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论南北笛乐文化的差异
吴樟华 华音网 2024-02-26

竹笛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其艺术文化内涵在多彩的华夏文明中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而这绚丽的光芒来自于历代竹笛演奏家和作曲家对笛子艺术文化的不断追求和挖掘的精神。笛子艺术的起源和发展源远流长,中国笛子真正的兴起,即以独奏形式登上舞台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至今。此段时间里,传统的笛子音乐已经逐渐形成了南、北两派风格,并在此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熟;同时,也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演奏家和作曲家。正因为笛子音乐被分成了南派和北派,南北笛子音乐的差异也应运而生。

一、南北竹笛类别的差异

竹笛是气流激发边棱而发音的管乐器,属于气鸣乐器。中国南北地域的笛子乐器都是由竹子制作,同为竹子制作,音色为什么会有差异呢?这是由于南北两地笛子乐器本身的大小不同而导致的,表现在风格上的不同与演奏技法的差异。

(1)北方竹笛——梆笛

在我国北方,笛子多为梆笛,笛身偏细、短,发音高亢、嘹亮,主要用于北方梆子戏和吹打乐的伴奏中。名称中的“梆”字也体现出了梆笛艺术坚定、富有力度的风格,同时表现了北方人民的豪爽气概。北方的梆笛在演奏时需要用很急促的气息来吹奏,笛膜一般贴得偏紧。

(2)南方竹笛——曲笛

南方的竹笛多为曲笛,笛身偏粗、长,发音柔缓、甜美,主要用于昆曲的伴奏与丝竹乐之中。曲笛中的“曲”字体现了曲笛艺术的音乐性与歌唱性,优雅的曲调勾画出清新秀丽的江南美景和南方人民的淳朴生活。南方地区湿度大、河流多,曲笛在演奏上富有水乡韵味,闻其声有清雅秀美之感。

(3)梆笛和曲笛的差异

专业演奏者将E调笛以上的定调笛统称为梆笛,以下的定调笛统称为曲笛,当然,曲笛还有低音曲笛和倍低音曲笛。梆笛和曲笛的每支笛子定调皆不同,笛子愈小,调愈高;反之,愈大者则调愈低。俗语说:“笛韵七色”,这意味着,同一支笛子上可以用七种指法来演奏,即可以用七种指法来调整笛子音域和调高。

梆笛音域约为小字二组的d至小字四组的e(G调梆笛),音质较为集中,音色脆亮尖锐;按照筒音作“5”的指法中开第一、二、三孔,闭第四、五、六孔的指法为宫,梆笛有E、F、G、小A、小降B、小C共六种调的笛子。

曲笛音域约为小字一组的a至小字三组的b(D调曲笛),音质飘逸,音色饱满低沉。按照筒音作“5”的指法来区分,普通的曲笛有大A、大降B、C、D四种调的笛子。

二、南北笛曲的风格差异

由于南方、北方地域的传统音乐风格与人文审美要求的不同,使得南北地区的笛子乐曲在节奏、速度、技巧和情感表达上也产生了差异。

(1)南派笛曲的风格

南派笛曲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江南丝竹,如《欢乐歌》《行街》《三六》等,这类乐曲多为老曲牌遗留下来,经后人整理加工而成。它们以变奏的旋律发展居多,都是在《老六板》旋律的基础上扩大或加花进行衍变;从谱面上看,它是以主要的几个骨架音为支点,其他音符围绕骨架音上下翻转进行,此种笛曲旋律风格的特点多为“连音”的运用。另一类南派笛曲为昆曲改编乐曲。昆曲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以“曲牌体”为旋律,曲调流丽悠远、轻柔婉转、优雅深情。仿昆曲所创作的传统笛子独奏曲有《幽兰逢春》《姑苏行》等。这类乐曲运用泛音的技法表述点散的意境,又与古琴的音乐美感相通,因此,这类乐曲更具有文人的典雅气息。

除以上谈到的两大类南派笛曲外,许多作曲家从南方各地的一些地方戏曲和民歌中吸取养分,并加以创作。如赵松庭根据浙江婺剧改编的《三五七》,陆春龄根据湖南民歌改编的《鹧鸪飞》,张维良根据苏州弹词丽调改编的《花泣》等。这类南派的笛曲曲调幽缓清新、韵脚恰到好处,都有着各自的地方风格特色。

(2)北派笛曲的风格

北派梆笛乐曲的旋律风格较为欢快、跳跃、灵活、热烈、粗犷。其曲调的发展手法与曲笛相比较也有用即兴加花变奏的,但略显诙谐、幽默、俏皮。这种刚劲而又不失欢快的音乐风格更容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首先,北派梆笛具有代表风格的是“长安乐派”,它主要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其旋律曲调上行高亢有力,并以问句的形式提出问题,下句以流畅、抒情的旋律来作答,风格哀婉、凄凉、抒情。其次是“草原笛派”,这也是北派梆笛具有代表风格之一的流派。此类笛曲一般以蒙古长调素材作为引子,特有的三度颤音生动地展现了广阔无垠的草原地域风情。再次,是中原一带的笛子音乐,这类笛曲是以河北、河南、山西、山东一带风格为主的笛乐。中原一带的竹笛独奏曲多从地方小戏,如梆子戏、二人台等改编而来,曲调上有着浓重的中国乡土气息,旋律火爆、穿透力强。由于中原一带多数作品的旋律和演奏都是变奏加花和即兴加花的形式,故而传统北派笛子音乐的风格也形成了固定的模式:曲风粗犷、豪放,旋律跳动较大,八度音变化频繁,音乐情绪上扬为主,乐句较干脆简短。

(3)地方语调对南北笛乐风格的影响

中国南、北方地区的文化存在着差异,其语言也有着很大的不同。由于南北文化和南北人民语调、语速的不同,进一步导致了南、北音乐风格的审美情趣有各自的取向及各自的演奏风格。

生活在中国南方地区的人民性格较为温和,说话语调较为柔软、缓慢,文人气息浓厚。这样的文化背景和南方语调使得南派曲笛的风格也是富有诗意、朴素典雅、安静遥远的。南派曲笛的曲风也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柔软、绵长、古朴、典雅、乐句长、线性音形、起伏有致。

相比之下,北方人性格较为豪放粗犷。这是由于北方地区山地较多,在山山之间对话,嗓门则必须高亢有力。所以,北派笛曲旋律风格硬朗、粗犷、短促,点性音形居多。故,传统北派笛子音乐的风格也形成了固定的模式:旋律跳动较大,八度音变化频繁,音乐情绪上扬为主,乐句干脆简短,旋律发展主要依托板式变化和速度的变化来进行。

三、南北笛艺演奏技巧的差异

南北笛子音乐的最后一个大的差别体现在笛子的演奏技巧上。南派曲笛与北派梆笛在演奏技巧上有着许多的不同,当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和南、北地域人民的生活文化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在南北两派笛子乐曲的旋律特点要求下,演奏技术也有了明显的不同。因此,南、北笛子演奏技巧就被区分开来,各自有着自己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

(1)南派曲笛的演奏技巧

南派曲笛的主要演奏技巧有“颤”“叠”“赠”“打”等,同时配以气息的运用。在南派笛乐的演奏中,气息的运用是最为关键的,没有足够的气息量是很难演奏出韵味的。曲笛演奏中还有一种技巧是“泛音”,这种气若游丝的曲意对气息的要求更为精致和讲究。

(2)北派梆笛的演奏技巧

北派梆笛的主要演奏技巧有“吐”“滑”“垛”“花”等。这四大演奏技巧与南派曲笛的“颤”“叠”“赠”“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梆笛演奏技巧的关键之一是舌头的运用,梆笛演奏往往要求演奏者的舌头能够快速地运动,舌头的吐音、滑音、垛音、花舌运用较为厚重,尤其是二人台笛曲中,演奏讲究一个“浊”字,要有西北地区的“蒜味儿”。所以,舌头的力度、持久性和灵巧性在演奏中显得格外重要。

(3)南北笛子演奏技巧的比较

北派梆笛的“吐”“滑”“垛”“花”与南派曲笛的“颤”“叠”“赠”“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南派曲笛重“气”与北派梆笛重“舌”,这是直接区分传统南北笛子音乐风格的要素。正是由于演奏法的差异,南派曲笛和北派梆笛的笛子音乐之间才有了一条划分南北的“分水岭”。传统北派笛子演奏法主要是运用短促结实的吐音、诙谐幽默的滑音、强有力的垛音、学鸟叫的花舌来表现梆笛音乐的高亢、灵活和豪爽;而传统南派笛子演奏法主要是运用清淡的颤音、典雅的叠音、令人回味的赠音、细腻的打音来突出笛子音乐的优美、深沉和典雅。所以,南北笛子演奏技巧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南北笛子音乐风格的不同。

结语

综上所述,南北笛子音乐的主要差异从乐器分类来看是梆笛与曲笛在音域、音色和表现力上的不同。梆笛的笛身较短、音区高,音色高亢、富有穿透力;曲笛笛身较长、音区低,音色圆润、甜美、动听。

南北笛子音乐差异从笛曲风格的角度来分析是南派笛乐作品旋律往往呈波浪式起伏,需要以绵长深厚的气息演奏,其旋律富有歌唱性,节奏较慢,音乐略显安静、委婉抒情;北派笛乐作品旋律发展基本以变奏加花的手法为主,其旋律起伏跌宕,活泼跳动,富有戏剧性、节奏较快,音调活泼、跳动、多变。

南北笛子音乐差异从演奏技巧的角度来分析是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人们的文化习惯的不同,从而导致南、北两派笛曲音乐的风格不同。传统南派笛子音乐风格为清新秀丽、水乡特色,大有小桥流水之意;而传统北派笛子音乐风格为质朴刚健、抑扬顿挫、快板居多。传统南方笛子音乐用曲笛演奏,重视气息和手指,演奏技巧运用“颤”“叠”“赠”“打”等;传统北方笛子音乐用梆笛演奏,重视舌头,演奏技巧运用“吐”“滑”“垛”“花”等。

参考文献:

[1]袁静芳.民族器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2]赵松庭.笛艺春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3]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4]李协勤.笛子曲论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