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前途坎坷,历劫常新——介绍笛子艺术家赵松庭
靳卯君 华音网 2023-02-25

一九五七年夏天,一位身材修长的中国青年漫步在莫斯科的红场上。感情激动,思绪万千,两道浓眉忽而紧皱,忽而舒展。他是谁?在想什么呢?

原来是浙江省歌舞团的笛子演奏家赵松庭,为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而到莫斯科。他的演奏使来自一百四十多个国家的青年代表为之倾倒,外国朋友称誉他的笛子"好象是一个完整的管弦乐队"。可是,正当他即将离开莫斯科去远东作巡回演出的时候,国内发来电报催他立即回国。什么事情呢?大概是另有任务吧。他想,早些回去也好,出来这些日子真想团里的同志们,有多少话要给他们讲:演出的盛况、旅途的见闻……对了,一定要给同志们带些纪念品。想到这里,列宁山、莫斯科河的景色再也无心观赏。

国际列车向东飞驰,穿越了无边无际的森林、田野,掠过了无数城镇,进入我国国境。母亲,你的儿子回来了!

风尘仆仆的赵松庭,提着装满礼品的旅行包兴冲冲地回到歌舞团。谁知,等待着他的不是手捧鲜花夹道欢迎的同志们,而是满墙的大字报和讽刺漫画,标题是:"专家,专家,野心家,奋斗,奋斗,为我斗”。等待着他的不是庆功酒宴,而是批判大会。满腔热情顿时化为冰结,在国外省吃俭用积款买下的小礼品失去了意义。这是怎么一回事?

情况还是从头说起。

生长在浙江东阳一个封建家庭里的赵松庭,从小酷爱音乐。八、九岁时学吹竹笛,不久,又学会了二胡、琵琶、三弦、唢呐,十四岁担任业余剧团的正吹(相当于管弦乐队中的首席),还曾登台扮演过花旦。可是,在父亲严厉的训斥和强制下,他不得不放弃了心爱的音乐,进了上海法学院攻读法律。

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赵松庭如同小鸟出笼,以第一名考取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文工团,随部队到了朝鲜。那些日子里,演出需要什么他就学什么。不久,除了原已掌握的各种民族乐器外,又学习了长笛、小提琴、大提琴等西洋乐器,能写词作曲,还能演话剧。这位多才多艺的演奏员,不惧枪林弹雨,哪管寒冬酷暑,全心全意地为志愿军、朝鲜人民军服务,先后立了七次功,由战士提升到副排、正排、副连级干部,担任了乐队副队长。

一九五四年,赵松庭因伤回国疗养,疗养院设在东北某地的丛山峻岭之中。每当清晨,茫茫林海沐浴着金色的朝晖,清凉的晨风播散着野花的香味,忽而旭日涌出,百鸟声喧,人们欢天喜地的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和劳动,一切都是生气勃勃的。这不正象新诞生的社会主义祖国的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景象吗?赵松庭心里感到美极了,于是,那富于时代气息、充满革新精神的笛子独奏曲《早晨》就迎着朝阳吹起来了。

收笛轻轻吹起自由、悠长的旋律,透过晨曦,穿越山林、田野,唤醒了沉睡的人们。新的一天开始了 ……

中国竹笛的演奏,按其风格的迥异,可分为南北两派。北派的刚劲、粗犷,赵松庭在朝鲜时有幸向笛子演秦家刘管乐学习过,然而在《早晨》中人们听到的却是典雅、清丽的南派传统。说是南派,又有不同,因为他把北派的明朗、刚健,长笛的轻盈、灵巧,乃至唢呐令人叫绝的"鼻吸口吐"都用了进来。

一九五六年,《早晨》在第一届全国音乐周正式演出,获得很大的成功。尔后,赵松庭成为浙江省歌舞团的艺术指导、杭州市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中国音协决定让他参加艺术团出:访西欧六国。西装制成,护照已办好,只差两天就上飞机了,有关部门201因他的某项政历问题尚未查清而不予同意,此行告吹。这次去莫斯科之前,又遇到同样的情况,仍然说他"政历未清",眼看出国又将成为泡影。

赵松庭沉不住气了,写了一篇文章《我的悲哀与烦恼》,寄给报社。生活是那样充满戏剧性。信刚寄出第二天就意外地接到了“批准出国,立即动身”的通知。他悲喜交加,追悔莫及,于临行前匆匆通知报社,“问题已解决,该稿件作废,请退还本人”。但未能如愿。

正当赵松庭在莫斯科,为祖国赢得巨大荣誉的时候,国内的反右派斗争开始了。在扩大化的倾向中,象赵松庭这样的青年也被波及到了。他那早已声明作废的那篇反映情况的文章,竟成了“反党”的罪证。大祸临头了!

万里归来的赵松庭,面对着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始则迷罔,继而悲恸,不禁泪如雨下。怎么办呢?下定决心,接受"改造",来到僻远的农村,开荒、种地、拉大车运猪粪。一天干完了十多个小时的重体力劳动活之后,躺在那间不避风雨的茅草棚里,他仍在酝酿创作。总有一天会得到组织的谅解,重新回到革命的队伍中去;为艺术而献身的。他相信这一点。

一九六四年,赵松庭"摘帽"以后重登乐坛,在第五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演出的《婺江风光》就是他在劳动期间创作的。著名音乐评论家李凌,曾以《欧情》为题在《文汇报》上撰文,称赞它“音中有物,声里带情”,是一首“以器乐写心灵”的杰作。是的,听到那赞美祖国的明快音调,谁会相信作者是一个"阶级敌人"呢?

无奈好景不长,一九六六年的风暴又来了,那支在朝鲜战场上屡建功勋、在国内外舞台上声誉卓著的竹笛,一夜之间又变成了不祥之物,不准再吹。

苦海茫茫,何处是岸?赵松庭不得不为自己寻找一条退路:如果今后再也不能吹笛子,那就以搞笛子制作了此一生吧! 也算是对祖国和人民的一点贡献。

对他说来,如何制作出发音注确的笛子;是个难题。中国笛子取材于天然竹子,竹管的长短、管壁的厚薄、内径的粗细、吹孔和音孔的大小、温度的高低等因素,都能影响音的高低。一根竹管拿在手上,六个音孔往哪里开?

赵松庭有个弟弟,在上海同济大学教书,是一位物理学家,对声学有较深的造诣。为了解决笛子的音准问题,两人进行了长期、频繁的通信,信中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物理公式和数学演算。

每当赵松庭被勒令参加批判会时,他总是拿出一个小本子不停地做数学演算。“造反派"问起时,他便说:"我在写罪行交代"。赵松庭以惊人的毅力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几万个数据的演算。

为了检验这些数据、赵松庭买了大批竹料,十年中做了两千多支笛子,全部分文不取地让人拿去。

寒夜之后,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早晨"总要到来。最近,年迈花甲的笛子艺术家参加了省文代会,当选为浙江省文联委员、省音协常务理事。除了在浙江省艺校任职外,还在上海音乐学院兼课。他容光焕发,豪情不减,在笛子的演奏、教学、创作、科研等方面,有一系列的计划和设想,我们衷心祝愿他为笛子艺术作出新的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