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2日,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中国广播艺术团、浙江职业艺术学院、浙江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和松庭笛箫公益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松庭流芳——纪念赵松庭先生100周年诞辰竹笛名家名曲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举行。音乐会深情缅怀一代笛坛宗师赵松庭,蒋国基、詹永明、张维良、王次恒、戴亚、王建平、杜如松、吴樟华、陈悦、蔡拯等赵先生嫡传弟子及其学生齐聚一堂,在指挥家张列与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协奏下,全面呈现赵派笛艺精髓,以笛音传递对恩师的无限敬意与深切追思。
浙东地方戏曲之韵为本场音乐会开启第一首经典之作。陈悦、蔡拯两位演奏家共同演绎《二凡》,该曲由赵松庭改编自婺剧《乱弹二凡》,倒板开篇曲调悲壮激昂,正板华丽流畅,走马紧拉慢唱,流水板一气呵成,二重奏的演绎更加体现了模拟人声唱腔的动态,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不同声部的加花。
演奏家蒋国基创作并演奏的《水乡船歌》,灵感来源于浙江民歌《柳元郎》的曲调,也体现了赵松庭融汇古今、兼收并蓄的创作理念。演奏家詹永明呈现的《鹧鸪飞》是赵松庭20世纪50年代初依据《越中览古》的寓意进行改编而成。乐音一出,忆顾往昔,鹧鸪一别山空,身未动而心已远。《燕归来》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北宋词人晏殊的《浣溪沙》,是由演奏家王次恒作曲并演奏,气息张力变化间层层推动而出,以宁静婉约和蓬勃之势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希望。上世纪50年代,是赵松庭创作的高峰期,他用音乐的语言表达出故乡之情,以自己的笔触为他的学生——如今第一代赵派笛乐传人开启了演奏与创作兼顾的篇章。由戴亚、侯长青、蒋宁三位演奏家压轴呈现的《三五七》是赵松庭于1957年以金华婺剧曲牌《三五七》改编而成,曲调粗犷流畅,三位演奏家气息张力之大及其演奏指技之华丽,将作品曲调风格演绎得淋漓尽致,而更值得为之一叹的是此次由三位演绎的独特编配,此举为赵先生传世经典之作开创了新的尝试。
音乐会最后,全体弟子演绎《幽兰逢春》,笛声悠远宛如兰花在微风中悄然绽放,传递出人性的高洁和纯粹,生动诠释了老师如君子之兰的艺品与人格,宁静中蕴含力量,散发出深沉悠远的气韵与不竭的精神力量。
赵松庭的人格风范不仅是他艺术成就的道德基石,更是他人生哲学与艺术追求的完美融合。他秉持“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入世态度,以艺术与信仰践行社会责任。这种初心与坚韧,正是先生对民族文化复兴坚定信念的写照。在创作与革新中,赵松庭展现海纳百川的包容与开放精神。他摒弃“南北各自守,昆乱不同流”的狭隘门户观念,广泛吸收中外艺术精华,融汇古今,以“兼收并蓄”的姿态丰富竹笛表现力。先生秉持“业精于勤荒于嬉”的刻苦精神,反对浮夸,追求实效,以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阐释笛艺本质。对待学生,先生始终强调“学艺先修德”,认为艺术的高度不仅在于技巧娴熟,更是人格的完善与道德的坚守。他以德艺双修、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培养出一代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竹笛艺术家,他以无私奉献和“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操守铸就竹笛艺术的辉煌,成为后世仰望追寻的精神灯塔。
赵松庭以其卓越的竹笛艺术和无私的精神品格,为中国民族音乐铸就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他的艺术人生,犹如悠远深邃的笛韵萦绕在人们心中;他的精神如涓涓溪流,滋养着民族音乐的沃士,照亮中国音乐不断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新一代音乐人守正创新,接续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