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良是我国著名的国乐演奏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从其幼年踏入音乐之路,便不断地追索、奋斗,至今,其艺术生涯已四十个春秋,在民乐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张维良教授为了表达自己对音乐之根——故乡的热爱,并对自己从艺 40年来的演奏、教育、创作等方面的成果进行总结和展示,以及展望民族器乐美好的未来。 201 1年 10月至 1 1月间,由中国音乐学院、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上海民族乐团等部门支持主办,举办了《乡梦——张维良笛艺四十年》巡演音乐会。音乐会从南至北,分别在苏州太湖国际会议中心、上海音乐厅、杭州剧院、苏州科文中心音乐厅以及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厅,共演出五场。分别由上海民族乐团和华夏民族乐团担任协奏,并由张维良先生不同时期的几位弟子参与协奏,其演出曲目共十五首,以张维良先生不同时期的创作为主,兼具部分传统曲目。音乐会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并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赞誉。
为振兴民族器乐,继续深化笛箫艺术的学术研究,中国音乐学院于201 1年 1 1月 27日在北京京民大厦召开了“‘张维良笛艺四十年’座谈会”。来自全国各地高等艺术院校与民族器乐研究机构的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和来自新加坡、香港等地的专家学者会聚一堂,展开了气氛热烈的学术研讨。
首先,由中国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闫拓时教授为会议致辞。闫书记首先对莅临座谈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国乐、笛子界的专家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感谢。在谈到对张维良教授音乐会的感受时,他以“梧桐羞涩凤凰去,深山俊鸟不在林”的诗句给予高度赞誉。闫书记说,在学校支持举办此次活动的过程中,要将张维良教授在 40年笛艺学路中所取得的成就,进行学术性和教育理念的总结,并将此作为一条线,一个标志,希望从其成长、成才、成功的历程中,看到一位融艺术与教育为一身,复合型的艺术大家的成长历程。进而引申至当今时代下,高校艺术教育如何面对学生的思想、心理、需求等特点,遵循艺术人才成长的规律,提升家长、学生与教师之间在教与学上的观念超越,将成才的标准、学生价值观的树立等科学性的思考赋予至教育内涵、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中。张维良笛艺四十年的成功,是艺术人才成长历程中的成功具体个案,为现代高等艺术教育提供了一个参考与昭示。
接下来由中国音乐学院宋飞副院长致辞。她首先对张维良教授所取得的成果表示祝贺,作为一位教师,对其40年来的孜孜不倦的创新与努力表示敬意。同时这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也昭示着中国音乐学院学科建设发展的成功以及艺术教育发展的成功。张教授集创作、演奏、教学于一身的全面性发展,是这一代人的榜样。首先,这源于他有“出新”的精神;第二、从他对多种乐器的演奏、多种风格的尝试等,可以看到张教授勇于实践的精神,这也是其作为榜样的能量所在。第三点,作为有担当的民乐人他总是不断地省思,包括他对音乐发展历史、文化观等全局性的把握。宋飞副院长还结合自己成长的经历强调情商、智商在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最后祝福张教授今后取得更多更大的成就,为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带来更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中国音乐学院纪委书记倪赛力,对张维良先生所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对众多学者专家能够相聚一堂,共同探讨民族音乐艺术教育的发展,感慨万分。中国音乐学院多年来已经为多位专家举办了此类的活动,从这些专家身上我们应该学习他们对艺术孜孜不倦的勇于探索的精神。张维良教授是成功的杰出代表,是学校的骄傲,也是中国民族音乐界的骄傲。从其身上不仅看到对艺术的永不放弃挚爱的情节,而且还能体悟到他顾全大局,善于发挥团队精神,从而推动学术发展、人才培养和教育体系建设的能力和热情,他的人格、学术魅力可谓一名优秀教师、优秀学者的标准,值得称颂。此次学术活动在总结成果的同时,作为音乐教育者,更应该在个人成果的发展中,对于推动部门、单位工作的提升和整体教育的发展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座谈会在接下来的议题中,由音乐史学家修海林教授主持。修教授首先提纲挈领地谈到:张维良教授的音乐会巡演不断给予自己新的审美激发,我们应将张维良教授笛箫艺术40年视作一个截点来看,从其表演、创作、人才培养的成就,以及其具有的业识、学识、文化意识以及行动力等综合成就,引发国乐界、艺术界对人才培养等多角度的思考。
对此问题,中国音乐学院李西安教授,也有其独到的视角。他首先对本次巡演活动的成功表示祝贺,之后对张维良教授的学识成就给予了较全面的历史定位。他谈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 60年,是竹笛艺术大发展时期,完成了由合奏、伴奏向独奏的转化。这期间,前30年主要是传统老一辈艺人的传统曲目,而后 30年,则是张维良等人,完成了由传统风格走向了传统与现代、流行风格并存的多元局面,将古老的笛箫艺术推向了现代与世界音乐舞台。这 30年张维良也成长为优秀的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成为笛乐界公认的学科带头人。总结张维良教授的艺术生涯,李教授谈了几点启示:第一、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底,他有幸师从于传统音乐的一代大师,这是重要的基础。从其对启蒙老师顾再欣先生的尊重,可见其对师情、对传统的尊重。第二、具有全新的音乐理念。以中国音乐实验乐团实践历程为例,在“保存要纯正,创作要大胆”的蓝图构想下,在具体的探索实践中,如,地方采风、学习作曲技能、多学一样乐器、请谭盾写作品、注重理论的研究等,张维良在这个过程中做得最好。第三、张维良教授说过:“我的成功有一半是作曲家的”。他善于打破民乐封闭的局面,与作曲家做朋友,向他们学习,并敢于挑战新的创作技法,同时,也为作曲提供了新的表现空间。第四、他具有勤奋学习的品质。张维良不仅是一位器乐作曲家,在超出笛子音乐以外,他还进行舞蹈音乐、电影音乐、电子音乐、奥运会音乐等创作,并且获得大奖。第五、在教学方面,不断努力建立科学的竹笛教学体系。他将个人研究总结用于教学,从过去的口传心授变成系统的教学体系。从教育成就来看,培养了不同时代的演奏家。最后,李教授提出音乐界的团结问题,倡议同张维良教授一样,在个人取得成就的同时,团结大家,必定能实现民族音乐的振兴。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杨青教授作为张维良教授28年的朋友,从作曲的角度,深情、诚恳地谈了对张维良笛艺的感性认识。第一、他的音乐是灵性的艺术,其表现在:音乐语言的灵性与音色文化的灵性。这种灵性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突如其来的,它彰显个人的风格,打破了作曲清规界,是兴之所致的。张维良笛箫音乐中对于音色的想象力,就像魔术师,他可以将一门乐器自如、丰满、立体地演绎,让人钦佩。第二、他的音乐透有文气、书卷气。这跟他喜欢读书有关系,多读书可以滋养音乐,因而他的音乐总是有思想、感化人的。第三、他的音乐具有开阔感。这表现在,他如何对待传统,如何薪火相传,走出国际,开拓眼界。以《早晨》的演奏为例,显有时代感上的超越。杨教授还对张维良教授取得的成就以及付出的辛苦表示赞誉和感谢,并期待带来更多的启示与惊喜。
新加坡华乐团总监、指挥家叶聪先生以幽默风趣的发言,谈到与维良交往中,对他的感觉。首先,张维良具有民乐开拓的“克难”精神与智慧。作为一个勇者、智者,印象很深。第二、张维良作为一位跨界者,具有开放的胸怀,对吸收新东西、中西结合的东西都比别人先行。第三、他作为行政领导者,事必躬亲,不厌其烦,具有飞蛾扑火的精神。叶先生还在韩宝强教授发言基础上强调乐队音响问题需要人人有责,包括作曲、指挥、演奏等每一个步骤。作为一位指挥家,他会努力改善音响等方面的问题。最后叶先生亲切祝福维良,再有40年,要活得轻松些。
指挥家、作曲家关乃忠教授接着谈到对张维良的印象。首先,二人在长期的合作中,在艺术观点上是共通的。关教授从华夏民族乐团多年来的办团实践中,感受到张维良确实是一位事必躬亲的领导者。同时,维良最优秀的一面体现在他有文人的气质,这点作为民族音乐人很重要。技术可以练出来,气质是不可以练出来的。第二、维良不保守,他能将保存文化与前瞻发展融洽结合。他多年对于民族音乐的贡献与辛苦工作,可看作中国音乐学院的口碑。最后祝福维良的艺术生命长存,期待“八十年”的到来。
中国音乐学院余峰教授为本次座谈会做了题为《张维良印象》的专题发言。他分别以“出世与入世”、“多变与不变”、“传统与传续”三层角度,在纵向与横向思辨中,既谈古论今,又有对张维良音乐的感性体悟,从而对张维良教授的人性、学性作了哲学、美学、心理学等多视角的诗性解义,深入剖析了具有当代气质的国乐大师——张维良。阐述其笛箫艺术,为国乐的未来发展,创造性地摸索出了一套让学界瞩目的“新意象”与“内结构”演绎与认知操作系统,并表现出了浑厚博大的精神力量!余教授在慷慨激昂的发言落笔处,还赋诗一首:“鸟向枝头催笛韵,梅从花外度箫声。良子才情稀世有,姑苏京城唯你尊。”表达对张维良教授的祝福及敬意。来自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郝益军先生,通过对张先生成果的统计,将其看作笛乐界、音乐界标杆式的人物,在工作与研究方面都非常值得借鉴学习。他对张教授给予山东笛界的帮助和支持,以及全国笛界和兄弟院校专家的帮助表示感谢。
座谈会的气氛热烈活跃,与会专家们拓展思维,站在多个角度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音乐声学专家,中国音乐学院韩宝强教授,从民乐配器和乐队音响模式的角度,提出诚恳的建议。他指出张维良的音乐风格与现代作曲家不一样,跟纯粹民乐演奏家也不一样,是现代文人的民乐艺术家风格,是一种“维良风格”。在提到音乐会演出音响效果不足时,提出学校音乐厅的建制是以西洋管弦乐队编制的,未考虑民乐队的音响设置,致使音乐厅各处的效果差距很大。对此,我们应该树立音响调试的意识,因为音响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作品的质量。韩教授还指出,现代学校教育中作曲专业对民族作品的不重视以及教材的缺失,影响到民乐的发展和在全世界的推广传播。因此,倡议中国音乐学院重视民族管弦乐队作曲的问题,并且运用现代化的设备与民乐演奏结合,必然会增强演出的感染力。
中国艺术研究院李岩研究员,针对张教授即将出版的专著——《竹笛艺术研究》一书,以“深、新、殊、美”四个字,对其著作进行解读。首先,李教授以“深”诠释本书具有历史的深度,思维的深度。书中还渗透出哲学、美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且都是言之有悟。张维良教授站在发展的角度来看学科的定位是不多见的。第二、“新”,首先表现在他的“创新”意识上,他作为领军人物,一直努力将笛乐形成体系化呈现于大家。“新”还表现在他的作品给予视觉与听觉之新,这也是“保存要完整,创新要大胆”理念的最佳体现。第三、“殊”,表现在这一著作是一本既有设想又有实用,理论加实践的专著。故,倡议给张维良教授多一重“音乐理论家”的称谓。第四、“美”,源于维良兄的音乐、技艺、胸怀、境界,所带来的学习音乐“美”的实质性回报。
来自新加坡的乐器制作家黄德成先生,站在乐器制造与乐器改革的新角度,提出民族乐队音响的问题是制约中国民乐发展的因素所在。这表现为民族乐器的个性韵味与乐队合奏音响的矛盾。进而通过乐器改革与科学化的音响发展观得以解决,使乐队音色与音响得到最佳的交汇点,并期望与大家达到一种审美共识,形成中国音乐知识体系集创作、演奏、教学、美学以及音响等多方面的良性生态圈。
中国音乐学院的研究生王琨,发言题目为《张维良笛艺“八况”释义》。她从美学角度释义张维良先生作品“八况”——“雅、淡、润、圆、澈、溜、泣、远”,前四况阐释的精神是张维良教授笛声中所体现的况味与情绪,即“神”;而后四况的解读更多的是笛声所呈现出的意态和镜像,即“形”。张维良先生的笛艺可谓“神不离形、形神兼备,笛声传天籁”。湖南师范大学的康涛副教授,曾是张维良教授的弟子。
他站在学生的角度提出两个思考: 1.怎样探索老师成功之路,学习老师成长的经验。 2.怎样将老师的成果发扬光大,在张老师这个学派、体系上做好自己的工作,得以好的传承。他认为张老师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与现代”的契合,而是早已融入至血液中。张老师对他的教诲也一直铭记在心,使其眼界开阔,树立了好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康教授的发言表达了一位学生对老师的无限尊敬之情。
江苏省笛子学会会长王键先生,撰文一篇《听张维良音乐会有感》,作为发言内容。张维良先生演奏功力的深厚是他最深的体会,而作品内容的丰富,以及创新更为之赞赏。同时,王先生还为《乡梦》的成功喝彩,这部看似是思乡的作品,是其探索研究吴文化,促进南北文化交融,探索笛艺发展的代表佳作。
来自《笛友之家》网站、《中国竹笛》杂志的负责人徐登朝先生,从媒介宣传的角度谈到,张维良先生作为笛乐文化的传播者和推广者,具有跨界思维的理念,从他重视媒体的宣传,组织发布会等实践活动,足以见其开拓的思想。张老师倡议音乐要突破音乐厅的局限,通过喉舌、通过媒介来影响更多的人。同时,作为民族音乐者要把自身的地位不断提升,笛子艺术不能仅局限在六个孔,而要向外围拓界,对其传播与发展会有大的帮助。
最后,张维良教授做了会议总结。他首先谈到审美的个体差异性问题,结合竹笛演奏技术在现代音乐中的应用以及社会生活中美与丑的鲜活例证,阐明“美”、“丑”之间不是绝对的,是有个体的认知差异的。因此我们作为一代音乐人,要有责任与义务去传播和提升,去影响民众和同行。今天的座谈受益匪浅,希望能借此打造民族音乐发展的平台,他也会化专家们的鼓励为动力,“传统不等于保守,现代不等于无序”,这要靠大家实实际际做出来,民族音乐发展才会有“文气“、”正气“,从而走向“大气”,真正意义上地走向国际。
会议在和谐的气氛中拉下帷幕,专家们的发言与讨论虽然论点有不同侧重角度,但总体都呈现出一个思路,那就是将“张维良艺术生涯的四十年”作为民族器乐发展的一个符号,在总结、思考这位音乐人在“传统与现代”实践历程中所取得的成就与贡献时,寻找国乐发展的某些经验与理路。这不仅促进中国民乐与笛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也体现出当代音乐人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终极关怀,在这样的人文景观与代代音乐者的不懈努力中,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未来必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