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打击乐《楚汉决战》以经典古曲《十面埋伏》为蓝本,以独特的音乐语言呈现出楚汉交战的场景。作曲家利用民族打击乐的音响特性为作品雕琢骨架,并通过打击乐器之间的配合以及琵琶的加盟呈现出丰富的音色变化,以“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部分呈现音乐的起承转合。其中既有对《十面埋伏》的临摹效法,也有诸多创作新思路、新手法。这部作品展现出民族打击乐无穷的艺术魅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民族打击乐;《楚汉决战》《十面埋伏》
打击乐在音乐艺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国的民族打击乐历史渊源颇深,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开始通过敲击木头等器物来表现节奏意识。20世纪以来,中国的民族音乐开始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在此过程中,打击乐不仅在乐队演奏中构成了独立的声部,民族打击乐的类型也变得日趋丰富,对其音乐特性的探索与创新不断得以完善。尤其在中西合璧的过程中,音乐文化的交流使中国民族打击乐有了更多的创新效应,形成了许多优秀的民族打击乐艺术作品,《楚汉决战》便是其中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它以打击乐宽广澎湃的气势还原了楚汉决战的战争场景,不仅有惊心动魄的战场搏杀对弈,也有气吞山河的威武之势,是当代民族打击乐作品创作中优秀的艺术成果之一。
一、对《楚汉决战》的创作宏览
民族打击乐作品《楚汉决战》是由刘汉林根据中国古典十大名曲之一的《十面埋伏》进行重新编配创作而形成的。国家一级演员刘汉林是中国民族打击乐协会名誉会长,曾经创作有《军民团结心连心》《南疆凯歌》《大得胜》等诸多优秀的代表作品,被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授予“终身贡献奖”称号。他自幼便学习打击乐,曾随艺术团体出访五十多个国家,见证了中国多个阶段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变迁。他除了拥有精湛的演奏技艺,还在艺术创作领域获得了业内外的好评。《楚汉决战》这部打击乐作品便是他多年来根据自身的艺术实践阅历,在历经沉淀之后所打造的一部优秀音乐作品。众所周知,《十面埋伏》是我国经典的传统古曲作品,流传已久,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是传统琵琶曲的代表之作。作品展现出两军交战时复杂的战争场景,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并流传多个演奏及创作改编版本。各个版本对于段落划分和演奏细节的处理各有千秋,大致分为13个乐段,构成“战前”“战中”和“战后”3个部分。刘汉林在多年的艺术经历中,对古曲《十面埋伏》有着深刻的理解,并试图以打击乐的形式对这部琵琶曲作品进行改良革新。通过精雕细琢之后,民族打击乐作品《楚汉决战》千呼万唤始出来。它与原作《十面埋伏》相对应,均是传递和表达两军对垒的激烈场景,二者在主题创意以及情节发展的逻辑顺序方面基本保持了一致。但是由于乐器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楚汉决战》改变了创作演绎的传统模式,采用更为精炼的音乐艺术表现手法,以排鼓独特的音响效果和演奏技巧来生动还原战争场景和多元化的音乐艺术形象。富于变化的打击乐节奏和多种打击乐相配合的统一协调,呈现出激烈磅礴的战争场景,歌颂了汉军威武的气势和永不言败的英雄气概。通过打击乐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对《十面埋伏》这一经典古曲进行的重塑显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使中国民族打击乐的作品序列中增加了一部重要的扛鼎之作。自作品问世以来,多次参加各种演出活动,深受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并获得了国家文化部2002年“优秀作品奖”。
《楚汉决战》在创作中所选择的打击乐器以排鼓为核心。排鼓是一种新型的具有改良性的打击乐器,在中国传统的打击乐文化中并没有排鼓的身影,直到20世纪60年代,排鼓才得以创造形成并应用于打击乐的演奏之中。一整套排鼓由五支鼓组成,从低音到高音依次排列,也被称之为五音排鼓。每个鼓的音高不同,有着特定的音域范畴。在演奏过程中对于音高的表现十分准确,音响效果铿锵有力。低音鼓沉稳厚重,高音鼓则具有强烈的清脆和震撼之感,从低音到高音的排列顺序使五支鼓在演奏过程中更容易使演奏者得心应手。这种排鼓的设计与西方交响乐队中的定音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创造设计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定音鼓的影响。五音排鼓由于自身拥有不同的音高定位,因此在打击演奏的过程中可以产生自身所带有的旋律色彩,通过音高的丰富变化形成旋律线条,能够表现音乐的主题与主导动机,从而凭借独立的打击乐便可以完成对于乐曲基本语言的传递表达。在《楚汉决战》中对于五音排鼓的合理运用使得演奏更为丰富立体,能够准确刻画还原战争场景,叙述故事情节,表达丰富的人文情感。同时在演奏过程中也通过演奏者在舞台表演中的肢体语言形成与排鼓音色、节奏、强弱、力度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取得惟妙惟肖的传递表达。当然,作为一首完整的民族打击乐作品,单单凭借排鼓这一独立的乐器是无法完成的。为了使旋律线条更为丰富,音色表达更加准确生动,除了以排鼓作为打击乐器的核心,同时还增加了多种民族乐器,通过丰富的演奏技巧变化,与打击乐之间遥相呼应,从而达到更加丰富的艺术效果。比如,在创作中作曲家安排了排鼓与琵琶的组合,相互之间不同的乐器类型和音色形成了完美的互补效果。琵琶声部为排鼓的演奏增添了旋律性,而排鼓又很好地润色了琵琶演奏气氛和音量方面的少许缺憾。二者以互通有无的形式进行声部配合,一唱一和的方式时而齐鸣,时而独奏,良好地完成了对于音乐情境的诠释,将音乐作品中的诸多细节完善尽兴地表达呈现。除此之外,排鼓还与大堂鼓、大鼓等打击乐器进行组合,通过音响层次、音色和音量等方面的对比差异形成不同的组合效果,进而实现了对于楚汉交战时战争场面的精细刻画,将打击乐的排山倒海之势宣泄得淋漓尽致。
二、对于作品内容及构思设计的分析
由于民族打击乐作品《楚汉决战》脱胎于《十面埋伏》,因此在音乐创作的逻辑顺序呈现方面自然也形成了“战前”“战中”和“战后”三个部分,讲述整个楚汉交战的准备阶段和战争中两军交战激烈对垒的场景,以及战后的战场景观。精妙的设计布局和对于音乐表现力的良好掌控使得《楚汉决战》这部作品既具有音乐创意,同时也有听觉层面的震撼力。从内容的表述层次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部分“战前”乐段是整部作品的先导环节,通过对于厉兵秣马准备阶段两军的对峙情况,呈现出与《十面埋伏》原作相似的艺术风格。而在具体的内容排布方面,涵盖了“列营”“分营”“军鼓”“掌号”“放炮”“马蹄声”“吹打”“点将”“排阵”“起队”等多个乐段,从而形成完整的叙述语言和表达方式。在这一乐段的音乐陈述过程中,实景的战争前场景被刻画得入木三分。作曲家应用打击乐和民族乐器之间的配合形成了良好的渲染效果,又根据《十面埋伏》谱例的相关内容作出了大胆的革新。比如,“列营”讲述的是战争前的准备阶段,音乐由慢至快的处理方式循序渐进,与《十面埋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作为旋律乐器,琵琶极富有颗粒感的轮指方式准确地拿捏着速度和力度的变化,使旋律音色不断萦绕于大剧院上空,将阴云密布的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刻画得惟妙惟肖。而在打击乐的设计方面,五音排鼓从低音到高音逐渐递进,最终落在高音鼓的位置上来模仿琵琶在高音区的“扫弦”或“轮指”音响效果。这样的音色既是对琵琶的模仿,同时也将战争的氛围渲染得愈加浓厚,呈现出紧张压抑之感。又如,在“分营”“军鼓”“放炮”等几个重要的音乐主题中,原本在《十面埋伏》中通琵琶进行“扫弦”“轮指”“摇指”的演奏技法转变为了更为多元和丰富的音响效果。打击乐器的滚奏展示出一种军队庄严肃穆的效果,音乐的语言更具有节奏感和力度,更能够体现出军队整齐划一的作风姿态。工整的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大批量的出现,将固定的节奏音型呈现于打击乐的音色之中,从而展现出军队雄壮威武不可一世的力量之感。
第二部分“战中”由“埋伏”“小战”“大战”“呐喊”四个乐段所构成,将《十面埋伏》原有的一些乐段进行了删除处理。新的音乐呈现方式中涵盖了更为丰富的战争场景,也将双方激战时英勇无畏的精神和现场刀光剑影交错的场景刻画得十分详细。比如,“战中”的第一小乐段埋伏中既有紧张感,又有神秘之感,呈现出一种忽快忽慢、忽明忽暗的艺术效果。琵琶通过长轮、滚奏和弹跳的技法打破速度与力度的贯通性,在跳跃辗转之中呈现出古典文化内涵。而与此同时,排鼓又以独特的方式来渲染气氛,通过手拍和锤击两种演奏方式突出音响色彩的变化力度与速度,呈现出不同的转变效果。休止符所引领的空拍更将埋伏时空气紧张的画面感进行生动的描摹。这一部分中最为激烈的场景当属“大战”和“呐喊”两个段落。在《楚汉决战》中对于“大战”这一乐段的呈现,通篇采用了气势恢宏的十六分音符和极快的演奏速度,明确的重音不断涌现,一浪高过一浪。不仅是在模仿琵琶演奏的技法,同时也用打击乐重音所渲染出的效果描绘出铁骑雄兵驰骋沙场、战士厮杀呐喊的真实场面。创作中通过重音与非重音快速的轮转和在力度、速度上的高度统一,达到了奇幻的音响效果,使“大战”特有的音响风貌得到尽情的释放。而在“呐喊”这一乐段中通过丰富的音响色彩来指代军士和战马的呐喊声,这其间夹杂着兵器撞击的声音和万马奔腾的场景,由各个音响相位所发出的声音犹如战争场景呈现于观众眼前一般真实,琵琶更利用长轮的手法体现出音响色彩的逼真。在呐喊中项羽回天无力,无奈败走,音乐也在呐喊中由近及远,由强变弱。不仅与大战的乐段之间形成良好的呼应,同时也为整个部分的收尾作出了良好的表率。通过打击乐的音色不仅能够判断出战争的结局,同时以重音落锤的方式也描绘出项羽悲愤的呐喊声。
第三部分“战后”主要用于讲述项羽败阵之后悲壮的场景。通过对于《十面埋伏》的学习和借鉴,《楚汉决战》利用“双音同击”的方式使用乱锤的演奏方法将不同的打击乐器在同一空间中进行演奏,将项羽悲愤无奈、不甘和懊悔的情绪巧妙呈现。作为对于战后场景的呈现,打击乐以多样化的演奏方法逐渐为音乐收尾。用琵琶和打击乐的音色先后呈现出“乌江自刎”“汉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等几个乐段。丰富的内容不仅具有一定的叙事效果,同时也为观众留下了无限的思考和想象空间。在这一部分采用的乱锤和双音滚奏等形式,不仅是对传统民族打击乐演奏方式的继承,同时也在京剧曲牌和武场乐队演奏方式中巧妙进行了学习借鉴,从而音乐色彩更加丰富,更具有典型的民族化特征。在第三部分的收尾阶段,作曲家不仅完整地讲述了战后的故事结局,同时也与“战前”的音响色彩之间形成了某种隔空呼应。首尾之间的相互结合使整部作品有始有终,荡气回肠。
三、《楚汉决战》与《十面埋伏》的艺术区分
民族打击乐作品《楚汉决战》虽然源自于琵琶曲《十面埋伏》,但是两者在音乐的编创内容上却有许多不同之处。在对于整个音乐故事脉络、旋律走向以及各个乐段的情绪表达方面,《楚汉决战》紧紧以《十面埋伏》为依托,完美诠释打击乐风格。但同时又注重个性化的音响色彩表达方式,避免造成与《十面埋伏》之间的趋同感。这也使得民族打击乐《楚汉决战》一经面世之后便成为了一部具有独立音乐风格的艺术精品,不仅获得了业界的肯定,也获得了观众的支持和喜爱。从《楚汉决战》与《十面埋伏》的对比差异来看,有如下几方面的不同之处:
首先,最显而易见的是二者所应用的乐器形态有着典型的差异。同样是对楚汉战争主题的表达呈现,乐器所展现出的音响个性有着巨大的差异,在《楚汉决战》中运用了排鼓作为打击乐的主要乐器,不仅能够部分还原琵琶的旋律音响效果,同时又由于鼓类乐器特有的音色,将楚汉战争宏大的场景刻画得更为精妙真实。其拥有的爆发力和冲击力是单一用琵琶演奏时无法获得的,利用打击乐器对一首琵琶曲进行改编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突破尝试,也为这部作品的成功奠定了良好基础。
其次,相对于《十面埋伏》而言,《楚汉决战》在演奏技法方面也有着诸多独到之处。在《十面埋伏》中,琵琶的左手技法主要通过泛音、推拉、煞音的方式进行演奏,右手则通过轮指、摇指、滚奏等多样化的方式呈现不同的音响色彩。而在《楚汉决战》中更多地会用到双跳演奏法、手拍演奏法、六连音交叉演奏法等不同的演奏方式,并借用民间鼓乐中常用的鼓槌相击法展现丰富的音乐色彩。这样能够更加突出音乐的表现力,也使得音乐线条的组织层次更为多样,内容变化更加丰富。在具体的演奏过程中,根据各个乐队不同的音响色彩,排鼓多次采用模仿的方式对《十面埋伏》中琵琶的演奏技法进行临摹,从而达到特殊的音响效果。这客观上也使得排鼓中的五支鼓形态变化灵活,音响色彩丰富。
除此之外,《楚汉决战》与《十面埋伏》的区别还在于是否采用确定音高方式进行音乐的定位。在《楚汉决战》中采用了打击乐的方式进行演奏设计与处理,在音乐内容和诸多层次细节方面也有着独到之处。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原曲的意愿,同时又展示出自身的艺术个性。由于排鼓自身的乐器属性,使得在这部《楚汉决战》中呈现出非确定音高乐器所独有的艺术美感。不仅象征性地推动着旋律的发展进行,同时所树立起的音乐形象也与琵琶曲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差异。
由此可见,《楚汉决战》是我国民族打击乐的重要代表曲目。它脱胎于《十面埋伏》,却又以独立的音乐形象展现出楚汉决战生动的场景画面。在抑扬顿挫的打击乐渲染中,我们体会到了“垓下之战”的激烈壮阔,重温历史瞬间,用音乐的形态回溯古典文化的浩瀚与渊博。这部作品为中国民族打击乐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受其影响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打击乐新作出现,呈现出中国民族打击乐非同寻常的艺术景观。
参考文献
[1]袁晨斐.论中国打击乐的发展现状与教学思考[J].音乐时空,2015(10).
[2]徐浪潮.浅谈中国民族打击乐[J].音乐天地,2009(11).
[3]李虻,闫璇璇.琵琶曲《十面埋伏》结构分析[J].音乐生活,2014(11).
[4]李民雄.民族打击乐的特性构成和手法[J].音乐艺术,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