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赵松庭竹笛作品创作分析
高纯华 华音网 2023-02-22

摘要:赵松庭是中国公认的笛子宗师,他在竹笛演奏、教学、创作、研制等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 本文力求对赵松庭笛曲创作进行分析,归纳出赵松庭笛曲作品的特点,便于笛子研习者能够更为直接地了解赵松庭笛曲作品的风格和演奏技法。


赵松庭①曾对弟子说过:“要想成为一名出众的演奏家,就必须要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的确如此,赵松庭的高足中,像詹永明②、蒋国基③、张维良④、王次恒⑤等名家都有自己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这也充分地印证了赵松庭这句话的真谛。其实,赵松庭就是学生的榜样,他凭借自己深厚的音乐、文化积淀,加之自身不寻常的人生经历,创作出一大批的优秀笛子作品,直到今天,像《早晨》《幽兰逢春》《三五七》《鹧鸪飞》等名曲依然被视为笛曲中的经典之作。

纵观赵松庭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具有戏曲民间音乐特色的作品,如《三五七》《二凡》《西皮花板》《流水板》等。第二,人文情节浓厚的作品,如《幽兰逢春》《鹧鸪飞》等。第三,融各家之长、推陈出新的作品,其中包括南北技法交融的力作《早晨》,还包括用排笛演奏的《渔港春潮》《婺江风光》《采茶忙》等乐曲。这些作品同时也反映出赵松庭具有扎实的戏曲、民间音乐功底以及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内涵,可谓“文武兼备”。


一、具有戏曲民间音乐特色的作品

赵松庭从小就在戏班子里摸爬滚打,学过昆曲、京剧,戏曲的音调时常萦绕在他的耳边,尤其是浙江地方剧种——婺剧。赵松庭的大部分作品都来源于此,具有浓郁的浙江风韵。

婺剧,是浙江省特有的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浙江省金华地区,并辐射到江西东北部地区。它有六种声腔⑥组合构成。这六种声腔,在婺剧中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运用。赵松庭的代表作《三五七》《二凡》均由婺剧音乐改编而成。

回到笛曲《三五七》,它是根据"三五七"唱调⑦中横风(笛子)的旋律改编而成的,以婺剧唱词三、五、七的字句结构特点命名。赵松庭将婺剧音乐中的板腔变化、组合,并且融入笛子的音乐语言,通过加花变奏等手法,运气气息变化模仿婺剧唱腔,整首乐曲热烈粗犷,旋律流畅华丽,既体现出赵松庭深厚的民间戏曲音乐功底,又体现出赵松庭在笛曲创作中基于传统又创新于传统的创作思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要“尽量保持和发挥浙东的乡土气息和我们的民族风格。”

笛曲《三五七》由四个部分构成,分别是引子、平板、快板和尾声(乐谱参见曲广义、树蓬编订《笛子教学曲精选》第8-11页)。引子由导板组成,共20小节。演奏时节奏相对自由,特别要注意乐曲的强弱变化,从第10小节开始是用模仿箫声的方法演奏,先从ppp弱奏开始,高潮时发展到fff的强度,之后慢慢又渐弱到ppp。整个引子利用气息的控制和声音的强弱变化,为整首乐曲铺上了爽朗、明快的基调,带有浓浓的浙东地区戏曲的音韵特色。平板由板鼓敲击起板,用2小节颤音和长音的接合,由慢渐快地引入主题。主题部分的旋律流畅,高低音之间的转换较频繁,使乐曲更显张力,平板结尾处突然急停转换速度,将乐句拉散,以引子的散板材料作为连接部分,进入快板。快板部分利用了戏曲音乐中的紧打慢唱的手法,旋律部分运用强烈的气息变化,在规定的时值里,较为自由地进行,伴奏部分以鲜明的节奏律动和戏曲音乐中相对自由的有板无眼的伴奏效果,衬托出激越、热烈的气氛,形成戏剧场景,加剧音乐形象的鲜活程度和生命质感。之后运用了一部分引子中的音乐素材,形成一个小散板,起到起承转合的效果,随之引出尾声部分。尾声部分分别将引子、快板以及主旋律部分的音乐素材高度浓缩提炼,音调华丽流畅,一气呵成,将全曲推向了高潮,结尾干脆果断,与主体段前后呼应,使人在曲终作罢后仍意犹未尽。

《三五七》在演奏方面有着鲜明的特色。首先,气息要非常的通顺、灵动,在每个结点上需要强有力的爆发并加以频率较高的气震音支持,同时在细柔的地方又需要柔缓的气流推动,气息控制要做到收放自如,尽可能做大强弱的对比。第二,整曲很多地方需运用循环换气法演奏,通过循环换气法使乐曲一气呵成。第三,演奏时手指要放松、灵活、快速,特别在演奏十六分音符时要干净利落。第四,乐曲以筒音作“la”的指法演奏,加入了很多快速的叠音、气震音、指震音,特别是类似全曲开头第一个音三度叠音的演奏,可理解为从re、do两音快速运指到la.中间加油快速的叠音,由于运指速度快,其效果显得华丽流畅,听上去有点像颤音的意味,其实这种技法更强调的是叠音的装饰。这种装饰奏法在赵松庭的作品中比比皆是,之后随着演奏者争相运用,可以说这已成为赵松庭作品的独特演奏技法。

以戏曲音乐为素材的作品还包括《二凡》《西皮花板》《流水板》等,在这些乐曲中均渗透出中国戏曲音乐的韵腔,表现了中国戏曲音乐的博大精深。在演奏上,利用娴熟的运指和变化的气震音以及大幅度的强弱控制,通过笛子语言呈现,给人以流畅、激越、豪迈、爽快之感。


二、人文情节浓厚的作品

赵松庭的学识渊博是笛界公认的,他精通古诗词和文学,并大量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同时他在那个不寻常的年代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他默默忍受着,从中悟到了人生哲理。这些文化底蕴和人生经历都反应在他的作品中,《鹧鸪飞》《幽兰逢春》就是其中的代表。

(一)《鹧鸪飞》

乐曲取材于湖南民间乐曲《鹧鸪飞》,运用了"放慢加花"的弦法,对原本简单粗略的曲谱大做修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赵松庭的《鹧鸪飞》灵感来源于李白的诗作《越中览古》⑧,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吴败越胜,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诗中揭示了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感叹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原先用C调曲笛演奏,音色略显明亮。在20世纪70年代末,赵松庭的弟子詹永明在制笛大师王益亮处得到了一支非常好的降B调低音笛,有一次在赵松庭家试吹,当时著名作曲家钱兆熹也在场,詹永明就用这把宝笛演奏了《鹧鸪飞》,以降B调低音笛筒音作2演奏,调性为降E调,一曲终了,赵松庭和钱兆熹当场拍板,今后就用这个调性来演奏,些许伤感和失意,夹杂着幽怨的情绪,与李白的诗意完美重合,钱兆熹还特意为赵版《鹧鸪飞》编配了民族管弦乐队伴奏版本,为竹笛界留下了永恒的经典之作。此曲与文学相融,着重写意,整首乐曲中尽显诗意,仿佛将欣赏者引入当时的场景,具有身临其境之感。

赵版《鹧鸪飞》分为引子、慢板、快板三个部分。引子是由re、do、mi、sol这四个音发展而来的。被扩展成三小节12拍,并带有延长记号,演奏时用颤音、三指同颤和缓慢气震音的巧妙结合,再配合对比幅度较大的强弱控制,使人在感受诗意的同时,遐想到鹧鸪展翅高飞。

慢板部分,节奏平稳,曲调悠扬,音色追求朴实无华,节奏比较规整,有“宫女如花满春殿”的气势恢弘,更多的是“至今惟有鹧鸪飞”的伤感和叹息,演奏时尽可能贴近诗意。演奏此曲气息和音色的变化非常微妙,它并不追求很结实的声音,而是讲究虚实结合。很多长音Re的地方用轻微的气变音点缀,使音乐更加具有抑扬顿挫感。慢板中段运用了虚实颤音和三指同颤的技法,用写实的手法,惟妙惟肖地刻画了鹧鸪的形象。整个慢板是乐曲的中心,运用了写意和写实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力求完美地体现李白的诗意。

赵版《鹧鸪飞》原曲是没有快板的,快板是在1957 年时另加的,快板是慢板的减缩变奏。快板慢起渐快,采用了当时的创新技法——循环换气法演奏,加上快速运指,并连续反复三遍,且速度逐步加快,最快时要达到每分钟160拍,整个快板一气呵成,充满了炫技成分。快板部分是诗意的延续,给人以无尽的思索和回味。

《鹧鸪飞》作为传统音乐的精品,经过了八十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已趋于完整。鹧鸪是艺术的化身,是作曲家、演奏家寄托情思、表达乐意的载体。《鹧鸪飞》是检验演奏者气息、技巧、音色、强弱控制、乐曲处理的试金石。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演奏技法的更新,《鹧鸪飞》也在不断地充实、完善中,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着闪光点,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幽兰逢春》

如果说《鹧鸪飞》是文化的渗透,那么《幽兰逢春》则是赵松庭人生的写照。在动乱年代,赵松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承受着痛苦的煎熬,在那段时间,他虽然不能吹笛子,但他并没有放弃,潜心钻研笛子演奏理论和创作,他就像一朵刚经受寒风冰雪考验的花,待到春时,他依旧灿烂。赵松庭在《幽兰逢春》曲意解释中写道:周总理说,昆曲是朵兰花。今天,兰花逢春,重放幽香,缅怀总理,仿昆曲情趣,作此曲。此曲取材于昆曲。乐曲托物寄情,以兰花逢春重放幽香的意境,结合作者自身的人生经历,充分表露了作者内心的思绪。全曲最初只有引子和慢板,之后为了充实乐曲的结构,添加了快板、华彩和尾声。

引子以散板形式呈现,幽静而又激情。空旷的意境中响起数声叹息,幽静的氛围里透出几分急切盼望之情。引子结束部分运用了特殊指法的泛音演奏,为全按指孔,气息角度向前轻奏;泛音do指法是在泛音si的基础上开第五孔的半孔,引子最后一个音la用指震音演奏。整个引子清淡而不失雅致。

慢板风格典雅,如泣如诉,委婉中含期待,深情中露急切。演奏中讲究抑扬顿挫,灵活运用颤音、打音、叠音、指震音、赠音、气变音等技法以及大幅度的强弱起伏变化,使旋律更具有昆曲唱腔的韵味,声情并茂。慢板后半部分情绪激动,由小调转入同主音大调,隐喻明媚的春天即将到来。

《幽兰逢春》最早只有之前的慢板,快板部分是后来由赵松庭亲自添加的,表达了幽兰逢春后的欢快喜悦之情。快板的乐句结构规整,两小节一句,速度为每分钟152拍,这与慢板长线条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华彩乐段中,前半段速度再次向前推进,形成全曲的高潮;后半段在re-do-sol-la这几个音上作节奏的变化处理,再次体现出戏曲音乐的特征。尾声乐句把旋律再次作散板化处理,以do-si-la的下行音调结束全曲。

1989年春,经赵松庭同意,中央音乐学院著名作曲家李滨扬对后半部分又进行了改编(参见戴亚主编的中央音乐学院笛子考级曲目第62-64页),分为快板和中板。快板要求用两口气完成,运指要极富弹性,显示出精湛的技艺。中板具有昆曲情趣,演奏强弱起伏有变化,热情、充满自信,整段乐曲演奏富有情感地。这对乐曲内涵地深层次挖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幽兰逢春》是赵松庭作品中的特例。它是文化、传统音乐和人生感悟的结晶,悲而不伤、哀而不怨是乐曲的最高艺术境界。演奏中要求的含蓄而不自弃、豪迈而不自傲、激越而不浮躁是音乐追求的方向,更是为人处世、做人的准则。


三、融各家之长、推陈出新的作品

20世纪50年代,由于交流方式不够便捷,笛子演奏存在地域特色,总体上分为南北两派。北派大多以演奏梆笛为主,声音高亢嘹亮,演奏技法多用“吐、剁、历、滑”⑨;南派大多以演奏曲笛为主,音色浑厚圆润.演奏技法多用“叠、打、赠、颤”⑩,在当时,由于时代背景造成人的思想较为单一保守,加上长时间缺乏同行之间的交流,各派自立门户,闭门造车。直到1954年赵松庭竹笛作品《早晨》的诞生,打破了传统的观念。

北派笛乐大师刘管乐是这样体会的:“总的来说,赵松庭是以南方优美的旋律和华丽的演奏技巧,同时巧妙地结合了北方的演奏技巧。比如曲子一开始,基本上属于散板,与昆曲的散板类似,但是在听完之后,让人有又不全是昆曲散板的感觉,作者在这段描写旭日东升、晨曦微露的自然美景。接着是一段模仿鸟鸣的曲调,活泼俏皮。在这一段里,作者还用了北方技巧中的滑音、双吐等演奏技巧;在旋律上,有的乐句也采用了西方音乐的创作手法,这在当时的民族音乐创作中非常少见。另外,花舌、飞指等北方常用的演奏法也在乐曲中多处运用。特别突出的一点,就是他把唢呐的循环换法也用到笛子上来。很多人看到他的演奏很惊奇,觉得这样一个瘦人,怎么会有那么长的气呢?一般人就更莫明其妙了,他这一技法运用的相当巧妙,在当时堪称一绝。”刘管乐的评价充分说明了《早晨》的成功之处。

在此曲的创作上,赵松庭有两个想法:第一,基于传统、大胆创新。他考虑到描写一个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早晨"场景,音乐语言既要简明易懂,又要在体现出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使人有一种清新之感。第二,任何技巧要为音乐服务,只要有助于音乐的表现,应尽可能地冲破原有的界限,整合运用,灵活多变,并将演奏技术和音乐完美结合。演奏者应把这种创作意图和思路体现出来。

全曲由三个部分和一个尾声组成。恬静的引子描绘了晨光曦微,继而朝辉四射,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引子的主题取材于昆曲曲牌《点绛唇》,通过艺术化的加工,乐句形成了交替对答。整个引子在演奏时要注重“静”,在相对安静的状态中作适度的强弱幅度的对比,并运用循环换气的方法,使整个引子感觉更为辽阔、恬美。第二段是活跃的快板,是主题的变奏,节奏较为复杂,表现出鸟语花香、新鲜活泼的自然景象。在技巧上强调了“la”的剁音,似百鸟欢唱,远近应和。之后在一连串吐音、滑音模仿鸟鸣后,节奏突慢,速度放慢一倍,出现了民歌对答体,力求反映情与景的交融。在演奏技巧上体现南北结合的风格,吐、滑、剁、花和叠、打、赠、颤相结合,在注意音调、音量、音质的基础上,尽可能夸张性时而低回内在,时而明朗甜美,时而激动热情,如歌的旋律使音乐充满了活力。第三段是一段舞蹈性的音乐,旋律带有儿童色彩,用历音和轻吐音富有弹性的演奏,描绘了孩子们在森林嬉戏,鸟儿为他们伴唱。在情绪高涨处,还用到了二人台音乐中飞指(手指在音孔上快速左右抹动)的演奏手法,同时加上花舌、滑音和历音等技巧,把气氛推向高潮;之后进入极板,演奏速度达到每分钟280拍,运用快速运指结合花舌的技法,一气呵成,热闹流利,开始欢舞热烈的气氛推到顶点,继而通过"la、sol"的颤音减慢,又渐趋安静。接着是尾声部分,运用轻柔的连吐和减弱的长音结束全曲,使乐曲回到恬静柔美之中,令人产生无穷的回味。

这是一首将南、北派笛子演奏技巧融于一体的优秀笛子独奏曲,从诞生至今50多年后再去欣赏、揣摩它,仍不愧为是笛曲中的精品之作。北派笛子大师刘管乐认为:“这是打破保守,互相交流,学习民间,借鉴西洋的结果,这样产生的花朵一定更为鲜艳多彩。"

赵松庭的作品中除了在技法上南北结合外,还别具匠心地把南方的曲笛和北方的梆笛捆绑在一起,形成独创的排笛⑪,并为其创作了《渔港春潮》《婺江风光》《采茶忙》等描写浙江风光的作品,同时征得刘管乐的同意,改编了其《和平鸽》,用排笛演奏。在一首乐曲中,这种创新丰富了笛子的音色和表现力;扩展了笛子的音域;转调较为方便,不失为一种特色。


四、结语

赵松庭的笛曲创作成为浙派笛子艺术中的一个基石,它是浙派笛子艺术中立派的根基。作品成就流派,流派传承作品。当今凡是有笛子的地方,都或多或少跟赵松庭有关联,无论从笛子的师承还是教学体系,都离不开赵松庭的理念和模式,希望在年轻一代笛子同仁们的的努力下,将浙派笛子艺术发扬光大,让经典永流传。


参考文献:

[1]乔建中.开一代师宗 领笛乐风骚——纪念赵松庭先生80诞辰[J].人民音乐,2003(11).

[2]高纯华.赵松庭竹笛教学理论剖析[J].音乐[3]赵晓笛.赵松庭笛曲的传统文化元素运用[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9(01).

[4]曲广义,树蓬编订.笛子教学曲精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注释:

①赵松庭,南派笛子宗师之一,浙派竹笛艺术的创始人,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制作家。

②詹永明,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国家一级演奏员,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③蒋国基,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国家一级演奏员,文化部尖子演员,巨笛发明者之一。现为事,浙江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浙江省音乐家协会顾问,浙江交响乐团顾问。

④张维良,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音乐活动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⑤王次恒,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央音乐学院项士生导师。曾住中央民族乐团副团长。

⑥即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

⑦"三五七"唱调指的是婺剧中的一个声腔,用笛子来主奏,曲调流畅、华丽。

⑧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惟有鹧鸪飞。

⑨指吐音、垛音、历音、滑音。

⑩指叠音、打音、赠音(送音)、颤音。

⑪所谓“排笛”,就是将大小不同的曲笛和梆笛,根据演奏的需要绑扎在一起。这样方便在演奏一首曲子中,无痕迹的在曲笛和梆笛之间自由切换,既扩展了笛子的音域,又丰富了音色且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