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民族打击乐曲《龙腾虎跃》的节奏特征与演奏技巧
张纹瑜 华音网 2025-01-06

〔摘要〕中国民族打击乐作品《龙腾虎跃》是打击乐演奏家李民雄为打击乐与乐队所创作的一首乐曲。该乐曲整体情绪热烈,民族风格浓厚,被誉为中国锣鼓乐的经典之作,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民族打击乐作品的谱写质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文章从一般性节奏、复节奏音响、节奏与音色融合三个层面对作品的节奏特点与演奏技巧进行分析与归纳,力求为今后爱好、学习中国民族打击乐作品《龙腾虎跃》的演奏者提供些许借鉴经验和指导助益。

〔关键词〕民族打击乐曲;《龙腾虎跃》;节奏特征;演奏技巧

伴随新时代文化艺术的大繁荣、大发展,我国民族器乐艺术的新生力量也在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优秀民族器乐作品得以涌现,在较大程度上丰富了我国现有的民族器乐曲目库,同时也为我国民族器乐的演奏者提供了更多具备趣味性、导向性的有机选择。在我国民族器乐的曲目海洋中,《龙腾虎跃》可谓优秀代表,它由中国打击乐演奏家李民雄所创,其整体乐风炽热,民族风格浓郁,是当代颇为经典的一部民族打击乐的大成力作。它的诞生,不仅标志着我国民族打击乐作品的谱写质量和演奏水平呈现出高峰局面,更为我国民族打击乐作品的表演和创作树立了新的榜样。本文旨在对《龙腾虎跃》(吹打版)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剖析全曲的代表性节奏艺术特征,结合个人对其演奏技巧全面、深入的理解,力求为今后学习、演奏《龙腾虎跃》的演奏者提供一定的借鉴经验和学习助益。

一、民族打击乐曲《龙腾虎跃》概述

民族打击乐曲《龙腾虎跃》是以浙东锣鼓《龙头龙尾》的音调为素材,作曲家李民雄在创作《龙腾虎跃》时,既保留了《龙头龙尾》的特色旋律,还运用了更新的作曲技法和创作手法——广泛采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节奏、曲调,使作品具有了鲜明的民族风格。《龙腾虎跃》风格清新,将民间音乐元素植根于民族打击乐的创作当中,尤其是乐曲中所使用的多样化、极具辨识度的节奏形态更凸显出李民雄谱曲的巧妙构思和深厚技法,进而促使整首乐曲深具中国文化内涵,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同。

李民雄谱写的民族打击乐曲《龙腾虎跃》共有三个版本,分别是“吹打版本”“乐队版本”和“独奏版本”,第一个版本是本文聚焦的重点研究对象。在“吹打版”《龙腾虎跃》当中,为保证优质、丰富的演出效果,其主要使用了梆笛、曲笛、中音笙、低音笙、高音唢呐、叫锣、小镲、排鼓和大堂鼓等众多民族乐器,这种乐队配置精致且丰满,足以在“拟声”上为广大听众营造出一幅“龙腾虎跃”的灵动场景。

但凡乐曲,必重整体与结构。吹打版《龙腾虎跃》的整体结构共由五部分构成,曲式为A—B—A'的再现单三部结构,其音乐变化丰富,乐风气势雄伟,旋律激情洋溢,充分表现出神州大地朝气蓬勃、龙腾虎跃的一片繁荣景象,描绘出祖国蒸蒸日上、日益壮大的美好前景。

第一部分为引子部分(1—16小节),将情绪带动,缓缓热烈;第二部分是A乐段(17—83小节),主要以高音唢呐和曲笛表达的“级进”长线条为主旋律,营造出一种悠扬、流畅的音乐旋律氛围;第三部分为B乐段(84—210小节),该部分以排鼓、叫锣、小镲为主,较之A段,情绪更为欢快、热烈,且每小段均收束于主题动机,体现出浙东锣鼓“合头合尾”的音乐旋法,尤其密集的鼓点更是呈现出飞龙在天、猛虎腾跃的飞动场景。作为对比段,该部分可以说是较为精彩的部分,在演奏上主要采用了大堂鼓中的单击、鼓边平击、闷击,重音移位、滚奏以及排鼓换鼓练习等技法,通过运用四个十六分音符、小切分、后十六等富有特色的节奏型进行各种强弱变化,较为快速的动力感凸显出龙虎雀跃的姿态和神态。在配器上,排鼓、大堂鼓领奏与合奏有机结合,更勾勒出龙虎乾坤穿梭、跳跃的动感画面,同时也隐喻了人民龙腾虎跃、繁荣兴旺、气势磅礴的精神面貌;第四部分是A'的再现段(211—293小节),该部分仍是以高音唢呐和曲笛交替呼应的活泼旋律线条为主,各种节奏变换尽显龙虎乐此不疲的状态,彰显出王者气魄;最后一部分为尾声(294—309),正所谓“绚烂至极,归于平淡”,该部分既可理解为飞龙和猛虎喜悦过后的宁静,亦可理解为飞龙和猛虎奔向远方的场景。

二、民族打击乐曲《龙腾虎跃》的节奏特征

一般而言,在乐曲总的本体形态中,节奏常被视为骨架,音高常被看成血肉,只有将二者有机编排、融合,才能创造出切实可感、立体饱满的音乐作品。打击乐曲是以打击乐器敲击的节奏系统为主,虽然节奏在乐曲中具有决定性作用,但纯粹的打击节奏不免略显单调,尤其在叙事性的曲牌或标题下,若无音高的支撑与配合,则不能将乐曲的精髓尽数表达。因此,出于乐曲叙事的需要,诸多带有音高性质的打击乐器更能较好地演绎出节奏丰富、曲调饱满、织体多变的音乐作品。“吹打版”《龙腾虎跃》就是节奏引领旋律、节奏与音高融通的典范,其除了以打击乐器为主以外,还加入了高音唢呐、曲笛、梆笛、中音笙、低音笙等深具音高旋律性特色的民族乐器,进而使整首作品的效果更为丰满立体,为人们在乐曲的听觉想象中呈现出诸多腾飞跳跃的视觉动感。以下从三个方面来阐释《龙腾虎跃》的节奏性特征。

1.一般性节奏分析

在“吹打版”《龙腾虎跃》中,大量使用了一些十六分音符与附点音符的节奏组合形态。其中,十六分音符节奏型包括了连续四十六节奏、前八分后十六节奏和前十六后八分节奏三种节奏型;而附点节奏型既包括了大小附点节奏的原型形式,亦包括了附点节奏的变形形式。正是在这种多样化的节奏形态组合下,乐曲音响才富有了多重动感与无尽变化。

(1)十六分音符节奏组合

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在乐曲中较为常见,其通常给人一种流畅紧密的动力感。在《龙腾虎跃》排鼓主奏的第二段落中,这种十六分音符节奏连续跌宕出现,营造出密集的鼓点氛围,进而使该部分的音乐效果呈现出飞龙、猛虎翻腾跳跃的意象,增强了音乐紧张、激烈的气氛,或像飞龙、猛虎两相争斗的激烈状态,或似二者在相互戏耍,将场面渲染得格外热闹。

在该部分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连续起伏的十六分节奏型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强大冲击力,在演奏者娴熟技巧的展示中亦能带来听觉感官的强力紧促之感,再加之重音记号的使用,更使节奏在连贯起伏中凸显出时强时弱的多重变化,听之,实为一场听觉盛宴。

(2)附点音符节奏型组合

附点音符也是乐曲经常使用的一种节奏形态,其运用往往会给人带来一种跳跃性的感觉。在《龙腾虎跃》高音唢呐与曲笛的演奏中,曲调中出现了一些大附点和小附点的原型节奏——这两个附点节奏型的穿插运用对长短音之间的旋律推进提供了较为明显的动力,同时对于丰富旋律线条美感具有重要的点缀作用,从而使音乐在行进过程中有了较为明确的发展方向,呈现出较好的线条效果。

(3)切分节奏

切分节奏是一种改变重音的节奏型,赋予了旋律更为丰富的表现力和动力感。在《龙腾虎跃》的叫锣和小镲分谱中,运用了一定的切分节奏形态,铜器的明朗音色与切分音节奏型的组合,增强了该部分乐曲的顿挫感与律动感,促使音乐更为有力地向前推进。

2.复节奏音响艺术特征

在“吹打版”《龙腾虎跃》中,由于乐器使用的多样化,作曲家李民雄在谱写作品时便使用了复节奏型的手法,如在高音唢呐演奏四分节奏和双八节奏时,排鼓即演奏连续的四十六节奏,这样的布局安排达到了节奏多元化、音色多样化、织体厚重化的效果。另外,在叫锣、小镲声部中也出现了大量的这种复节奏型,从而有力地丰富了音乐的整体效果。

实际上,李民雄在创作“吹打版”《龙腾虎跃》时,以不同乐器为笔,以多样化音色为颜料,用音声搭配节奏的形式渲染出一幅龙腾虎跃的视觉场景。可以说,正是在复节奏型的多样化使用中才使整首乐曲呈现出多元化的艺术色彩,进而促使作品的场景也更为灵动。不同乐器、节奏、音高交织立体所呈现的画面或若飞龙波光粼粼的彩色鳞片,或似猛虎斑斓细腻的黄色皮毛,“龙腾虎跃”的热闹场景顿时跃然眼前。

3.节奏与音色特色融合

在“吹打版”《龙腾虎跃》中,李民雄不仅设计了多样化的节奏类型,还将丰富的节奏形态与不同乐器的音色尝试融合,从而使织体较为复杂的民族打击乐作品既显华彩热闹,又非声感烦躁,达成一种“不逾矩”的中和之美。众所周知,打击乐器音色出众、辨识度极高,若不能巧思搭配,多会致听者审美疲劳。而李民雄所创的《龙腾虎跃》突破了这一局限,经过精心酿曲,既凸显出打击乐器的不同音色效果及其优势,又在疏密有度的节奏之间合理地建构出“逻辑”效果,并且以节奏丰富多样的音色组合,为广大听众绘制出一幅灵动飘逸的“龙腾虎跃”景观,实令闻者陶醉。

三、民族打击乐曲《龙腾虎跃》的演奏技巧分析

作为一名打击乐专业方面的音乐学子,笔者自幼便对中国民族打击乐有着浓厚兴趣,这不仅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亦源于对中国民族打击乐音色和效果的震撼。在学习、演奏“吹打版”《龙腾虎跃》时,笔者所担任的排鼓声部在作品的整体演奏过程中颇具特色,占有重要地位。因此,通过自身的学习、演奏体验,笔者将针对《龙腾虎跃》的“大花刀”即兴演奏技巧,以及在与铜器、管乐合奏时重点关注的配合问题需要予以深入分析,以期为该乐曲更好地演绎提供一定的切身实践经验与演奏路径。

1.一般节奏的即兴性——“大刀花”即兴演奏技巧分析

“大刀花”,即“在三只排鼓上快速演奏三连音时,以中音鼓为基础左右手快速交替并切换演奏高音和低音鼓,在视觉上产生戏曲中武生演员耍动双手中刀花的效应”。①三连音节奏型在音乐中颇为常见,其是将某个音均分为三部分来代替原有正常的两部分,它的运用标志着某种情绪的量变或积极向高潮情绪行进。在配合《龙腾虎跃》演奏时,笔者发现融于乐器合奏不仅易于产生激情澎湃的情感波动,更能调动演奏者在乐队热烈演绎的氛围中强化对乐器实践操作的兴奋感和积极性。因此,在演奏《龙腾虎跃》所包含的大量三连音与连续十六分节奏型时,不仅需要演奏者全身心投入到排鼓的敲打过程当中,更要在此基础上即兴表达出“大刀花”的击鼓状态,实时关注不同节奏特征与多种乐器的配合程度,反复体会复节奏音响在演绎中带来的多元思维方式,同时还要将乐队的吹打演奏气氛烘托到顶点,使整部作品的吹打效果配合诠释得更有力量和质量。

2.复节奏的色彩对比——与铜器配合的演奏技巧分析

“吹打版”《龙腾虎跃》中,铜器以叫锣和小镲为主,两件乐器均有着高亢音色的效果,且在乐曲表现中具有点睛之功能。在铜器声部中,出现了大量复节奏型,进而叫锣与小镲在渲染乐曲风格时形成合奏与交替的不同色彩对比,促使音乐织体更为多元化。如在模仿“飞龙腾跃”场景时,一声叫锣能在瞬间营造出飞龙在天之感;在描绘“猛虎嘶吼”画面时,叫锣和小镲的默契配合便能碰撞出百兽之王的雄浑气魄。此种搭配效果在整个民族吹打乐队的表演中,既是令人兴奋的亮点,同时也是其他乐器无法代替模拟的独特效应。故排鼓在与铜器配合时,不仅需要时刻注意烘托音乐氛围,更应以一种放大的效果使铜器在气势磅礴的高潮跌宕中砰然爆发,由此产生力量感和碰撞感,这对于乐曲大开大合的力度效果和色彩刻画都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此外,在音乐行进当中,由于铜器音色效果的独树一帜,故排鼓在配合铜器演奏时,要有主次之分,前者需注意适当“让路”,不与后者“争锋”,如此才能在听觉的两相对比当中尽显铜器所刻画出的“飞龙”和“猛虎”形象,使画面感更显清晰,进而规避音乐线条相互纠缠的混沌感和模糊感,最终确保音乐的层次分明与视觉灵动。

3.音色的对比与统一——与管乐合奏的演奏技巧分析

在“吹打版”《龙腾虎跃》的演奏中,管乐器中的低音笙、中音笙和高音唢呐都在乐曲表演中承担着旋律表达的重要功能。低音笙音色浑厚低沉,中音笙音色却丰满柔和,而高音唢呐的音色则以明亮尖锐、深具穿透力和感染力著称,它们三者通过与打击乐器音色的对立统一,对引领整首《龙腾虎跃》的高亢旋律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笔者在与管乐器配合、共同演绎《龙腾虎跃》时,发现作为打击乐器声部,需高度注重在力度与速度上来配合旋律主奏乐器,如在舒缓的长线条旋律出现,排鼓在敲击鼓点予以配合时需注意控制力度和声音清脆度,避免因音量过大而与铜管乐器发生冲突;在急促有力的短线条旋律出现,排鼓进行配合时需要注意力度的清脆感,用以迎合、烘托旋律线条短促有力的效果,确保《龙腾虎跃》的不同乐段描绘出不同形象和场景氛围,从而更为准确地呈现出《龙腾虎跃》整体的音乐效果。

此外,作为打击乐器,配合旋律声部固然重要,但在展示排鼓本身的技术乐段时也要注意凸显出打击乐器自身的节奏感和力量感,以确保诸多民族吹打乐器在合奏过程中的相互呼应与衬托,只有让吹打乐器群相互联动、互相配合才能将《龙腾虎跃》乐曲的那种张弛有度、紧锣密鼓之感尽数展现出来,才能调动起听众的想象与情感机制,彰显出作品的精湛技巧与整体风韵。

结语

由李民雄创作的中国民族打击乐作品《龙腾虎跃》,从1980年完成到现在已有四十余年,在多年的传播过程当中,这部作品以热烈的乐风、浓郁的民族风格被众多民乐专业团体和民族打击乐学人们竞相演绎,呈现出时间磨砺下的经典价值,备受推崇。同时也正是由于该作品基于民间音乐传统的再创编与震撼的音乐效果,故被誉为民族打击乐作品中的“高峰”之作。

作为“吹打版”的《龙腾虎跃》,其颇具特色的便是乐曲中的节奏特征,除了运用打击乐器以外,它还增加了曲笛、梆笛、高音唢呐、中音笙和低音笙等特色性的民族乐器,采用了多种节奏型,如连续的十六分音符、附点音符、切分音符、复节奏音响,以及节奏引领旋律、节奏与音高有机融通的表现手法,促使乐曲具备了丰满立体的艺术效果,以“通感”的形式为听众从听觉视角呈现出一种龙腾虎跃的视觉飞动之感。此外,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体验,对“吹打版”《龙腾虎跃》进行了演奏技巧方面的分析,认为该乐曲在演绎三连音和十六分节奏型时,应全身心投入到排鼓击打当中,并在此基础上即兴将“大刀花”的状态表现出来,实时关注不同节奏与多种乐器的配合程度;主张排鼓在与铜器配合时,要有主次之分,在与管乐合奏时应注重音色层面的对立统一,只有在对比当中呈现出层次感与联动性,才能使听觉形象在想象与情感的心理机制下为受众营造出一种视觉性的意境之美。

注释:

①王超.简述民族打击乐演奏与作品创作的研究——王超艺术硕士音乐会设计[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6:01.

参考文献:

[1]叶栋.民族器乐的体裁与形式[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3.

[2]王满.中国打击乐论文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2.

[3]张豪栋.分析民族打击乐作品《龙腾虎跃》演奏技法[J].艺术品鉴,2020(32).

本文系202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沈利群创作经验对河北音乐文化‘走出去’的路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HB22YS067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