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多活跃于广东的作曲家中,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众主任房晓敏教授可谓是一位创作力旺盛、勤奋执着且高产的作曲家。他的各类创作中尤以民族器乐创作为重心,迄今为止,他已创作出了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作品二十余首,并分别于2006年、2007年和2011年举办了四场民族管弦乐作品专场音乐会。
2015年11月12日,房晓敏的第五场民族管弦乐专场音乐会——“新梦·房晓敏民族管弦乐作品音乐会”在广州大学城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厅交响乐厅成功举办,音乐会由指挥家张列执棒广东民族乐团倾力演奏。音乐会中的十首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包括了八首近五年的新作。整场音乐会包括四首协奏曲:柳琴协奏音诗《神秘的乐园》(2015)、竹笛协奏音诗《云台花影》(2013)、二胡协奏音诗《莱村女》(2015)、琵琶协奏音诗《穹艾修来》(2007);六首民族管弦乐:《禾楼随想》(2012)、《橘红飘香》(2015)、《岳母刺字》(2010)、《火之舞》(2006)、《金色年华》(2015)、《新梦》(2015)。作曲家长期的学习经历、生活实践、创作观念几经积淀与融合,形成了自身的创作风格和审美格调,此次音乐会依然延续和集中地体现了其鲜明的乐风,同时在题材、体裁、内容上都较前几次呈现出更大的拓展。
“风”从民间来
房晓敏对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尤其是岭南音乐有着浓浓的眷爱与执着之情,广东地区的民间音乐是其创作情感和灵感的根植地。此次音乐会的作品亦是以广东民间音乐素材为主,并尝试探索着跨越其他不同地域不同风情的音乐。
音乐会中以广东音乐素材为创作源头的作品有六首,有的直接引用,如《禾楼随想》中广东连州的瑶族《盘王歌》《客家歌》《拉发调》等音乐素材,《莱村女》中珠江三角地区的"咸水歌"音调,《橘红飘香》和《云台花影》中的粤乐元素等。有的则是在粤乐的旋法、调式等基础上的再创音调素材,如《新梦》的主题旋律采自广州童谣《月光光》、粤乐《赛龙夺锦》和《惊涛》等音乐的节奏与旋法,又融入了时尚的流行节奏与节拍韵律。引子是《月光光》与《惊涛》的核心音调结合,辅以色彩性和声,颇有“海上升明月"之感。此后《惊涛》的核心音调加上源自《赛龙夺锦》的后起拍节奏与切分节奏、打击乐的音色,让音乐场面很快升腾起来。主题音调歌唱性强,极富广东音乐韵味,欢快中有抒情,急促中有舒展,展现出欣欣向荣、磅礴向上的面貌。《金色年华》也是吸收融化了粤乐的旋法、节奏、调式等特征后新创的主题音调。六首作品都渗透出浓郁的广东音乐色泽。
此外的四首作品则将步足和目光从岭南地区投射至空间距离更远的其他地域。西藏门巴族民间音乐素材通过模仿、对比等复调手法形成四个优美、抒情、喜悦和欢快的音乐段落,构成了《神秘的乐园》相应的“柔板、快板、小行板、急板"结构。曲中第三段在独奏柳琴为主的抒情主题之上叠入乐队队员的人声哼唱让人倍感清新,既丰富了音色的表现,又使音乐温暖入心;乌兹别克族民歌《叫吧,百灵》主题音调开门见山地出现于《穹艾修来》的独奏琵琶上,曲中琵琶在低音区以自身的长气息律动与手鼓固定的典型新疆音乐节奏相互回应,更是增添西域风情;对印度音乐的“塔特”(即音阶与调式)及“塔拉”(即节奏与节拍)的灵活运用使得《火之舞》的音调节奏律动别具一格;板鼓、大锣、小锣、铙钹等京剧打击乐器奏出“扑灯蛾”“慢长锤”“急急风”等京剧锣鼓经在《岳母刺字》中对于乐曲速度的变换、段落的转接、情绪过渡和串接以及对主题的烘托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这些跨地域的音乐素材在融入了作曲家自身对时代的感悟,音乐淳朴自然而又充满热情。
除浸透在音乐素材之上地域风情外,传统音乐的表述风习在作品的节奏、旋法进行、调式变换中也得以承继和延续。广东粤乐惯于运用切分节奏(包括连续切分节奏)、弱起节奏、附点与休止等节奏,这些极富地域风格的特征型节奏灵活自如地贯穿在房晓敏的每首作品中,音乐充盈着广东地区音乐的律动感。曲调的加花润饰在粤乐中是一种运用常态,房晓敏的作品中也多吸收这样的变奏手法,这些或繁或简的加花润饰使曲调变化更丰富,同时也增添了岭南韵味。如《橘红飘香》音乐整体安详静谧,深情而有意境。其主题由独奏高胡深情奏出,之后派生出了一支仍具有粤乐风味的新曲调。这两支曲调在作品展开中都进行了若干次加花变奏,并且还将两个音调不同的变奏形式在不同的乐器组上进行多层次的变奏重叠。同样的加花手法尚在《禾楼随想》《云台花影》《莱村女》《穹艾修来》等作品中可见。
在旋律的展开中,作曲家多运用民间"隔凡"或"压上"手法。最为突出的是《禾楼随想》和《云台花影》。以《禾楼随想》为例,作品选用的三个瑶族曲调形成了三个主题音调的并行,它们都是在横向上进行宫调转换和变奏,在纵向上通过节奏的伸张与紧缩作叠置处理。主题在横向的行进中,作曲家通过“隔凡”或“压上”手法将旋律由原宫调向上四度或上五度宫调移动,以“三压上”手法,让旋律由本调走向上方二度宫调系统,使得曲调得以自然地变化延伸。
作品在织体安排上多运用模仿复调,但同时也吸收了中国戏曲“紧打慢唱”式的处理方式,《岳母刺字》是典型的体现。《金色年华》《禾楼随想》各段中常常将同一主题或不同主题同时进行减板加花和增板加花,再进行纵向叠置。减板加花的主题形成以某一单位循环的密集固定音型,与不同音色声部的宽长音调形成类似戏曲中"紧打慢唱”的效果。
“风”起乡土,落于管弦,作曲家汲取民间的养分,其音乐也回馈于那“风”中之民,无晦涩深奥之感,刚柔缓急尽在和谐中变化。
“线”在画中织
优美的旋律线条是房晓敏作品中令人忘怀的特色。器乐化的歌唱主题或轻柔、或婉转,如南国三月清甜的芒果花飘香,沁人心脾;或是激荡、或昂扬,恰似珠江口一涨一落的潮水,这些如歌的旋律线条常常处于凸显地位,在经纬明晰的块状结构中、在组别各异的音色转换中、在各音乐要素的交织编排中织就一幅幅色彩绚烂的民俗场景与画面。
《金色年华》引子在钟琴、颤音琴、云锣等击乐器的相继模仿下,营造出一片富有梦幻的意境色彩,如同儿时的八音盒奏响,开启童年单纯无忧的回忆。逐步汇入的各声部皆成跳跃的断奏点状旋律,似一阵秋风细雨飘洒而过。继而出现的线状主题旋律线条,先在梆笛上悠闲摇曳,接着主题作三度移位至高音笙增添宁静感,进而六度移位由弹拨乐奏出则平添些许调皮劲儿。这一主题延续到大阮和大提琴、低音提琴声部,只是原先的三拍子律动变为五拍子律动,与此同时在拉弦乐声部出现的对比性悠长音调因音色的更改和节拍的变化,使音乐又充满一丝曾经的憧憬,宛若遥远夜空、弯弯月下模糊的忆想。音乐在笛子声部的长音中飘然入梦。第二段音乐,活跃、欢快的固定音型因重音的错位打破了4/4拍的节奏律动,在其上方飘过的是以连续的切分节奏将旋律拉宽的主题音调,二者形成紧打慢唱、有歌有舞的画面效果。接着引子中出现的点状旋律以模仿方式再现,此前第一段中出现的忆想音调在这变得更加魂牵梦萦,它们重叠着过渡到了此后的段落。引子中的点状旋律呈连续附点出现,音乐雀跃生动,并进一步形成固定节奏的音型化织体,导入至由忆想音调构成的热闹、宏大的音乐场景。
《禾楼随想》展示了瑶民们逢中秋时节“跳禾楼舞”以庆祝丰收、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祭祀场面。作品以三个瑶族曲调构成了三个主题音调、五个段落的并行,每一段落皆成一个画面。唢呐的长音如同号角的召唤,衬托着笛子奏出的第一主题音调,其音色更赋予了第一段音乐以仪式感。当主题音调改变节奏,后附点节奏夹在相对平稳均衡的节奏律动间,使音乐动感增强,充盈着一种和着芦笙摆动身形踏足起舞的欢庆热烈气氛。第二主题在高音笙上出现,清亮而柔和的音色配以抒情的三拍子律动,恍若月下人影婆娑起舞。高胡独奏呈现第三主题,它与大提琴、扬琴、琵琶等逐一的叙事性对话,使第三段充满了一种闺房情感。这三个主题在第四段中各自先后变化出现,末段与第一段形成呼应式的综合再现,气氛与情绪渲染得愈来愈热烈,音乐在狂欢中舞动停止。
《火之舞》是本场音乐会中相对另类和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同样是民间仪式庆典的描绘,它则是另一种风格的呈现。作曲家以印度音乐中的“布尔维”(Purvi)音阶(即降低二级音和六级音同时升高四级的音阶)为主,横向线条中凸显小二度、增四度及增二度,以此构成带有神秘色彩的异域音调,在节奏和整体音色音响的整合下调配出新加坡印度族兴都教神秘的“蹈火节”的盛大庆典仪式场景。作品有两个主要音调:一是小二度音调,开门见山在笛子声部的三个八度上呈现,另一个是增四度框架下包含增二度的音调,紧接着笛子声部之后,由唢呐与扬琴奏出,它们在其他声部构成的节奏支撑下,共同揭开蹈火节的序幕。这两个音调有时以节奏紧缩、点描化的手法于极高音区上营造出一种火星闪烁、跃动的音乐色彩,在多变的节奏点,块状式音响层的推动下走向热烈狂欢的气氛中。有时又将节奏性声部隐去,以单一的横向线条、缓慢的速度、清冷的音色制造出一种神秘的阴冷感。结束段中打击乐与乐队全奏二度音调,掀起了蹈火仪式的狂热高点。
作品秉承中国民族器乐曲的标题性、描绘性等传统特点,以优美的旋律线条、形象化的构思将情感写意与民俗写实融为一体,每一首作品都织构出不同的音画愿景。
“颂”自乐间行
房晓敏的音乐在题材的选择和音响的表达上都显示出来一种“颂”的情怀。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与情感、时代更迭中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等,都以作曲家特有的"音乐的耳朵与心灵"去感知和捕捉,去颂之歌之。
聆听房晓敏的音乐,人们可以卸下负担,放松感受来自乐队或喜庆欢畅、或优美悠扬、或炽热张扬的音响传递。以民间仪式庆典为描绘对象的《禾楼随想》和《火之舞》;分别描摹聚居于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南麓、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西藏门巴族和新疆乌兹别克族的风土人情的《神秘的乐园》和《穹艾修来》等,各曲音乐热烈奔放,都表现对家乡的赞美与热爱,对生活与亲情爱情的追求和渴望。
出于对久居区域文化的自我认同,艺术家或多或少都会将目光关注到本地域的民俗风情。作者对故乡——广东化州“橘红飘香天下静”的心中意象,在《橘红飘香》中尽抒满腔赤诚怀乡情。《云台花影》意欲让人徜徉乐中坐享广州名胜风物之美景,随乐游走于"飞瀑流彩、玻璃温室、岩石园、玫瑰园、滟湖、谊园"等新颖雅致、各具特色的园景。《莱村女》则是融哀怨凄美的回忆往昔与热切美好的憧憬未来于一体,铺陈出外来打工妹坎坷一生的多重情感。悠扬、婉转的琴吟丝语书写着浓郁的粤韵情怀。
《金色年华》展现的是少年儿童天真与活泼、幸福与快乐,幻想与憧憬的美好天性。《岳母刺字》以戏剧性的手法叙述了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的历史故事。《新梦》原为广东民族乐团"丝路粤韵"音乐会创作,正如作曲家所说,作品抒发的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豪迈情怀。音乐有欢畅、有雄壮,有激情,以辉煌磅礴之情憧憬未来。
颂"美"扬"好"是房晓敏的创作理念与追求,这是作曲家乐观阳光的性格心态的体现,同时也是承袭了传统广东音乐擅于描摹生活境景、关注世俗生活情趣,不刻意表现重大人生主题的创作情态,通过恢弘颂扬的音响、流畅优美的旋律、活泼欢快的节奏、清脆明亮的音色、欢乐美好的情感、浓郁鲜明的地域色彩,从整体散发出一种延续传统的审美情趣。
结 语
中国民族管弦乐队创作在几十年的不断探索中,虽然一直有各种不同的讨论热点,但同时作曲家们亦积累了一定的创作经验和规律,有着许多有益的尝试。房晓敏承继了老一辈的优秀传统,发挥了管弦乐队的壮阔、宏伟音响,并又有了新的、可喜的尝试。
在已有的中国风格交响乐领域,特别是民族管弦乐作品中,以岭南民间音乐为素材、植根岭南的作品历来相对比例极少,介入的作曲家亦相对不多。房晓敏一直对岭南民间音乐情有独钟,在岭南音乐如何民族交响化的过程中孜孜不倦地长期探索,为寻找岭南音乐与民族管弦乐队合适的结合方式和表述方式,他采集了大量岭南民间音乐素材,将原有单线条的乐曲进行多声化处理,有针对性地对相关代表传统乐曲的旋法、节奏、调式、织体等方面进行研究,选用具有岭南文化符号的物事为描述对象与精神载体,在乐队中将高胡等广东音乐特色乐器融入乐队中,将诸多岭南音乐的诸多因素融合在民族管弦乐队中,创作了系列具有浓郁岭南风格的民族管弦乐作品。这些作品是对民族管弦乐创作整体风格上的重要补充和尝试。期待着勤勉的作曲家创作出更多更好更具有岭南乐派风格的作品,以他特有的对生活的敏锐和心中的粤情风语编织出新的管弦乐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