘扬民族文化,大力发展民族打击乐在交响乐队的推广是交响乐团中的打击乐演奏者应负的责任。
我们的文化自信自强,要放眼未来,环视世界,不仅要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能够代表中华精神的正能量,还要通过当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实践,赋予其崭新的活力和时代意义。我们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通过中西文化融合,进行民族文化创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作为打击乐演奏者,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践行者中的一员。我们必须怀着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使命感,努力学习、深入研究中国民族打击乐器,并将之发扬光大,应用到实际交响乐团的工作中去,对繁荣交响音乐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不断续写新的文化篇章,给后人留下更精彩的文化遗产,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参考文献
[1](德)海因利希·盖格尔.枝繁叶茂——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M].刘经树,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陈涟娜(1976-),女,中国福建福州人,本科,北京交响乐团打击乐声部副首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