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学习新知识 增强新感悟 提升新能力——参加首届“中国民乐优秀青年人才培养与推广计划”​研修班心得体会
熊箫涵 华音网 2025-03-13

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及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一周年之际,我有幸参加了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以下简称“中国民管会”)主办的首届“中国民乐优秀青年人才培养与推广计划”研修班。尤为荣幸的是,中国民管会赋予我在开班仪上演奏竹笛名曲《幽兰逢春》(新版)的宝贵机会,聆听了吴玉霞会长的讲话、讲座,让我所获颇丰,深受启发,备受鼓舞。

本次研修不仅为我的思想上充了“电”,给工作加了“油”,更是一次极为珍贵的学习机会,一个独一无二的成长机遇。它不仅搭建了一个难能可贵的交流平台,更是一次标志着个人能力与视野显著提升的里程碑式之旅。以下是我对本次研修的深刻体会与总结。

一、感受到三方面

一是内容丰富,针对性强。为期6天的研修课程主题鲜明、内容翔实,精心设计了专家讲座、音乐对谈、实践观摩等环节,全面涵盖了民族音乐的理论与实践、传承与创新、技术与文化等多个教学领域。课程亮点包括顶尖演奏家的深度音乐对话、顶级文艺评论家的专家授课、丰富的实地考察调研、激发思想碰撞的学术研讨会、展示才华的交流活动,以及仪式感强烈的开班与结业仪式。这些环节均紧密围绕新时代民族音乐传承人亟需了解掌握的专业与知识技能,对于提升我们的文艺理论素养、艺术鉴赏水平、业务专业能力,都将起到重要的提升作用,也进一步增强我们作为青年音乐人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

二是组织周密,形式灵活。整个研修期间,活动组织工作展现出了周密性和严谨性,纪律严明、管理得当。中国民管会在细节上尤为注重,松弛有度,既保持了适当的张力,又为大家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培训课程巧妙融合了讲座、对谈、研讨与实地调研,既注重实践操作,又涵盖理论知识,确保了学习过程既不单调泛味,也不令人茫然。此外,课程还结合了室内授课与专业表演,充分体现了中国民管会对此次研修设计的科学性和细致考量。研修期间,所有学员严格遵守各项纪律,踊跃参加各项活动,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团结友爱的学习氛围。

三是注重实效,入脑入心。此次研修班精心选拔了来自“国韵杯”“华乐杯”“青少年作品征集”等相关活动的优胜者,以及指挥、理论评论、创作、乐改等领域的专业人才,中国民管会针对学员们不同的专业背景量身定制培训内容,注重实效,确保知识入脑入心。对我而言,这次研修不仅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民族音乐发展的认识,还从教学与艺术表现的新角度给予了我诸多灵感与启发。这些收获将成为我未来教学和艺术创作的重要指引,为我在竹笛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之路上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体悟到两点主要收获

1.在民族音乐理论方面有收获

专家讲座作为此次研修班的核心环节,汇聚了国内多位知名学者、音乐家、评论家,他们带来了一系列内容详实、见解深刻的专题讲座。这些讲座不仅帮助我拓展了学术视野,更让我在竹笛艺术教学和研究上获得了新的启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关于《琵琶“春秋”三十载》的深度对谈及《文化视域下的京剧艺术之美》的专题讲座,让我收获颇丰。

我致敬《琵琶“春秋”三十载》。吴玉霞会长与唐建平先生的对谈《琵琶“春秋”三十载》,此课程让我印象深刻。两位艺术家分享了琵琶协奏曲的《春秋》创作,其灵感源于对传统音乐研究与春秋历史文化,融合孔子思想,彰显琵琶独特魅力与不可替代性。创作过程中,吴玉霞会长与创作者合作,共同研究春秋记录,使音乐风格与时代背景相契,极大地体现对音乐和历史的深刻理解。我致敬他们卓越的智慧和对民族音乐事业的潜心研究和孜孜以求,他们是我艺术人生追逐的偶像,并对我个人的学术追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此对竹笛艺术思考:竹笛亦具独特音色与表现力,其创作也可挖掘深厚文化底蕴,如古代文人墨客对竹笛的描绘与情感寄托。在现代创作中,应如琵琶《春秋》般,避免单一化认知,深入历史文化取材,与演奏家紧密合作,让竹笛音乐在传承传统精神基础上创新发展,展现时代特色与文化内涵,使竹笛艺术在现代音乐舞台绽放独特光彩,传达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与文化魅力,且在文化交流中成为独特文化名片,吸引更多人领略竹笛艺术之美,思索其背后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境界。

我礼敬《文化视域下的京剧艺术之美》。作为京剧表演艺术的杰出代表,张建国先生的讲座通过京剧的表演技巧,深刻阐释了传统艺术形式如何在细节上追求完美。例如,他详细讲解了京剧中的“四功五法”——唱、念、做、打,强调表演中细节处理的重要性。他提到,京剧的程式化动作并不是僵化的表现,而是一种高度概括和凝练的艺术表达,常年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可见演员们在舞台上的精彩表现背后需要长时间的刻苦训练和努力。他们要经历过常人未曾经历过的苦难,一直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攀登,最终独树一帜,达到一般人难以达到的高度,传承并创造京剧国粹新的辉煌。

由此对竹笛教学思考:这一点让我联想到竹笛教学中对细节的把控。竹笛演奏看似是一种单一的吹奏技巧,但实际上,无论是气息的运用、指法的变化,还是情感的表达,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对整体演奏效果产生深远的影响。张建国先生的分享让我意识到,在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对演奏细节的把控。例如,在讲授《幽兰逢春》这类经典曲目时,可以将重点放在气息过渡与音色控制上,帮助学生理解如何通过细微调整达到整体表达的和谐统一。

2.在实践活动中有收获

实践活动是此次研修班的另一大亮点,通过现场教学观摩,让我们能够从实际案例中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与发展,实现从舞台到教学的成长。

观摩音乐会让我收获国乐之悟。在此次研修班期间,我观摩了多场高水平的音乐会,这些音乐会不仅让我领略了不同乐器的艺术魅力,更让我意识到民族音乐在多样性上的巨大潜力。例如,在11月17日的汇报音乐会上,我聆听了多个民族乐器的独奏与合奏表演,其中一些曲目通过乐器间的对话展现了多声部配合的和谐美感。这让我思考,竹笛是否也可以更多地参与到多声部作品中,与其他民族乐器形成更丰富的音响效果。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表演是打击乐二重奏《牛斗虎》。这首作品通过节奏与音色的巧妙设计,展现了传统打击乐器的表现力。这让我开始思考,竹笛艺术是否可以借鉴这种节奏化的表达形式,探索更多表现手法。

开班仪式演奏让我满载成就之感。在11月13日晚的开班仪式上,我有幸演奏了竹笛名曲《幽兰逢春》新版。演奏结束后,我与多位专家进行了交流,他们从气息分配、情感表达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这些建议让我意识到,在舞台演奏中,如何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到音乐之中,是我未来需要重点提升的方向。

专题讲座实践让我摘取教学之果。在研修期间,我受邀在浙江音乐学院附属中学举办了一场专题讲座,主题为《绮叠婉转之古风,典雅朴质之新韵——探寻江西笛乐的演奏技法与风格特性》。通过讲座,我不仅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还与现场教师和学生进行了互动交流。这一经历让我更加意识到,在竹笛教学中,文化背景的讲解与技法教学同样重要。只有让学生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意义,他们才能在演奏中更好地传递情感。

三、努力做到四个方面

通过此次研修班,我在教学提升与学术思考层面获得了深刻的启发,对未来的竹笛教学工作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特别是在竹笛教学理论、教学创新、教学多元以及教学质量等方面有了更深的思考。竹笛教学不仅是一项技能传递的工作,更是一项连接文化、塑造价值观的艺术教育工程。我将以此次研修的收获为起点,继续探索竹笛教学的新路径,为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一是进一步深化教学理论。通过此次研修班,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竹笛教学不仅是一门艺术技能的传授,更是对文化认同感的塑造。在教学中,我将通过更多文化背景的讲解和学术研究,从理论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竹笛艺术的文化意义。

首先,注重文化背景与教学内容的融合。田青老师在讲座中提到,民族音乐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教学中如果缺乏对文化背景的讲解,就会让音乐失去灵魂。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反思,在竹笛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竹笛艺术背后的历史渊源与文化故事。例如,在教授传统曲目《喜相逢》时,不仅需要传授指法技巧,还需要讲解这首曲目如何描绘了亲人团聚的欢乐之情,以及其在社会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其次,注重教学与研究的双向驱动。通过此次研修班,我认识到,教学与学术研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作为一名竹笛教师,我不仅需要不断提升教学水平,还需要在学术研究领域持续探索,为竹笛艺术的发展贡献理论支持。例如,我计划在未来的研究中,重点分析竹笛演奏技法的历史演变,以及其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表现特点。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可以提升教学的科学性,还能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是将进一步激发教学创新。通过聆听专家的讲座,以及与研修班其他学员的交流,我发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而是需要引入更多元化、互动化的教学手段。首先,致力在互动式教学与实践结合上发力。互动式教学是此次研修中给我启发最深的一个方面。吴玉霞会长在对谈中提到,教学不仅是“教”的过程,更是“学”的互动。这一观点让我意识到,教师的角色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激励者。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希望通过更多的互动式教学设计,例如学生与教师的角色互换、即兴演奏环节,以及多乐器合奏体验,让学生在课堂中不仅“被动吸收”,更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其次,致力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方面发力。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是课堂的绝对主导者,而学生则被动接受知识。然而,在此次研修中,我通过多场讨论和观察发现,现代教学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例如,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制定教学计划,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目标设计差异化的课程内容。在竹笛教学中,我计划将这一理念融入到日常课堂中,例如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曲目,或者设计学生主导的课堂演奏分享会,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三是进一步增强教学多元。在研修班期间,我接触到了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青年教师,他们各自的教学经验和艺术实践让我深受启发。其中,关于多元化教育的实践案例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将竹笛教学从单一的技法训练,拓展到更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首先,注重区域音乐与竹笛教学相结合。江西笛乐作为竹笛艺术的重要分支,其风格以绮丽婉转、清新自然著称。在此次研修中,我有机会在浙江音乐学院附中举办专题讲座,向师生们展示江西笛乐的独特技法与风格特点。通过这次实践,我意识到,将区域性音乐特色融入竹笛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还可以让他们感受到中国民族音乐的多样性。这也让我思考,未来是否可以通过开发地方特色教材,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竹笛艺术。

其次,探究跨文化音乐教育的可能性。在多场对谈中,多位专家提到,民族音乐的发展需要与国际音乐文化进行对话。例如,如何将竹笛引入世界音乐的语境,与其他国家的传统乐器形成对话与融合,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在教学中,我可以尝试引导学生了解其他文化的音乐形式,例如爱尔兰长笛、日本尺八等,与竹笛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在跨文化的视角下更好地理解竹笛的独特性。

四是将进一步精进教学质量。作为一名青年竹笛教师,我当前的教学重心在于让学生熟练掌握扎实的演奏技法,并具备充分的音乐表现力。然而,通过此次研修班的深入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教学目标不仅要超越单纯技法的传授,更要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艺术审美的提升、对中国文化的深刻认同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

首先,致力从技艺传承与文化认同方面双向发力。吴玉霞会长在培训中指出,青年艺术家不仅是民族音乐的继承者,更是文化认同的传播者和创新者。这一观点让我反思,在竹笛教学中,技艺传承固然重要,但如果学生缺乏对竹笛艺术背后文化价值的理解,那么他们的学习就只能停留在“机械化”的技法层面,而无法真正融入到艺术创作与传播的更高层次。因此,我开始重新思考如何在教学中融入文化背景的讲解,使学生在掌握技法的同时,深刻理解竹笛作为民族音乐载体的文化意义。

其次,致力从单一目标到多维培养方面发力。传统的竹笛教学往往以技法练习为核心,但这种“单向度”的教学模式容易忽略学生艺术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此次研修班的学习,我意识到,教学目标应从单一的演奏技能传授扩展为多维度的能力培养。例如,在教授经典曲目《鹧鸪飞》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复杂的指法和气息控制,更要通过讲解曲目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理解音乐表达中的情感逻辑和结构美感。

再次,致力从教学提升与学术思考方面发力。在此次研修班中,我不仅从专家讲座和实践活动中获得了理论与技术上的启发,也在教学理念和学术思考层面有了更加深入的反思和提升。通过与同行的交流、与专家的探讨以及自身的总结,我对竹笛教学的意义、方法及未来方向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在这一部分,我将从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教学方法的创新、多元化教育的实践,以及文化认同与学术研究的结合等方面,详细总结此次研修对我教学与学术思考的深远影响。

尽管首届“中国民乐优秀青年人才培养与推广计划”研修班已经圆满结束,但它对我的影响是深远且持久的。正如此次研修班的主题所强调的,“人才培养与推广”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脚踏实地、不懈努力地去传承与发展。再次衷心感谢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以及所有专家老师的慷慨分享与悉心指导。未来的路充满希望和挑战,我坚信,只要怀揣对竹笛艺术的热爱,躬身笃行,竹笛的旋律一定能更加嘹亮地传递下去。作为这一声音的守护者与传播者,我将继续用行动诠释我的责任与使命,让竹笛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繁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