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铸就时代文化自信,传承千年民族乐章——扬帆起航做新时代音乐人
卢耀波 华音网 2025-07-09




2024年11月13日,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主办、浙江音乐学院承办的首届“中国民乐优秀青年人才培养与推广计划”研修班在浙江杭州举行。作为上海音乐学院竹笛演奏专业的博士生,有幸参与首届“中国民乐优秀青年人才培养与推广计划”研修班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成长机会。

传承千年的中国民乐,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有着八九千年的中国笛乐,更是见证了华夏五千年的辉煌文明,在中国民族音乐大家庭中熠熠生辉。作为青年一代的中国民乐人,如何传承并发展中国民乐,这值得我们进行深刻思考,以下是我从一名学员的角度出发,对本次活动的一些深入学习心得:

一、做一名有坚定文化自信和深厚艺术修养的中国优秀民乐人才

1. 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在吴玉霞会长的讲话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民乐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也看到了吴会长对中国民族音乐青年人才未来的殷切期望与历史责任感,她强调了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的必要性,以及思想引导行为,行为养成习惯的重要性。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撑,更是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重要基础。回顾自身,手中所持的小小竹笛,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其悠扬的笛声勾勒出新石器时代与当代的交流,时空碰撞,令人惊叹!我们这一代人肩负着更为重大的责任与使命,致力于用中国民族音乐传播中国故事,这将是我永恒不变的初衷。

2. 增强艺术修养的必要性

在参与研修班的过程中,我深刻领悟到,作为艺术家,精湛的技艺固然重要,但更不可或缺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有民族音乐的创作均植根于丰富的民族文化之中。若要深入理解文化的精髓,个人艺术修养和文化视野的提升显得尤为必要,这也是我选择进入上海音乐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关键目标之一。除了专业课程的学习,我还涉猎了美学、史论、文献、创作、指挥、前沿音乐等多方面的知识,并通过实地采风和田野调查,极大地拓展了我的知识深度与广度。这种全面而积极的自我提升过程,对于我个人的成长以及竹笛演奏艺术的传承与进步,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专家讲座的启发

本次活动的专家讲座由七个板块组成,由国内知名专家通过讲座和对谈两种形式,分享自己在专业领域的深入见解和实践经验。从而使学员们方便高效地获得更全面的知识和启发。

田青先生通过《“两个结合”与中国人的音乐》的讲座,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深刻含义。先生还详细介绍了“三根柱子两层楼”的概念,即以儒家、道家、佛家思想为支撑,以人文创造的精英文化和被称之为非物质遗产的大众文化,共同构建起中华传统文化的宏伟大厦。

刘妮女士的《从延安文艺中坚定民族文化自信》讲座中指出,延安文艺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在抗日战争时期孕育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思想,强调文艺服务于工农兵。这一时期,众多文艺家和爱国青年汇聚延安,共同推动了抗战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延安文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重要实践,也体现了中国气派和风格的民族现代性。它对当代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弘扬传统文化、激发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供了宝贵经验。

张建国先生声情并茂,通过“唱念做打”的方式为学员讲述《文化视域下的京剧艺术之美》,京剧艺术是多元文化元素融合的成果,展现了独特的美学特质。从角色行当、虚拟化表演、唱腔、服化道等各个方面体现出深刻的文化象征,共同构成了京剧独特的艺术魅力。京剧体现了中国故事和精神以及中国文化自信,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世界的文化桥梁。

毛时安先生为学员讲授《新质审美与民乐发展—以上海民族乐团为例》一课中,将戏剧审美理念结合民族音乐元素,以上海民族乐团为实例,讲述了中国民乐打破传统舞台形式,以沉浸式、AI技术、跨界融合等全新的理念为基础,以“民族音乐、当代气质、国际表达”为使命,不断探索民乐的当代价值和创新性发展。这种实践,不仅推动了民乐的现代化转变,也为传统文化的创新提供了有趣的灵魂,深受年轻人喜爱,并形成了新时代海派民乐的品牌效应。

吴玉霞女士与唐建平先生对谈《琵琶“春秋”三十载》,概括了琵琶协奏曲《春秋》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及其在琵琶艺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创作伊始至今,琵琶协奏曲《春秋》见证了演奏家与作曲家30年的默契友谊,更被公认为现代琵琶协奏曲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春秋》的创作不仅体现了对中华文化的崇敬和赞颂,更深刻表达了当代中国人对华夏民族博大精深文化成就的崇拜、赞颂和追溯之情。

《漫谈民族器乐的创作与实践》由王建民先生与杨青先生共同探讨,他们从两个维度深入剖析:一是如何在高等学府中培育民族器乐演奏人才,二是如何创作适合高校教学的民族器乐作品。此外,两位专家还深入探讨了专业音乐学院与综合类大学音乐专业之间的共性与差异,并通过对各自代表作品的分享,提出了关于民族器乐创作和演奏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对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展望。

在探讨《从音乐院校到艺术院团——谈民乐人才培养》的对话中,胡志平先生和赵东升先生分别从音乐学院和民族乐团的角度,深入分析了民乐人才培养的路径。胡先生回顾了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强调了音乐学院在培养专业音乐人才和传承民族音乐中的关键作用。赵先生则聚焦于民族乐团,分享了通过实践和舞台经验积累对音乐人才成长的促进作用。这场对话不仅展示了音乐教育与民族乐团在人才培养上的不同侧重点,也突显了两者在推动中国民乐发展中的互补与合作,共同为培养新一代民乐人才贡献力量。

三、实践与反思

1. 外出调研的体验

在中国美术学院的调研中,学员们参观了“为新中国设计-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系列特展”我深感这次展览不仅是对中国设计历史的一次回顾,更是对新中国初期设计精神的致敬。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主办,汇集了来自全国40多家机构的珍贵藏品,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设计历史。展览通过五个板块来展现新中国设计在不同领域的实践和成就。这种多角度、多维度的展示方式,不仅让参观者能够全面理解设计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也体现了设计在塑造国家形象、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这次展览,我更加认识到设计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设计不仅仅是创造美,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它不仅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面貌,更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次展览是对新中国设计历史的一次深刻挖掘,也是对未来设计发展的一次有力推动。

2. 汇报音乐会的挑战

2024年11月17日晚,浙江音乐学院北门音乐厅,首届中国民乐优秀青年人才培养与推广计划研修班汇报音乐会在此隆重举行。这场音乐会不仅是对研修班成果的一次展示,更是对全国各音乐院校、文艺团体青年演奏家才华的一次集中展现。作为第二届国韵杯成人组“民乐之星”的获得者,我有幸在音乐会中上演了自己的原创作品《祁连音画-舞沙》,该作品不仅得到了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的资助,还曾在多个城市进行巡演,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我个人的代表作,能够在如此高规格、高水平、高层次的舞台上演出,对我来说是极大的激励,该作品也赢得了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和高度评价。音乐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演奏家们,代表着中国民乐未来的希望和中坚力量。他们的精彩表演,不仅展现了个人的艺术修为,也体现了中国民乐的传承与发展。

四、结语

首届“中国民乐优秀青年人才培养与推广计划”研修班,不仅是一个专业学习和技艺提升的平台,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和精神洗礼。它为我们这些青年音乐家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交流机会,让我们在专业技能上得到飞跃的同时,也让我们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提升。正如吴玉霞会长所强调的,我们是中国民乐的“黄埔一期”,这不仅代表了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对首届学员的未来期待,更是一份带有历史使命感的沉甸甸的责任。我们必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懈努力、守正创新,让中国民乐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最后,我要感谢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宝贵的学习平台,让所有学员乘坐这艘“民乐航母”扬帆起航,感谢所有参与研修班的专家和同行,感谢你们给予的指导和帮助。让我们一起努力,为中国民乐的明天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