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中西不挡  鹏程万里 —— 记著名指挥家、作曲家秦鹏章
华音网 2022-01-22

秦鹏章(1919-2002),祖籍江苏无锡,生于上海。幼年入上海养正小学念书,同时开始随语文老师施家森学习二胡,并参加学校的国乐队。小学毕业后到上海民众教育馆国乐队学习江南丝竹。14岁就读上海民主中学时随卫仲乐学习琵琶,并加入准民族乐队“大同乐会”任箫和忽雷演奏员。此后,一直坚持业余音乐活动。1935年初考入百代唱片公司国乐队,此乐队仅他与林志音、陈中、黄贻钧4人,但录制了《彩云追月》《花好月圆》等不少乐曲。这一年他又参加了上海儿童音乐广播比赛,以一曲《飞花点翠》获奖。1936年,秦氏参加[俄]作曲家阿夫夏洛穆夫《G大调钢琴协奏曲》在兰心戏院的首演,又以打击乐手身份参加阿氏创作的《北平胡同印象记》的唱片录制工作。此时,还投于著名琵琶大师汪昱庭门下学习琵琶技艺。同年,开始师从原俄国冬宫乐队单簧管独奏家、上海工部局乐队演奏家范尼克学习单簧管,数月后即加入工部局管弦乐队。后又加入黄自组织的上海管弦乐团。1936年,冼星海进入百代公司,秦经常为冼氏抄写电影音乐的乐队分谱,常得到冼氏业务上热情的指点与帮助。1937年,在上海进步人士为纪念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逝世一百周年的音乐会上,冼氏让秦写作了齐唱歌曲《锄头舞曲》的配器,并参加音乐会的演奏。1937年秦氏进入国立音专师从黄自学习理论作曲,并参加学校学生管弦乐队。在社会上他继卫仲乐后担任了“大同乐会”的乐务主任。由他指挥排练了不少民乐作品,且加入现代的和声配器。又常以“森森乐队”名义参加抗日募捐音乐会。后来进了邮政局工作。1938年,秦氏重新组织了一个16人的乐队,指挥排练了沈知白的《洞仙舞》、阿夫夏洛穆夫的《游园》等。此时,也开始教授琵琶,并编写一些练习曲与小曲作为教材。这年,还参加了纪念黄自音乐会、广东旅沪基督教募捐音乐会等。1939年,继续从范尼克学习单簧管,在音专旁听和声课。还参加挪威人塔培主持的上海业余音乐会吹管乐团。其间,秦氏参于了《貂婵》《葛嫩娘》《刁刘氏》《凤求凰》《孔夫子》等影片的作曲、配乐及录音工作。1941年,秦氏师从德国作曲家弗兰克尔学习现代和声,参加卫仲乐主办的“中国管弦乐团”的演出。之后,他又成为由费穆主持成立的上海艺术剧团的第一批成员,担任琵琶和单簧管演奏员。同年夏天,继陈洪、黄贻钧后担任音乐部主任及作曲、指挥。为很多剧作如《第二梦》《大马戏团》《浮生六记》《金玉满堂》《小凤仙》《清宫怨》《家》《秋海棠》等创作配乐,受约为电影《红楼梦》写了主题歌,为其他剧团创作的话剧《王昭君》配乐等。1946年任邮政军乐队指挥,为上海剧社创作的历史剧《钗头凤》,以民乐写作配乐与插曲。同年秋天参加阿夫夏洛穆夫创作的中国舞剧《孟姜女》公演,任单簧管演奏员。1947年,参加上海丹桂越剧团,负责配乐作曲。翌年,在邮局工作同时,兼任上海国立音专单簧管副教授、上海交响乐团首席单簧管演奏员。曾两次受香港永华电影公司之邀,为话剧《国魂》配乐演奏,特约为《清宫秘史》作曲等。可见,秦氏的前30年青年时期,中西乐器独奏、作曲、配器、指挥,样样在行,涉猎的音乐领域之广,参加音乐活动之丰富,在当时音乐界是不多见的。也与很多音乐大家如聂耳、冼星海、黄贻钧、卫仲乐、沈知白等结识、学习,也求教于很多中、西音乐名家如汪昱庭、黄自、阿夫夏洛穆夫、范尼克、弗兰克尔等。这为他后来几十年乐团领导、作曲、指挥等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9年后,秦氏兼任了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原国立音专)和上海交响乐团的教学和演奏工作。先后为玉兰剧团20、30部越剧配乐,为此熟悉与掌握了很多传统戏曲音乐。1950年,与王乙、陈天乐创办了业余的“上海国乐学会”。之后,又被聘为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任单簧管、管弦乐队和民乐教师。1951年夏,秦氏随中国青年文工团赴柏林参加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等多首琵琶独奏曲目,并在捷克录制了唱片。1953年,在上海市国乐团体联谊会主办的“琵琶观摩演奏会”上,他的《十面埋伏》被定为重点曲目之一,受到人们的肯定。1952年,参加了捷克主办的“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1953年夏,又参加了布加勒斯特举办的第四届世界青年和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1952年底,中央歌舞团成立,由秦氏与音乐家韩中杰等负责乐队工作。1954年,中央歌舞团筹办民族乐队,由此,秦氏离开他极为活跃的上海音乐舞台,到北京开始了他后大半生更为辉煌的音乐生涯。秦氏在组织中央歌舞团民乐队时,由于当时从全国各地调来的乐队队员水平参差不齐,各自带有自己的演奏习惯和风格。秦氏面临这种局面制定了严格的训练计划,首先,从文化学习开始,提高队员的文化水准。其次,在合奏训练中,根据队员各自熟悉的古典乐曲和地方风格,改编了一些从作和声配器的乐曲,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原有老的习惯的一套,另一方面,排练中也有了新意。经过训练乐队的体制得到健全,队员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其时,演出的《春江花月夜》等曲目,受到了国际友人的广泛赞誉。之后,乐队又增加了为舞蹈、民歌独唱、合唱的伴奏任务,非常及时地能胜任工作。1955年,秦氏作为中国民间音乐团的负责人,又一次参加“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作为乐团领导、指挥、编曲、琵琶独奏,秦氏仍如以往身兼数职,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接着,又一次参加了华沙举办的第五届世界青年和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同样载誉归来。1960年,中央民族乐团成立,秦氏担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及指挥,同时,也进行音乐创作、理论研究和乐器改革工作。而且,在他的提议下,北京业余民族乐团也由此成立。1961年,秦氏的琵琶独奏《十面埋伏》被周总理选中,参加出访缅甸艺术团的节目。之后,秦氏又应聘成为中央音乐学院兼职教授,给民乐系上合奏课。

作为作曲家的秦氏后来曾为国家体委赴美表演太极拳作音乐配曲,创作改编了《瑶族舞曲》《春节序曲》等为中央民族乐团保留曲目。1979年,指挥录制了电影《蒙根花》《二泉映月》《啊!台湾》等音乐。在民族音乐建设方面,秦氏有很多真知灼见。例如,他认为民族乐队的建制,不应模仿西洋交响乐团去统一。应该根据各地的条件与风格,因地制宜地去组织实施。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他还提出了加速发展民乐的18点建议。其中包括:如何抢救传统音乐遗产,如何促进对民族音乐的整理、研究工作,如何加强民族音乐的普及工资,各省市的歌舞团应建立民族乐队,加强对外文化的交流,等等。秦氏不愧为是一位优秀的琵琶演奏家、单簧管演奏家;杰出的民族乐团组建者,出色的民乐指挥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