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春之曲》——北京竹笛文化发展协会会长张继新教学其恩师曾永清先生名曲《沂蒙山歌》侧纪
张旭 华音网 2023-03-31

诗曰:

沂蒙慧灵飘天外,山歌辉耀昭日月。

春风轻染京城柳,凤鸣长啸昆仑雪。

初春京城,乍暖还寒,却有一处热气云蒸,笛声阵阵。

三月五日,北京竹笛文化发展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举办公益讲座,讲座主要内容为由会长张继新教学其恩师曾永清先生名曲《沂蒙山歌》。

与会会员四十余人。(因届周日,很多会员有教学任务,未能参加。)

曾永清先生(1944~2019), 广东省中山市人,生于天津。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北派笛子代表人物之一,著名竹笛艺术家赵松庭的“八大弟子”之一。   1955年小学毕业,凭着良好的音乐天赋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1957年更名为“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主修笛子专业,直至1966年大学毕业。他曾先后师从十二位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刘管乐、张英(鹰)、刘恒之、金沙、杨立中、胡炳智、冯子存、王铁锤、叶仰曦、陈重、段广义及赵松庭,掌握了多种风格流派,尤其是北方竹笛特有的豪放、粗犷风格,逐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北派风格。1964年20岁时,他小试牛刀,创作了《麦收》一曲,显示出卓越的音乐才华,“文化大革命”时期,他被调到文化部集训,仿奏京剧唱腔。在名师名角的教导下,对京剧唱腔的器乐化作了辛勤的探索,使他的笛子演奏艺术更加丰富,音乐表现更富于戏剧性,为后来移植京剧唱腔《乱云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72年,他进入总政歌舞团任独奏演员,并于同年十月创作了《草原巡逻兵》,这一作品令他名声远扬。

1974年,《沂蒙山歌》是曾永清大师根据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改编的笛子独奏曲(筒音作6),具有高难度的演奏技巧。

曾永清先生的笛风热情明快,出音干净利落,演奏轻松自然。从1974年开始,他代表国家以独奏家的身份先后出访日本、朝鲜、希腊、比利时、卢森堡、瑞士、法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港台地区,均受到极高的评价。

曾永清先生于2019年12月18日不幸辞世,乐友们深深地怀念着为祖国艺术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的艺术大师。

作为曾永清先生亲传弟子,张继新会长怀念之思萦绕心头,感恩之情念念于胸;疫情渐远,社会各方活动复苏,张会长想:“组织一次公益讲座,教学恩师的名曲《沂蒙山歌》,不是对曾永清先生的恨好的怀念吗?”

北京竹笛发展协会会长 张继新

张继新会长回忆道:“我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一次招待笛子演奏家教育家赵松庭的聚会中结实了曾永清老师。当时参加聚会的有:指挥家彭修文、秦鹏章、朴东升;笛子演奏家:赵松庭、曾永清、李增光、戴亚、张维良、王次恒、吴海文等。当时有人提议每个人演奏一首笛子曲,我演奏的是《牧民新歌》。几位年轻的笛子演奏家都先后演奏了不同的作品。  过后的一天,我接到了曾永清老师的电话,他说我演奏得很好。曾永清老师表示要送我一套他本人演奏的CD盘,于是我马上去了他家,曾老师在盘上签了名,送给了我,我回来一听,被他的演奏深深的打动了,随后我又去了曾老师家,明确表示要向曾老师学习笛子演奏。曾老师当时也表示非常愿意教我,于是我就和曾永清老师结下了师生缘,开始了两年多的学习。


两年里我学习了曾老师经典的作品,我的演奏水平有了一个飞跃式的提高,曾永清老师教学细致规范,都是亲自抄谱给学生,注重提升学生演奏技术和音乐感觉两方面的平衡,跟他学习后感觉演奏上方法更加规范明确,演奏上富有灵气,音色更加明亮,使我受益一生。曾老师亲手给我制作的秦川笛,我保留至今 ,珍惜一生。”

讲座取得了圆满成功。张继新会长说:“三月五号的讲座,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使我看到了广大会员的热情,看到了大家对于提高演奏水平和演奏能力的渴望,使我也感到责无旁贷。  2023年应该是北京竹笛文化发展协会业务大发展的一年,我们有这么多会员的拥护与信任,有老一代艺术家的支持,有年轻的优秀演奏家担任协会领导,相信我们协会会越来越好。”


参加公益讲座的会员们,都可以得到曾永清先生亲笔记写的《沂蒙山歌》简谱复印件,字迹整洁清晰,技巧标识明确,弥足珍贵。然而,真正演奏这首筒音作6的具有浓重的地方山歌风味的名曲,尚待嫡传人教授。

张继新会长说:“《沂蒙山歌》演奏中筒音作6,其中的5和1都有半孔和插指指法,在交互使用中,用错了,味道就不对了;快吐音部分最好先从慢速练起,直到熟练掌握后再加速。”

为了提高会员们的专业素质,张继新会长特意带来了节拍器,并当场演示。他介绍说:“笛子教育家周波教授的学生们人手一个节拍器,非常认真,非常专业。我们的会员们应该向人家学习。”

张继新会长对《沂蒙山歌》进行细致讲解和耐心演示,逐一音一节一乐句一段,至示范全曲,师承有自,融会贯通,专业精确,热情洋溢。情不自禁时,他张开双臂,挥旋舞转,既带领着与会者进入名曲,又像是在拥抱9000年的国宝。

恍惚间,似乎有一个巨人的身影飘然而至,他关注着祖国竹笛事业的繁荣昌盛,他在为每一位笛友和会员们的提高进步点赞……

盛会短暂,笛缘永结,近四十支笛子同奏一曲,那笛声穿屋裂脊,辉腾煌越,催春唤柳,落花凝云,不禁使人们想起古人那“作笛吹之,似凤鸣”的昆仑胜景。

与会的著名竹笛演奏家、年逾八旬的冯学礼先生,今天成了忙前跑后的后勤部长,他表示:“今天的公益讲座举办得圆满成功,只要笛友和会友们有了收获,再忙再累也值得啦!”


协会副会长冯彬在《难忘的一天》一文中说:

“2023年3月5日(周日),一个平凡而难忘的日子。春风和煦,阳光普照,气温15度。今天,北京竹笛文化发展协会在天坛东门的体育文化中心内,举办了由协会会长张继新先生主讲的《沂蒙山歌》公益讲座。他不仅为大家进行了长达两个半小时的义务讲解,还免费为每一位听讲者,赠送了曲作者曾永清先生珍贵的乐谱资料。由于场地有限,与会者近四十人,挤满了整个会议室,会员们从四面八方早早的来到了会场,聚精会神地聆听,并用手机和笔记本积极做学习记录……气氛和热情都是空前的。

为此,我为我们有如此璀璨的民族文化瑰宝感到自豪;为我们北京竹笛文化发展协会此次进行的笛文化交流活动感到光荣;为有这样多的笛文化爱好者感到骄傲;为有无私奉献的笛子协会会长感到荣幸。我是我们协会的副会长,也是为大家服务的,今天让我感慨万分,激动不已,心动落笔。今后我秉承着为我们国家民族音乐的传承这颗初心,继续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协会秘书长、国家一级演奏员王燕平说:“今天3月5号,是疫情结束以来,北京竹笛协会第一次举办的活动。由继新会长为大家讲解曾永清先生创作的笛子独奏曲《沂蒙山歌》,详情很多与会会员都用录音录像的形式发在群里了。此次活动有三大特点。第一:彰显了北京竹笛协会的号召力和凝聚力。自发出通知起,广大会员积极响应参与。第二:继新会长受曾永清老师亲传,讲解示范得非常到位,专业精神令广大会员学习赞许钦佩。第三:说明了广大笛友对于中国竹笛艺术的热爱,对于中国民族音乐艺术的热爱。”

与会的会员们也纷纷来稿,讲述自己的心得体会。摘录如下:

著名笛箫埙制作家、张荣华说:“3月5日,是个不平凡的日子。北京竹笛文化发展协会举办了一场笛艺大师曾永清先生创作笛曲《沂蒙山歌》讲座,讲解人是曾永清先生的亲传弟子、协会会长张继新。会场隆重热烈,笛友们学习气氛高涨。继新会长的讲解细致入微,从每个乐句的处理到气息的丰富变化,从重要的指法运用到每一个音头与连线的严格操作及不同的力度等诸多方面作了慢镜头解析,同时讲解了演奏与画面的显现及如歌的内心律动等艺术的内涵,使大家受益匪浅。

我也是曾永清先生的入室弟子,由于拜师较晚,《沂蒙山歌》没有学,本次讲座听继新会长讲解倍感亲切,如同曾老师讲课再现,大涨知识的同时不由得怀念当年在曾老师家中上课的情景。”

会员姜良志说:“春风和畅,笛声悠扬。在这春意盎然、万物复苏的春天里,协会各位笛友欢聚一堂,聆听了张会长新年第一讲,开启了协会2023年活动的序幕。这是艺术的盛宴,这是春天的序曲。2023年,愿满载168名乘客的‘北京竹笛文化发展协会’号巨轮,在张会长的带领下,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会员刘忠江习《沂蒙山歌》多年,他说:“昨天听了张会长的课,很有收获!感受到了自己学习中的不规范,对作品认真细致慢练不够,会长把细节处理得很好、很到位、很细致、很科学,我感觉学到了真传!感谢会长无私奉献的精神,也希望协会这样的活动再多些!”

北京朝阳区九龙民族乐团团长、指挥刘新民说:“为张会长的肺腑之言深深感动!张老师虽然未能从事专业文艺工作,但对竹笛艺术的热爱、钻研精神超过了一般的专业竹笛工作者!为了弘扬竹笛的演奏艺术和传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是我学习的榜样!

同时要感谢吴忠义老师转发的曾永清大师的原版录音,加上继新老师细致入微的讲解,冯学礼老师对曾永清老师的介绍,使我对《沂蒙山歌》的创作有了初步的了解。曾永清老师博采众长、笛艺精湛,不愧为一代名师!

从《沂蒙山歌》的演奏中我听到了冯子存、刘管乐大师的声音,更感觉到刘森老师曲风清新自然的风格和对祖国山水的由衷赞美。引子短短几句就把我们带入了清晨的沂蒙山,如同刘森老师《牧笛》和《山村小景》的引子,为我们展现了北方山村宁静祥和的清晨画面。

《沂蒙山歌》是有一定难度的笛子独奏曲,要想演奏好必须下一番苦工才行!首先要非常熟练精准地掌握筒音做6的演奏技巧,同时要反复听取曾老师的原版录音找对感觉。这对于已经接近八旬的我是有一定的困难,今天以继新老师的讲座为起点,努力学习争取早日掌握演奏精髓。再次感谢继新老师的讲课!”

会员王建东说:“昨天听了张会长的《沂蒙山歌》讲座,收获满满。作为一个山东人融入到北京竹笛协会这个大家庭,我深感自豪和荣幸!收获其一:选择的时间接点意义深刻。即是毛主席提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日,又是全国两会召开之时。其二:选择的曲子《沂蒙山歌》是对已故曾永清大师的深切怀念。其三:张会长的现场示范讲座,是他当年跟恩师学习的再现,原汁原味,中规中矩。其四:交流学习氛围浓厚。其五,午餐丰盛,美酒佳肴,谈笑风声,其乐融融!总之,这次讲座是协会2023年组织的一次天时地利人和的会员大团聚!是一次传承老一辈经典传统文化的有益探索活动!期待下次精彩活动的到来。”

会员杨兴义说:“  昨天听了张会长的讲座,受益匪浅,作为一个竹笛业余爱好者,通过这次讲座,才知道自己吹的和曾永清老师原创作品有好几个地方和原创不一样,通过聆听这次讲课,身体恢复了练练再按原创作品曲谱重吹一遍。”

会员赵基建说:“被疫情困扰了3年的笛友们,今天终于见面。张继新会长和冯彬副会长精心组织的竹笛讲座,3月5日如期举行。这是北京竹笛界的一大盛典,笛友们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一大清早,笛友们从面八方赶来,我也从西郊行程2小时,来到现场。冯学礼老师和王燕平秘书长也来了。我心里增加了几分信心。因为我对筒音作6不是很熟悉,让我措手不及一头雾水,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乐趣,看着笛友老师们的娴熟技术,迎头赶上去也不晚,吹到老学到老,一种信心由然而生。  继新会长吹起了全曲示范,笛声悠扬,绕梁三日,不绝于耳。 竹笛协会这个平台自搭建起,禀承了传播竹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初心,在张继新会长的引领下,协会像一艘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盛会之蓬勃热烈,延至场外,东西南北中,四城五方,笛声悠悠,连绵不绝,共奏《沂蒙山歌》。

未能与会的年近八旬的会员吴存义说:“听了继新会长的叙述,早年90年代就有幸和曾永师大师学习笛艺,真是幸福,90年代,正是曾老师黄金时代,曾老师发明的‘秦川笛’,吹孔上有吹呗,和长笛近似,声音大。”

因教课未能与会的会员王岁元说:“我从上高中起就很崇拜曾永清老师,看了他的简历才知道曾老师与简广易老师同岁!这是两位笛坛巨人!我在前年开始学习曾永清老师的两首名曲《秦川情》和《沂蒙山歌》。今天将我当时的习作呈献给老师们,望大家指导。”

王岁元发到群里两年前习奏《沂蒙山歌》的音频,吴存义称赞说:“岁元老弟,吹得好,主旋律吹得有力,最后对偶句和吐音,有点像述说,幸福地赞美山区勤劳的百姓生活。”

连日来,协会群热闹非凡,大家运用统一的理念、统一的笛艺技术性语言、统一的审美意识,研讨《沂蒙山歌》,如切入搓磋,如琢如磨,小到半孔音的技巧,大到全曲的完整演奏,一股《《沂蒙山歌》的热潮,荡漾在百里长安街。初春京城的大街小巷,忙忙碌碌的人们,似乎停止了脚步,放下手中的活计,洗耳聆听着凤鸣般的“春之曲”。

笔者赞叹之余,特赋词一阙,调寄《临江仙》:

绿水青山多好看,沂蒙欢唱山歌。紫笛云指谱婆娑。青松秀骨,快吐染烟萝。

怀念恩师心欲泪,凤鸣一去嵯峨。谆谆教诲半孔磨。珠圆玉润,春柳舞婀娜。


【注释】

1、“绿水青山多好看”自《沂蒙山小调》歌词:

“沂蒙那个山上哎 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 多好那个看。” ,“看” 读四声。

2、婆娑 pó suō,意思是盘旋舞动的样子。

3、烟萝yān luó,意思是草木茂密,烟聚萝缠。

4、嵯峨cuó é 形容山势高俊。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