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20世纪80年代以来竹笛演奏地域风格研究述评
张弛 华音网 2024-06-06

摘要 20世纪50年代初,竹笛以独奏的形式登上舞台至今,七十多年间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域性笛乐文化,并逐渐成为竹笛演奏教学和理论研究的重要论域。文章以文献研究为基础,对竹笛演奏地域风格的理论成果予以梳理和总结,提出当前研究存在缺乏学术史梳理、问题意识不足、概念指向不明等现象。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在学术史梳理、地域文化与竹笛演奏技术技巧关系挖掘、竹笛演奏地域风格对中国乐器表演理论体系支撑等方面开展新的探索。

关键词 竹笛演奏;地域风格;流派;戏曲音乐;乐种

引言

新中国成立后,竹笛艺术获得了快速发展。近些年来,竹笛演奏地域风格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演奏者的关注,但总体呈现出宏观研究较少、成果分布不够集中等特点。通过相关文献检索①,获得竹笛演奏地域风格研究论文共138篇。其中,20世纪80年代以前论文数量为0篇;80年代至2000年论文数量为5篇;2001年以后至今论文数量为133篇,其中学位论文50篇。自20世纪80年代起,学术界对竹笛演奏地域风格相关问题的专门性思考和研讨开始出现。进入21世纪,随着竹笛专业人才培养格局的变化,竹笛演奏地域风格研究相关内容为选题的学位论文持续涌现,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有力推动。以下将20世纪80年代以来竹笛演奏地域风格的研究成果分为综合研究、具体研究等三方面进行分别综述。

一、竹笛演奏地域风格的综合研究

竹笛演奏地域风格的综合研究中,学者多以宏观视角对竹笛演奏南北风格或是地域风格流派予以关注。据笔者统计,截至2024年1月,竹笛演奏地域风格的综合研究文章共计62篇。主要集中在竹笛演奏南北风格的研究、比较性视角的研究、地域风格流派综合分析三个方面。

(一)竹笛演奏南北风格的研究成果

中国南北方地理环境、生活习俗、农作方式、民俗文化及音乐审美等方面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了南北方竹笛艺术的音乐风格。有关竹笛南北风格及其演奏流派的研究,关注较早,成果较多,所见文论31篇。1986年,孙永志《南北方笛曲风格的演奏特点》堪称是最早讨论竹笛演奏南北风格的文章。该文指出,南北方笛曲在演奏风格上各具特征,南方笛曲情感细腻、委婉,旋律流畅富有韵味;北方笛曲发音高亢、粗犷、嘹亮,情绪热烈。作者从演奏时笛子的选择、演奏技巧及其应用、气息与唇部技术的运用、强弱的处理四个方面对南北方笛曲风格的演奏特点进行阐述[(P36-41、57)。詹永明《南北笛曲风格及其演奏流派》则从笛子“形制与技巧”“笛曲旋律构成”“笛曲乐队伴奏形式及组合”三者与笛子音乐风格的关系进行探讨,指出地域因素与时代因素对南北笛曲风格与笛子演奏流派具有很大影响[2](P45-48)。周波《简谈中国南北派竹笛演奏技法》认为,南派与北派竹笛演奏风格与特点体现在南北风格音乐语汇的准确表达、音乐风格韵味的准确体现,以及竹笛演奏技法在演奏速度、力度、音乐内容、音乐表现等诸多方面的规范性应用[3](P26-28)。除上述成果外,有关此论题的研究尚有韩志友《论南北派竹笛的演奏风格与技法》(P61-63)、曹晓磊《对竹笛南北流派笛曲的分析研究》[5](P86-87)、葛超《南派竹笛演奏的技法渊源与实践应用》向、唐琪《探究南北派竹笛的艺术风格》等,这类文章均以竹笛艺术的南北流派及其艺术风格为主线,对演奏技法相关问题展开探究。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出现从美学的视角探究地域风格研究相关内容的学位论文,如阿丽娅《中国竹笛南派、北派演奏艺术美学特征研究》通过《鹧鸪飞》《喜相逢》两首南北代表曲目的分析,对南派竹笛趋向韵味的阴柔之美、北派竹笛趋向生命力展示阳刚之美的美学色彩阐释8],可谓是竹笛地域演奏风格研究方法思路的新尝试。

(二)竹笛演奏地域风格比较研究成果

关于竹笛南北分派的比较研究也一直受到学界的重视与讨论,特别是在竹笛表演专业的学位论文中,有多篇论文结合具体曲目探讨了南北方竹笛音乐的风格特性。如邢巍《竹笛南北派艺术风格的互补与共荣》[9];李微微《中国南派、北派竹笛音乐风格对比——以<牧笛>为例分析》[10];石金格格《竹笛南北派比较研究》[11];洪宜德、王悦妍《南北派竹笛演奏风格对比分析——以<姑苏行>和<帕米尔的春天>为例》[12](P60-63)等,上述成果多采用比较研究手法对“南北派”的历史渊源、笛曲风格、艺术特征、演奏风格、笛派的融合与发展等方面进行探究。另有王巍《中国笛子艺术流派比较研究》从较为综合的角度采用比较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竹笛南派、北派、“新派”及少数民族竹笛艺术在笛子形制的选择、地域文化差异、民间音乐素材运用、流派笛曲创作的差异和特点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13]。这一类比较研究,时间跨度长、讨论对象相对集中、理论依据趋同性较为明显,尤其以各高校硕士学位论文为主。反映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和导师的普遍关注态度。

(三)地域风格流派综合研究的成果

地域风格流派综合分析的相关文章,除介绍南北方竹笛音乐风格外,还涉及在南北风格的基础上诞生的其他风格流派的论述。姜思文《竹笛演奏风格流派与演奏技法》对竹笛南派、北派、新派以及竹笛与地方民族音乐结合的演奏特征进行探讨[14]。赵扬帆《论笛子演奏技巧与部分地域音乐语音性的有机结合》通过对山东、陕西、新疆的文化特色及音乐风格的分析,探究竹笛演奏技巧在不同音乐风格下的演奏特征。列举山东风格中的吐音、陕西风格的揉音、新疆风格的增二度叠音等地方风格性演奏技巧[15]。除上述文章外,王兰兰《论竹笛的派别及艺术特色》[16]、铁梅《论中国竹笛艺术及其流派》(P147-149)等论文也均涉及竹笛艺术南北风格问题,并从竹笛南北派及新派的演奏风格、竹笛演奏艺术与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的融合、江南丝竹中的竹笛演奏等方面对竹笛演奏风格展开讨论。

总体观察,竹笛演奏地域风格流派的综合研究主要集中在竹笛演奏南北风格或流派风格的宏观考察研究上。这些研究对进一步廓清竹笛各风格流派的音乐特征及竹笛演奏理论体系的建构具有推动作用。但是,在这类研究中亦存在着一些以单一案例进行全局性研究的现象。例如,在关于南北笛乐风格异同的研究中,学者们虽然关注到因地域文化差异导致二者间笛乐风格的异同。但学者们多是以某首代表笛曲或某位代表笛家为例,对南北笛乐风格在表层结构间呈现出的异同展开探究。而将其作为一个整体,置于地域文化的视野中予以全面深度地解读,这一部分仍存在较大地挖掘空间。

二、具体某一地域风格研究成果

中国文化既有传承有序的时间进程,又有不同空间的多元特征。不同地区在音乐风格上的差异,也是中国竹笛音乐地域风格的重要成因之一。不同的地域文化、音乐风格,呈现在竹笛演奏技法上也具有浓郁的“方言”特色,亦即笛乐风格的“技法母语”建构②。笔者以为,可将地域风格的研究以地区进行大致分类,如“陕西笛乐、山东笛乐、中原笛乐、草原笛乐”等。

(一)陕西笛乐风格研究成果

陕西笛乐风格特征鲜明、音乐元素多样,声腔化的音乐表现使竹笛演奏技法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表现西北地域风格特征的揉音、回滑音等风格性演奏技巧,极具特色。贾黎明《秦地笛子代表人物及其演奏作品音乐特点分析——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以秦地的地域特征为依据展开探究,指出秦地笛家正是在秦文化的基础上,对当地风土人情、地域音乐语言特点和文化精神内涵等方面进行探索,进而造就了具有独特音乐风格特征的秦地竹笛音乐[18]。赵逊《陕西竹笛艺术及演奏风格探究》对陕西竹笛音乐的历史、音乐风格以及演奏技法进行梳理,是首篇对陕西笛乐“声腔化”音乐特征进行系统梳理的文章[19]。卢耀波《陕西风格笛乐的地域特征与演奏技法探微》指出陕北民歌、关中地方戏曲、陕南民歌、唐代宫廷音乐及唐代诗歌文学等丰富的地域文化均为陕西笛乐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笛曲中地方性音乐语言的运用,体现出极具地方特色的音乐景象[20](P58-62)。还有部分研究通过对笛曲音乐形态的分析展开对西北笛乐地域风格特征的探讨,如何家伟《“长安笛派”的风格特点与演奏技法研究》[21]、刘芮冰《浅谈当代陕西风格竹笛艺术——以刘宽忍竹笛曲<秦吟>为例》[22]、李美霖《关于笛曲陕北元素之探究》[23]、唐必聪《陕北音乐风格在竹笛演奏中的运用以<陕北四章>为例》(24)等文通过对陕西秦腔、道情、碗碗腔、陕北民歌以及陕西地方戏曲中的欢音和苦音等地方音乐素材的分析,探讨它们在秦派竹笛演奏风格形成中的作用。除上述成果外,还有孙玥《论秦腔与竹笛音乐的发展》[25]、张哲普《试论陕西风格笛曲中的秦腔元素》[26]、陈玉丹《竹笛在秦腔伴奏中的风格性技巧探析》[27]等文对秦腔音乐风格在笛曲创作和特色演奏技法(半孔揉音、吐音等技巧)的运用上展开探究。

(二)山东笛乐风格研究成果

山东笛乐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显著发展特色的地域性竹笛艺术。刘健《齐鲁风格笛乐艺术研究》从齐鲁民间音乐中的笛乐艺术、20世纪50年代齐鲁笛乐的发展、齐鲁风格笛乐艺术的专业化发展三方面展开,对传统笛乐中笛曲、笛制、演奏技巧等方面音乐特征以及该地区笛乐在吐奏和演奏指法等方面的创新展开探究[28]。张钟中《山东笛乐特征探析——以曲祥笛乐艺术为例》以山东笛乐流派及曲祥的竹笛艺术风格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山东笛乐的艺术风格与音乐特征。作者指出,山东民间音乐语言质朴爽快,曲调多以明亮色彩的“上扬式”为主,风格欢快,音色结实、富有穿透力。曲祥在演奏技法方面对吐音技巧与演奏半音音阶技法上的创新,极大地拓展了山东地区竹笛音乐的表现力[29](P171-174、183)。此外还有石硕《20世纪下半叶山东竹笛乐派创作风格演进轨迹》[30](P42-44)、徐琦《齐鲁笛韵山东的竹笛音乐艺术》[31](P96-98)、石硕《基于建国初期山东地区竹笛艺术发展演进的历史启迪》[32](P84-87)、周文超《由新老两代山东派演奏家浅谈中国山东派竹笛艺术发展》[33]等文对山东地区笛乐艺术的发展、笛曲创作体裁与笛曲创作群体的变化等相关问题展开探讨。

(三)中原笛乐风格研究成果

学术界开展中原笛乐的研究,显示出中原一带笛家和学者在自身演奏地域风格方面的思考。徐鹏《二十世纪“中原笛乐”发展探析》从中原笛乐的起源、传承与艺术流变三个方面展开,指出中原笛乐笛曲创作素材多取自湖北、河南地方民间音乐素材,作曲家常对传统民间音乐形态加以提炼、改编,使乐曲在表现形式和音乐风格上增添地方性的民间音乐元素[34](P158-159)。除上述成果外,还有纪可《“中原笛乐”传承的隐性结构》[35]、王森《论中原笛乐的艺术特色——以<故乡的回忆>为例》[36]、张宁《中原竹笛的演奏风格研究》[37](P74-75)等文章均通过对中原笛乐音乐风格、音乐形态和演奏特点等方面的分析,论述了中原笛乐依托地方性音乐语言在笛曲创作与竹笛演奏技法上的创新与融合。

(四)草原笛乐风格研究成果

草原笛乐风格是我国各民族音乐风格中的独特类型之一,其竹笛演奏技法也具有相应的表现规律。任佳佩《草原笛派艺术特色研究》一文最早对草原地区笛乐予以观照,文章对草原笛派的发展历程、艺术风格、影响价值三方面进行梳理,并对草原笛派风格性的演奏相关问题,如用腹震音表现牧民在草原上骑马逐渐远去的音乐形象、用循环换气展现乐曲辽阔的景象与抒情的意蕴,指颤音对蒙古族长调语言唱腔的模仿等方面展开探讨[38]。杨婷婷《草原笛派作品风格与演奏特点研究——以李镇及其作品为例》通过对蒙古长调、短调音乐元素在笛曲中的运用和草原笛乐中常用的重复、换头、加花等创作手法的剖析,进而对草原地区竹笛演奏相关问题展开探究[39]。除上述成果外还有撤睿文《蒙古族风格竹笛曲创作研究》[40]、郝建平《蒙古族音乐元素在李镇竹笛作品创作中运用》[41](P149-150)等文也对蒙古族地方风格音乐元素在笛曲创作与演奏相关问题展开探究。

(五)其他地区笛乐风格研究成果

除上述竹笛演奏地域风格讨论外,还有关于湘、赣、沪、皖、粤、苏等地区地域竹笛演奏风格流派的相关研究。如马嘉宝《湖南音乐风格在笛曲中的运用及艺术特色》选取不同时期的具有湖南民间音乐或湖南民谣元素的三首笛曲,对湖南音乐元素在不同时期笛曲创作中的艺术特色展开探究[42]。王颖与周玮《赣鄱笛艺的风格研究——以笛曲<南词>为例》以江西地域音乐文化特点为背景,以江西竹笛艺术的传承发展为线索,对赣鄱竹笛音乐艺术的相关问题展开论述[43](P34-36)。许丁晨《“海派”竹笛艺术探论——以陆春龄、俞逊发以及刘氏“七孔笛”为例》首次提出“海派”竹笛艺术的命题,文章以活跃在上海的三位演奏家的艺术经历为主线,阐释了海派笛艺风格及其精神内涵[44]。李少杰《皖派笛曲中的地方戏曲元素探论》从皖地文化历史背景入手,以皖派笛曲为核心、皖派竹笛艺术为线索,通过对其艺术形式、曲式内容、元素特征进行分析,阐述了皖派竹笛音乐风格及皖派笛曲的艺术特色[45]。王沥沥《粤派竹笛初探》对粤派竹笛作品及音乐特征进行梳理,文章认为在演奏技巧方面,粤派受到粤乐、粤剧、粤语民歌等地方民间音乐与方言的影响,形成了以叠音、波音为技术特征的地域性笛乐审美[46](P60-63)。潘雯雯《苏派竹笛音乐形态的“融合”现象研究》首次提出“苏派”的命题,认为苏派是作曲家在创作中将江苏民间音乐中的戏曲、曲艺、民歌、器乐等艺术元素进行融合,在江苏地区长期形成的流派,在演奏技法上存在南北两派传统演奏技法及现代演奏技法的融合[47]。严烨《论江苏民间音乐对竹笛艺术的影响》从演奏风格、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段三个角度出发,对竹笛演奏艺术中蕴含的江苏民间音乐元素展开探究[48]。

中国是一个拥有50多个兄弟民族的国家。汉族以外的其他兄弟民族,大都拥有自己的音乐语言和音乐文化。近年来,对各兄弟民族笛乐风格的研究也受到青年学者的关注。张婧怡《塔吉克风格竹笛作品的音乐形态与演奏特点研究——以<鹰之恋><帕米尔的春天>为例》从塔吉克族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出发,分析两首笛曲中塔吉克风格音乐素材、音乐形态与演奏风格特点,指出该地区笛曲呈现出旋律高亢热烈、多使用7/8拍、多有增二度进行等特征。并呼吁在演奏少数民族风格音乐作品时,需关注其本源的艺术特征与人文背景。避免脱离音乐原生环境而导致韵味的缺失,保证演奏者能够以正确的风格感知作品,进而确保音乐风格的成立[49]。

通过以上梳理可以看出,对于竹笛演奏中具体地域风格的研究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诸多青年学子已加入到此领域的研究队伍。这些文献多数都体现出一定的创新性以及研究方法的融合性,尤其是部分学位论文对竹笛演奏地域风格都有涉及,反映出竹笛演奏地域风格研究的新动态。但仍存在部分学者对该领域的学术史梳理不够清晰,同时对自己研究与前人成果的关系等问题的阐述不够重视。笔者认为这两方面原因正是竹笛演奏理论研究开拓性不足、方法思路颇受局限的症结所在。

三、乐种与剧种中的竹笛演奏研究成果

竹笛作为主奏或伴奏乐器,在中国传统地方乐种、戏曲音乐中担任着重要角色,是竹笛呈现出浓郁的地域特征与风格韵味的源头所在。不少前辈笛家很早就对乐种音乐、戏曲音乐中的竹笛演奏问题有所关注。其中,昆曲、江南丝竹、二人台、乱弹中竹笛演奏问题的讨论相对集中。

曾永清《谈昆曲与江南丝竹中的竹笛演奏》是最早对昆曲与江南丝竹的演奏特征展开探究的文章,并将二者中的竹笛演奏进行比较。通过表格清晰地从口劲、气流方向、音色、运指、演奏特征等方面,呈现出昆曲与江南丝竹在演奏特征方面的异同[50](P68)。张伟《论昆曲笛与江南丝竹曲笛演奏特点的异同》对昆曲笛、江南丝竹笛的演奏特点以及二者的异同三方面展开论述,从音色、节奏节拍、调式调性、曲式结构以及演奏风格上分别展开[51](P81-83)。胡亮《江南笛乐演奏中的“昆曲与婺剧元素”探赜》指出江南笛乐演奏风格的形成,受到江南地区昆曲、婺剧等戏曲艺术的影响。脱胎于地方戏曲剧种“母体”的江南笛乐艺术,与戏曲音乐语言融合后形成江南笛乐的音乐语汇和演奏技法体系,为江南笛乐艺术的发展开辟新的发展路径[52](P127-133)。除上述成果外,还有常筝《江南丝竹中的竹笛演奏艺术》[53]、俞飞《论江南丝竹中的曲笛艺术》[54](P299-300)、李霓霞《江南丝竹中的竹笛演奏》[55](P72)等文,从江南丝竹中的竹笛演奏技法、江南丝竹即兴性的演奏特点以及江南丝竹影响下的笛曲的创作等方面对江南丝竹中的竹笛演奏艺术相关问题展开探讨。

二人台是一种综合性的民间艺术,主要盛行于我国北方地区,其音乐风格是对我国北方劳动人民语言和性格特征的展现。竹笛在二人台中担任主奏乐器,常被称之为“枚”。邬满栋《同工异曲独辟蹊径——谈“二人台音乐”的竹笛演奏》一文是最早对二人台音乐中的竹笛演奏展开研究的文章。文章指出竹笛在演奏二人台音乐时,需强调音色、韵味以及旋律线条的美感,同时注重对呼吸方法和特色演奏技巧的运用[56](P22-23)。聂朋胜《浅谈二人台音乐中的竹笛演奏艺术》中指出由于二人台多在室外演出,故要求演奏者有硬的气功和持久力,运气方式多为气冲式,以达到好的音色。文章对二人台竹笛滑抹音、历音、飞指、花舌、剁音等风格特色演奏技法进行简要解析[57](P19-21)。除上述成果外,还有韩志成《论二人台音乐在竹笛作品中的应用——以协奏曲<云>第一乐章为例》[58]、马荣《“二人台”音乐在竹笛作品中的发展——以笛曲<大青山下>为例》[59]、王丹《二人台风格竹笛作品研究》[60]、牛宇飞《“二人台”音乐在竹笛曲<山村迎亲人>中的运用研究》[61]等文,从不同角度对二人台的竹笛独奏创作渊源及音乐形态等方面展开分析,演奏二人台的竹笛演奏技法进行阐释。

除上述昆曲、江南丝竹、二人台中竹笛演奏的讨论外,还有周长国《湘剧高腔中的笛子演奏》[62](P62)、沈雷强《昆曲音乐中的传统曲笛演奏》[63](PI18-121)、李柳霆《河北威县乱弹主奏乐器竹笛艺术研究》[64]、周凯《苏南十番鼓中的竹笛演奏艺术研究》[65]、陈玉丹《竹笛在秦腔伴奏中的风格性技巧探析》[66]等文,分别对湘剧高腔、昆曲音乐、河北乱弹、苏南十番锣鼓以及秦腔等不同剧种中的竹笛演奏风格特征及音乐表现方法展开论述。

总体上看,对地方乐种和地方戏曲音乐中“竹笛”的关注是当代竹笛演奏地域风格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研究成果尚不够均衡,昆曲、江南丝竹、二人台的相关研究成果相对较为丰富,但对其他相关乐种与剧种中竹笛演奏风格性技巧的整理仍不够系统全面。

结论

20世纪80年代后,竹笛演奏地域风格的相关问题逐步受到青年演奏家的重视,开始讨论这方面的话题。新世纪以来,随着竹笛专业人才培养格局的变化,不少音乐院校竹笛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也参与到此话题的研究中来,形成可观的研究成果。总体上看,竹笛演奏地域风格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地域风格的综合研究、具体某一地域风格的研究和乐种剧种视域下的竹笛演奏风格研究三方面。其中综合性研究可分为对竹笛演奏南北风格的研究、比较性视角的研究及地域风格流派综合分析;具体地域风格研究可分为西北笛乐、山东笛乐、中原笛乐、草原笛乐、少数民族笛乐及其他地区竹笛演奏风格的研究;乐种剧种视域下竹笛演奏风格可分为昆曲、江南丝竹、二人台音乐等不同乐种或剧种中的竹笛演奏风格研究。130多篇研究论文对推动竹笛演奏地域风格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对竹笛演奏地域风格研究的理论深度不够。现有研究成果中对竹笛演奏地域风格相关问题的研究,半数以上的文章都集中在对竹笛演奏南北风格的研究或各地域竹笛演奏风格的个案研究,从历史、审美、文化等角度进行的研究较少。已有学者呼吁③,地域风格的研究要深入到文化中去才可能对传统文化之“根”作出“复接”;二是部分文章缺乏学术史梳理的重要前提,导致研究的问题意识不足、选题重复现象较为普遍。笔者认为,在未来的研究中,还应在学术史梳理、地域文化与竹笛演奏技术技巧关系挖掘、竹笛演奏地域风格对中国乐器表演理论体系支撑等方面开展新的探索。

注释:

①本文的文献搜索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超星读秀知识搜索、万方数据库等学术网站,检索时间截止至2024年1月。

②关于技法母语的研究,参见王晓俊教授的系列论文:《论民族乐器演奏技法之美学研究的必要性》,《交响》2011年第2期;《概念及载体形式、地域风格——中国民族乐器“技法母语”研究之一》,《交响》2015年第4期;《中国民族乐器“技法母语”的历史逻辑》,《黄钟》2016年第4期;《论中国民族乐器“技法母语”的学理内涵》,《交响》2023年第1期。

③“地域性风格浓郁的竹笛演奏历史实践,具有十分宝贵的风格性技巧和音乐表现手法,是当前中国竹笛演奏技法中重要的‘地方性知识’,需要进一步加以开发、传承和利用,避免已有竹笛演奏传统、技术技巧的失落。”详参王晓俊《开辟中国竹笛专业学理化发展道路新探索——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项目“中国竹笛艺术高峰团队”建设成果报告》,《交响》2017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孙永志.南北方笛曲风格的演奏特点[J].交响,1986年第3期.

[2]詹永明.南北笛曲风格及其演奏流派[J].中国音乐,1997年第3期.

[3]周波.简谈中国南北派竹笛演奏技法[J].乐府新声,1996年第1期.

[4]韩志友.论南北派竹笛的演奏风格与技法[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5]曹晚磊.对竹笛南北流派笛曲的分析研究[J].北方音乐,2010年第10期.

[6]葛超.南派竹笛演奏的技法渊源与实践应用[D].湖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

[7]唐琪.探究南北派竹笛的艺术风格[D].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1.

[8]阿丽娅.中国竹笛南派、北派演奏艺术美学特征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9]邢巍.竹笛南北派艺术风格的互补与共荣[D].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0]李微微.中国南派、北派竹笛音乐风格对比——以《牧笛》为例分析[D].吉林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9.

[11]石金格格.竹笛南北派比较研究[D].山东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20.

[12]洪宜德,王悦妍.南北派竹笛演奏风格对比分析——以《姑苏行》和《帕米尔的春天》为例[J].乐器,2023年第3期.

[13]王巍.中国笛子艺术流派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4]姜思文.竹笛演奏风格流派与演奏技法[D].吉林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5.

[15]赵扬帆.论笛子演奏技巧与部分地域音乐语音性的有机结合[D].天津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21.

[16]王兰兰.论竹笛的派别及艺术特色[D].云南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

[17]铁梅.论中国竹笛艺术及其流派[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18]贾黎明.秦地笛子代表人物及其演奏作品音乐特点分析——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9]赵逐.陕西竹笛艺术及演奏风格探究[D].西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6.

[20]卢耀波.陕西风格笛乐的地域特征与演奏技法探微[J].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2023年第5期.

[21]何家伟.“长安笛派”的风格特点与演奏技法研究[D].吉林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7.

[22]刘芮冰.浅谈当代陕西风格竹笛艺术——以刘宽忍竹笛曲《秦吟》为例[D].西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5.

[23]李美霖.关于笛曲陕北元素之探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24]唐必聪.陕北音乐风格在竹笛演奏中的运用以《陕北四章》为例[D].天津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23.

[25]孙玥.论秦腔与竹笛音乐的发展[D].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26]张哲普.试论陕西风格笛曲中的秦腔元素[D].西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9.

[27]陈玉丹.竹笛在秦腔伴奏中的风格性技巧探析[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1.

[28]刘健.齐鲁风格笛乐艺术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6.

[29]张钟中.山东笛乐特征探析——以曲祥笛乐艺术为例[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30]石硕.20世纪下半叶山东竹笛乐派创作风格演进轨迹[J].齐鲁艺苑,2015年第5期.

[31]徐琦.齐鲁笛韵——山东的竹笛音乐艺术[J].黄河之声,2011年第2期.

[32]石硕.基于建国初期山东地区竹笛艺术发展演进的历史启迪[J].枣庄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33]周文超.由新老两代山东派演奏家浅谈中国山东派竹笛艺术发展[D].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34]徐鹏.二十世纪“中原笛乐”发展探析[J].音乐创作,2018年第4期.

[35]纪可.“中原笛乐”传承的隐性结构[D].湖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36]王森.论中原笛乐的艺术特色——以《故乡的回忆》为例[D].中央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20.

[37]张宁.中原竹笛的演奏风格研究[J].戏剧之家,2020年第5期.

[38]任佳佩.草原笛派艺术特色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39]杨婷婷.草原笛派作品风格与演奏特点研究——以李镇及其作品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40]撇睿文.蒙古族风格竹笛曲创作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41]郝建平.蒙古族音乐元素在李镇竹笛作品创作中运用[J].音乐创作,2015年第5期.

[42]马嘉宝.湖南音乐风格在笛曲中的运用及艺术特色[D].中央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20.

[43]王颖,周玮.赣鄱笛艺的风格研究——以笛曲《南词》为例[J].北方音乐,2020年第20期.

[44]许丁展.“海派”竹笛艺术探论——以陆春龄、俞逊发以及刘氏“七孔笛”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5]李少杰.皖派笛曲中的地方戏曲元素探论[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46]王沥沥.粤派竹笛初探[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

[47]潘雯雯.苏派竹笛音乐形态的“融合”现象研究[D].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2.

[48]严烨.论江苏民间音乐对竹笛艺术的影响[D].中国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8.

[49]张婧怡.塔吉克风格竹笛作品的音乐形态与演奏特点研究——以《鹰之恋》《帕米尔的春天》为例[D].上海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23.

[50]曾永清.谈昆曲与江南丝竹中的竹笛演奏[J].乐府新声,1983年第3期.

[51]张伟.论昆曲笛与江南丝竹曲笛演奏特点的异同[J].剧影月报,2012年第3期.

[52]胡亮.江南笛乐演奏中的“昆曲与婺剧元素”探赜[J].戏曲艺术,2022年第4期.

[53]常筝.江南丝竹中的竹笛演奏艺术[D].上海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

[54]俞飞.论江南丝竹中的曲笛艺术[J].艺术百家,2011年第S1期.

[55]李霓霞.江南丝竹中的竹笛演奏[J].剧影月报,2012年第3期

[56]邬满栋.同工异曲独辟蹊径——谈“二人台音乐”的竹笛演奏[J].黄河之声,1997年第4期.

[57]聂朋胜.浅谈二人台音乐中的竹笛演奏艺术[J].大众文艺(理论版),2009年第11期.

[58]韩志成.论二人台音乐在竹笛作品中的应用——以协奏曲《云》第一乐章为例[D].四川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22.

[59]马荣.“二人台”音乐在竹笛作品中的发展——以笛曲《大青山下》为例[D].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60]王丹.二人台风格竹笛作品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61]牛宇飞.“二人台”音乐在竹笛曲《山村迎亲人》中的运用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23.

[62]周长国.湘剧高腔中的笛子演奏[J].艺海,2004年第2期.

[63]沈雷强.昆曲音乐中的传统曲笛演奏[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64]李柳霆.河北威县乱弹主奏乐器竹笛艺术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65]周凯.苏南十番鼓中的竹笛演奏艺术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66]陈玉丹.竹笛在秦腔伴奏中的风格性技巧探析[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1.

作者简介:张弛(1999~),女,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2022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竹笛演奏地域风格研究文献述评”(编号:SJCX22_1017)研究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