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文章对中国竹笛艺术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做了概述;对中国竹笛艺术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的主要特征,尤其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竹笛艺术在艺术表演形式、形制结构、流派、演奏艺术风格、形制革新与作品创作等方面发展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中国竹笛特征艺术表演形式流派演奏艺术风格作品创作
一、中国竹笛艺术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概述
中国竹笛源于新石器时期产生的骨哨。1977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距今约八千年的浙江省余姚河姆渡古文化遗址发现了160件骨哨!此后,又在河南省贾湖古文化遗址发现了20多支骨笛"。经有关专家鉴定,这些骨哨、骨笛与中国竹笛的形制结构十分近似,其音阶与吹奏方式与中国竹笛有着密切的关联(在一支骨笛上能够吹奏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已故赵松庭先生认为:“中国竹笛不但是最古老的乐器,也是所有管乐器的鼻祖”。
中国竹笛由骨制转为竹制大约在黄帝时代(BC2400)左右。根据古代文献《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黄帝命伶伦作笛,伐昆仑之竹......”。赵松庭先生也认为“我国最迟在黄帝时代已经有了竹制的笛子”。近年来,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BC168)中发现了两支横吹的竹笛。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现了一支带有七个指音孔横吹的笛’,因此,完全可以断定,中国竹笛不仅在距今2500多年以前已经在中国南方广为流传,而且已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广泛的普及。
汉至唐时期,中国竹笛在制作与音色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汉代著名音乐家蔡邑,拆“柯亭”第十六根竹制笛,其音色优美、动听,后人称赞好笛子为“柯亭笛”。据此,可见汉代时期制作竹笛已开始使用独特的竹料。晋书中有一段话“用笛有长有短,假令声浊者用三尺二笛......”。此语说明当时已制作出较长的低音竹笛。隋朝时期,中国竹笛产生了新的称谓,如:“大横吹”、“小横吹”、“排箫”等名称,足以证明中国竹笛乐器在当时制作上已达到空前的繁盛。唐代,中国竹笛的音色发生了巨大变革。“唐代的刘系,制作了七星管,蒙膜助声”),开创了中国竹笛贴膜变声发音原理的新时代。此外,中国竹笛被大量运用于唐代歌舞大曲、法曲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的伴奏与合奏中。
宋至清时期,是中国竹笛广泛运用与普及的发展时期。此时期,中国竹笛的形制已趋于稳定,并且已开始大量广泛运用于曲艺、戏曲与民间音乐等各种艺术表演形式的主奏和伴奏中。如,宋代流传的“鼓笛曲”艺术表演形式中,中国竹笛担任主奏乐器;元代,戏曲盛行,中国竹笛用于伴奏昆曲与梆子戏等剧种,为此产生了“曲笛”与“梆笛”新的传统称谓:用于伴奏南方昆曲的中国竹笛被称为“曲笛”;用于伴奏北方梆子戏的中国竹笛被称为“梆笛”;明清时期,中国竹笛已成为江南丝竹乐、十番锣鼓与二人台牌子曲等大量民间音乐合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乐器。
二十世纪,中国竹笛独奏艺术表演形式达到了空前发展的阶段。1938年,中国民族器乐演奏家卫仲乐先生随“中国文化剧团”赴美国演出时,用中国竹笛独奏民间乐曲《鹧鸪飞》,并在美灌制了唱片;1953年,著名中国竹笛演奏家冯子存先生成功地独奏了《喜相逢》、《黄莺亮翅》等乐曲,并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此后,中国竹笛不但是伴奏、合奏等艺术表现形式的重要乐器,而且成为音乐舞台上不可缺少的、深受群众喜闻乐见的独奏乐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竹笛独奏艺术表演形式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以北派冯子存、刘管乐、王铁锤和南派赵松庭、陆春龄为代表的北南两大流派将中国竹笛独奏艺术表演形式的发展推向了高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大批中、青年演奏家脱颖而出,如:简广易、魏显忠、高明、俞逊发、曲祥、蒋国基等;一批批新作品曲集不断产生,如中国竹笛曲选《广阔天地炼红心》、《清泉话喜讯》、《笛子曲选》(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等,以及《中国竹笛名曲荟萃》(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等;与此同时,众多竹笛演奏家、制作家开始对中国竹笛的形制结构进行了开拓性的革新,先后研制出“多音孔竹笛”(包括七音孔、八音孔、九音孔等)、“新竹笛”(加键笛)、“排笛”、“口笛”等;近年来,又出现了“弯管笛”、“巨笛”等。至此,中国竹笛彻底结束了数千年来扮演单一的伴奏角色,完全以主角的神采不仅凳上了国内乐坛,而且已风靡于世界各地的舞台。
二、中国竹笛艺术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的主要特征
1.黄帝时代(BC2400左右)
中国竹笛艺术发展的特征黄帝时代(BC2400左右)中国竹笛历史发展的主要特征在于制作材料的变革。自黄帝时代(BC2400左右),中国竹笛开始由骨制转为竹制,这一制作材料的变革,确立了中国竹笛历史的正式开端,开创了中国竹笛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
2、汉、晋、隋、唐时期中国竹笛艺术发展的特征
(1)汉、晋时期,六音孔形制结构中国竹笛得以确立、巩固,为此历史发展时期的主要特征,且为所谓“普通传统六音孔中国竹笛”历史称谓的确立提供了重要的客观依据+此外,其称谓得以分化为其发展的又一特征。中国古代将笛与箫统称为“篴”,然而,笛为横吹乐器,箫为竖吹乐器,随着中国竹笛“横吹”概念定位的逐渐确立,中国竹笛开始脱离“篴”的称谓,这一称谓的分化,既明晰了与箫在演奏方式上的区别,又对后期历史进程中在称谓上的进一步发展、变迁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隋、唐时期,中国竹笛在制作、称谓与音色方面的重大变革为其发展的主要特征。隋朝,中国竹笛在制作上产生了长、短不一的竹笛,其称谓出现了“大横吹”、“小横吹”等新的名称;唐代的刘系制作七星管,蒙膜助声。所谓“蒙膜助声”,即在竹笛的吹孔与指音孔之间开一个孔)谓之“膜孔”*,使竹笛发出的音色清脆、明亮,并且使声音的力度也得以增强;中国竹笛这一独特的发音方式使中国竹笛音色发生了重大变革,中国竹笛此时期音色的重大变革,是其历史发展的最重大的特征。此外,中国竹笛被大量运用于唐代歌舞大曲、法曲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的伴奏与合奏中。
3、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竹笛艺术发展的特征
(1)宋代,中国竹笛产生“多个调性”!"为其发展的主要特征。此时期,由于中国竹笛大量广泛运用于曲艺、戏曲与民间音乐等各种艺术表演形式的主奏和伴奏中,因此,“多个调性”的产生与运用为其发展的主要特征。所谓中国竹笛的“多个调性”涵义,即由于中国竹笛大量广泛运用于各种艺术表演形式的主奏和伴奏,因此,所使用的各种长、短不一的竹笛,必定造成其“多个调性”的产生(每支竹笛均具有一个调性,第三孔作“do”)。中国竹笛此时期在调性上扩增这一大特征,大大丰富、提高了其音乐艺术的表现力,使中国竹笛音乐艺术迈进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2)元至清时期,中国竹笛在称谓上的变迁是此历史时期发展的主要特征。元代,中国竹笛大量运用于伴奏南方昆曲与北方梆子戏,为此产生了“曲笛”与“梆笛”!"的所谓传统称谓。此外,中国竹笛逐渐摆脱以伴奏、合奏为主要角色的地位,日渐进入主奏的领域。从宋代的“唱赚”说唱艺术的伴奏形式(鼓、板、笛),到元代的戏曲伴奏形式的发展均可反映出中国竹笛由伴奏、合奏向主奏发展的显著变化特征。由伴奏、合奏向主奏发展是中国竹笛此阶段的主要特征,一方面,体现出中国竹笛在此时期的广泛运用与普及;另一方面,为中国竹笛在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迈入其独奏艺术表演形式阶段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4、二十世纪中国竹笛艺术发展的特征
(1)逐步迈入独奏艺术表演形式的发展特征。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民族器乐演奏家、教育家卫仲乐先生赴美演出时,首次用中国竹笛独奏民间乐曲《鹧鸪飞》,拉开了中国竹笛由伴奏、合奏等艺术表现形式逐步迈入独奏艺术表现形式大发展的序幕;此后,著名中国竹笛大师冯子存先生成功地独奏了《喜相逢》、《黄莺亮翅》等乐曲,并很快流行到全国各地,从此,中国竹笛真正完成了由伴奏到独奏的历史性转变,并且成为音乐舞台上不可缺少的、深受群众喜闻乐见的独奏乐器。中国竹笛独奏艺术表演形式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竹笛艺术的向前发展,使中国竹笛在演奏技巧、演奏风格、作品创作、乐器形制革新,以及演奏人才的出现等方面全方位得以发展。
(2)南北两大流派不同演奏艺术风格形成的发展特征。二十世纪中叶,中国竹笛独奏艺术形式的发展更加迅速,很快形成了不同的演奏技巧、不同的演奏艺术风格、不同的演奏作品,以及使用不同的乐器形制结构的南北两大流派。所谓中国竹笛“南方流派”,即以赵松庭、陆春龄为代表的中国竹笛演奏家,以演奏“曲笛”为载体,主要善于运用对气息的巧妙控制、以及运用“颤”、“叠”、“增”、“打”等演奏技巧,将江南民间丝竹音乐、江浙一带地方戏曲音乐,以及南方诸多民歌等加工、创编为中国竹笛独奏曲;其演奏艺术风格委婉、秀丽,形成了中国竹笛南方流派独特演奏艺术风格的特色与群体模式。所谓中国竹笛“北方流派”,即以冯子存、刘管乐、王铁锤为代表的中国竹笛演奏家,以演奏“梆笛”为载体,主要熟练运用气息的缓急变化,以及运用“吐”、“滑”、“垛”、“花”、“抹”等演奏技巧,将内蒙、山西梆子、二人台等民间音乐和地方戏曲加工、创编为中国竹笛独奏曲;其演奏艺术风格刚劲、豪放,形成了中国竹笛北方流派独特演奏艺术风格的特色与群体模式。中国竹笛南北两大流派形成的过程与其发展,将中国竹笛艺术的发展推向了高峰。
(3)对中国竹笛形制结构革新的发展特征。二十世纪,中国竹笛形制革新的发展特征有三种方式:一是扩增中国竹笛的音孔,即将传统普通六音孔竹笛形制改制为“七音孔笛”、“八音孔笛”、“九音孔笛”结构等,使演奏者便于演奏半音与转调,提高了中国竹笛音乐艺术的表现力。二是扩展中国竹笛的调性,即将中国竹笛的形制结构向大与小的方向制作上发展,如,竹笛演奏家蒋国基先生与竹笛制作家常敦明先生发明的“巨笛”;竹笛演奏家俞逊发先生于七十年代发明的“口笛”等,开拓了中国竹笛类乐器的新品种。三是增加机键装置等,如南京艺术学院蔡敬民教授于七十年代发明的“新竹笛”,借鉴西洋长笛的机键装置,解决了演奏十二平均率作品困难等问题。
(4)中国竹笛作品创作发展的特征。二十世纪中国竹笛作品创作发展的特征有三个方面:其一,改编民间音乐和戏
曲音乐而产生的中国竹笛作品。这类作品的创编者大多是北南两大竹笛流派的代表人物,即第一代中国竹笛演奏家,如,冯子存、刘管乐、赵松庭、陆春龄、王铁锤等。他们创编的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大多以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为主要题材,深刻表现劳动人民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之情;这类作品主要代表作有《喜相逢》、《五梆子》、《荫中鸟》、《姑苏行》、《三五七》、《早晨》、《小放牛》、《鹧鸪飞》和《赶路》等。其作品的曲式大多数以变奏曲式、单二、单三段曲式为主;调式以民族五声调式为基础(加清角或变宫);作品的风格充满浓郁的民族、民间乡土音乐气息和地方民间音乐风格;此外,北南不同竹笛作品的风格差异鲜明。其二,以创作为主体的中国竹笛作品创作的发展特征。这类作品的创作者大多是第二代中国竹笛演奏家,如,简广义、魏显忠、俞逊发、蒋国基、刘富容、蔡敬民、曲祥、高明等。他们创作的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大多是赞美祖国美丽、壮观的自然景色,歌颂人民的新生活与精神风貌为主要题材;这类作品主要代表作有《牧民新歌》、《扬鞭摧马运粮忙》、《收割》、《水乡船歌》、《帕米尔的春天》、《枣园春色》、《沂河欢歌》和《金陵游》等。其作品的曲式大多数以单三段曲式为主;调式以民族五声、六声调式(个别作品加“变化音”)为基础;作品的地方风格十分浓郁;此外,南北不同竹笛作品的风格已开始出现融和的趋势。其三,中国竹笛作品的创作在创作理念与实践上出现了新的创作发展特征。这类中国竹笛作品的创作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南北两大竹笛流派作品创作与演奏艺术风格的交融。南方竹笛流派演奏家与北方竹笛流派演奏家在作品创作、演奏技巧、竹笛形制等方面相互吸收对方的作品创作与演奏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特色,造成了中国竹笛南北流派作品创作与演奏艺术风格的交融。这类作品主要有詹永明的《婺江欢歌》、宁保生的《春到湘江》、蒋国基的《水乡船歌》等。(2)中国竹笛作品创作中以中国民族调式为基础,吸收、运用十二平均率的音乐创作技法,将其二者结合为一体,使中国竹笛作品既保持中国传统民族风格,又富有西方音乐格调,从而,进一步使中国竹笛作品的创作得以丰富、发展。这类作品主要有蔡敬民的《春光》、曲祥的《向往》等。此外,也有许多演奏家改编、移植外国十二平均率的音乐作品,用改革的中国竹笛演奏,如:莫扎特D大调长笛协奏曲第一乐章、罗马尼亚民间乐曲《霍拉舞曲》等。中国竹笛的作品创作完全打破传统竹笛作品的创作手法,运用现代音乐创作技法进行创作,如杨青的《苍》、谭盾的《竹迹》等,这类作品无调性、无调式,作品也较少,尚未形成一定规模的演奏者与欣赏群体。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竹笛自诞生至今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历史发展特征。从上述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竹笛发展的特征来看,中国竹笛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得以不断的向前发展。
笔者认为,对几千年来的中国竹笛艺术的存在与发展特征加以研究,其意义不仅仅是将其作为中华民族一门传统乐器的历史传承加以述论,更重要的则是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中国竹笛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几千年来一直强烈地影响着历代和当代人民的音乐审美观和文化价值观。因此,研究中国竹笛艺术的历史与发展,必将使我们深刻认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价值,对于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向前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竹笛艺术无疑已成为中华民族古老文化乃至世界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①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②孙继南。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I。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③赵松庭。笛艺春秋[MI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④同上.
⑤同上.
⑥中国竹笛名曲荟萃[MI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4.
⑦同上.
⑧赵松庭,笛艺春秋[M1.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⑨同上.
⑩袁静芳,民族器乐欣赏手册[MI.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⑪同上.
⑫中国竹笛名曲荟萃[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4.
⑬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⑭耿涛.谈中国竹笛多音孔形制的改革[J].中国音乐,20021):70.
⑮中国音乐词典IMI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耿涛,1960年生,山东临沂市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竹笛演奏家,现为浙江省绍兴文理学院音乐系主任、副教授。1987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音乐系,1993年在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文艺系进修。曾在中国竹笛演泰、研究等领域荣获国际比赛奖:出版专著中国竹笛曲论选》:在中国音乐》、乐器》、星海音乐学院学报》等杂志发表竹笛学术论文16篇:创作、改编发表中国竹笛作品八首,代表作品沂蒙情》、冰乡音诗》等。出版了中国竹笛作品演奏精选》CD专辑、沙儿学习竹笛》VCD专辑2001年以来,多次应邀赴英国、丹麦、德国和奥地利讲学、举办个人专场独奏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