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怀想百年征程 砥砺奋进前行 ——王建民古筝协奏曲《阳光·大地》创作评析
孔志轩 华音网 2022-05-22

2021 年,是全中国人民喜迎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历史时刻。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也同时是全世界热爱和平、信仰共产主义的人们所共同期盼的节日。同年,恰逢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比赛举办。中国音乐家协会委托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王建民创作一部古筝与交响乐队协奏曲,作为决赛指定曲目之一,在这举国欢庆的日子里,古筝协奏曲《阳光·大地》应运而生。作曲家王建民在总谱封面上郑重写道:“献给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为演奏者和听众提供了理解这部作品的钥匙。本文将以王建民创作中的新特征为线索,围绕内涵、技法、艺术特征和创作使命等话题展开探讨。

一、乐曲内涵之解读

古筝和二胡是王建民目前为止成果最为丰硕的两个器乐创作领域,他的《幻想曲》(1989)之于古筝艺术来说如同《第一二胡狂想曲》(1988)之于二胡艺术的意义,它们均为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涌现出的现象级民乐作品,大大拓宽了乐器自身的音乐语汇、性能和表现力。

王建民的所有古筝作品主要呈现出两种审美倾向:其一是展现地域民俗文化与现代技法的融合,例如《西域随想》(1996)运用了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的旋法、复合节奏融合噪音演奏技法,描绘出一幅鲜活的西域民俗画面;其二是展现中国古典文化的韵味,例如《枫桥夜泊》(2001)从唐诗中获取灵感,综合运用中国传统的三种七声调式,音乐发展中运用了汉族民间音乐中鱼咬尾、换头合尾等手法,以借景抒情的方式重现诗人张继身处乱世时心中之“愁”,表现出典雅深邃的文人气质。

古筝协奏曲《阳光·大地》则出离了上述两种审美方向。标题中“阳光”是孕育世间万物的能量,“大地”象征着中国幅员辽阔的疆土,当它们并置在一起时,使人联想到“阳光普照大地、神州大地一片欢腾的盛世华景”①。尽管乐曲的标题朴实无华,但是对于王建民他们这批第五代作曲家来说,则饱含了特定的情感记忆:一方面他们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十年中,近七十年来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如何从一穷二白走向全面小康;另一方面他们的音乐创作事业于 80 年代开始全面展开,四十多年来又亲历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时代赋予了他们高远的追求,同时也很早就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任交给了他们。

因此,这部作品是迄今为止王建民古筝作品中最为独特的一部。乐曲中不仅饱含作曲家对共产党艰苦奋斗精神的崇敬和对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珍惜,同时也在向后辈传递“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思想内涵。

二、创作技法之探究

这部作品由“引子、旭日东升、姹紫嫣红、大地春潮、砥砺前行、华彩、灿烂辉煌、尾声”八个乐部联结而成,且八个乐部又各自运用了单三部、单二部、复三部、起承转合四种结构手法,主题材料以派生、变奏的方式布局全曲。

(一)乐曲主题分析

王建民认为,对于民族器乐创作来说,“最重要的手段仍然是好的主题及旋律”②。在这部作品中共有 7 个主题性乐段。作曲家在确立核心主题后,运用派生的方式构建出新主题,并运用变奏的手法将核心主题贯穿全曲,起到统一全曲的作用。

1. 主题的派生

乐曲第二部分“旭日东升”中的主题 a 是全曲的核心,如谱例 1 所示,它在 29 小节处首次由古筝奏出,其中核心动机“B-A-B-E-D”是后续主题派生的根本要素。该主题由两个平行乐句构成,每个乐节都为前紧后松的结构。主题 b 和 c 均由主题 a 派生而来:其中主题 b 每个乐句由四组抑扬格乐节构成;主题 c 则由核心动机重组为短短长句法。以上三个主题共同构成了“旭日东升”部分,且三者句法各不相同。随后主题 c 依照上述句法结构派生出“姹紫嫣红”中主题 d;“大地春潮”部分在 188 小节处将核心动机作自由倒影处理,演变成动力性节奏,派生出主题 f。此外,作曲家分别为主题 d 和 f 写作出富有歌唱性的对比性主题 e(98 小节)和 g(209 小节),使乐部内二部和三部性次级结构得以成立。

谱例 1

尽管以上各主题五声性旋法为主,但在此并非表现某个地域民间风格或中国古典韵味,而是希望表达出一种全体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家国情怀。

2. 主题的变奏

乐曲中两次对主题 a 进行变奏贯穿。如谱例 2,在 106 小节处对主题 a 进行了装饰性变奏,古筝声部所演奏的旋律保持了核心动机的节奏,将其中前紧后松的乐句填满形成平均的八分音符律动;在 253小节处对主题 a 进行了性格变奏,原本温暖的长线条旋律由巴松管跳音改变成进行曲性格,不仅加入了附点节奏,还在古筝、小军鼓声部运用了附点节奏持续,展示出饱满的精神面貌。

谱例 2

主题 d 在“姹紫嫣红”部分使装饰性变奏手法和材料展开写法相结合。如谱例 3,126 小节古筝声部对主题 d 进行装饰性变奏,将节奏律动加密到 32 分音符,随后再运用重复、移位、动机重组等手法打破原先的句法规律,逐次推进展开。

谱例 3

在王建民的作品中通常会有多个主题,这种审美习惯源于他深厚的中国传统音乐积累,且不拘泥于运用在某种特定的风格中。他不仅注重核心材料对全曲多个主题的控制,同时也注意合理控制不同主题的性格塑造,因此既让作品在听觉上更加统一,还能使音乐内涵得到不断深化。

(二)音乐结构设计

这部作品采用了多个乐部联缀的方式创作而成,当中运用了呈示与再现、主题与变奏、主题与展开等多种结构原则。乐曲结构见表 1。引子为 G 大调,在管钟的低音长音铺垫的氛围中,由古筝奏出悠远的泛音拉开序幕,刻画了漫漫长夜向黎明过渡的场面,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如启明星般点亮黑暗笼罩的天际,放射出中华崛起的希望之光。随后在长笛的领奏下,其他木管乐器和弦乐组叠加进入,奏出一条带有怀旧色彩的温暖旋律,古筝则演运用竖琴式的和弦琶音织体与之相配合,共同推向黎明的到来。

表 1 乐曲结构

“旭日东升”为小广板,调性由 G 大调往下属方向 C 大调发展,是采用了三个段落联缀构成的主题群。段落 1 从引子最后 V/iii 和弦转接过去,如同对前进的方向发出疑问,随后根音下行转向 Eb 大调主和弦,乐队奏出一条大气磅礴、气息悠长的导入型乐段,象征着黎明破晓、阳光普照大地。段落 2 是由古筝与乐队交替主奏构成一个连贯的主题群,由a-a-b-a 构成派生主题单三部曲式,同时也具有起承转合的特征。a 段主题为平行二乐句乐段,第一次为古筝领奏、弦乐铺垫,第二次为弦乐主奏、古筝 6 连音分解和弦铺垫,b 段主题由古筝与弦乐构成对位关系,再现 a 段主题由古筝分解和弦变奏、弦乐铺垫、木管跳跃穿插装饰共同奏出,最后完满终止。接下来段落 3 由 c 段与其变化重复构成。c 段主题同为平行二乐句乐段,调性转向 C 大调,但是在四个乐节中运用了起承转合的句法组织,运用中提琴、大提琴齐奏与古筝摇指构成对位旋律;之后由古筝在中音区重复、高音区分解和弦装饰变奏,后句带有扩充,最终情绪逐渐激动推向高点并戛然而止,引出一段独奏散板。因此,不同乐段中古筝与乐队交替担任主奏、和声铺垫和对位旋律,其中古筝主要运用了摇指和分解和弦的演奏法。该乐部每个段落都运用了歌谣化的写法,但由于作曲家在独奏与乐队声部之间精心设计了主次交替,使音乐起伏有致、变化多样,激起听众对党带领人民走出艰苦岁月的感恩与崇敬。

“姹紫嫣红”为中庸的柔板,由两个段落构成。段落 1 为舞蹈性格的带有延展性的复三部曲式。首先 d 段为平行二乐句乐段,轻盈跳跃;乐段 e 由一个歌唱性的平行二乐句乐段与 d 段素材构成的第三乐句构成。因此 d 段和 e 段共同构成了一个对比主题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且调性稳定在 C 大调上。紧接着 a1 段为该段落 1 的中心位置,由 a 段音高材料派生成一个由下方旋律轮廓与上方琶音装饰共同构成的技巧性乐段,玲珑秀美;两个小提琴声部交替演奏,运用卡农手法与古筝相隔一小节模仿、交织。随后 d(r)段用加花变奏手法对 d 段材料进行展开,e’段保持了 e 段的结构,但是在第三乐句中运用了其他调性与 C 大调上的古筝声部进行交替对话,最后在 160 小节由古筝与竖琴交替刮奏回落,重新回归宁静。段落 2 是插部 1 和号角动机构成的带有连接功能的段落。插部 1 由经典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开头的音调写成的旋律,调性由 F 大调向 Ab、Bb 大调转调,接入号角动机,仿佛在向未来召唤。该乐部从材料布局上看,采用了复三部的结构原则,但是再现时对材料进行了展开,使得该乐部具有很强的延展性,并与前一个乐部产生相比,音乐的起伏和张力得到了推进。乐部标题“姹紫嫣红”原意是形容花朵争奇斗艳,在这里引申为劳动人民的幸福生活。

“大地春潮”为精神饱满的快板,从 G 大调转向 C大调,由一个单三部段落与一个连接段构成。开头从一个热烈的下行趋势音型导入,由古筝奏出一支五乐句的器乐化主题乐段 f,其中第三乐句中运用了切分节奏,打破该主题的律动,给原本方整规律性的乐段注入动力。g 段是一段歌谣化主题,同样为五乐句乐段,且同样也在第三乐句中突然闯入四分音符附点节奏打破律动。f 段再现时由乐队奏出,缩减为两个乐句,热烈欢腾。最后通过古筝左右手同步和交替的快速音型,构成一个连接段,与下一部分一气呵成。该乐部象征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千家万户,时代迎来巨变,人们的生活蒸蒸日上。

“砥砺前行”与“大地春潮”一气呵成,为进行曲般的快板。该乐部 a2 段完全由“旭日东升”中的主题a 性格变奏而成,加入附点节奏和小军鼓烘托,使抒情化的表述演变为一支精神饱满的进行曲,主要在 D大调上呈现。其后 a 段材料展开,经历了 F、A、C 三个大调的转换,以 G 宫调定弦为主的古筝运用共同音巧妙地配合调性转换。a 段材料的再现,以及 298 小节所引用的红色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片段,共同警示、激励着人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灿烂辉煌”回到最初的小广板,它是全曲主题思想的升华,整个乐部在辉煌的气势共同奏出一支崇高的赞歌。其结构省去了“旭日东升”中的 c 段,而由号角动机取而代之。尾声由快板中的连接段音型构成,最终快速热烈地结束全曲。

从全曲的结构设计来看,这部作品的创作手法传统、朴素。作曲家将情境描绘和情感线索相结合,善于用音画式的手法使乐队烘托出多种场景、氛围和情感,从而形成一首崇高而富有诗意的礼赞之歌。尽管这对于协奏曲这一“舶来”性质的体裁来说,这部作品并未遵循其传统去强调材料间的矛盾与冲突、抑或是交响化展开,但是作曲家在旋律句法、性格对比、材料贯穿、独奏与协奏的关系等方面做出多样的处理,使乐曲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丰满、立体,可谓协奏曲体裁中国化的一种体现。

三、艺术特征之辨析

围绕建党百年这一重大主题,作曲家在塑造音乐形象和深化主题思想方面做了特别的处理。

(一)音乐表达的定位

如上文所述,王建民在作品中塑造音乐形象时特意回避了地域性、民俗化的音乐风格,而是继承了百年以来红色音乐的传统来奠定全曲的基调。对于红色音乐的内涵,学者李诗原概括道:它旨在“力图阐述和表达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和奋斗目标,诠释和维护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塑造和构建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文化形象和文化身份,展现和讴歌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聚集力量……”③。从这一表述出发,则我们可以从这部作品中探寻到音乐表达的定位原则。

首先是承袭红色音乐的创作技法。在音乐语言方面,作曲家主要以五声化旋律与功能和声系统相结合;在音乐性格塑造方面,运用了红色歌曲般的主题旋律、节日般的舞蹈韵律、胜利般的号角动机和进行曲般的动力节奏等手法。

然后是运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构建叙述逻辑。作曲家在作品中所设计的八个乐部之间的逻辑关系源于他对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之感悟,并展开浪漫主义式的想象,刻画出一个个鲜活的场景画面来对应现实中的历史事件,如“旭日东升”与共产党的诞生、“大地春潮”与改革开放等。从史实的角度来看,这种浪漫主义视角包含作曲家对一次次时代变革的赞颂。

最后是立足于最广大人民的情感表达需要。古往今来,人民群众抒发内心喜怒哀愁最直接的方式便是歌唱。作曲家对这部作品的定位不仅仅是表达自我,而更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表达引起人民群众的广泛共鸣。因此他在多个主题段落中刻意弱化了器乐特性,而以歌唱化的旋律代之,以人民群众熟悉的方式表现音乐的内涵。

以上三则定位依次为递进关系,从写作技法到表现手法、再到政治立场,可以看到这部作品继承了红色音乐的传统,真正做到了为信仰、为人民、为时代而歌唱。

(二)经典作品的引用

引用是强化音乐主题思想的一种重要手法。例如作曲家丁善德在《长征交响曲》几个特定的结构位置中引用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渡大渡河胜利歌》等革命歌曲,生动形象地描绘红军在长征中所遇到的情境,唤起了人们对特定事件的特定记忆。王建民在过去的创作中,一直回避以任何形式引用已有的旋律素材。但在这部作品中,他打破了自己的惯例,引用了两首红色歌曲的片段。

其一是《唱支山歌给党听》,这是朱践耳先生根据煤矿工人焦萍的诗词,于 1964 年谱写的歌曲。经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在第四届上海之春音乐节上演唱后,红遍全国,经久不衰。这首歌开头的曲调在《阳光·大地》中被引用了两次:第一次出现在“姹紫嫣红”最后的插部 163 小节处,前由行云流水般的动态音型回落,在 163 小节处由单簧管如冥想般奏出歌曲旋律,运用离调、对位和声部叠加的方式逐渐推向辉煌的庆典号角动机,象征着人民对党热切的拥戴;第二次出现在华彩段最后的刮奏之前,由古筝泛音奏出,宁静悠远,犹如作曲家童年的记忆被唤起。其二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由作曲家曹火星创作于 1943 年,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大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歌曲开头的旋律被引用在“砥砺前行”与华彩之间的插部中,在第 298 小节处由小号、长号领奏,成为全曲的点睛之笔,激励人心。

这两首歌曲是共和国永恒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历久弥新,将中华民族的坚定信念凝聚在一起。作曲家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艺术化地将这两首歌曲的主题片段引用到特定的结构位置中,使作品的思想内涵得到更加凝练、有效的表达。

(三)号角动机的隐喻

在战争时期,号角是在战场上鼓舞士兵斗志的重要标志;在今天和平年代,它变为一种信仰的化身,同时也成为一种重要的仪式。作曲家根据主题 a的材料设计出一个号角动机,在全曲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在 176 小节处,由前面《唱支山歌给党听》主题逐渐展开推高积聚能量,最终由全体铜管组与低音乐器合奏奏出盛大的号角动机,象征了改革开放新篇章的开启,其音调来源于乐曲的核心动机,运用大三和弦平行进行,呈现出和声方向不明确的音响效果;第二次出现在 351 小节处,在经历了热情的广板歌颂后,号角乐句用同样的音色组合,再次以辉煌的艺术效果缩减再现,象征了对美好未来坚定的追求,其和声回归到统一的调性中,呈现出信仰照亮前程的艺术效果,也对第一次号角做出完满的回应。

结语:创作使命之呼唤

红色主题的创作一直以来都是民族音乐领域的重要传统。笔者曾向王建民教授请教这部作品选题由来,他说道:“这部作品立意是我自己的决定。在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时刻,我认为我们应当责无旁贷地用音乐积极地向人民、向世界传播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中国作曲家应有的担当”④。正如这段话所说,王建民多年来一直在民族音乐领域践行他的理想,在 2001 年他创作了民族管弦乐《延河随想》,献给中国共产党诞辰 80 周年;在 2019 年他创作了《第五二胡狂想曲——赞歌》,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 70 周年华诞。如今,他创作了《阳光·大地》献给共产党百年诞辰,从中我们看到当代音乐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奉献终身的执着信念。

① 王建民《阳光·大地》总谱,乐曲简介页。

② 韩新安《追寻理想的彼岸——王建民访谈录》,《人民音乐》2003 年第 2 期,第 17 页。

③ 李诗原 《红色音乐研究的学科理论与问题框架——音乐学术的反思与探讨(四)》,《音乐研究》2020 年第 3 期,第87 页。

④ 2021 年 10 月 27 日于江苏苏州。孔志轩 博士,苏州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来源:创作研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