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参差不齐——浅谈中和韶乐的竹类乐器
刘祎 华音网 2024-05-24

摘要

小小一支竹管,横吹为笛,竖吹为箫,排列组合起来便是排箫。中国的笛箫历史十分悠久,几乎与中华文明史同步产生,并随之不断发展。中国的笛箫,不仅拥有高雅质朴的外表,更兼具优美独特的音色,它代表了东方人的气质。古人曾用“笛清箫和”和“穿云裂石”来描述笛箫,区区八个汉字便让我们知晓笛声清脆嘹亮,箫音高雅柔和。笛箫在诸多八音乐器中,属于至俗又至雅的乐器,因为它们不仅可以互诉衷肠、激荡人心,还能够代表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风范。那么,笛箫韵味之美究竟是怎样的?让我们来细细探究。

关键词

天坛;祭祀;中和韶乐;排箫;礼乐

1引言

“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这是《楚辞·九歌》湘君篇中的诗句。这首创作在两千年前的诗歌,不仅以湘夫人的口气表达了她对湘君的思慕,在等待与湘君相见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地吹起了“参差”,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望穿秋水的佳人图。同时,还让我们认识了“参差”这件乐器。

诗句中的“参差”就是八音乐器之一的排箫。

“参差”一词,最早出自《诗经·关雎》中的“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大意是说高矮不齐的荇菜,采荇人从左到右地采捞它。这里的“高矮不齐”就是参差最早的意思。

后来,由于组成排箫的竹管长度不一、长短不齐,人们就用参差来称呼排箫了。

论文中主要介绍八音乐器中的竹类乐器:笛、篪、箫、排箫。它们都是由竹子制作而成,长短粗细各不相同,音调高低各具特色,把它们摆放在一起,长长短短参差不齐。

2管中乾坤

古人在竹管上钻孔,作为吹奏乐器,横吹的称之为笛、篪,竖吹的则称为箫。而将粗细均匀、长短不一的竹管按照一定顺序组合在一起,形成的乐器就叫做排箫。由于选材的一致性,都以竹子为主要材料,因此它们在八音中属于竹类乐器。

2.1笛奏龙吟水——笛

新石器时期,河姆渡地区生活的远古先民们,就喜欢在篝火旁,伴随着骨哨声边进食边唱歌跳舞。所谓骨哨,就是打磨、钻孔后的禽类肢骨中端。吹响骨哨既可以在狩猎时传递信号,也可以用来诱捕禽兽。而这骨哨,就是笛的雏形。

时间来到四千多年前的黄帝时期,在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的竹子,原始先民开始选用竹替代兽骨来制作笛子,这是笛子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首先竹比骨振动性好,发音清脆,其次竹子更加便于加工。

晋代的笛子已经有了长短和音调上的变化。

笛的古字是“篴”,秦汉以来是横吹和竖吹单管乐器的通称。

唐代竹笛出现膜孔之后,才逐渐有了现在竹笛的雏形。

元朝以后的笛在外形上就和现在的笛类似了,并按伴奏剧种的不同分为两类:一种是梆笛,另一种是曲笛。

梆笛流行于北方,是伴奏北方梆子戏等所使用的笛子,演奏的乐曲大多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梆笛的管身与曲笛相比较而言,更细更短,音高较高,音色明亮有力,是善于演奏高音的笛子。

曲笛多分布在中国南方,是伴奏南方昆曲等戏剧所使用的笛子。曲笛的笛身又粗又长,音高比较低,音色柔和醇厚,善于演奏悠扬、坚实的乐曲。

大部分的笛子是竹制的,但也有石笛、玉笛,甚至有红木做成的笛子。不过,制作笛子的最好原料仍是竹子,因为竹笛的声音效果较好,制作成本也较低。

2.2礼陈牲币,乐备篪簧——篪

对于“篪”的记述,最早在《周礼》中就有记载。1978年,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两件春秋战国时期的篪。通身髹黑漆,篪身上绘有红、黄两色的菱纹绳纹、三角雷纹和菱纹。虽然距今已两千余年,但仍能看出这些篪的制作工艺相当精良。

战国时,篪作为大型宫廷乐队中的一员,常常与编钟、编磬、建鼓等乐器在祭神或宴飨时使用。

汉代由于竹笛在宫廷乐队及民间的大量使用,部分取代了篪的地位,但篪仍是宫廷乐队中的主要乐器。

隋唐时期,篪是清乐乐队的一员,而在宋代,篪的使用功能逐渐集中在宫廷雅乐之中,民间少有使用。

明清时期的很多文献记述了篪的作用和地位,乾隆二十四年还曾专门请法国人库朗绘制了《皇朝礼器图式》,其中就有篪,并详细标明了吹奏方法。

清末民初,随着宫廷雅乐的日渐衰落和战乱等因素,篪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中,几近失传。

据清代所传实物来看,篪的形制为“一孔上出”,即吹孔与按指孔不在同一个平面上,两手手背向前,六指按孔吹。

箎的发音原理和横吹的竹笛一样,与笛不同的是它没有膜孔,更没有笛膜,竹管的一端也是封闭的,有的是竹节自然封底,有的采用物体填封。

2.3箫鸣凤下空——箫

箫的历史悠久,它与笛的起源相同,都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在新石器时代开始以竹制作。《吕氏春秋》中“黄帝命伶伦伐昆仑之竹为管”的记载,充分说明了使用竹子制作乐器的方法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了。

在汉代以前的文献中所提到的箫,实际上是指由许多竹管编排在一起的排箫,而我们今天所说的箫,在当时则被称为笛。

箫的管体比曲笛长和细,吹口开在上端边缘。在箫的中部正面,通常设有六或八个指孔,没有膜孔。吹奏的时候用双手手指按孔,可以演奏出不同的音高。在竹管下端的背面有两个圆孔,是箫的出音孔,可以用来调音。在出音孔的下端还有两个圆孔,这是助音孔,可以增大音量也可以用来悬挂流苏等装饰。

箫的音量不大、表现技法也相对简单,演奏技巧基本与笛子相同,也可以演奏打音、滑音等,但是由于箫的灵敏度不如笛子,因此并不适合演奏花舌等极富技巧性的音,而是更适合演奏悠远、抒情、恬静的乐曲。

在演奏箫的过程中,需要将两只胳膊均放在身体前侧,两只手一上一下拿住箫进行吹奏。这样一来,音量要比横吹小很多。在演绎乐曲的过程中,演奏者对于气息的运用同样重要,情绪牵动呼吸,呼吸会影响箫的音色。因此,箫更适合寄托宁静悠远的遐思,表现细腻丰富的情感[1]。

2.4曲调虽高调不伤——排箫

据史料记载,排箫“上端平齐可吹,下端两旁长而中央短,参差不齐,故亦名曰参差。”排箫曾被称为“箫”。唐宋以后,人们为了把它与一根竹管做成的“洞箫”加以区别,才把它改称为“排箫”。

尧、舜、禹时代的《箫韶》,原本是一种狩猎后欢庆胜利的乐舞,后来被人们用来歌颂舜的功德。人们在排箫声中,狂歌劲舞,引来了凤凰从天而降,使乐舞达到了高潮。同一时期的《夏籥》则是一部以远古先民歌颂大禹治水为主要内容的古代乐舞,其中的“籥”就是排箫。由此可见,从《箫韶》到《夏籥》,排箫曾经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据过很重要的地位。

排箫既然是八音中的竹类乐器,那么存世最早的竹排箫是在哪里发现的呢?它们来自战国曾侯乙墓,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曾侯乙墓出土的这两件排箫,都具有十三支管,按照竹管长度的不同依次排列,再用三道细竹管进行固定。竹管通体髹黑漆,绘有红色三角回纹。

排箫有两种不同的形制,一种是将竹管按照由长到短的顺序,排列组合而成,就像上文提到的曾侯乙排箫;另一种则是把最短的竹管放在中间,两旁的竹管依次渐长,就是八音中排箫的形制。这后一种排箫,由于竹管的排列形状犹如凤凰张开的尾翼,因此又有“凤尾箫”这样一个美丽的名字。

3韶乐之众

中和韶乐最重要的特点是“八音”具备,八音就是使用“金、石、丝、竹、土、木、匏、革”八种材料制成的乐器演奏的音乐。金类乐器有编钟、镈钟;石类乐器有编磬、特磬;丝类乐器有琴、瑟;竹类乐器有笛、篪、箫、排箫;土类乐器有埙;木类乐器有柷、敔;匏类乐器有笙;革类乐器有建鼓、搏拊[2]。

论文主要介绍的是中和韶乐中那些皇家御用之“竹”。

3.1地位与使用方法

在中和韶乐乐队中,有一个庞大的队伍,那便是竹类乐器家族。在乐队中,一共设有十支笛、六支篪、十支箫以及两支排箫,共计二十八件。种类上的多种多样以及数量上的首屈一指,使得竹类乐器在中和韶乐乐队中相比其他几类乐器占有绝对优势。

这些乐器在中和韶乐中起到合乐的作用,具体演奏方法是敲击一下编钟,笛、篪、箫、排箫与乐队同时演奏同一个音符。

3.2种类

在祭祀时,所使用到的笛、篪、箫有两种规制。按照阴阳之说,奇数为阳,偶数为阴,所以一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十一月是阳月,二月、四月、六月、八月、十月和十二月属于阴月。

因此,在奇数月要使用阳律的姑洗笛、姑洗篪、姑洗箫,偶数月则要使用阴吕的仲吕笛、仲吕篪、仲吕箫。

3.3形制与纹饰

3.3.1朱漆描金龙首尾笛

朱漆描金龙首尾笛,笛身通体为朱漆,绘金莲花纹,两端加木质龙头、龙尾,所以又称为龙笛。笛子左边第一个孔为吹口,第二个孔上覆盖笛膜,右边六个孔全部向上,侧面相对有两个出音孔,垂五彩流苏,末尾两个孔向上。

清代朱漆描金龙首尾笛的规制有两种,一种是在阳月使用的姑洗笛,直径四分三厘五毫,通长一尺二寸五分一厘七毫。另外一种是在阴月使用的仲吕笛,直径四分一厘六毫,通长一尺一寸九分七厘二毫。

3.3.2朱漆描金篪

朱漆描金篪,与笛同为横吹乐器,通体为朱漆,绘金云龙纹,吹口四周绘有火焰宝珠,出音孔垂五彩流苏。

清代朱漆描金篪的规制有两种,一种是在阳月使用的姑洗篪,直径八分七厘,通长九寸九分五厘九毫。另外一种是在阴月使用的仲吕篪,直径八分三厘二毫,通长九寸五分二厘五毫。

3.3.3朱漆描金箫

朱漆描金箫,通体为朱漆,绘金云龙纹,出音孔坠有五彩流苏。

清代朱漆描金箫的规制有两种,一种是在阳月使用的姑洗箫,直径四分三厘五毫,通长一尺五寸八分四厘二毫。另外一种是在阴月使用的仲吕笛,直径四分一厘六毫,通长一尺五寸一分五厘二毫[3]。

3.3.4朱漆描金云龙纹排箫

朱漆描金云龙纹排箫,通体为朱漆,绘有云龙戏珠纹饰,描金的“乾隆年制”四个字位于排箫正中,在排箫中部最短的竹管下方垂五彩流苏。

排箫的出音管共有十六根,直径一致,但管长却各不相同。排列规律是两根靠外侧的竹管相对较长,其余几根的长度依次向中间递减。从中间划分为左右各八根,左边是阳律,右边是阴吕。自左而右分别用金色书写倍夷则、倍无射、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这八根都属于阳律。自右而左同样用金色书写倍南吕、倍应钟、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它们都属于阴吕。

4礼乐之道

“笛,涤也。所以涤邪秽,纳之雅正也。”《风俗通》中的这句记载告诉我们:笛又称涤,可以荡涤心灵,褪去邪气,因此人们将笛视为正邪气、扬正声的雅正之音。演奏笛不仅是一种娱乐手段,它也是为礼宣教的辅助工具,被古人寄予了治国安邦的神圣愿望[4]。

排箫的声音旷远深沉,清灵飘逸而又中庸和谐,其阳六律与阴六吕的和鸣传达出一种自然和谐的精神。春秋时期的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看以排箫为主奏乐器的《箫韶》后,赞扬它是空前绝后的作品,认为《箫韶》这部乐舞完善到了极点,像天一样包罗万象,像地一样无所不有。孔子在齐国看到《韶》乐也是久久不能平静,陶醉得“三月不知肉味”,并且给予了“尽善尽美”的高度评价。音乐能够达到如此令人如痴如醉的地步,不得不让人感叹其魅力之大了。

5结语

笛、篪、箫和排箫,它们都拥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它们的制作材料多种多样,形制也千差万别。唯一不变的,就是其所具有的气韵。它们以曲折、迂回的方式将“气外之气,声外之声”的艺术境界体现出来,映射出我国传统文化的深邃意境。

参考文献

[1]张维良.竹笛艺术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2]王利器.吕氏春秋注疏·仲夏纪·古乐(第一册)[M].成都:巴蜀书社,1986.

[3]陈犀.古乐器排箫的改革与研制[J].乐器,1983(1):11-12.

[4]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中国古代音乐史料辑要(第一辑)[M].北京:中华书局,1962.

【作者简介】刘祎(1983-),女,中国北京人,本科,馆员,从事历史、音乐、祭祀、文化传播、国家级非遗中和韶乐研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