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青是坚守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创作领域的探索者,是民族器乐创作专业的一面旗帜,不同时期都有引起学界关注的作品,出道即巅峰,工作之初就以民族室内乐作品《咽》中吸引人的音色挖掘及其所产生的音乐张力而为民乐人所知,之后的《苍》更是引起学界关注,使其广为人知,他的民族器乐的现代艺术探索由此进入学术视野。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现代民族器乐作曲家,注重民族音乐深挖的上海音乐学院在“民作”专业上为其构建了技艺训练的足够空间。毕业后,他又在中国民族音乐教研重镇中国音乐学院开启其学术探研之旅。在为首都师范大学的音乐博士点的建设中,他的民族音乐创作不断精进,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基于此,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拟邀请他于2022年9月19日在学会召开学术报告会,他以“在柔韧与刚劲间创造张力——漫谈我的民族器乐创作”为题对其创作予以全面的自我诠释,让人们更为全面地认识其探索历程及特色。
在艺术履历中,杨青师出名门、名家,在上海音乐学院完成其民族器乐作曲专业的学习,专业老师中的胡登跳、何占豪、朱晓谷等为其创作注入了特色的技术与观念。他认为贺绿汀、胡登跳等教育先贤给自己搭建了全面的作曲技术成长之路,彼时的他既要学习“民作”,也要学习“西作”,他的作业量至少是两倍于作曲系的同学,在民族的和声(桑桐、沈一鸣)、复调(刘福安、陈铭志)、曲式(叶栋)、配器(胡登跳)等方面是极富上海音乐学院优势,民族民间音乐理论中的夏野、江明惇、黄白、刘国杰、连波等也为其提供了大量素材。大量的作业实践,使他奠定了创作的基础,为其毕业后的创作搭建了高起点。而他不断地审视自己,体悟民族器乐创作中的心得,认识到民族器乐创作中的三大特点,即柔韧、刚劲、张力。把自己的语言、性格、审美作为音乐创作的三大标准而用于具体的音乐创作。
初期音乐创作
杨青坦言,民族器乐创作者要与演奏者交朋友,这样才能知晓演奏技法潜在的音色音响空间。初到中国音乐学院工作,他与民族器乐表演艺术家们就合作成功,在1986年创作的扬琴与打击乐《觅》中,他在探寻扬琴的新音色上找到了现代化突破点,如:全音阶的使用,使得扬琴发挥其音列的潜在条件,并能将民族演奏中的“按”“颤”“揉”“滑”的技术用于表现其韵味,来与击弦乐器扬琴技法刚烈的声音相调和平衡。
谱例1《觅》中的全音阶及演奏技术中的特色挖掘
在1987年创作的《咽》中,依据“箫声咽”的中国古典意蕴,他以张维良的箫为基础而触发灵感,追求民族乐器音色的质感及演奏技艺中的细节,使其为作品中找到了音响空间,《咽》有着特色的民族音乐现代张力,以其特色而突出与传统乐器箫的刚劲、柔韧平衡中寻找张力达到平衡,从而使得音乐发挥最大特点而打动人心。
杨青在早期创作中主要在于挖掘民族器乐演奏艺术中的潜在色彩空间,并以现代音列(阶)对其进行新的音色音响的叠加,从而使作品既保持了民族器乐表演艺术中的特色技艺,也开发出了现代性的新空间。
中后期音乐创作
上个世纪90年代,杨青与民族器乐表演艺术家们的合作更为深入,《苍》是1991年受张维良之托而作,创作中挖掘了竹笛的色彩现代多样性,此曲运用现代音乐创作技法,打破传统笛子曲的旋律、音阶发展手法,运用十二半音体系开拓空间,音域跨越三个八度,是对现代笛子研制与演奏的挖掘。该曲一经推出就引起业界关注,可谓笛子演奏家的“试金石”,是我国现代笛子曲中划时代意义的音乐作品。素材取自湖南衡山民歌,衍化成一首生生不息的生命赞歌,其中夹杂对于生命的解读,更有对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这首曲子备受张维良等演奏家喜爱的原因还在于是对演奏技艺的考验,要求演奏者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有对半音吹奏法的娴熟掌握,这一具有挑战性的作品至今仍是受人喜爱的现代笛子曲。
谱例2《苍》中运用“十二音”技术所产生的意境描绘
1992年创作的《追日》(琵琶与交响乐队),是杨青与琵琶演奏家杨靖的成功合作。他在民族器乐张力挖掘中着意于传统美学的追求,即朴素的自然美,力求形神统一,注重刚柔相济,技术全面,重点突出琵琶的旋律性与乐队的呼应和衬托性,从而挖掘出琵琶艺术强烈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
精细化的民族器乐艺术精耕,是中期创作中的视角之一,1995年创作的室内乐《伊人》,是将古筝与声乐进行了融合。作品的探索中通过空拍的运用营造出戛然而止的音乐形象,挖掘音乐张力,而声乐中的线性婉转与古筝的吟揉弹跳形成对比而展现出音乐的张力。
后期音乐创作
进入新世纪后,杨青的创作更为多元,不仅反映在体裁形式上的多变,独奏、重奏、协奏、合奏等都有涉及,如民族管弦乐《雨竹》(2012)、《如玉》(为混合室内乐而作,2013)、《小放牛》(笛子与乐队,2016)、《风袅袅》(竹笛与民族管弦乐队,2017)、《清音啭》(为独奏二胡、打击乐与拉弦乐队而作2018)、《青少年民族管弦乐队指南》(应北京12中民族管弦乐队委约而作,2021)。杨青为乐队写作除了民族管弦乐队外,还有西方交响乐队,在音乐体裁上,舞剧、交响乐等大型体裁的探索也逐渐增多。作为成熟的音乐教育学者,他的理论研究也是业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杨青于2000创作的古筝独奏曲《悠远的回应II》是后期创作中追求精致观念的成果之一,作品应法国巴黎“音乐城”委约而作于2000年,并于同年12月首演于法国巴黎“龙之声”音乐节。探索中除了在现代性上注意了古筝的音高结构、音色处理,古筝演奏家邱霁运用“轮指”与“摇指”等现代演奏技法,使作品中的“悠远回应”的历史空间得到了音乐意味的显现,是民族器乐在意境描绘上的新尝试,作品力图通过各种细微的音响处理方式,来展现那些从悠远的地方传来的奇异的声音,扩宽古筝演奏空间与新高度。
谱例3古筝独奏曲《悠远的回应II》中“摇指”技法及色彩空间营造
2018年创作的《斑驳》为中国竹笛乐团而作,基于张维良中国竹笛乐团的纵向音响空间的基础,在品质、意境的音乐空间上进行了一定的展开,以竹笛的纵向合奏挖掘缥缈的竹笛音色。
谱例4《斑驳》中的竹笛纵向音响空间
2020年创作的民族管弦乐《青少年民族管弦乐队指南》是一部饶有兴味的作品,它是基于北京市青少年民族管弦乐发展的基础而作,以布里顿的《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的音色展现为借鉴,作品全面地展现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管弦乐队特色,尤其注意了民族特点的打击乐的音乐诠释,为青少年民族管弦乐队的发展注入了传统与现代的音乐情趣。
结语
正如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吴玉霞会长所言,杨青从上海音乐学院到中国音乐学院,从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到中西音乐融合,他从关注民族音乐中的刚劲、柔韧与张力到在作品中发挥其特性,以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性格、自己的审美来漫谈自己的民族管弦乐创作。尤为重要的是,杨教授还是民族音乐理论的深入研究者,如在《人民音乐》“民族器乐的创作与发展系列讨论”之三十七中,对“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中的线条艺术”中“音色之间线条的对比若发生在不同的音色之间,音色本身的差异将会使线条各自的独立感增强、线条之间的对比度增大,其中的学理之思深入而契合于创作实践。在中国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作曲家利用这种组织方式来突出不同线条之间的对比”。
杨青的民族器乐艺术发展是在改革开放后民族音乐受到重视的文化氛围而获得的学术空间所孕育,更是自己潜心于民族音乐实际的研习所得,在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民族管弦乐新的发展机遇下,杨青对加快建设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广度、深度有了自己的解读,对提升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艺术水准而做出了独到的思索。40余年来,他能静观民族器乐的现代学理并积极新探音色与张力空间,他的入情入理阐释,深入浅出的解读,是其创作出彩而又富有特色的精妙所在,他的不同时期的代表作都有学理的思辨,又注重感性的呈现。不仅让听众知晓了他的技法及风格的特点、审美与个性品格,还让人知晓了不同时期的民族文化环境和不同领域的演奏家给予他的创作触动或灵感产生,从其与不同演奏家、欣赏人群的交涉,我们可知晓其创作理念的精微及待人接物的人文主义情怀。
吴玉霞会长为杨青教授颁发“华乐讲坛”纪念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