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探究笛子“点、线”音色的技巧风格及掌控要领
毛云岗 华音网 2024-02-26

一、“点状音色”和“线状音色”的主要表现特性

笛子是一种人们非常熟悉的民族吹管乐器。因它以独特音色和各种丰富多彩的演奏技巧来表现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所以赢得了世人的青睐。笛子的音色是它音乐表现的灵魂,而“点状”、“线状”则是笛子音色中最为重要的两种类型。“点状音色”,主要以断奏为主的颗粒形状呈现,其音响效果比较洪亮、声音粗犷,音色较为集中、富有弹性,使音乐显得欢快跳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线状音色”,主要以连奏为主的连环形状呈现,其音响效果比较柔和、声音较为细腻,音色较为松弛、轻盈飘逸,能使音乐显得抒情优美、委婉柔情、情深意长。“点状音色”,相对地讲主要出现在梆笛演奏中,它表现出北方那种刚健豪放、活泼轻快的情致和热烈火红的音乐情绪;“线状音色”,相对地讲主要出现在曲笛演奏中,表现出南方那种华丽流畅、细腻轻柔的音乐情绪。所以“点状”“线状”音色犹如春兰秋菊、虹冕云岚,各有千秋,引人入胜。

二、“点状音色”所包含的演奏技巧及表现风格

概而言之,有六种演奏技巧可以体现出“点状音色”。这六种演奏技巧分别是:

1.常规吐奏:吐奏是笛子演奏中必备的、重要的基础技巧。它主要靠舌头和牙齿的碰撞产生出一种爆发性的、较为集中的“点状音色”:“单吐(T)”、“双吐(TK)”、“三吐(TTK)”、“四吐(TKTK)”。

著名北派笛子宗师冯子存先生给吐音下的定义是:“用舌尖在上颚上急速的连续弹吐加上横膈膜向上托气,使每个音都要像圆球一样干净有力,圆润浑厚。”[1]由于撞击发音的性能使得这种点状技巧的音响效果形似一个个独立的圆点,越发显得颗粒分明、富有弹性,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形容其为“大珠小珠落玉盘”。含有吐音技巧的音乐具有铿锵有力、欢快热烈的特色。例如俞逊发先生改编的梆笛独奏曲《收割》的快板部分(见例1),在梆笛清脆明亮的音色下,清晰灵巧的吐音、洒脱热烈的音乐主题,“即刻把我们带入一片广袤而热烈的收割场景之中”[2]

例1.《收割》俞逊发编曲 G调梆笛全按做re

——————

[1]冯子存《笛子吹奏的基本技术和技法》[J],《人民音乐》1962年第8期,第12页。

[2]孔笛《浅析〈收割〉的演奏特色》[J],《乐器》2005年第1期,第20页。

——————

2.叠音与打音:

叠音与打音是属于笛子手指类装饰技巧的两种。“叠音是多音的辅助音,叠音必须要高于主音,将辅助音急速地落到主音”[1](主要指被装饰的音。不是指调式主音),有音的再次出现之感。由于叠音演奏过程较短、速度极快,使音色效果呈“点状”。打音主要是手指在主音发出的音孔上富有弹性地拍打,造成一种断音的效果,所以更加具有点状音色效果。在笛子演奏中,打音与叠音往往结合在一起使用,使音乐显得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展现出一副轻歌曼舞的画面。例如:由刘庄、俞逊发、王昌元三人整理改编的曲笛独奏《梅花三弄》第二弄部分里(见例2)就用了大量的叠音与打音相结合的技巧。音乐在连音的基础上加入了以叠音与打音组成的“点状音色”,表现了梅花临风摇曳、翩翩起舞的姿态,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暗香峻骨的美好神形。

例2.《梅花三弄》刘庄、俞逊发、王昌元三人整理改编 C调曲笛全按做sol

3.弹吐:弹吐是著名笛子演奏家俞逊发先生模仿三弦和军号的发音原理发明的。弹吐不同于一般的吐音,更不同于三吐,以“蹦”音发音为主,以“小—大—小”的口腔变化过程和极短时值的音色出现,使笛子发出的音色极富弹性和滚动感,更能显现出“点状音色”的特征,其音色可以模仿军号、泉鸣、滴水之效果,最能表现遥远和空冥的音响效果,曾经有人形容其为“笛里裹云烟”。例如俞逊发作曲的《琅琊神韵》“日出林霏开”一段(见例3):在由弱到强的力度、由远及近的距离和由快及慢的速度前提下,笛子用弹吐技巧、点状音色,“形象地模仿山林间传来的第一声鸟鸣,苍翠蓊郁间,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清新亮丽和生意盎然,仿佛深透湖中荡漾的水波,更在静态的景致中,勾勒出山林中跳动的生命力”[2]。

例3.《琅琊神韵》俞逊发作曲 bB低音笛子全按做sol

4.吐倚音:吐倚音是指在同一个音上同步完成的组合技巧,它是用极快的速度来演奏前倚音,它和普通倚音所不同之处在于用舌头或气息轻吐、时间短和速度快,前倚音与主音之间的距离极近,持续时间极短,其音响效果也是呈“点状音色”。吐倚音给人造成一种宁静、诙谐、幽默的意境,最擅长表现“岩口滴水”、“滴水穿石”的情形。例如俞逊发、瞿春泉先生作曲的单乐章笛子协奏曲《汇流》中就用吐倚音这种点状音色技巧表现叮咚的“滴水成泉”片段,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例4.《汇流》俞逊发、瞿春泉曲 G调笛子全按做sol

5.指跳音:指跳音是单吐与快速颤音在同一个“时间点”上完成的,其音响效果也同样呈“点状音色”。指跳音对指颤音提出了过高的要求,颤音一定要密集、快速,要有弹性,颤音的时间和吐奏的时间一定要同步,而且越短效果越好。指跳音可以营造出一种欢快跳跃、热情奔放的气氛和欢天喜地的场面,具有强烈的律动感。例如常留住曲、俞逊发改编的笛子曲《歌儿献给解放军》小快板段落里就用了指跳音,表现出军民联欢、热闹非凡的火红场面。

例5.《歌儿献给解放军》俞逊发编曲 E调笛子全按做re



——————

[1]俞逊发、胡锡敏《中国竹笛》第84页[M],台湾:摇篮唱片有限公司出版1985年。

[2]黄裕钧《从气运生动到自然中有深意——谈俞逊发笛子艺术的音乐美学与哲学》,王亚洲编《俞逊发先生笛艺研究》[M]第25页,2003年12月,内部交流书目。

——————

6.剁音:“剁音是梆笛经常使用的一种演奏技巧,“本音以上的手指快速依次按下,吹奏出稍带下滑音效果且短而强的音就叫剁音”。[1]连续出现的剁音技巧,其音响效果也同样呈“点状音色”,剁音的主要特点是时值短、速度快、力度强,常常表现风趣、幽默、诙谐、跳跃的音乐情景。剁音可以模仿鸟鸣、锣鼓和人欢马叫的声音效果。例如冯子存编曲的笛子曲《五梆子》第二段中就大量地运用了剁音这种点状音色技巧,表现出华北人民在欢度佳节时热烈欢快、喜气洋洋的热闹场面。

例6.《五梆子》冯子存编曲 G调笛子全按做re

三、“线状音色”所包含的演奏技巧及表现风格

有八种演奏技巧可以体现出“线状音色”。这八种演奏技巧分别是:

1.长音控制:

长音控制是笛子演奏中的最基础、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技巧。无论是梆笛或者是曲笛,无论是南派或者是北派,几乎所有笛子曲目都要用到它。由于使用长时值音的持续,音乐显得比较绵长、平坦、舒展和连贯,所以长音控制技巧的音色呈“线状音色”。例如江先渭先生创作的曲笛独奏曲《姑苏行》的引子部分(见例7),此处的音色完全是以长音保持式的线状音色贯穿始终,音乐宁静而深远、优雅而纯净,仿佛一幅小桥流水、楼阁亭台、晨雾依稀、委婉秀丽的江南水乡图画。

例7.《姑苏行》江先渭作曲 C调曲笛全按做do

2.连奏技巧:连奏技巧也是笛子演奏中必备的、重要的基础技巧。由于它使用了连续不断的气息和减少了吐奏的数量,使音乐显得连贯紧凑、绵延不断,圆润柔和如行云流水般。所以其音响效果也同样呈“线状音色”。宁保生先生创作的笛子名曲《春到湘江》中结尾乐段的最后一句里使用了连续8个连音技巧、64个音符的快速爬行,一气呵成,使整个音乐达到全曲最高潮。

例8.《春到湘江》片断:宁保生曲 E调笛子全按作“re”:

3.滑音技巧:在笛子演奏中,从一个音向上或者向下慢慢滑到另外一个音,最终使两音紧紧地粘连在一起,从而造成一种光滑无比、圆润华丽、婉转如歌的音乐效果,这就是笛子的滑音技巧。其音响效果也同样属于“线状音色”。在笛子演奏中使用了滑音技巧,使旋律更富于歌唱性,表情更为细腻,甚至可以产生模拟效果,如人声、动物鸣叫等。例如刘森先生作曲的笛子独奏《牧笛》的慢板部分(见例9)就主要运用了滑音技巧,笛子线状音色长时间出现,使旋律显得深情委婉、沁人心脾,充分表现了我国蒙古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过上幸福生活的喜悦心情和他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例9.《牧笛》刘森作曲 E调笛子全按作re

——————

[1]冯子存传授、曲俊耀编著《冯子存笛子艺术》第22页[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年10月。

——————

4.长颤音技巧:长颤音技巧也是笛子“线状音色”的一种重要演奏技巧。长颤音技巧是手指由主音开始,用上方相邻音的手指快速、均匀地交替颤动、常时值保持而形成的一种波浪式的线条,可以表现出一种奋发向上、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景象。长颤音技巧一般用于乐曲的引子、华彩乐段和高潮中,起到了加强效果和烘托气氛的作用。

例如浙江民歌《采茶舞曲》引子部分用了笛子的长颤音技巧,在弹拨乐轻柔震音的背景下,笛子用“线状音色”奏出了一个长颤音“sol”,由虚到实、由弱到强、由远及近,犹如一位漂亮的采茶女子手里拎着提篮疾步而至。不由得使人联想到“采茶采得心花放、采的茶来满山香”的欢欣喜悦场面。

例10.《采茶舞曲》引子周大风编曲 D调笛子全按作re

5.揉音技巧:笛子揉音技巧是根据拉弦乐器和古筝的揉音技巧移植而来的,由于它的音色相对柔和、音的持续时间相对悠长,所以它仍然属于笛子的“线状音色”。运用了揉音技巧可以更好地抒发乐曲的情感,既可以表现激昂高亢的情绪,也可以表达苍凉悲怆的情感,尤其模拟戏曲唱腔中的人声更为擅长。在众多笛子名曲中都要使用揉音技巧:70年代著名笛子演奏家俞逊发先生就运用独创的揉音技巧吹奏京剧名角余书岩先生的唱腔《珠帘寨》,犹如真人在唱,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堪称一绝;马迪先生创作并演奏的《秦川抒怀》,此曲取材于陕西民间戏曲秦腔牌子曲牌,借用了当地皮影戏中的“碗碗腔”,以笛子模拟板胡的压揉技法,使笛子吹奏出类似人声演唱“碗碗腔”的声音效果,此曲委婉、奔放,感人至深,具有浓郁的西北乡土情韵。最值得一提的是俞逊发先生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创作的低音笛子曲《赤日》,在第一段里,低音笛子以“线状音色”运用揉音技巧模拟古琴的弹奏方法,轻柔徐缓地奏出“云蒸霞蔚”乐段,(见例10)表现出大自然的空旷与神秘,“营造了宇宙、地球、人类的‘天、地、人’合一的境界,把中国的人文与天文的宇宙观合璧呈现”。[1]

例11.《赤日》俞逊发作曲 bB调低音笛子全按作sol

6.指震音:指震音技巧也是笛子常用的技巧,它是用若干个手指在音孔周边(一般是音孔一半的位置)作均匀迅速的上下扇动,从而发出一种微妙而柔弱的波音。它以悠远、空旷、虚幻、飘逸赢得观众的青睐。因为它的悠长和轻柔,其音色也被归到笛子的“线状音色”里。

例如南派笛子宗师陆春龄创编的笛子独奏《小放牛》(见例11)中的连接乐段部分运用了指震音技巧,使乐曲更富有田园风味,力度的对比和延长音的弱奏,动中有静、以景衬情,音乐更为广阔舒展。

例12.《小放牛》陆春龄创编 D调笛子全按作sol

7.历音:笛子的历音技巧是从本音前面的某一个音(起音)开始,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沿着音阶的顺序向本音用最短的时间急速、清晰、连续地爬行,造成一种连贯、热烈、粗犷、雄伟的气氛。因为它的连贯性和持续性特点,其音色也被归到笛子的“线状音色”里。历音技巧的运用能使乐曲增加欢快热烈、粗犷有力的气氛。例如俞逊发、瞿春泉先生作曲的单乐章笛子协奏曲《汇流》,乐曲一开始(见例12),演奏者就凭着对竹笛的掌控能力,在C调曲笛上,以罕见的超高音“do”的连续颤音,自由流畅地快速下行到最低音的颤音“sol”,配合气息的强弱起伏,“形象地描绘出瀑布飞泻的壮阔景致,疾行如风的手指,让一连串的连音如同连续的颤音,仿佛激流滚滚溅起的水花,唢呐带出雄壮的主题,勾勒出大地的雄浑气势”。[2]听此声响使人有如观瀑布九天下泻、气壮山河的壮观场面。

——————

[1]俞逊发、许国平、周大成编著《笛子考级训练问答》第102页[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5月。

[2]冯子存传授、曲俊耀编著《冯子存笛子艺术》第22页[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年10月。

——————

例13.《汇流》俞逊发、瞿春泉曲 全按做sol

8.循环换气:笛子的循环换气技巧始于1954年,由我国南派笛子宗师赵松庭先生根据唢呐的鼓腮换气技巧研制而成,是笛子特有的一种具有较高难度的演奏技巧。在吹奏过程中,运用口腔中储存的余气通过口腔挤压,使鼻迅速吸气,通过口腔、鼻腔、口风的三方配合使笛子长时间连续不断、不留痕迹地吹奏。“循环换气在音乐表现与舞台效果等方面都是极具特色的传统民族风格的演奏技巧”。[1]由于循环换气持续时间久、声音相对轻柔,所以它的音色也具有“线状音色”之特征。在一首曲子的华彩部分、高潮部分、引子部分、连接部分里运用了循环换气技巧使音乐越发显得华丽、流畅、连贯和悠长,更能够淋漓尽致地发挥演奏者的高超技巧。例如:赵松庭先生根据浙江金华婺剧音乐创作的笛子曲《三五七》中就大量地使用了循环换气技巧,乐曲引子一开始,粗狂豪迈的笛子声音过后,音色马上变成轻柔舒展的“线状音色”,循环换气技巧的出现更使音乐华丽多姿、充满无限生机。

四、对“点状音色”与“线状音色”的掌握及其运用

一位优秀的笛子演奏家首先要具备娴熟的演奏技巧和良好的音色,当然具备这种娴熟的演奏技巧和良好的音色之条件就是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所以无论是演奏什么样的曲子,都要把优美动听的笛子音色置于首位,认清“点状”与“线状”音色,并同各类演奏技巧结合起来,完整准确、精妙无误地演奏好笛子音乐作品。对“点状音色”与“线状音色”的掌握,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彻底认清(尤其是从听觉上)和理解笛子的“点状音色”与“线状音色”,树立起良好音色的意念;

2.扎实认真地练好笛子的各项基本功,诸如气息、口型、手指、舌头等;

3.掌握好正确而科学的笛子演奏方法和技能;

4.熟练的掌握笛子各类演奏技巧;

5.多练、多听、多看、多辨别、多思考、多请教、多交流。对“点状音色”与“线状音色”的运用,笔者有如下看法:

凡事都要讲究对比:美术师讲究色调的对比、设计师讲究造型的对比、摄影师讲究光度和焦距的对比、文学家讲究语言的对比……,欧阳修的《画眉鸟》是一首咏物诗,哲理意味很浓,诗中也有对比手法:“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音乐艺术更是一门对比艺术;节奏与节拍的对比、音高的对比、旋律的对比、力度的对比、速度的对比、音质音色的对比、音程的对比、和声色彩的对比、调式调性的对比……笛子中的点状音色与线状音色交错使用也是音乐对比艺术的具体体现,在一首笛子音乐作品里不可能只出现单一的笛子音色,而是以连连断断、长长短短、虚虚实实、明明暗暗多种形式来演奏和表现音乐作品。点状音色与线状音色是笛子演奏中必不可少的两种形式,我们要提倡的是“兼容性”,反对“单一性”,通过点状音色与线状音色交错使用才能使笛子音乐的表现力更为丰富。尽管中国传统的笛子分南北两个流派,北派的粗犷豪放、南方的委婉秀丽,但是每个流派的作品和艺术家的演奏也都采用两种音色交错运用的方法,只是他们会以一种音色为主,另外一种音色为辅、作为其对比来表现音乐。从《小放牛》的转调一段音乐中足以证明(见例13):笛子在交替使用欢快明亮的吐奏(点状音色)及柔和圆润的连音(连状音色),形成浓烈的音乐色彩对比与情绪的对比,使气氛更加活泼欢愉、清晰明朗。

例14.《小放牛》陆春龄创编 D调笛子全按作re

五、总结

本文对笛子“点状音色”与“线状音色”在各类技巧、各个流派和各种风格的独奏曲中的运用和音乐表现进行了探索性的阐述,试图说明在扎实牢固地打好笛子基本功的前提下,掌握好各种演奏技巧和把握好笛子的各种音色,是吹好笛子的重要保证。上述粗浅见解,只是笔者在演奏实践中获得的一孔之见,可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写出来同大家交流,希望能得到同行专家的批评、指教。

——————

[1]程玉彪《谈竹笛循环换气及其训练》[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第14页。

——————

参考文献

[1]康涛.笛子独奏曲精选[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2]俞逊发、许国屏、周大成.中国笛子考级曲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3]林谷珍.玉笛飞声——俞逊发笛艺四十五年演奏曲谱索编[M].台湾:台湾琴园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0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