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我国打击乐器的演进与趋势化探析
白阳 华音网 2025-11-14

摘要:经千年人文、地域及当代社会的发展与影响,我国打击乐器孕育出了独特的结构体系与鲜明的风格特征。本文将从乐器的种类出发,对我国打击乐器从传统到现代产业化趋势下的形态构造、类型变迁进行深入剖析,并对其在材料革新、市场化拓展及科技化应用中的表现进行系统性探讨。以期全面梳理和分析我国打击乐器的发展脉络与未来潜力。

关键词:中国打击乐器  乐器分类  乐器演进  产业趋势

一、引言

关于乐器的种类划分,不同文化、地域都有其各异的分类方式。国际较具代表的有印度四分法、阿拉伯二分法、欧洲三分法及H-S分类法等,其中前三者较为传统,而H-S则近代出现且适用范围最广,被当前学界所普遍认可与采纳。基于该方法,打击乐器被划归于是在体鸣乐器、膜鸣乐器及电鸣乐器当中。聚焦我国,其也有着自身独特的分类方式,从打击乐器来看可主要分为古代的“八音”与按结构特性划分的现代分类法。从古老的“八音”来看,自西周末年至清初将我国近三千年间的打击乐器划归在了“金、石、土、革、木”五类之中。而根据古代沿用至今及近现代新生的打击乐器,专家学者们又将其划归为了现代打击乐器,并按“鼓、响铜、梆板及其他”四类来定义区分。那么,随着当今艺术市场化与产业化的发展浪潮,哪些乐器依旧保持着旺盛活力?而哪些又迸发出新的生机,成为了市场宠儿?本文将系统揭示我国古今打击乐器的种类体系及当代产业趋势下的演进与发展特征。

二、“八音”体系下的古代打击乐器

经专家学者对出土文物及古籍文献的整理,将断代已久及无实物可考的打击乐器列为了古代打击乐器,并按“八音”法将其划分为青铜(金)、石、土、革、木五类。

从表1来看,除土类乐器外,其余乐器均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全用于古代宫廷之中。也由于该批乐器多未在民间普及,故而流传性缺失,基本都掩于历史的尘土之下。从材质来看,以上乐器均取自天然矿产与动植物资源。从形制来看,此时乐器已基本为后世奠定了基础与模板。从种类数量来看,青铜与革类占据了古代打击乐器的主导地位,而这也证实了诸多古籍文献对古代统治阶级崇尚“钟鼓之乐”的记载。

其中,青铜乐器材质昂贵、工艺繁复,位列“八音”之首,是古时权位彰显与国务大事之重器。以“铙、钟、铜鼓类”较具代表,用途涉及军事、享乐、祭祀等方面。从发展来看,商、周时期是其定型到成熟的核心阶段,后世也基本沿用了此时的形制工艺且再无显著突破。这一阶段的乐器主要经历了器型由小到大、器具由少到多、音律由无到有、造型由简到繁的华丽演进。例如“编钟”的诞生便经历了这一过程,可见这一时期统治阶级对乐器的奢华追求。在演奏方面,青铜乐器质地坚硬、体型厚重,多以支架悬挂后用槌器敲击进行。

石类乐器仅“磬”一种,分单一“特磬”与成套“编磬”,新石器时代出现,周代达到顶峰,秦汉时开始衰落。选用石灰石或大理石磨制而成,发展过程中形状变化不一,最终定型于似镰刀状。声音清脆明亮,成套编磬带有音律,用于宫廷礼祭与享乐。[1]

革类即鼓乐器,至少已有4000年历史。早期皮革主要采用野兽表皮,如:鳄鱼皮、牛羊皮、猪皮等,此类皮革具有出色韧度与耐磨性且弹性高透气好,是制作鼓面的绝佳选择。[2]从表1来看,其记录的鼓主要出自先秦与唐代。其中“悬鼓、建鼓、鼗”属先秦乐器,悬鼓、建鼓体型较大,木制鼓身,双面蒙皮,呈扁圆形和桶型,由造型精美的支架或厚重复杂的青铜底座挂置,使用双槌击打一侧鼓面演奏。鼗,体型甚小,利用手柄持于手中,鼓身两侧绑以绳线小槌摇晃击打,似今拨浪鼓。“毛员鼓、答腊鼓、羯鼓”等系列鼓乐器均出现并盛行于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是依靠吸收当时“龟兹、疏勒、天竺”等西域国家及少数民族音乐而得来。该批鼓多呈鼓面宽、鼓身窄的细腰结构,体型适中或稍小,多由演奏者坐于地面将鼓放置腿上、夹至腰间或手持进行拍打槌击,主要用于宫廷乐舞之中。

木类仅“柷、敔”两种,演奏功能不强,主要承担礼乐仪式中的引导作用。“柷”奏响代表音乐起始,“敔”奏响代表音乐终止。[3]两种乐器在形制及奏法上与常规乐器有显著差异,柷是一种空心长方桶状体,用木棍垂直向下砸击。敔则模拟老虎形象而制,背上带有锯齿状结构,采用竹条敲击和刮奏。

土类同样仅“缶、土鼓”两种,新时期时代已出现,用泥土或陶土烧制,由原始生活器具演化而来。其中土鼓出土实物较多较久远且分布及形制广泛,文献中多记载蒙有鼓皮,但经岁月变迁,现存文物中皮革早已腐朽不见。

通过对古代打击乐器梳理发现,其大多由宫廷主导产生形成,并多出自宋代之前。其中青铜与革类发展最为繁荣,其他类型则因用途狭窄或材质低劣而未受重视。这些乐器虽距今已十分遥远,但却撑起了我国古代音乐体系的半边天,为我国打击乐器的发展开创了先河与基础。

图1柷

图2敔

图3缶

图4山西陶寺土鼓

三、当今普及的现代打击乐器

通过专家学者对时期的划分,将已成历史的打击乐器划入了古代序列,而将现今常见且广泛使用的乐器划入了现代序列。这其中不乏一批近古沿用至今及近现代本土新生乐器。

从表2来看,现代打击乐器已不再使用“八音”去区分和称呼。根据现代方式,其被分为“鼓、响铜、梆板及其他”四类。通过对比表2与表1中的乐器类型能够发现,鼓类与革类相对应、响铜类与金类相对应,梆板类与竹、木类相对应,而其他类则无对应。值得注意的是,原本的石类与土类已不复存在,而原本没有的竹类则开始显现。

从鼓类来看,现代较古代有了极大变化与扩展。此时的鼓已褪去了往昔精美的华贵结构,而走向了简洁实用的普及化路线。外观上,通常仅对鼓身和鼓面进行简单涂漆与彩绘,鼓架则趋向简易与便捷。鼓皮上,仍以动物皮革为首选,牛、羊、猪皮居多,驴、马、猴皮略有使用,多数鼓类采用双面蒙皮结构,少数使用单面。鼓身材质仍以木材为核心,少数用铁、陶瓷、PVC等新兴材料。形制上,细腰型鼓类仅个别少数民族地区略有使用,其他则与古代差异不大,仍以圆桶、扁圆形为主,在深度与厚度方面则根据各类需求有着较多变化。体积上,由于工艺与技术的发展,当前最大的传统木质皮革鼓直径可达3.88m[4],最小可至7~10cm[5]。体积较大或适中的鼓常将其竖立或横置于支架上演奏,较小的则可手持或跨至腰间演奏。击打方式上,绝大数以鼓槌敲击为主,西南及新疆等地鼓类则徒手拍击居多,个别也用以摇晃击奏。声音方面,丰富的鼓类囊括了低沉厚重、圆润适中、高亢响亮及清脆绵长等全频段音域,可满足各类形式的演出需求。

响铜与青铜类乐器同属“铜”质乐器,但二者却存在一定差异。青铜乐器以紫铜和锡、铅为原料,响铜乐器则以黄铜和锡为原料[6]。就现代响铜乐器来看,其分为“锣、铙钹、镲”三类,而每类又下属有众多不同规格的器型器种。与青铜乐器相比,响铜乐器多用于民间,为方便演奏者携带,其形制构造均较简洁小巧,主要分圆盘型与中心带有凸起的圆盘型两种。如锣类乐器绝大数以圆盘型结构为主,有尺寸较大挂置于支架上的抄锣、筛锣(80~100cm以上),也有尺寸适中或较小可直接持于或挂于手中的戏曲大、小锣,溜子锣等(10~20cm)。其中抄锣又称“中国锣”,是西洋交响乐团中唯一的中国乐器。锣通常为单独一面,用槌击奏发声,其音色多样,可发出深沉悠远、分散炸裂、高亢婉转之声,同时也有可发出美妙音律的编锣类乐器,如云锣、编铓锣等。该类乐器的使用主要集中于中、西方管弦乐团和中国戏曲、社火表演当中。此外,中心带有凸起的圆盘型响铜器以铙钹和镲类为主,它们两个为一对,由演奏者一手持一个相互撞击演奏。尺寸常在10~60cm间,音量极大,尖锐喧哗,是我国民间音乐与风俗活动中的必要乐器。

除鼓与响铜乐器外,梆板类也是现代打击乐器中的重要一员。此类乐器即“梆、板”两类,在中国宋代往后盛行于宫廷与民间。该类乐器体积均较小,形状结构多样,声音整体呈清亮、圆润之特点,以伴奏为主。板类乐器主要以“竹板、拍板、檀板”等为代表,选用优质竹、木加工而成。形状呈长方型薄片状,通常2~4片为一组用绳线绑于一体持在手中相互撞击演奏。其中竹板主要用于民间曲艺说唱,演奏技巧丰富、节奏特点鲜明,可进行独立演奏与伴奏双功用。檀板作为中国戏曲中的主要乐器之一拥有重要地位,该乐器两片为一组,演奏技法与节奏表现较单一,主要与单皮鼓搭配演奏。梆类以“木邦子、木鱼”等为代表,常选用坚硬木材将其内芯掏空制成,形制多为长方形、椭圆形及圆柱形,手持或放置击打均可。木邦子最早源于古代巡夜报更之用,后被民间音乐及剧种广泛采用。木鱼则最早出现于佛家寺院,而后也普及至民间并得到极大拓展。在中国现今各地的民族乐团与流行音乐当中,都常能看到梆、板类乐器的广泛使用。

除上述外,由于材质特殊或用途狭窄等原因,我国还存在少数未成体系的打击乐器。如新疆维吾尔族音乐中的“马蹄、双牛角”均取材自马与牦牛动物本身,又如云南彝族一带用装烟丝的盒子制成的“烟盒鼓”,以及湖北、广西等地民间说唱利用餐具“碟子”来敲击伴奏,包括一众通过击打进行演奏的宗教法器,共同构建起了我国现代打击乐器的结构体系。

四、以鼓类、响铜类为核心的产业化趋势

随着全球化与文化产业的高速进程,我国打击乐器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对当今市场需求及商业开发程度来看,鼓与响铜类乐器成为了发展最为蓬勃的两类乐器。而伴随科技进步与对外学习,电子化、智能化及新兴材质的打击乐器也正展露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从当前鼓类乐器来看,创新与迎合市场是其发展的主要方向,其中“排鼓”便是这一方向的典型产物。该乐器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民族乐器改良,是基于对成套西洋鼓乐器的借鉴而来。例如西洋定音鼓、爵士鼓都是由多个鼓组合而成并可通过调节鼓皮松紧来变换音高,其音响效果丰富,演奏技巧华丽,给予了我国研发人员一定的启发。在此基础上,我国乐匠通过对传统民间腰鼓、堂鼓类乐器的开发,创造出了一套5个尺寸不一、音高不同的鼓组,即“排鼓”。该鼓的出现突破了我国没有成套鼓组的局面,同时也突破了原本不能对鼓任意调音的局限,并且该鼓上下两面均可击打可调音,5鼓能够发出10音,极大扩展了我国鼓乐器的表现力。而为该鼓设计的专用支架可灵活地将鼓进行翻转,从而实现便捷的双面敲击。[7]目前,该类乐器已广泛应用于音乐教学及音乐演出市场。

随着近年乐器在大众生活中的愈发普及,一些易于上手的打击乐器成为了群众喜爱及厂商关注的研发对象。此类乐器通常价格不高、轻便小巧,非常适合百姓当作日常消遣的器具所使用。例如手鼓,便是普及度甚高的一款大众性娱乐乐器。又如空灵鼓,音色美妙、精巧易学,突破了近代打击乐器缺乏音律的局限,成为了大众修身养性的绝佳乐器,并在近年市场中呈现火爆态势。除上述外,鼓类的变革还体现在乐器制作材质方面。受环保、成本控制及创新研发等因素影响,目前市面上的乐器在鼓身和鼓皮材质上有了许多新的突破,如鼓身有PVC、玻璃钢、碳钢、钢钛合金等,鼓皮有聚脂薄膜、塑料等。它们相比传统的天然木材与动物皮革有着更强的耐用性与稳定性。

响铜类乐器与传统相比并无过多变革,但其厂商却在市场方面做出了巨大开拓。受西方流行音乐影响,爵士鼓在20世纪末风靡我国,并掀起了学习狂潮。受该教育市场引导,爵士鼓中的“镲片”呈现出了火爆的消费需求。而此时,一些响铜乐器厂家便迅速做出响应,投入进了镲片的研发当中。其中武汉与河北地区的个别锣厂便是佼佼者。它们通过研发造出了高品质、价格亲民的镲片产品,并成功占据了我国该领域市场的一定份额,同时借助国内外乐器展会及品牌化推广,将产品普及并畅销至全球多国。通过这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双产品线发展思路,我国响铜类乐器制造业在当代取得了较为喜人的市场成绩。

近年来,在民族乐器市场的良好趋势及民族文化复兴的热潮下,仿古青铜乐器开始在市场上焕发活力。然而,能够生产此类产品的厂家却十分稀少,经笔者调研了解,生产该乐器的厂家多数为青铜工艺品制造商。其中河南省洛阳市便聚集着较小一批掌握成熟青铜乐器制造工艺的厂家,笔者在调研中目睹,其产品中涵盖着规格各异的青铜编钟类乐器,其中便有与中国国宝“曾侯乙编钟”1∶1完美复刻的仿制产品,且音律完备、音色精美,实属当代打击乐器制造之瑰宝。据商家介绍,许多博物馆、影视道具以及学校和古乐演出团体都对该产品有着一定需求并呈逐年递增态势,由此也可反映出古代青铜打击乐器在当下市场中正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

图5洛阳市实地调研

除上述乐器在当今市场仍保持旺盛发展外,新兴的电子类打击乐器也展现出了不可低估的发展态势。随着如日本Roland、YAMAHA等企业在20世纪对电子鼓的开发,中国打击乐器也随之踏入电子化时代。这类乐器通过电子传感器、数字信号处理和音频合成技术,能够模拟出多种传统打击乐器的音色,并具有传统乐器无法实现的声音效果。与传统相比,电子乐器具有体积小、音量可调、音色丰富、易于连接其他电子设备等优点,特别适合在现代音乐创作和表演中使用。如“电子戏曲打击板”便是典型代表,它的强大功能与便捷性受到了部分消费者的青睐与追捧。

在电子化基础下,智能化打击乐器正成为新的趋势。该类乐器通过内置传感器、智能芯片和互联网连接功能,不仅能够记录和分析演奏者的打击力度、速度和节奏,还能与智能设备联动提供即时反馈和指导。如新兴的“蓝牙哑鼓”,即可通过蓝牙连接手机或平板电脑,实时显示演奏者的表现数据并给出改进建议。智能化设计不仅提升了学习和演奏效率,还使得打击乐器的使用体验更加真实和丰富,吸引了更多年轻用户。此外,智能化打击乐器还具有强大的教学功能,可根据使用者水平自动调整难度,并提供个性化练习方案。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突破了传统的学习与练习模式,也为乐器厂商开辟了全新的市场空间。

图6智能哑鼓

五、结语

通过对我国打击乐器发展历程的梳理与分析,可以清晰看到其从古至今的演进轨迹和发展特征。在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下,古代打击乐器以宫廷礼乐为中心,展现了“八音”体系的典雅与仪式感;而现代打击乐器则突破了功能与应用的局限,逐步走向民间普及和产业化发展。鼓类乐器通过创新设计与材料运用,适应了多元化需求;响铜类乐器则凭借便捷性和多样化音色,在国内外市场赢得广泛认可。此外,电子化、智能化的乐器形态不仅丰富了演奏体验,更推动了新技术在民族乐器领域的应用。

总体来看,中国打击乐器在传承中创新、在传统与现代间找到了平衡,其独特魅力与文化价值在当代得到了全新的诠释。这不仅体现了我国音乐文化的生命力,也为全球音乐市场贡献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声音符号。

参考文献:
    [1]段迪,方辉.史前至商代石磬研究[J].中原文物,2023,(06):93-105.
    [2]叶斌,赛吉拉胡.皮革鞣制技艺在中国古代蒙皮鼓中的应用研究(上)[J].乐器,2024,(05):32-35.
    [3]张冰.论“八音”中木类乐器的作用[J].管子学刊,2010,(04):92-94.
    [4]百度网.2023-06-19.WRCA世界纪录认证官方认证|箫江大鼓正式成为“天下第一大鼓”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9125546363301898&wfr=spider&for=pc
    [5]云南网2022-02-18.石屏:关注非遗探寻“世界上最小的鼓”https://m.yunnan.cn/system/2022/02/17/031927228.shtml
    [6]孙淑云.中国响铜器传统制作工艺的调查与研究[C]国际会议.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2005:7.
    [7]王以东.“谈鼓论金”议排鼓[J].乐器,2023,(11):16-19.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