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痛悼刘管乐老师
赵松庭 华音网 2023-03-03

刘管乐

中国笛坛近几年来遭受重大不幸!继1987年北派代表人物冯子存先生仙逝后,1990年5月27日,另一北派代表人物刘管乐老师又去世于天津,终年72岁。逝者如斯,就吟悲苦!无可奈何花落去,零落成泥香如故。含悲忍泪作此悼文。

艺术来自生活,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刘管乐同志——我的老师,1918年1月24日出生于河北安国县。这是一个吹歌之乡,山山水水都充满了来自生活,来自民间,发自群众的音乐。他10岁就投人了笛子艺术生涯,表现出非凡的天赋和执著的追求。抗日战争爆发后,投身革命。全国解放后,进河北艺术学校学习。1951年,加入天津音乐工作团,后转入天津歌舞剧院。他曾作为中国音乐家代表团成员参加首届“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又先后出访朝鲜、苏联、阿富汗、埃及、叙利亚等国进行演出,受到中外观众的热烈赞誉,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竹笛的特性,历来被认为是“笛性怨也”,这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帝王爱征战,黎庶受苦难,羌笛怨杨柳,征人尽望乡。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千年铁树开了花!冯子存前辈首先吹出了《喜相逢》、《五梆子》,刘管乐老师紧接着创作并演出《和平鸽》、《卖菜》等曲,精湛的演奏技巧,浓郁的生活气息,绚丽的民族特色,融合在崭新的时代风貌之中,使人耳目一新,也曾使我如醉如痴。正是在他们的启示和带领下,竹笛的特性迅速起了变化。喜乐欢曲,讴歌了党的英明领导,反映了解放后朝气蓬勃、充满希望、温暖和力量的人民生活。“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有什么样的“风”,就会有什么样的“乐”,有什么样的“乐”,就会产生什么样的“风”。回顾一下解放后十七年的艺术作品,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民族、爱科学、爱劳动的优良传统,它们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真实地体现了时代精神,从而鼓舞人民,教育人民,团结人民。在中国笛坛来说,冯老、刘老他们都是旗手,带领我们朝着党所指引的道路前进!今天评价他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岂能局限于技艺!

艺术的源泉是生活,艺术的价值却产生于劳动。有创造性的劳动,才会有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刘管乐老师的艺术成就,无论在演奏技巧、创作、出版、乐器改革诸方面,都有创造性的卓越贡献。他一辈子粗茶淡饭,生活俭朴,居陋室而胸怀弘扬民族文化大志,数十年如一日。他历经坎坷,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他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不分等级。每当我想起他在去世前不久,因为教学而劳累过度引起中风,就禁不住涕泪满襟。年轻的朋友们,是不是应该想一想:老一辈这样忘我地为培养下一代而呕心沥血,究竟为了什么?如果学艺的目的是为了一切向钱看,学了一点艺术本领,就去争名夺利,钩心斗角,或者糊里糊涂地认为音乐只是抽象的主观本身,或者认为音乐是没有目的的运动,或者认为音乐只是为了好玩,或者抱着鄙视的心情,主张抛弃黄土地要走向蓝色的海洋,这些所谓“理论”、“思潮”,曾经而且还在继续散布,如果不加分析,不加批判地随着这些歪风,骑上了瞎马,结果是走上了歧路,甚至堕入了深渊,那么又怎样对得起先辈们的在天之灵!

管乐老师,虽然把我看成是他的平辈,一再叫我不要称呼他为老师,但我怎能忘记他对我的启迪。早在1953年,在满目疮痍刚停战的朝鲜战场,他作为祖国赴朝慰问团的成员之一到了朝鲜,我当时是志愿军文艺战士,紧紧抓住机会,追随他两星期之久,就在这珍贵而短暂的期间,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技巧,并且从此立志要把南北两派的笛艺结合起来。此后不久,我就写出了自己的笛曲处女作《早晨》。三十七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如果说我的笛艺能够有今天的成就,那么这两星期的熏陶,是具有决定性因素的。使我感到遗憾的是有很多青年人,饮水不思源,当自己达到某种成就时,就忘记了起点与基础,忘记了掘井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固然是发展的规律,也是一个良师的最大心愿,但正如孟子所说的“不揣其本,而齐其末,则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学生可能而且应该达到新的高度,但这新的高度,是沿着一代又一代的作为老师制作的人梯而攀登的。

刘老师你安息吧!你的教导我将铭之座右,永志不忘,勿忘勿亡,载言载行!

刘管乐同志,永垂不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