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冒顿·潮尔在津门——访乐器制作师刘震
孟建军 华音网 2024-03-27

刘震的办公室俨然就是一个小型的乐器博物馆,新疆的冬不拉、都塔尔,西藏的扎木年,云南的芒锣、芦笙,印度的西塔琴,内蒙古的马头琴,广西的独弦琴以及各种民族弓弦乐器、吹管乐器一应俱全。我的目光最后落到一排似笛似箫却又非笛非箫的乐器上。刘震告诉我:这些吹管乐器是蒙古族的古老乐器——冒顿·潮尔,是我做的。

我知道刘震热衷于制作国内稀缺的乐器,如独弦琴、风笛、低音葫芦丝等,何时他又对冒顿·潮尔产生了兴趣?

观歌王大赛被胡笳吸引

大约十年前,看中央电视台转播西部歌王大奖赛,中年组一个选手叫宝力道,他唱了几种呼麦后,在才艺展示环节,又演奏了一个叫冒顿·潮尔的乐器。“他演奏的乐器是竖吹,三孔,吹口夹在门牙之间,有两种声音同时出现,这使我对这件乐器产生了兴趣。”后来刘震才知道,冒顿·潮尔其实就是胡笳。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范子烨先生在他的一篇论文中这样解释胡笳:“胡笳,蒙语称‘冒顿·潮尔’,‘冒顿’蒙语意为‘树木’,即以木管为震动体来获得音响共鸣之意,竖吹,三孔,类似箫。奏时先以人声哼鸣发出长低音持续音,然后再利用按孔发出高声部的管奏旋律。特点是人声与器乐结合,有一人发出高低双声部的‘二重结构’音响,音色圆润而动人。”

刘震说,我见过很多乐器,从来没有见过简单的一根管,能够同时发出两种声音的。

之后刘震找了一根管,根据记忆也制作了一个“冒顿·潮尔”,试着放在门牙间吹起来,不响。试吹了许多次,只听口中发出吡吡的声音,管子没有半点动静。刘震一灰心,就把这事放下了。

追寻胡笳的历史渊源

五年前,刘震买了一本《追寻胡笳的踪迹》,他说,今天我们对胡笳的了解,是缘于内蒙古太卜寺旗的莫尔吉胡先生,他的这本书,让人们对胡笳有了了解。“汉族人叫胡笳,这个‘胡’字就有来历。”刘震说,胡笳真正的来源是1749年,乾隆皇帝御制五体清文鉴中就有提及。

因为喜欢这件乐器,才促使刘震对这件乐器的历史渊源进行探究。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刘震发现,历经那么多朝代更迭,胡笳的形态、样式、音色一点没变。

当代人们都听过古曲《胡笳十八拍》,从曲名中知道了胡笳这个名字,但似乎都没有见过胡笳是什么样的一种乐器。史记里,把胡笳的“笳”写做“葭”,葭与笳同。刘震认为,“冒顿·潮尔”其实就是胡笳最原始的一种形态。经过查阅资料,知道胡笳是一种古代管乐器,开始卷芦叶吹之以作乐,后来以木为管,饰以桦皮,为三孔,两端加角,从汉代起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

刘震说,蒙古国和新疆阿勒泰山脉比邻的内蒙古西部的科布多,是呼麦和胡笳的发源地。冒顿·潮尔是潮尔单另的一种现象。“这个观点也是范子烨老师提出来的,很震惊,但没有人反驳。”刘震说,我复制乐器是一方面,同时要找这些乐器在中国角落里残存的现象。

胡笳究竟是什么

刘震认为,胡笳一词是一个宏观的乐器名字,泛指管身、管哨、管簧均由芦竹(旱地粗壮的芦苇)质地的游牧民族吹管乐器,即胡人吹葭=笳,包括丝绸之路上的唢呐、筚巢,都是胡笳的一种。“因为是游牧民族特有的管乐器,且各民族语言、文化、意识形态不同,所以这种乐器的地域性、民族特性较强。”

乾隆的御制五体清文鉴中用藏文、满文、维吾尔文、蒙文、汉文都提到的一种乐器,在蒙文中称之为“冒顿·潮尔”,但用汉文称呼这件乐器时,用的就是“胡笳”二字。

“我想写一个东西,就是乾隆对胡笳的兴趣。”刘震说,乾隆作为一个皇帝,他本来喜欢宴乐,如果他对胡笳不感兴趣,就不会在御制五体清文鉴中提及这件乐器。他肯定很仔细地、近距离地观察过冒顿·潮尔,因而在御制五体清文鉴中才详细记录下冒顿·潮尔的不同民族的称谓。

制作出十个调的冒顿·潮尔

刘震看过一些资料,提到冒顿·潮尔不止有一两种调式。一些记载中称冒顿·潮尔的尺寸或因人而异,根据演奏者的臂长或用手指丈量进行制作。

现在刘震制作的冒顿·潮尔从F调到D调,其中有半音,总共有十个调。他制作的冒顿·潮尔,使用材质不仅有松木的、枫木的、竹子的,也有大芦苇的和乌木的,乌木的上面镶嵌了仿象牙的吹口。刘震说:一些人在呼麦网上认为蒙古族的冒顿·潮尔就是用木头制作的,而不应用其他材料取代。而国内专家则表示,制作冒顿·潮尔的材料可以因地制宜,不是仅限于用木头制作才叫冒顿·潮尔。“过去在草原或高寒带的牧民因为生活环境中没有竹子而不得不采用木材制作冒顿·潮尔,如果有空心竹子,相信他们也会选用其作为制作冒顿·潮尔的材料。”

刘震还告诉我,现在,有人开始用塑料管、金属管或树脂管制作冒顿·潮尔了。刘震听了用这些材质制作冒顿·潮尔后,觉得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所有八度音都不准。“这件乐器是开口乐器,完全用舌头控制风门,舌头的肌肉群比下嘴唇的肌肉群小得多,所以力量小。空气压力往下走的时候,越来越弱,因此八度音不容易准。”刘震建议还是用木质材料制作这件乐器,有利于音准的控制。

许多国家和民族中都有类似的乐器

唐代诗人岑参的古诗作品《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多次提到胡笳: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成儿。

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

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

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

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

冒顿·潮尔只是内蒙古蒙语词汇译音意为“木头双声”,哈萨克族同样也演奏这种乐器。哈语称“斯布孜格”,意为吹笛,只是调性和音的排列有所区别,但发声方法原理完全一致。新疆阿勒泰禾木乡的图瓦人称之为“楚吾尔”或“苏尔”,实为蒙语“潮尔”发音的地方口音,竖吹乐器叫“库拉依”,是一种草本植物的名字,演奏时持琴姿势和吹奏技法与之惊人相似,同样喉转引声,管身5孔演奏时音域拓宽了很多。刘震电脑里有很多视频,他打开让我看,其中有土耳其南部高山地区的牧民放牧,也吹这种乐器,和蒙古、内蒙古等地的演奏方法是一样的。吹一会儿,演奏者的喉音就开始发声,带动了乐器发声。鞑靼斯坦的一个视频里,一个人从草地里折苇制作类似胡笳的乐器,并用来演奏,演奏方法与我们见过的蒙古族演奏方法相同。刘震经过仔细观察和实际操作后发现,不同地域所使用乐器的发声原理虽然相同但实际操作上还是存在一定区别的。

“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博物馆里,陈列着很多用草杆、木头、树皮制作的类似冒顿·潮尔、各个国家的材质不同的乐器。”刘震说,现在蒙古、哈萨克斯坦、土耳其、阿富汗、阿塞拜疆、巴什及利亚斯坦、鞑靼斯坦等地均有与冒顿·潮尔同样的喉转引声的演奏方法的乐器。

通过看不同国家与冒顿·潮尔相似的演奏视频,我们发现,这件乐器隶属于世界性的乐器范畴。这种现象值得学者认真研究。

大胆尝试制作胡笳

范子烨老师在《对繁钦<与魏文帝笺>的音乐学阐释——潮尔与胡笳:中古时代的喉音艺术》一书中提到:其实无论哪种形制的胡笳,只要是胡笳,其发音原理都是相同的;加簧的管乐器,可能是筚巢,也可能是其他乐器,但绝对不是胡笳,因为它的发音之原理与喉音震动无关,胡笳是中空,上下开口,且无簧的管乐器,必须依靠喉音震动才能发声,必须依靠按孔的调节才能产生五音旋律。

刘震说:我是乐器制作者,我只从乐器制作上着眼。这件乐器一定要震动,而且这种震动要有咬合性。

刘震觉得,目前做得好且标准的,是巴什及利亚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在一个视频里,我们看到两位吹胡笳的人在与交响乐团合作。这说明,他们国家制作的胡笳的音准程度极高。

刘震认为乐器是用来演奏的工具。“当人们需要这件乐器的时候,需要旋律中有这些音的时候,就会去发掘它。哈萨克是四孔的,巴什及利亚斯坦是五孔的。能够正常演奏两个半八度,有音准和音阶,独奏足够用。蒙古国是三孔的,三个孔演奏八个音也很顺畅,但仍不如四孔和五孔的乐器。”

刘震为了把胡笳与外国的胡笳区别开来,称之为潮尔胡笳,他说潮尔胡笳的演奏方法是非常科学的,它非常好地利用了“阳燧原理”。

“胡笳在我国的制作中,不能仅仅停留在憧憬化、理想化的层面,必须要现实化。”本着这种念头,刘震大胆尝试,开了汉族制琴师制作冒顿·潮尔的先河。

去年,呼和浩特的冒顿·潮尔演奏家宝力道来到了刘震的工作室。看到了他制作的十个调的冒顿·潮尔后,很吃惊,也很兴奋。对于冒顿·潮尔的演奏者来说,没有比找到称心如意的乐器更令他们高兴的事情了。

刘震尝试用传统的和现代的方法制作冒顿·潮尔,也尝试用其他材料制作。他说,冒顿·潮尔是一件极为小众的乐器,当今,民族吹管乐器中只有传统的笛、箫、俞,如果让古老的冒顿·潮尔也加入到吹管乐器中,又多了一件特色吹管乐器,未尝不是一件乐事。“平时我们听到的乐器的音色太华丽,聆听一下胡笳锯齿化的音色,对于喜欢音乐的耳朵来说,听起来别有一番风味。听到这些音色和简单的旋律,人们仿佛置身于天苍苍野茫茫的草原,原始的气息扑面而来。”

我曾多次接触过刘震,发现近年来他在不断进步。他已经不满足于模仿制作一些乐器,而是从制作的层面上升到文化的层面。比如为了制作冒顿·潮尔,他就翻阅了很多史料,并与很多专家打交道,了解这件古老乐器背后的历史。开阔的视野,使得他的起点很高,因而为这件乐器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