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竹笛练习中常见问题的分解
王昌俊 华音网 2023-03-09

摘要

竹笛基本功练习,是用“气”“舌”“唇”“指”的协调性和气息的稳定性、舌头的灵活性、唇肌的可控性与手指的灵活性的有机统一,以达到节奏音准音质音色的最佳状态。

竹笛练习中的常见问题,属于“气、舌、唇、指”四项基本功中的要点。结合教学实践,就其要点做一个分解,就练习方法做一个分享,以期为竹笛学习提供一个参考。

关键词:竹笛;演奏;问题分解

竹笛练习过程出现口腔发出“呜呜”声音、循环呼吸不得要领、花舌音舌头弹不起来、吹奏有漏气声、手指不灵活等常见问题,要先停止练习并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一味去做无效练习。无效练习会积累一些错误的肌肉记忆与习惯动作,后期将更加难以纠正。通过有效的勤练和巧练,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逐一分解。

一、竹笛练习中“气”的问题

“气”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演奏姿势与口风、口劲和丹田的配合与气息运用上,常见的问题是:呼、吸声音过大问题、循环呼吸问题、气震音问题等。

(一)呼、吸声音过大问题

1.呼气声音过大问题。呼气过程中口腔发出“呜呜”的声音,影响了笛子的音色效果。这是由于练习的时候习惯于低着头或头部过分偏移一侧,喉咙器官受到压迫造成呼气受阻,气息运用不畅。比如将曲谱放在桌子上坐着练习,就会迫使头部扭曲或低头去看谱,再稍微用点力吹奏,就会发出“呜呜”的声音。我们可以尝试两眼平视正前方(坐姿或站姿均可),身体稍微侧立,面部略上扬面带微笑(如站立就是歌唱家舞台演唱姿势),身体保持松弛、自然、协调状态,再配置一个专用谱架,曲谱在眼睛正面可视平行略低位置。保持这个状态说话是不会出现“呜呜”的声音的,再持笛轻轻贴近嘴唇口风位置(注意不要用力压迫嘴唇),注意用笛子找头,而不是头找笛子,更不是舌头找笛孔或低着头吹笛子,吹奏的时候笛头保持稳定不要晃动。不论是交叉持式或斜握式持笛,两臂要微微张开,两边胳膊肘不要压迫肋骨,身体自然放松(而不是松垮),保持这样的状态练习,口腔呼气“呜呜”声音基本可以消除。

如果上半身不够自然放松,练习久了就会出现腰酸背疼的疲劳状态,影响演奏效果。练习初期要做到放松而不松垮,这个分寸很难把握,适度的紧张不可避免,正如舞蹈家轻盈的舞姿,初期练习的时候也会有一个从紧张到自然放松的过程,要在实践中去不断体验。

2.吸气声音过大问题。吸气过程中口腔发出“吼吼”的声音,影响了笛子的音色效果。这是由于我们开始练习的时候习惯于张着嘴,口型以“啊”的方式在吸气,需要急吹用力吸气的时候,就会发出过大的声音。我们可以尝试将吸气时由“啊”的口型,改为由“噢-O”的口型,吸气声会明显减弱。

(二)循环呼吸问题

循环呼吸原理是口风保持正常吹奏稳定状态的同时,留存余气在口腔里,在鼻子吸气的同时,用两腮嘴角将口腔里的余气挤出去射向笛孔,挤吸同步气息连续不断灌入吹口,有人明白这个原理,就是在笛子上用不了。我们可以尝试:用一个葫芦丝体验循环呼吸口腔挤气原理,用很小的气息去吹奏低音3,全部按住孔,会感觉吹这个低音3,基本不用什么气息就可以连续四秒左右,足够我们吸很多气息,这个时候不用着急吸气,可以用挤气的方法“挤”出口腔里的余气发出低音3的声音,并在“挤”的同时去吸气。体验到口腔里的余气进行挤气的循环呼吸原理后,会发现葫芦丝是闭口存有余气,余气不会泄漏,而笛子必须要开口吹奏,口腔余气“存量”非常少只能持续1秒左右且不易留住。将循环呼吸从葫芦丝上使用移植到竹笛上的难点在于,竹笛是在开口吹奏状态下进行,所以一定要稳定住口风口劲,在挤气的同时,用鼻子瞬间完成吸气。挤、吸同步并把握好连接,要在气息挤完之前,吸进肺部的气息并及时跟上来、推出去,如果吸的气息跟不上前面挤气的后续气息,就会出现“断音”现象。要在反复练习中逐渐增加嘴角挤气与口风稳定的肌肉记忆与动作习惯,需要口风位置状态稳定和保持,没有口风状态的稳定和保持,口腔气息就留不住,循环呼吸就无法完成。

(三)气震音问题

气震音的音色效果不是由口腔产生,而是由呼出的气息起伏震动进入笛腔产生的音色效果,是由腰腹丹田发力呈起伏状态产生。我们可以尝试先做“嗨”或“哈”或哈哈大笑的动作,在哈哈大笑时会感受到腰腹弹性收缩状态,气息就会自动进入丹田,将一只手放在小腹肚脐眼下方位置,手会感觉到小腹起伏,这个起伏的位置就是丹田发力点。在开始吹奏的时候,比如吹奏 1,轻轻吹响,然后把这个“哈哈哈”气息感觉加进去,由慢到快,就会产生起伏的气震音效果。气震音是不断变化的,但要保持长音音色的稳定与一致,要做到强而不躁,弱而不虚,在渐快的时候,要渐快一点,渐慢的时候,要渐慢一点,一般是曲笛气震音幅度稍大,震动频率较慢,梆笛气震音幅度稍小,震动频率较快。气震音的精髓在于根据曲目表达的需要灵活运用,有时候增一分嫌强,减一分嫌弱,谱例无法做到具体量化,要在对音乐的理解感悟之中把控;在气息运用上要做到要动就动,要稳就稳,不能一遇到长音就任意添加气震音,不可乱用滥用,影响曲目表达效果。

二、竹笛练习中“舌”的问题

“舌”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吐音和花舌音的运用上。常见的问题是:吐音没有颗粒感、花舌音弹不起来,循环双吐难以掌握等。

(一)吐音问题

吐音练习没有颗粒感或吐音出现“打架”现象,可以先不拿笛子练习,先用嘴去练习“搭噶~搭噶~搭噶”或者“吐库~吐库~吐库”,找到“搭噶~吐库”的感觉与舌头运动位置与状态,练习熟练以后,先用小笛子,注意力放在舌尖用“搭噶”,用大笛子时舌尖往后一点用“吐库”。练习吐音不用过多去在意怎么运用舌头去吐,舌头不仅味觉灵敏,还是人体器官中最柔软、最灵活的肌肉,舌头可以轻松自如地自我调节。吐音是长音的一个切割,用舌尖去把长音分段切割就成了一个个吐音,更多的注意力要放在长音的发力与音色稳定一致上。我们可以尝试保持吹奏出的长音平稳有力的同时口风收紧,根据曲目要求,舌头在风门快速点一下为单吐,点两下为双吐,点1+2或2+1就是三吐,坚持这种练习,吐出来的音就会越来越清晰明亮,有颗粒感。  

(二)花舌音问题

花舌音就是通过舌头在口腔弹动运作,使吹奏出来的连贯气息切碎分段,呈波浪形从口腔产生风门飞出,投射到笛腔发出清脆明快、欢腾跳跃的花舌音效果。很多笛子学习者懂得用舌尖翘起顶上颚振动原理,就是舌尖始终无法发出打“得嘞”的弹舌音,舌尖无法实现弹动。我们可以尝试先横着平躺在床上,头部略悬于床沿外侧,模仿睡觉打呼噜的声音,模仿人打呼噜还是很好掌握的,打呼噜就是舌头根部位置在口腔里振动的声音,只要舌根振动的感觉找到了,舌根弹动起来了,吹奏笛子的时候,用舌根振动,也可以产生花舌音效果,不必刻意追求舌尖弹动。比如唢呐演奏技巧里面就有“吐花舌”与“吸花舌”,吐花舌是指舌尖振动,吸花舌就是舌根振动。花舌的舌头根部振动熟练掌握以后,我们会发现,还可以逐步自由切换到舌头中部振动和舌尖振动。

总之,从舌根着眼练习,先让舌头弹动起来,只要舌头在口腔里弹动起来就会越来越灵活,花舌音效果也会更加丰富,可以根据曲子的需要和笛子的大小自由切换用前花舌、中花舌、后花舌,我们的舌头如同迎风招展的旗帜,可以随意“翻滚”。一般小笛子气息急促口风收紧,吹奏高音用前花舌音质嘹亮明快;大笛子气息舒缓口风稍大,吹奏中、低音用前花舌会控制不住而漏风,适用中花舌或后花舌。实际操作中不用去考虑如何切换前花舌、中花舌、后花舌,先要在吹奏长音的时候,掌握好口风口劲,注意保持音高音色稳定一致,口风会自动把信息传递给舌头去选择与切换三种花舌。

(三)循环双吐问题

循环双吐是循环呼吸和吐音的叠加运用,是“气”与“舌”的综合运用,所以要在学会循环呼吸和双吐以后,才可以练习循环双吐。循环双吐的原理是,在每一个吐音后面挤气,同时在挤气的瞬间吸气,要做到挤、吸同步。我们可以尝试选择四个音 1.2.3.2练习,1先发吐音,2用挤出来的音,3和 2各发“吐”和“库”音,刚开始练习吹奏时可以把第二个音2稍微夸张一点,练习掌握后慢慢加快速度,就可以完成循环双吐练习。循环双吐速度快不了的主要原因是,手指指法跟不上舌头速度与节奏,要加强指法练习并配合单项手指操强化练习;同时第二个音是气息挤出来的音,舌头依旧要做双吐的动作,把握住吐音音头的动作要领,在反复练习中慢慢体会。

三、竹笛练习中“唇”的问题

“唇”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口风的大小与口劲态稳定上。常见的问题是吹奏的时候漏气声音过大或笛子吹不响,以及口腔里有口水等。

(一)漏气声音过大或吹不响问题

吹奏竹笛时口风位置是对准笛子吹口边棱,使一部分气息进入笛腔,一部分气息由吹口孔破开流向外侧,笛子产生音色效果。出现漏气声音吹不响主要是笛子吹口与风门位置出现了偏移,是口风位置与笛吹孔摆放的位置不正确,吹高音、强音口劲不稳定,口风控制不住,或嘴唇肌肉疲劳等缘故。

这个需要根据每个人“唇”的特点(有的人风门偏左或偏右或居中)来校正。我们可以尝试拿一面镜子自我观察,轻轻念一个字“鱼”或“雨”,这个时候的口风位置就是吹笛子的口风位置,找到这个口风位置与笛子吹孔位对齐,风门跟吹口在一条垂直线上,吹奏的时候保持最佳的气流速度、气流直径和射入吹孔的角度,吹出来的音要达到共鸣音效果。吹奏中音、音高的时候有漏气声,是风门开得过大或嘴唇过于紧张。吹奏高音或小笛子的时候风门要缩小,吹奏低音和大笛子的时候风门要适当放大,灵活运用好风门大小,关键点在于嘴唇不宜过度紧张。在练习中反复揣摩,可避免漏气或吹不响的问题。

(二)口腔有口水问题

正常竹笛练习时间久了,气息不停的来回呼吸会带走口腔里的水分,使人感觉口腔干涩。如果吹笛的时候腮腺反复扩张收缩,就会让口腔溢出口水。吹奏竹笛鼓腮或者不鼓腮都是可以演奏,但如果一会儿鼓腮一会儿收缩,腮腺紧张不断变换运动,就会产生腺液(也就是口水),口腔口水就会增多。比如不能用手指去挤压婴幼儿两腮,不然孩子就会容易流口水。我们在咀嚼食物时,腮腺会不停运动,口腔会自动连续分泌腺液(口水)将口腔里的食物嚼碎混合腺液(类似混凝土搅拌),不知不觉吞入食道进入胃部。只要腮腺反复运动,口腔就会不断产生口水,所以练习的时候需要口腔和腮腺状态及唇部肌肉的保持稳定,减少腮腺“咀嚼”式运动,可避免口水外溢。

四、竹笛练习中“指”的问题

“指”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手指按孔方式及灵活性上。常见问题是持笛方式不规范、按孔不严实及手指不够灵活等。

(一)手指持笛方式不规范、按孔不严实问题

不论是十字交叉式或长笛式或斜握式按孔,各人手指长短粗细不一样,不需刻意用指肚按孔,以免影响手指灵活性与力度和弹性的发挥。我们可以尝试十字交叉式按孔方式,让手指处于完全放松状态抬起手腕,这个时候手指处于一个自然放松状态的姿势,手指会自然弯曲,手心为空心握一个鸡蛋的状态,虎口也是一个自然放松状态,保持这个状态再举起手腕去持笛,上把位手心面向胸部,下把位手心面向正前方,手背略低于所持竹笛,笛子保持平衡稳定的着力点在两手的拇指与小指,小指尽量在笛把位上,不要悬空弯曲或翘指乱跳。食指中指、无名指在笛音孔的位置,如果感觉笛孔没按严实,可以稍微移动一下手指,同时手指不要过于用力按孔,避免影响手指灵活运作,正常练习一段曲目后,手指不再出现“坑”印,能够保持指肚按孔更好。保持以上持笛手势的自然弯曲手指状态不是每一个手指腹都在笛音孔置,不用刻意去用指肚按孔影响手指放松,以每个按音孔手指保持放松为宜。吹奏的时候按音孔抬起状态约一公分半左右,每个手指不宜抬得过高或呈“凤爪”型,也不能压得过低,以免影响出音效果。初学者开始练习选E、F调笛为宜,对手指的阔展性要求相对不高,手指比较放松自然,固定好持笛指法手型以后再去练习其他调性的笛子。

(二)手指不灵活问题

手指僵硬不够灵活在成年人中比较普遍,一般青少年初学者手指灵活性比较好。手指不够灵活问题,除了进行特定曲目指法练习外,还可以进行手指操专项强化练习。我们可以尝试抬起左手五指并拢绷直向手背方向后弯的同时向上伸直,然后缓缓下落与手掌呈直角状态,反复做这个动作十次或二十次;再用右手用力将左手食指与中指,中指与无名指,无名指与小指向两边最大限度地进行压指训练,反复做十次或二十次。这时候手指根部肌肉会有酸胀感,同时也会感觉手指舒缓柔软了很多,做完这套手指操动作,再甩一甩手指舒缓一下经络,再用右手大拇指与食指掐在左手指根部两指之间进行按摩揉捏,再类推对每两个手指根部之间继续进行按摩揉捏,缓解手指根部肌肉酸胀,然后再用右手做同样的手指操练习,两只手相互交替去练习与按摩,同时做单个手指的弹跳练习。这个套手指操的练习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做,经常做这套手指操,相当于舞蹈中的压腿和武术中的马步训练,每个手指的独立性灵活性会有明显改善,手指力度、弹性、柔韧性也会增强。灵活的手指确保了吹奏旋律的流畅性,为配合“气”“舌”“唇”的协调性服务,也为剁音、打音、颤音、滑音、揉音、历音等装饰音技巧练习以及半音孔与分解和弦的熟练运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 语

竹笛练习中常见问题往往属于阶段性瓶颈,要针对问题分析原因,抓住要点,注意细节,有所侧重,勤于实操,在实践中找到方法寻求突破。在练习中揣摩,在揣摩中练习,才会有助于竹笛练习水平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①④赵松庭:《笛艺问答》,《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②谢继群:《松弛、自然、协调状态下产生美妙音乐》,《剧影月报》,2005年,第2期。

③刘强:《谈竹笛演奏基本功训练中的几个问题》,《音乐天地》,2010年,第8期。

⑤赵松庭:《笛子演奏技巧十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

⑥洪安宁:《竹笛演奏易犯的毛病及纠正方法》,《乐器》,1994年,第4期。

作者简介

王昌俊,湖南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笛、箫演奏员(四级),国防科技大学基层文化笛、箫指导教师,中南大学艺术团笛、箫指导教师,湖南工商大学音乐学院竹笛教师,研究方向为竹笛演奏与教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