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永远的笛韵
李天琼 华音网 2023-03-05

因主编赵晓笛先生之邀,让写一篇纪念赵松庭老师的文章,于是,去找寻那本十三年前的采访本。翻找中,突然意识到这册厚厚的笔记本,竟是我唯一的一册只记录某个内容的笔记本。这册关于“笛子艺术”的笔记本,记录着对三十八位全国各地,包括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和新加坡的笛子演奏家、作曲家及研究学者的采访内容。而记载赵松庭老师的谈话内容,竟占到了整册笔记本的三分之二以上。

作为电视编导,因为创作拍摄电视专题片《笛韵春秋》(叙述中国笛子艺术发展史)的缘故,在1998年6月3日,首次登门拜访了赵松庭老师。记得那次见面,我向他诉说了自己数次到图书馆、书店找寻相关中国笛子发展历史内容的书籍却无果的苦恼,老人听罢,目光转向一侧远眺着,似陷入深思状喃喃道:“应该做,让笛子艺术的历史有个完整记录是大事啊。”转而回过神说,“今天我们先谈浙派笛子艺术的发展吧。”于是,从原始河姆渡出土的那根骨笛开始,战国时期的篪、埙,直至后来的箫、曲笛、梆笛……对各笛类乐器所产生的时代背景进行了一一介绍;对代表曲目《早晨》、《二凡》、《婺江风光》、《鹧鸪飞》等以及代表人物也一一详解,如数家珍。他岂止对“浙派”笛子艺术了如指掌,对中国其他笛类乐器,乃至世界其他国家笛类乐器的特点、代表作品也很有研究。随着赵松庭老师的娓娓道来,我的那册笔记本在不住地记录着,而原本对于我紧闭着的笛子艺术宝库的那扇神秘大门,也徐徐敞开了,让我豁然开朗。之后,《笛韵春秋》的创作进展非常顺利。

与赵松庭老师交往越深越会发现,他不仅仅是位艺术家,更是一位完全意义上的学者型艺术家。他学富五车,饱读四书五经,并有很强的理论思考能力。在几乎是一意孤行的笛子艺术实践中,他用大胆创新的思维,微观中洞见宏观的研究方式,将笛子这门微观艺术进行了细细解构,将笛子与史、哲、文、美、理、数、声、率、教这九门学科进行衔接,大大丰富了笛子艺术的人文内涵,进而将这门民间艺术推向大雅之堂。

令人难忘的是,每每谈起“笛”这个话题,赵松庭老师就会两眼烁烁闪光,浑身充满着无以言表的激情,仿佛生命的一切与中国笛子艺术是浑然一体的。

赵松庭老师身上所具有的对艺术的执著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决定在继《笛韵春秋》专题片、笛子系列MTV专辑之后,再做一个关于赵松庭的人物电视片,这个想法得到了领导的大力支持。在1998年至2001年近三年期间,陆陆续续拍摄了不少关于赵老师的工作、生活和演奏的画面,因为他是个很有“戏”的人物,原本想用摄像机多记录一些他的活动内容,谁料,在2001年3月9日,他却匆匆地离开了我们……《笛艺人生》这个专题电视片是在赵松庭老师过世后编辑制作的。

笛子的外形是所有民族乐器中最为简单的,似乎只在一根竹管上打了几个洞而已,然而,这件构造状似简单的乐器,在赵松庭老师的心里却有着“龙”般得神圣。他认为,中国笛子艺术与中华民族文明史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有一次,采访了浙江歌舞团另一位著名音乐家、作曲家钱兆熹先生(现已过逝),钱兆熹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大胆地将西方音乐结构方式与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了多部享誉中国乐坛的交响乐作品,如《原始狩猎图》用的是骨笛;《伯仲吟》用的是篪和埙;《和》、《梅花引》、《貂蝉》等,这些分别描绘了原始社会、战国、晋、南北朝、唐朝等不同社会文化景象的交响乐作品,都是用笛类乐器担当的主角。交流中,钱兆熹先生坦诚地告诉说,当他心中萌生了要将中国民族音乐推向国际交响乐舞台的念头时,正是既精通笛子艺术又熟知中国历史沿革,且深谙中国音乐人文精髓的赵松庭老师给了他极大地鼓励和支持,不仅为他仔细解析各种笛子乐器的音乐属性,还为作品提供了很多创作灵感。他之所以这般努力,就想告诉人们,笛子艺术的发展是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缩影,笛子艺术所走过的路,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所经历的历程。

“笛子方便,”他说,“一根在口,总的目的是让‘声’与‘情’达成和谐。”在更多的交往过程中发现,他的内心是非常晴朗的,令人丝毫感受不到他曾遭遇过极不公正待遇的烙印。三年陆陆续续的交往中,我们每每谈及的话题都是关于笛子艺术,关于中国文化,关于中国音乐,从没有在他那里听到过一句怨愤和牢骚。我曾疑虑老人是否有着超强的掩饰内心真实世界的本事,渐渐地这样的疑虑打消了。满腹经纶、善于思考的赵松庭老师因为极具洞悉事物发展规律、参悟生命本质意义的能力,练就了自己超凡脱俗的内在精神和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他把人生不济、身处逆境看成是磨砺自己意志的器皿,还常常说,要感恩磨难,没有磨难也许自己在艺术上还走不到今天这样的地步。

他犹如一根横吹的笛子,还原成了坚韧挺拔的竹子,在不事张扬的个性之外,悄悄伸展它那深藏土中的竹鞭。赵松庭老师一直试图通过笛子艺术,在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自然之间,形成一条互相理解、互相协调、互相容忍的渠道。“笛子,涤也。可涤荡污浊。吹笛子就是要把邪气、浊气都吹走。”这是他常说的一句话,正好写照了他在不断追寻笛子艺术高峰的同时,也将此作为自己修行成道、完善自我的最佳途径。他一直努力着让所有过往的恩怨,都随着那悠扬美妙的声声笛韵,飘散而尽,在内心不留一丝岁月的痕迹。天道酬勤,他的生命境界也因此得到了升华。

仿佛命运早已注定,凡是与笛子艺术相关的一切领域,都值得赵松庭老师为之付出心血!

赵松庭老师学子无数,桃李满天下。那时,学生上门求教,好几次我也在场,他那一副认真、耐心、慈祥的音容笑貌至今清晰地留在我的脑海里。活跃在今天内地、香港、台湾地区和新加坡笛子乐坛的艺术家们,绝大多数都是他的学生。赵松庭老师虽然已经走了,但是他的艺术生命并没有随之中断,而是转换成了另外的一种形式,在他的学生身上得以再现,得以延续……

世界上的不少艺术种类之所以能够在众多艺术品种当中脱颖而出,就是得益于在那门艺术门类中有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赵松庭老师对于中国笛子艺术、中国民族音乐,正是这样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