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空山鸟语处,愉悦人欢时
潘方圣 华音网 2022-01-23

《空山鸟语》是刘天华创作的十首二胡曲中,唯一与大自然现象直接发生联系的一首。也是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尤为出色的一首。此曲大约在1918年前后初稿,1928年定稿发表,前后一共用了十年时间,说明作者对此曲确实是花了很大功夫的。据后人回忆刘天华创作此曲的灵感,是来自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两句诗:“空山不见人,但闻鸟语声”。我们知道,唐代在画论上的最大贡献,就是出现一种以诗咏画,以诗意发挥画意,进而以诗境开拓画境的形式,这就是山水画的形式。虽然山水画起源于魏晋时期,但真正取得较大发展的是在唐代。像大诗人杜甫就作有题画诗18首,而王维也是题画诗的大家。他不但诗写得出色画画得好,而且还弹得一手好琵琶。这样,诗、音、画三者一人独占鳌头,其艺术上的造诣也就不言而喻了。王维似乎特别喜爱用“空山”一词,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表现了雨后秋山的清空洁静。“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表现了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但闻鸟语声”(《鹿柴》)则是表现了山林的空寂清冷。不过,王维原诗不是“但闻鸟语声”而是“但闻人语响”。这里,刘天华可能认为借“空山”与“鸟语”的自然环境,来衬托人的愉悦情感显得更为合适,因为毕竟“人语”在音乐中是不太能表现出来的。虽然汉语四声是可以在音乐上有所模仿,刘也学过三弦拉戏那种咔腔的奏法,但是,从音乐艺术层面上讲这是不够音乐化和艺术化的。因此,高明的作法是以模拟自然之声,借景抒情为上。不管怎样,刘是更着意于自然界生气勃勃的景象,通过音乐来抒发追求光明、追求理想的博大胸怀。

此曲开始的[引子]是较为自由的散奏。这里充分运用了八度音与装饰音的变化,来反映大自然的景色。其中八度对比显然是体现出一种“空山”之意,尤其是高音区较空泛的音响,给人以一种清空静寂的感觉,而低音区较厚实的音响,似乎是一种山谷的回音之声。各种不同音程的装饰音运用,似乎又是山谷中偶然出现的几声清脆的鸟鸣声。整个[引子]已经制造出一种大自然晨曦宁静的气氛。接着,是主题出现的[快板]:,这是上下结构连贯演奏的两句,使主题一开始就呈现出较为急切、兴奋、活泼的心情。第三句是前面两句的扩充引伸,以至达到了第二把位的最高音。然后,第四句又是第一句的变化扩充,这样构成了第一段的主题呈示。由此,可以看出在大自然影响下的人的情绪是兴奋而热烈的,表现了作者犹如亲身处于大自然中,兴致勃勃、充满愉悦的情感。第二段主题则是抒情性的,既来自于第一主题又有所发展:,但似乎又夹入了一些鸟鸣声来助兴:。在反复以后又出现了大幅度的颤指运用,而后是散节奏的向下音阶滑奏,并通过模仿鸟鸣声的模进音型:,过渡到第三段。此段开始就是运用八分音符节奏并穿插着鸟鸣声,这种旋律是刘较为喜用的衬音加泛音的样式。我们可以在刘创作的琵琶曲《歌舞引》中见到,那种用勾搭指法演奏的大段衬音加泛音的旋律段落。而刘把这种琵琶手法用到二胡中,却是匠心独具而富于特色技巧的运用。其中,他还吸取了右手琵琶轮指的手法,在二胡上作同音换指运用,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这种手法在第四段中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是以名、中、食三指在同度音上手指依此交替轮奏而得。当然,同音换指手法在钢琴上也有运用,很可能刘是吸取了钢琴的同类手法,因为刘也是演奏钢琴的好手。从旋律上讲,这种同音换指手法配合着分解大三和弦的运用,具有一种明亮、清泛的色彩。似乎是在开阔清朗、叠障起伏的空山中,蓝天白云、满目青山、姹紫嫣红、百鸟争鸣,听后使人心情豁然开朗起来。这种吸取西洋大三和弦,使其揉合到我国音乐的旋律中去,是刘独创的具有开拓性的旋律创作手法。例如,在《光明行》中也有类似的运用。第四、五段是以模仿鸟鸣声为主,但也伴随着四、五度及八度音程的跳动对比。其间,我们可以不难看出刘是如何吸取大擂(三弦拉戏)上的滑奏技巧的。我们知道,滑音是我国乐器上运用的特色技巧之一。因为我们汉语的特点就在于声调的表现。例如,普通话就有阴、阳、上、去四声。这个声调实际上就是一种非阶梯式的滑音运用。而音乐上阶梯式的音程虽不同于短暂的声调或连接,但滑音的运用有时就可以来模仿声调。尤其是在二胡等无品位(音位)的乐器上更是如此,而成为我国乐音旋律上的一种特色。与印欧语系相比,他们不是以声调而是以强弱来辨义的,因此是很少运用滑音的。特别是用滑音来模仿语言,他们常常不具有我国模仿语言的特征,也是极难模仿的。像《孤独的牧羊人》中是以跳跃的强弱音程来模仿语言,但与我们用三弦拉戏来模仿语言,其效果要逊色多了。其实,我国很多民间乐曲常有这种用法。例如,著名的唢呐曲《百鸟朝凤》,就有大段模仿各种鸟叫声甚至蟋蟀声。但是,刘在吸取这种手法时,注意不是单纯语言式的模仿,而是通过乐音旋律穿插来表现的。是仔细地观察了自然界的物象,典型地加以概括和提炼。虽然有时确有模拟鸟叫声的现象,然而,它是放在整个音乐布局中,更是揉合在旋律中加以运用的。因而,就显得更音乐化与艺术化一些,表现的层次也就更高了。刘在二胡上创造性地运用这种手法,确实是前无古人的,即使在小提琴上也是从未有人运用过。现在我们听到的如小提琴曲《苗岭的早晨》,其中鸟鸣声及技巧的运用,大概就是由刘天华开创以来所取得的成果,具有中国提琴乐曲的特色。乐曲的[尾声]是第一段旋律的再现。也就是通过对大自然景象的描写,又现实地回到人的精神状态之中。最后,运用分解大三和弦,给人以一种明亮而辉煌的结局。实际上刘所谓的“空山”并不空,它只是具有空旷而清新的大自然空间,在此阔大的空间中处处耳闻啼鸟声。而且,体现在人的内心更是不空,相反,内心是滋实的、满怀信心的,充满着与大自然共鸣的欢乐情感。此曲刘从创作到定稿费了十年时间,十年间虽有欢乐也有挫折,但总的情绪是向上的,乐观的,而此曲正是反映了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从技巧上分析,刘在此曲中技巧运用有了很大的突破,特别是同音换指及模仿鸟鸣声的各种滑音,是在其他9首乐曲中所未见,也开创了二胡运用此类技巧的先例。因此,他很可能不断地在揣摩这些技巧,如何使它日臻完美,所以迟迟不能定稿。而到了1928年正是他展望伟大事业的时候:一是成立了“国乐改进社”,刊行了《音乐杂志》。二是得知去年底(1927年11月27日)我国有史以来唯一的“国立音乐院”在上海成立,他也想在北平成立“国立北平音乐学院”。于是,英雄似乎有了用武之地,乘着这些高兴的事儿而踌躇满志地一举定稿。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