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千年鼓脉传 今朝共鸣响——首届“哈尔滨音乐学院中国打击乐艺术周”活动综述
王以东 肖贺元 华音网 2024-12-06

2023年11月3日至5日,由哈尔滨音乐学院、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打击乐专业委员会、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打击乐学会主办,哈尔滨音乐学院民乐系、科研处承办的“首届中国打击乐艺术周”在该院举办。本次艺术周汇集学术论坛、大师课、音乐会、学会交流及中国打击乐器制作工艺成果展示等多种活动,有力推动了中国打击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为加快中国打击乐艺术在现代音乐领域中的进程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艺术周论坛:中国打击乐艺术发展趋势与前景

“艺术周论坛”以“中国打击乐专业(乐器)规范化发展”为主旨,分设“中国打击乐器演奏符号技法称谓及符号规范化”与“中国打击乐器(乐队)名称规范化”两个议题,旨在从不同维度探讨和解决当前中国打击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来自全国专业院校及乐团的教师和演奏家六十余人参与讨论。

中国打击乐器演奏符号技法称谓与演奏符号的规范化问题不仅关乎到中国打击乐器的演奏技巧传承与教学,更会对音乐创作和学术交流的规范与传播产生深远影响。2005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首届中国打击乐演奏符号规范化研讨会,曾对中国打击乐常用演奏符号进行了初步的规范与统—。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传承方式已难以满足现代音乐创作、演奏、教学和研究的需求。本届研讨会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在“中国打击乐器演奏符号称谓及符号规范化”论坛中,专家学者们结合三十余种鼓类和一些其他打击乐器演奏技法与称谓展开讨论,围绕如何通过进一步统一和规范演奏符号与技法称谓,来促进中国打击乐的教学、演奏与交流。

本次论坛上,中央音乐学院李真贵和中国音乐学院王以东一致建议依据简洁明了、生动形象的原则来规范演奏符号,创造一套属于中国打击乐独特的演奏符号;对于借用某些西方音乐中国际通用符号(如表示右手R、左手L以及滚奏)等本已有固有的含义,尽量不要再用作他意,以免产生歧义。

论坛针对中国打击乐独特技法符号如何融入现有制谱软件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四川音乐学院赵思智提出在打谱软件中应首先采用国际标准演奏符号库中的符号,减少个人自制符号的使用,其次自制符号应简明清晰;中央音乐学院乔佳建议中国打击乐技法采用国际通用的演奏符号,对其中的独特技法符号补充英文解释。

中国民族管弦乐队打击乐声部乐器名称规范化不仅关乎乐器本身的认知与传播,更直接影响到民族管弦乐队的整体形象与发展。在“中国打击乐器(乐队)名称规范化”议题讨论中,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新制定的中国打击乐器(乐队)名称要简洁直观、避免复杂称谓。统一规范化的名称应先形成行业共识,从而制定行业标准,直至未来形成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应制定规范化的中国打击乐器英文名称,建议英文名称应使用拼音拼写,避免英文直译造成歧义。

针对民族打击乐器“一器多名”现象,有多位发言者建议统一名称。中央音乐学院王建华指出,在很多地区的民间锣鼓中常将小堂鼓(规格:鼓面直径约22CM,鼓腔高度约34CM)称为“战鼓”,他建议称作小堂鼓。再如花盆鼓,又名:大堂鼓、缸鼓、南堂鼓等(规格:鼓面直径约有55CM、60CM、65CM,鼓腔高度大约70CM),因其形状似花盆或水缸状,故称花盆鼓(缸鼓),王以东认为,不应以其形状来成为规范化称谓,而称为大堂鼓虽为当下共识,但其与中堂鼓、小堂鼓形状差异较大,他建议借用在戏曲乐队中南堂鼓的称谓。

建立统一、规范的名称体系有助于提升乐队发展与作品创作中的辨识度,促进其在国内外舞台上的交流与推广。论坛针对乐队名称的随意性和重复性导致观众在理解和记忆上产生困难的现实问题展开讨论,比如一种乐器几个称谓,如京剧锣鼓中的京大锣根据音调或规格不同有仿苏锣、虎锣、武锣、大片锣之分;而虎锣又有高、中、低音虎锣之差异。再如京剧锣鼓有时会用到一种乐器称为“齐钹”,在一些地方民间锣鼓中则称为“水镲”。“多器同名”,即形状与规格不同,而称谓相同,如川剧锣鼓的马锣和山西民间锣鼓的马锣等等。研讨会就类似的问题提出多项解决方案,通过制定相对统一的打击乐器及乐队名称标准、鼓励演出团体在演出过程中使用这些规范名称等途径,有力推动名称规范化进程。

二、学术讲座:中国打击乐传承与学术探讨

艺术周的学术讲座及大师课部分,主办方邀请多位在打击乐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深厚造诣的专家,他们围绕中国打击乐的历史传承、艺术创新、技术规范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讲解和探讨。

李真贵先生带来题为《传承发展中的中国鼓乐作品创作体验——以〈鼓诗——为一群中国鼓而作》为例》的专题讲座。他强调“中国鼓乐作品的创作必须扎根于传统文化,同时吸收现代音乐的元素,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的理念。中国鼓乐《鼓诗》是一首将传统鼓乐节奏、韵律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富有时代感的音乐作品。这种创新不仅丰富了中国鼓乐的表现形式,也为传统音乐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对传统鼓乐如何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生起到了示范性意义。

天津音乐学院王满以《对中国民族打击乐继承与发展的思考》为题,从中国打击乐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发展现状等多个维度入手,深入剖析当前中国打击乐领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他的讲座从古代宫廷音乐到民间戏曲伴奏,再到现代音乐会舞台,充分展现中国打击乐艺术悠久的传承脉络和丰富的艺术形态。他认为,中国打击乐独特的音色、丰富的节奏变化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等是中国打击乐艺术在世界音乐舞台上独树一帜的关键所在。

王以东以《中国打击乐作品演奏解析》为主题,示范并讲解了多种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详细阐述不同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演奏要点,强调在训练过程中基础练习的重要性,并对节奏和节拍的训练,复合节拍和较复杂节奏的技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指出一些在演奏中容易忽视的问题。王以东的讲座不仅关注演奏技巧的传授,还注重对中国打击乐作品的解析和推广,通过对不同作品的深入剖析和精彩演绎,全面展现出中国打击乐作品以及演奏形式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王建华以《中国鼓的基本练习及基本功练习》为题,通过生动的示范与讲解,逐一分析中国鼓演奏中常见的问题和难点,并给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让学生深刻理解诸如鼓槌的运用或板鼓练习对于中国鼓演奏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专家讲座从基础技巧的训练到高级技巧的解析,从经典作品的演奏到现代作品的探索,为参会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和交流平台,充分体现出“继承传统、守正创新,兼容并蓄、多元融合”;“注重基础、循序渐进,以中为主、综合发展”这一教学理念与指导方针。

三、音乐会:中国打击乐艺术成果展演

本次艺术周活动举办了两场打击乐专场音乐会。作为艺术周的重头戏,两场音乐会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击乐爱好者、专家学者及音乐从业者。音乐会不仅是对哈尔滨首届中国打击乐艺术周的一次精彩总结,更是对中国打击乐艺术发展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11月3日,开幕音乐会“金鼓齐鸣汇冰城”于哈尔滨音乐学院音乐厅举行。音乐会精选近些年备受赞誉的佳作,以“传统—融合一现代”为主题,力图展示中国打击乐艺术的源远流长与守正创新之理念。在“传统”单元上演了《黄河船夫曲》《杨门女将》《打虎上山》等曲目,演奏者们将传统元素与复杂多变的节奏和丰富的音乐层次相结合,让传统音乐在当代舞台上焕发出新的光彩,展现出中国打击乐艺术的多样性和创新性。“融合”单元的《鼓诗》《大曲》《山响》《辽宁》等曲目充分体现传统与当代元素的相互融合。“现代”单元的《天天向上》《黑猴出洞》以及《进击》等曲目则展示中国打击乐领域年轻—代的青春活力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憧憬与希望。

11月5日,闭幕式音乐会再次强调了“传统—融合一现代”的发展理念。在表现传统元素的曲目中,不仅有《龙腾虎跃》《将军令》《牛斗虎》《云之南》《天狗之祀》等作品,充分展示中国打击乐尤其是鼓乐艺术的威猛与刚健,也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在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同时,意在促进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在融合元素的曲目中,《龙年新世纪》第一乐章《千佛手》《历年肆章》等曲目,均为在传统元素基础上融合当代元素之佳作。而现代元素的《叠鼓冰弦之平行》《望岳》等作品,以独特的演奏技巧和音乐构思呈现于舞台,特别是“叠击”①演奏技法作为一种全新的中国鼓敲击方法以及在作品中的独特运用,成为本次打击乐艺术周的亮点之一。

音乐会不仅展示了演奏家们的高超技艺和独特创意,更通过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运用独奏、重奏、合奏等多种形式,将各种打击乐器的魅力演绎得淋漓尽致,为中国打击乐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展现出中国打击乐艺术的蓬勃生机。

结语

哈尔滨音乐学院首届中国打击乐艺术周不仅是一场音乐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学术与艺术的深度交融。就学术价值而言,艺术周会聚众多打击乐领域的专家学者与演奏家,通过讲座、研讨会、音乐会等形式,深入探讨了中国打击乐的现实问题。在文化价值方面,艺术周深入挖掘中国打击乐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通过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与民俗风情以及极富创新意识的曲目,展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多元包容。艺术周促进了打击乐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中国打击乐艺术的传播与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中国打击乐专业领域自成立行业学会以来,充分遵循艺术与行业发展规律,在演奏、创作、教学、科研、乐器制作等诸多方面不断探索与实践,努力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传承与发展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打击乐艺术。我们始终在路上。

注释:

①“叠击”演奏技法是以两只鼓槌的前后敲击点形成类似四只马林巴琴槌的“多点”音响,展现中国打击乐与现代音乐元素的融合。

王以东 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教授

肖贺元 哈尔滨音乐学院民乐系副教授,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中国打击乐专业在读博士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