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笛箫情  民族魂——陆春龄恩师从艺八十周年有感
古林 华音网 2022-02-14


弹指一挥间,时光已经流逝了整整三十年。三十年岁月沧桑,三十年往事难忘。恩师陆春龄先生的点滴往事,此刻却都在记忆中闪现,在脑海中流淌……

记得那是一九七七年的初春,我当时在海军浙江某部文艺团工作。为了提高自己的笛艺,在我另一位老师胡结续先生的引荐下,前往上海音乐学院向陆春龄老师拜师学艺。

这已经是我第三次去上海音乐学院了,前两次都因故未能见到先生。那天上海的天气很冷,并且下着濛濛细雨。早上五点多钟,我从海军吴淞码头出发,两个多小时后赶到位于汾阳路的上海音乐学院。

当时先生正在为一位学生上课。看着我被雨水淋湿大半的军装,得知我专门从浙江赶来学习时,他十分热情地接待了我,并当即为我上课。

从此以后的几年时间中,我便往返于浙沪两地,接受先生的精心教诲。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地了解了先生的笛艺、先生的为人。先生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对艺术精益求精,对人民饱含深情。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没有共产党、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我今天的陆春龄。话语朴实,却深深体现了一位饱经磨难的人民艺术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赤子之心。

当时的国家仍然贫穷,先生家境也并不富裕。他上有老人,下有子女在外省下乡插队,经济上都需要他来负担。然而几年来他不但不收一分学费,反而常常留我吃饭。为了方便我的学习,甚至多次让我住在他家。面对先生的大德,我曾感激地说,师德难忘,师恩难报。先生却只是淡淡一笑:只要你能学好笛子,能在部队好好为战土服务,为国效力,这就是对我最好的安慰和报答。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才知道,先生不仅对我如此,对于全国各地前来的学生,他同样是热情接待,无私传授。我曾见过先生一天为十多位学生上课,累得满头大汗,便心疼地劝他注意身体。先生却说,他们来一趟上海不容易,既然来了,我们就应该让他们学有所得。吹笛子不是一个人的事,需要大家的努力。他们回去后,可以在各地传播我们的笛子艺术,弘扬我们的民族音乐,这样就是累一点也是值得的。

一九八六年,我当时在柳州市文化局工作,负责筹办广西第三届“三月三”音乐舞蹈节。在邀请全国著名艺术家时,我首先就想到恩师陆春龄。电话接通,先生听我说明来意后,十分爽快地答应了我们的邀请。

当时的广西,经济比较落后。由于条件有限,只能让先生与三位代表同住一个房间,我感到十分抱歉,先生却毫不在意。他不仅积极参加大会的各种演出交流活动,而且主动要求参加我们组织的下工厂、下学校、下农村的小分队演出。我考虑到先生年近古稀,而小分队常常是在车间、操场、田野演出,没有舞台、没有灯光、没有音响,有时还要步行,便劝先生不要去了。先生却说,工人、农民和学生都很辛苦,他们平时很少有机会看到我们演出,我是人民培养的艺术家,这正是我报答人民、服务人民的好机会啊!

于是,先生那悠扬的笛声便飘荡在柳州的青山秀水,回旋在歌仙“刘三姐”的美丽故乡;于是,那一阵阵发自肺腑的热烈掌声便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手中反复响起、在龙城的上空久久飘扬。一次,先生饱含激情地演奏完《今昔》之后,一位老工人激动地紧握他的双手说:太好了,太好了!我以前只是在收音机里听过你的笛声,没想到今天能在车间听到你的演奏,谢谢、谢谢,真是太感谢了!而先生也激动地拉着他的手说:要感谢的是你们啊!你们是国家的主人,你们为人民创造了财富,我们文艺工作者应该为你们服务啊!先生话音未落,整个车间便淹没在暴风雨般的掌声之中……

时光飞旋,转眼便来到了二00五年,我柳州的一位朋友准备在春节前举办一场个人音乐会,希望邀请陆老和我一起参加,并委托我邀请先生。此事让我十分为难,先生年事已高,年前的上海也有许多活动等着他,而朋友只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音乐老师,此次活动又不是政府行为,先生能去吗?然而经不住朋友再三相催,我只好把朋友的意思转告了先生。先生沉吟了一下说,年前我确实较忙,有很多演出,还有外事活动。不过我理解一位年轻音乐工作者的心情,他们希望我们老一辈艺术家为他们浇水除草、铺路搭桥。我年纪大了,更应该为扶持新人多当人梯,为民族音乐后继有人而尽心尽力。

于是先生推掉了上海的几个演出,以八十五岁的高龄,在二十几个小时的火车颠簸之后,来到柳州,以一位民乐宗师的身份,为一个从未谋面的新人音乐会“擂鼓助阵”。

由于条件所限,为先生伴奏的是当地的业余乐队。但先生对此不但表示理解,反而更加重视。他提前一个多月寄去总谱,并特意提醒我预留一周时间赶往柳州合乐。

柳州的冬天虽然比上海暖和,但我们去的那几天却恰逢寒潮。当地人大多穿上了羽绒服,大街上的人们也行色匆匆。排练厅里并无空调,然而先生只穿一件毛衣却满头大汗。只见他一遍又一遍地认真示范,耐心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充分调动每一个队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并陪着乐队反复排练。只要乐队稍有进步,他便给以赞许和鼓励。但在艺术的处理上他却要求十分严格,大到整体情绪的把握,小到一个音符的演奏,他都要求乐队准确的表达。乐队在先生的精心指导下,水平很快就有了实质性的提高。

紫红色的帷幕徐徐开启,先生的音乐响起来了:那美妙的旋律时而像山间的清泉晶莹剔透,时而象奔腾的长江起伏跌宕。先生的演奏充满独特的激情和魅力:音乐在他的指间流淌,音乐在他的心灵闪光;聚光灯下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位八旬老人,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火热的音乐精灵在蓝天翱翔、在大地歌唱!乐队被他的激情感染了,观众被他的音乐感染了,龙城被他的魅力感染了,伴随着那激情澎湃的音乐高潮,是全场观众长达数分钟的热烈鼓掌……

音乐会取得了圆满成功,我们的“保驾护航”任务也顺利完成。在与观众的交流中,一位高校校长无意中透露,他们学校不少师生从媒体上得知陆老来到柳州,都希望能一睹先生的风采,只可惜剧院座位有限,不能满足他们的愿望。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先生知道这一消息后,当即表示我们可以抽时间去学校为师生举办一场笛箫音乐的讲座。

于是,在远离市区十多公里的柳州高等师范学校报告厅,一场精彩的笛箫音乐讲座开始了。热情的师生挤满了可容数百人的报告厅,连走廊过道甚至窗户和大门口都站满了人。先生以自己从一位贫穷工人成长为音乐教授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新中国对民族音乐的重视和发展;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人多次聆听他的演奏及对他的接见,表明了领袖对文艺工作者的爱护和关怀;以自己下工厂、下农村、下部队、下海岛的演出故事,讲述了民族音乐扎根于大众、服务于大众的朴实理念;以自己出访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演出经历,证明了民族音乐的独特地位和艺术魅力。

先生的讲座声情并茂,激情飞扬。在演讲中他不时穿插精彩的演奏。中国的笛箫、巴乌、葫芦丝,英国、法国、印度及非洲的民间笛子,他都信手拈来,妙然成趣。

三个小时的讲座结束了,师生们热情地围住先生,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我们今天不但得到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而且深切地领略了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望着学子们高兴的面孔,先生一边擦着头上的汗珠,一边欣慰地笑了:只要能让我们的民族音乐发扬光大,只要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我就是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啊!

望着先生略带倦容的笑脸,心中一种感慨油然而生:我们的笛箫事业,正是因为有了象先生这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艺术大师,才能代代薪火相传,源远流长;而我们的民族,也正因为有了先生这样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热爱的志士仁人,才能蓬勃兴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抚今追昔,思绪万千。先生还有很多令人难忘的往事,都一幕幕、一件件浮现在眼前……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最深情的祝福:

祝先生健康长寿,永葆艺术青春!

二00七年三月十五日初稿于杭州

二00七年四月七日二稿于杭州

二00七年四月二十五日定稿于杭州

作者简介:

古林,杭州市葫芦丝、笛箫老师。八岁学笛箫,七十年代先后师从于胡结续、陆春龄、俞逊发等著名笛子大师。八十年代起在广西柳州市歌舞团、文化局、电台、电视台工作。获全国首届葫芦丝大赛银奖。有作品在中央电台、省市电台、电视台、报刊获奖、播出、发表。有学生在全国及杭州乐器比赛中获奖。现定居杭州。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