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经过多年的舞台实践和教学工作,我深刻感受到自己知识和能力的局限性。对提升知识和能力的渴望愈发强烈之时,我收到了首届“中国民乐优秀青年人才培养与推广计划”研修班的录取通知。于是,2024年11月13日至18日,我作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首届“国韵杯”民族器乐展演“民乐之星”(最高奖)代表,有幸参与了这次研修班的学习。
在研修期间,我聆听了多位专家的精彩讲座,他们分享了自己对民乐艺术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经验,对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国民乐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也与来自五湖四海的音乐才俊们交流切磋,共同探讨了民乐在现代社会中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我们肩负着传承和创新的双重责任,需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和尝试新的表现形式和传播途径。
一、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在本次研修班中,最让我感触深刻的是关于传统与现代的讨论。田青教授在《“两个结合”与中国人的音乐》的讲座中提出的“三根柱子二层楼”理论框架,为我们深入理解中国传统音乐提供了全新视角。儒释道三家思想如何在音乐中得到体现,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如何在音乐中达到平衡,这些问题的探讨让我对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让传统民族音乐既保持其本真性又能与现代审美相融合,是我们这一代民乐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毛时安老师以上海民族乐团为例,深入分析了新时代民族音乐的创新实践,这让我深感启发。传统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需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田青教授的“三根柱子二层楼”理论不仅是对传统音乐体系的整体性阐述,更为我们理解当代民族音乐发展提供了理论框架。儒家思想强调“乐教”传统,为民族音乐的教育功能提供了文化基础;道家的“天人合一”理念,启发我们思考民族音乐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佛教的禅意美学,则为民族音乐的艺术表达开辟了独特维度。这三大思想体系的交融,构成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精神内核。
二、教学与实践的思考
胡志平教授与赵东升副会长的对谈《从音乐院校到艺术院团——谈民乐人才培养》给了我很大启发。如何培养既懂传统又具创新精神的民乐人才,如何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艺术修养,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王建民教授与杨青教授的《漫谈民族器乐的创作与实践》,则从创作角度为我们展示了民族音乐的无限可能。我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教授学生演奏技巧,更要培养他们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和创新意识。
胡志平教授与赵东升副会长的对谈特别强调了音乐院校与艺术院团的协同育人机制。这种机制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接触到专业舞台实践,也有助于艺术院团吸收新鲜血液。同时,王建民教授与杨青教授的对谈中提到的创作实践问题,揭示了民族器乐创作要在传统音乐语言的基础上,积极吸收现代作曲技法,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三、文化自信与责任担当
刘妮老师的《从延安文艺中坚定民族文化自信》让我深受触动。冼星海先生的故事告诉我们,作为民族音乐工作者,我们不仅要有精湛的技艺,更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让民族音乐既扎根传统又面向世界,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
张建国老师的《文化视域下的京剧艺术之美》,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传统艺术的魅力。这让我想到,民族音乐的发展同样需要立足文化视角,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刘妮老师所讲述的延安文艺精神,不仅体现在冼星海等音乐家的创作实践中,更深刻影响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方向。这种“为人民服务”的艺术理念,与张建国老师所阐述的京剧艺术美学体系相互呼应,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价值取向。
四、未来发展的思考
通过此次研修,我对民族音乐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要坚持“守正创新”。在保持民族音乐本质特色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创新发展的途径。这既包括演奏技法的创新,也包括形式内容的创新。
其次,要注重人才培养。正如吴玉霞会长所说,“人才是核心竞争力,人才是艺术发展的主力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为民族音乐的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第三,要加强理论研究。民族音乐的发展不能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还需要深入的理论研究作支撑。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推动民族音乐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
第四,要扩大传播范围。民族音乐要真正发展,就必须扩大其影响力。我们要善于运用新媒体等现代传播手段,让更多人了解、喜爱民族音乐。
“守正创新”不仅是一个理论命题,更需要在具体实践中找到平衡点。例如,在传统曲目的演绎上,要在保持其本质特征的同时,通过新的配器、编曲手法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力。在人才培养方面,除了专业技能的训练,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思维。理论研究方面,要加强对传统音乐理论的现代阐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理论体系。
五、个人成长与收获
这六天的学习,既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境界的提升。通过与各位专家学者的交流,我深感自己还有很多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提升。同时,通过与来自全国各地同行的交流,也开阔了视野,增进了友谊,建立了未来合作的基础。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将以此次研修为新的起点,在教学工作中努力实践所学所思,为培养更多优秀的民族音乐人才而努力,为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通过此次研修,我深刻认识到民族音乐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我们不仅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更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民族音乐的创新发展。这种创新不是简单的技术革新,而是要在深入理解传统的基础上,探索符合时代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让中国民族音乐既保持民族特色又具有国际视野,是我们这一代音乐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结语: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民族音乐的发展既面临挑战,也充满机遇。作为新时代的民族音乐工作者,我们要以开放的眼界和创新的思维,推动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在教学、创作、表演等领域不断探索,让这一优秀的文化瑰宝焕发新的生机。同时,要充分认识到民族音乐在文化传承、艺术教育、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价值,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作出贡献。
通过在杭州为期六天的学习,我不仅增长了知识,更开阔了视野、提升了境界。感谢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搭建的这个宝贵平台,让我们能与各位专家学者近距离交流学习。这次研修的收获必将转化为今后工作的动力,激励我们在民族音乐发展道路上砥砺前行,为传统音乐的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