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前,记者通过著名笛子演奏家张森清的介绍,认识了赵富春。当时他是张森清老师的学生,师从张老师多年,热爱竹笛的赵富春在张森清老师的指点下进步很快,虽然他有自己的生意,但闲暇之余吹笛子是他乐此不疲的事情。
2021年9月27日,赵富春突然挂出了“富春制笛社”的招牌,至此,赵富春从一个笛子演奏者华丽转身,摇身一变成为了竹笛制作师。
据记者了解,与南方制笛人的数量相比,北方制作竹笛的人并不多。早年北京的竹笛制作师冯海成早已洗手不干了,天津制作紫竹笛的褚景林师傅英年早逝。天津除了静海还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制作笛子的散户,北京制作笛子的人少之又少。不过前两年一个叫钟林秋的港籍制笛师在北京干得风生水起,弥补了北京竹笛制作领域的短板。北京的赵富春加入了制笛行列,无论是对专业竹笛演奏家还是业余笛友而言,无疑又多了一种选择,不啻为一件幸事。
前不久,记者去北京西郊采访了赵富春,就一些问题与他展开了对话。
(以下记者简称记,赵富春简称赵)
记:我知道您师从张森清老师习笛多年,您从什么时候萌生了制作竹笛的念头?
赵:我以前也做过简易的竹笛,但那只是做着玩,也从未想过靠制作竹笛谋生,尽管我非常喜欢吹竹笛。三年前(2019年),我才有了制作竹笛的想法。
记:您认为自己在竹笛制作方面有什么优势?
赵:我认为作为有条件制作竹笛的人,最好要有演奏竹笛的基础或水准较高的吹奏能力及良好的思维和智慧;同时还应该对制笛的工序、生产有一点经验和基础,更要有对制笛的高度兴趣和热爱,我认为自己比较具备这些条件。
记:原来您从未接触过竹笛制作,最初接触竹笛制作一定遇到过许多困难吧?您是如何克服困难的?
赵:没错,我没有在乐器厂工作的经历。当初涉足制作领域,首先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材料和配件来源,其次是竹笛制作标准和工艺,另外就是如何选择和制作专业设备,这三个问题都是通过朋友帮忙和信息交流,也在网上学习相关知识,后通过专业人士的指导,许多问题最后基本上都解决了,这也为我着手制作竹笛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记:当第一支竹笛制作完成之后,您找了哪位演奏家试奏?他们给予了怎样的评价?
赵:当第一支笛子完工后,我试吹后感觉不错,就找到我的笛子老师张森清先生试吹,他认为我的笛子在音准、八度、高音、音色、泛音方面都令人满意。得到专业老师的认可后,我自己当然十分高兴,这也是我由爱好吹笛到制作制笛的人生转折。
记:您认为竹笛制作中最大的技术难题是什么?
赵:我觉得,竹笛制作中最大的技术难题有两方面:一是材料问题;二是调音问题。
记:有许多专业人士都认为竹笛的八度是竹笛的灵魂,市面上许多笛子的八度存在一些问题,也拉低了竹笛的品质。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赵:的确如此。八度是制作竹笛技术要求的重中之重,当然其它方面也很重要,一支好的竹笛要有音准、八度、高音、音色、泛音等,因此,一个竹笛制作师都要正视这些问题,并竭尽全力解决好这些问题。八度的标准是一致的,制作的诀窍就是要试吹、卡表和调音室内温度能够相结合。
记:您的竹材来自哪里?对于紫竹和白竹,您偏爱哪一种材料,它们各自的优势在哪里?
赵:我用的紫竹产自安徽,通常我去竹子产地去采购,一根一根的挑选。一般3~5年的竹子适合做笛子,竹子嫩了、老了都不宜用。白竹和紫竹两种竹子各有优势;紫竹声音柔美、甜、飘逸,白竹声音立体、宽厚、震颤,两种我都喜欢。但我更偏爱紫竹,因为好的紫竹也具有白竹的声音特性。
记:如何让南方的竹子在北方不易开裂,在竹材储存和处理上您采取怎样的措施?
赵:南方竹子到北京后,储存的确是很重要的问题。由于北方气候干燥,因此必须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不管是干竹还是新砍的湿竹都要做到防裂,否则前功尽弃。当然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其中一个重要的防裂方法,就是储存的温度要严格把控。
记:北京制笛人寥寥无几,作为北京人您加入到制笛人行列,您有什么抱负和期许?
赵:我最大的想法就是通过制作竹笛,要把吹笛人在竹笛演奏中遇到各种竹笛的问题搞明白。很多演奏家都知道自己手中的竹笛有各式各样的问题,但很难找到问题的根源,比如高音“6”,我通过制作,总结出大概有七、八种原因,并通过制作找到了解决的方法。如果不制作竹笛,可能一辈子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制作过程中都能够发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也是制作中的一大乐趣。
记:在北京从事乐器制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诸多专业人士和优秀的竹笛演奏家都在北京,您与他们沟通交流起来十分便捷,这对您提高乐器质量也能起到积极作用。
赵:是的,您说的非常对。面对不同要求的竹笛演奏家,对我的制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力求做到笛子在标准化的基础上,满足演奏家的个性化要求。
记:您目前是纯粹手工还是部分借助机械在制作竹笛?
赵:手工和机械相结合。机械可以帮助提高生产力,如:打孔、接竹、装牛角等等,借助机械提高了产量。
记:您的制作理念是什么?
赵:努力满足竹笛在民族音乐演奏中个性化的要求及大众化的要求。
记:会演奏竹笛是否会有助于竹笛制作?反过来通过制作竹笛,是否对笛子的演奏理解得更深入了?
赵:实事求是地说,制笛不会对吹笛有根本性的提高,因为吹笛是另一种功夫。但是,会吹笛子对制作竹笛是有利的。通过制作,对笛子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吹笛中遇到的音准、八度、高音、音色、泛音等问题,通过制作竹笛,能够找到症结所在,因而在解决以上问题的能力上有了很大提高。但不可能通过制作就能完全解决笛子理论上的一些问题,有些理论是需要专家来论证的。
记:您对未来有何展望?
赵:我在2018年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竹笛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全国竹笛大赛中,曾获得中老年组金奖。我希望通过努力,逐步将竹笛制作提高到新的水平;也希望我制作的竹笛和我演奏竹笛一样,获得优异的成绩。
后记
赵富春的制笛工作室目前有几个师傅,每月可产80到100支竹笛。赵富春虽然涉足竹笛制作领域时间并不长,但因为具有很强的演奏竹笛的功力,加之他对竹笛事业十分热爱,身边又有许多专业人士的鼎力帮助,他的制笛水平进步很快,竹笛的质量得到许多专业人士的认可。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他会成为制笛界的一匹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