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陆松龄与京剧现代戏《沙家浜》音乐创作
李晓天 华音网 2023-02-26

著名京剧作曲家,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作曲陆松龄,出身梨园世家,自幼受家庭濡染喜爱京剧,其后步入戏曲音乐殿堂,曾先后担任乐队演奏员、乐队作曲和指挥。由他独立或参与创作的剧目有七十多部,其中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家喻户晓的京剧现代戏《沙家浜》;九十年代在意大利引起轰动的京剧《中国公主杜兰朵》和在香港、新加坡得到广泛赞誉的京剧《风雨同仁堂》等;由他参与创作的剧目曾经先后五次获得文华奖,他本人曾三次荣获戏曲作曲最高奖项——文华音乐创作奖。此外,由他担任作曲的一些剧目,还先后获得了全国京剧汇演“优秀音乐创作奖”;中国京剧节“金奖”;“优秀音乐唱腔配器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艺术节“优秀唱腔音乐配器奖”以及全国各省市颁发的优秀作曲配器奖等。


京剧现代戏《沙家浜》音乐创作的历史背景

在中国,大凡对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京剧样板戏有清晰记忆的人,每当说到京剧《沙家浜》时,都会想起其中的《智斗》、《朝霞映在阳澄湖上》和《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等精彩唱段。但是,不是知内情的人,很少有人知道参加该剧音乐创作的重要成员之一陆松龄名字。然而,说到当年京剧样板戏《沙家浜》创作,必须要记住陆松龄在《沙》剧音乐创作中的贡献。

1963年,在全国大力提倡创作现代戏的氛围之下,北京京剧院决定将上海沪剧《芦荡火种》改编为京剧《地下联络员》。为了在该剧中尽多地体现出创新之处,剧团领导对该剧的音乐唱腔设计提出了要做到更新、更美、更精炼、更动听和更有感染力的要求。在该剧彩排时,特别请来了相关部门审查,审查结果要求剧团继续修改,因此该剧没有对外公演。经过一系列修改之后,京剧《地下联络员》又易名为《芦荡火种》,作为北京京剧院推出的新剧目参加了1964年的全国京剧现代戏汇演。此剧一面世便在社会上产生了深刻影响。

1964年,毛泽东主席在观看了现代京剧《芦荡火种》之后,指出该剧要突出武装斗争,剧名改为《沙家浜》。于是,京剧《沙家浜》的主题思想、剧本结构和舞台美术等都有了相当大的改动。音乐唱腔部分更有了一个“质”的变化,该剧的幕前曲、幕间曲、场景音乐和伴奏音乐、合唱以及所有的唱腔、音乐及配器既要突破传统具备强烈的时代感,又要不脱离京剧特点,唱腔要符合人物特征。此外,由于传统的京剧乐队及其音乐、唱腔和板式等,不能适应该剧思想内容展现的需求,也完成不了该剧音乐要表现的创新精神,所以,整个乐队改为中西混合的编制。

现代京剧《沙家浜》博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经过历史的沉淀和时间的检验,广大的观众对于《沙家浜》一剧中的许多经典的唱段依旧耳熟能详,广为传唱。这些唱段是包括陆松龄在内的艺术家们智慧的结晶。

承担了京剧《沙家浜》部分唱腔和音乐的创作

《沙》剧音乐创作中一系列的全新要求提出,就要求作曲者既要有传统京剧音乐底蕴和创作新腔的能力,又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西洋的作曲技法。此时陆松龄刚从中国戏曲研究院作曲专修班毕业,掌握了作曲专业技术理论,又有着非常熟练的操琴实践经验,经过当时的北京剧院有关领导研究决定,让陆松龄参加该剧的音乐和唱腔设计工作。

当时北京京剧院领导对于京剧《沙家浜》的唱腔和音乐创作提出的具体要求是:唱腔要好听、流畅、要有时代感;唱腔要在不失其传统京剧风格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要以音乐形象来塑造人物;要争取创作出能够在广大的观众中流传,并保留下来的唱段。

在创作中,陆松龄详细研究阅读了相关资料,之后又随同主要编创人员赴江苏省常熟市采风和体验生活。当他置身于阳澄湖上,看到朝霞映入湖面,江南水乡一片生机盎然的美丽风光之时,不由得心旷神怡、乐思涌动,优美的旋律瞬间在脑海中油然而生。在经过进一步修改和润色之后,便形成了后来脍炙人口、广大观众耳熟能详的“朝霞映在阳澄湖上"的精彩唱段。直到现在,这首优美动听的唱段在中国的广大地区,一直被广大的观众所熟知、所喜爱、所广泛传唱。

在以往的传统京剧音乐唱腔中,是没有像“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这样的新颖的大段前奏的。但是,陆松龄认为,作为现代戏的音乐表现形式,在表现军民鱼水之情的意境之时,如果能有一段优美动听、舒缓自由又透着江南水乡灵秀之气的旋律作为前导,先把观众带入富饶辽阔的江南鱼米之乡,然后再通过赞赏自然风光推及到赞美军民的鱼水之情,岂不是绝好的音乐构思。于是,他创作设计了这段唱腔。该唱段的突出特征是既没有脱离京剧原板的基调,又充分展现了音乐的时代性。唱腔充分揭示了郭建光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成功地塑造了郭建光这一英雄人物的形象。

此外,郭建光《奔袭》一场的唱段,在旋律与唱法上也将传统的杨派特色引入了谭派唱法。比如:“此一去”的嘎调,既吸收了谭派嘎调激越的特点,又在"遥遥在望"的行腔中吸收了杨派的特点等。使得郭建光的唱腔既传统,又体现了极其鲜明的个性,洋溢着英武气概。

在《沙》剧“智斗”一场三人对唱的唱腔设计中,陆松龄也很有创意。在《芦荡火种》之中,原是阿庆嫂和刁德一两个人的对唱,改名《沙家浜》之后又加入了胡传魁,形成了三个人的对唱与背躬表演。创新之处在于它丰富的板式变化上,它是由摇板、流水板的交替变化使用而构成的,在旋律上它使用了正西皮和反西皮的往复交替运用。通过这种对比手法地运用,一方面展示了阿庆嫂的沉着冷静,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刁德一的阴险狡诈与胡传魁的鲁莽残暴。在连环套式的旋律与节奏变幻中,三个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性格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传统的京剧唱词上下句结构之中,一般都是七字句或十字句较多,《智斗》的后半部分采用了带有革新色彩的五字句,这也为唱腔的创新提供了可能。

合唱《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的创新之处

在传统京剧中是没有合唱的,而在《沙》中,由陆松龄创作的京剧合唱《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不仅与剧中的情景水乳交融丝毫没有“别扭”之感,而且起到了烘托气氛、振奋精神、激发斗志、凝聚力量的极佳效果。这段融入西洋作曲技法又具有京腔京韵特点的经典合唱,成为了在当时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一个重要合唱段落。在这段合唱的创作构思中,陆松龄当时考虑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将该场推向高潮,怎样将新四军十八位伤病员坚贞不屈的英雄形象刻画出来,于是,他转变了创作思维,大胆地吸收和运用了西洋作曲技法,例如,运用了进行曲的节奏,在旋律上运用了模进的手法,在板式的运用上,先由郭建光的导板引出,紧接着流水板的合唱跟随,在速度、板式的交替运用中既展现了新四军战士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的英雄形象,又为我们展示了现代京剧音乐创作中可以突破和创新的广阔空间。

客观的说,当年对于在现代京剧的音乐创作中,如何保持剧种原有声腔特色又要体现出改革创新,是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的。经过《沙》剧的大胆的突破性创作实践,在这方面闯出了一条新路,积累了一些值得借鉴的创作经验,在这方面陆松龄功不可没。

从一般意义上说,戏曲作曲的唱腔设计与音乐设计是分别完成的,作曲者首先要把唱腔搞出来,之后教演员练唱,演员练好之后,导演开始排戏,在导演开始进入执导设计之后,会根据舞台场景和剧情发展的需要,与作曲者会商设计音乐,此时导演会把他需要的音乐设想说给作曲者,然后作曲者再根据这些条件进行编配主题音乐、背景音乐、过场音乐等等。所以说戏曲作曲的创腔和音乐是不能混为一谈,在现代京剧《沙家浜》一剧的作曲之中,创腔与音乐就是分开完成的。

在《沙家浜》成为现代京剧样板戏之后,整个的排练要求是十分严格的,每天陆松龄都要指挥乐队对腔和练乐,其精细认真程度前所未有,遇到的困难也是非常之多,为此他和剧组的同志们都倾注了巨大的努力。每天上午,每个行当的每一段唱腔都要在作曲、指挥的指导和乐队的配合下反复磨练。在排练的过程中,如果出现演员的动作与唱腔音乐对不上,或者不协调之时,陆松龄经常会针对个别情况或动一点唱腔旋律,或加点锣鼓等,力争做到“天衣无缝”,达到理想要求。

合唱《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随着唢呐曲牌而完成演唱的一般唱段,而是在吸收了西洋合唱技法的基础上的新创唱段,整个旋律的发展运用了摸进手法和进行曲的节奏,强调逻辑重音、突出乐句的强拍韵律。另外,这段合唱不是由幕后的合唱队来完成,而是要舞台上的演员在边做边唱中完成大强度的各种队形变换和表演动作。而且作为现代戏的“合唱”曲目,它要求演员在没有“托腔保调”乐器伴奏下,不但准确地唱出各个不同声部的和弦音,还要唱出新四军伤病员的豪迈精神来,那种在配合表演动作的身段和锣鼓节奏之中达到整齐划一、完美和谐是比较困难的。

过去的演员接触的都是一些传统的老唱腔、节奏四平八稳。对于接受这种新的合唱形式是一个学习和锻炼的过程。陆松龄在指挥排练的过程之中,一句句地教唱、纠正,倾注了极大的精力和劳动,真可谓是细致入微、精雕细刻、精益求精。通过这样的创新性的排练,不但使演员们接受了新的音乐知识,锻炼了他们驾驭现代戏新的演唱形式的能力,也开阔了音乐视野,提高了综合音乐素质。1964年下半年,经过艰苦细致的努力,《沙家浜》正式搬上舞台与观众见面了,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地反响。


在交响音乐《沙家浜》和《沙》拍摄电影中的贡献

1965年初,原中央乐团(现在的国家交响乐团)要将京剧《沙家浜》音乐改编成交响音乐《沙家浜》。为此,中央乐团的团长、著名指挥家李德伦找到北京京剧院的党委商谈此事。经过商量,决定由陆松龄给予全力配合,其后李德伦又亲自到陆松龄家中具体商讨创作事宜,自此之后,陆松龄与李德伦等人合作完成了交响音乐《沙家浜》的音乐创作。

交响音乐《沙家浜》开始的序曲合唱(高拨子唱段)、中间的女高音唱段和尾声合唱部分,都由陆松龄创作完成。另外整个交响音乐的结构布局也由陆松龄安排设计。在排练的过程中,陆松龄每次都要到现场参与具体的指导和排练。有一次周恩来总理前来北京京剧院观看中央乐团的排练,当他听到由陆松龄创作的合唱段落“三九年……”时,非常欣赏,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把京剧音乐融入到交响音乐的创作之中,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

1970年至1971年,中央决定将现代京剧《沙家浜》拍摄成电影。整个剧组从北京来到东北长春电影制片厂投入拍摄,前后长达11个月之久。当时上级的要求是"还原舞台、高于舞台"。拍摄之中要先期录音,这就要求乐队和演员不但要高质量地完成演唱和演奏,同时还要求录音效果也达到最佳效果。在完成拍摄的过程中,经常遇到许多具体问题和困难,比如,当时的录音设备达不到标准要求,录音设备要想完成一个“延时”和“回响”的效果(当时叫做“钢板残响”)都很难,所以,要经过录音师反反复复地长时间地研究与操作实践才得以实现。在录音的过程中,无论演员、乐队演奏员,在录音过程中都表现出对艺术高度负责精神。有些演员为了高质量地完成任务,不惜几次、十几次地反复录制以求得最佳艺术效果。

作为乐队指挥的陆松龄,经常昼夜奋战,异常辛苦。录音必须要完成当天规定任务。这样高强度的录音工作,确实考验着每一位演奏员的意志和品格。然而,陆松龄和他的同事们凭着对京剧音乐事业的热爱而献身的精神,经过长时间艰苦的努力,终于克服重重困难高质量地完成了先期录音任务。

先期录音工作完成之后,陆松龄还要参加分镜头的工作,并要到拍摄现场协助导演和摄影完成电影画面与音响对接的拍摄工作,为做到精益求精,陆松龄形影不离地跟随摄影师一同坐在摄影车上,指挥着推车人员调整速度的快慢,并不时提示导演与摄影师进行拍摄。这番工作也是相当熬人的,经常是进摄影棚时夜幕降临,而出棚的时候天已破晓。上午休息几个小时后,下午和晚上陆松龄依然要继续战斗。在全剧的录音和拍摄工作完成之后,剧团的全体演职人员全部返京,组织上决定要陆松龄留下配合长影电影制片厂完成整个影片的全部合成工作。应该说,在现代京剧《沙家浜》电影的拍摄过程中,除了全体演职人员的努力之外,陆松龄为此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时至今日,每逢那些亲历京剧《沙家浜》创作过程的艺术家们,追忆起《沙》剧从舞台剧到交响音乐,再到完成电影拍摄的整个过程之时,无不为之欣慰和自豪。尽管经历了时代的风云变幻,这部50年前浸透着陆松龄和众多京剧艺术家心血的经典京剧,依然绽放着青春的魅力而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

每当陆松龄听到人们在传唱由他创作的经典唱段时,他的内心总是充满了激动与快慰,也感到特别亲切。昔日的青春年华没有虚度;《沙家浜》为中国京剧留下一个难以磨灭的光辉印记。

如今,陆松龄先生虽然因病辞世了,但是,他的音乐永远感动着我们。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