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民间音乐家阿炳(华彦钧)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不仅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二胡名曲,亦被改编成西洋弦乐合奏曲,而且,已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享誉世界乐坛的传世名曲。《二泉映月》的成功当然来自于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巨大音乐震撼力。但是,为什么一首篇幅并不很长大的乐曲,竟有着如此令人着迷的音乐感染力?显然是与作者花费毕生精力,通过锲而不舍的追求,不断地演奏、琢磨、修改、实践所分不开的。这是一首真正的以一、二度创作合二为一的优秀乐曲。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散发出来自人民底层真挚而深沉的气息,并且熔铸着我们民族的情感与审美观,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精神意志力,因而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阿炳1893年8月20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其父华清和是洞虚宫道观偏殿雷尊殿的当家道长。生母原是一个寡妇,世俗的偏见迫使她离弃年仅四岁的阿炳而去。阿炳失去了母爱,幼小的心灵遭受创伤、凌辱与催残。但是,他没有在命运面前屈服、沉伦。相反,一个崇高的精神寄托与生俱来,那就是——音乐!道教,作为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有着一个很突出的特点,那就是道士们个个都擅长演奏乐器。华清和就擅长演奏多种乐器,尤以琵琶著称。阿炳在其父亲熏陶下,自幼就学会了笛、三弦、胡琴及诸多打击乐器。而且,他过目成诵,道场演奏的大套锣鼓等,都能背诵如流。成年后,阿炳已对道教音乐感到不能满足,从此把目光移向了大众游乐场所和那些来自五湖四海的艺人,虚心地向艺人们请教京剧、滩黄、评弹等各地戏曲、曲艺音乐;卖梨膏糖、小热昏等民间杂唱,以及二胡、琵琶等民族器乐演奏,这为阿炳后来的创作、演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23年前后,阿炳当上了雷尊殿的当家道长。但不久因病而一眼致盲,不能不使他的人生道路发生了极大的转折。1928年后,由于生活的艰辛与折磨,他的另一只眼睛也瞎了。他成了两眼全瞎的残疾人。因此,他开始了漫长而漂泊不定的卖艺生涯。然而,就在这漫漫的黑夜中,他对音乐的追求之心却丝毫没有被湮没。相反,音乐成了他逆境中重新燃起生命之火的精神支柱,他把希望与光明全部寄托给了与他形影不离的二胡、琵琶。那些用心血铸就的鲜活音符,从他的“托音胡琴”中悄然飘出,闪烁着神灵般的华彩乐章。它是那样的坚韧不拔,那样的富于生命力,无不使人听后感到世态之炎凉、命运之坎坷。历尽人间沧桑,饱受歧视的他,生活的磨难和心灵的洗礼更加铸就了他倔强不阿的人格与钢铁般的意志。他将对生活的感受全部注入了琴弦,用顽强的生命力与抗争力支撑起一把破旧的二胡,来诉说那不平身世、风雨人生。如泣如诉的音符仿佛来自九天之外,来自深山空林的天籁之音。琴声里展示的独特演奏手法与神韵,演绎生活的苦难、艰辛与时世的阴冷、不平,有一种世隔千年的哀愁,也有一腔控诉世道不平的愤恨,给听者以极大的震撼美!难怪世界著名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在听后,马上就领悟到这种音乐只应是跪下来听的。并认为这首乐曲用“断肠之感这句话太合适了”。跪下来听不仅是出于对这位杰出的民间艺人的尊敬,更是确实感受到了乐曲所反映出的那种巨大的感人力量。甚至如此凄楚断肠的旋律,使人产生出一种忏悔之情,产生出对作者极大的同情。现在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凝聚了阿炳全部血和泪的这首乐曲:
《二泉映月》是阿炳创作的最著名的一首乐曲。这首曲子开始并没有标题,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他自己称做是“自来腔”,邻居们都叫它《依心曲》。有时他也会戆厚自歉地笑道:“这是我瞎拉的”。然而,正是这种“瞎拉”却拉出了日后中国最负盛名的一首二胡曲。很明显这并非是他“瞎拉”,而是用他的全身心血,经过日积月累的琢磨、修改,才会形成这样一首优秀乐曲。
这是一首用变奏、衍展手法写成的作品。开始短小的下行旋律引子,具有感怀、叹息的成分。犹如开始讲述故事那样,向下“唉!”的一声感叹,一个悲切哀伤的故事呼之欲出:
接着,旋律就在第一把位低音区(a)上缠绕,最后乐段落于1音上。似乎故事开始时作者的心情还比较平静,但已带有些许低沉、压抑与郁闷的情绪。这是一位盲艺人在月冷泉清的夜晚,看不到月亮的银辉,只有阵阵朔风刺人入骨。他沉思着独自面对这漆黑的长夜,孤独、凄凉之感油然而生,这苦难的生活正是不堪回首呀:
(a)
紧接着,旋律翻到第二把位中音区(b),乐句不长但有一定的向上冲击力,为后段跃入高音区(c)作了铺垫:
(b)
这一带有叙事性的乐句,旋律有所伸展扩张,情绪稍有波动,感叹的成分也相应增加了。而转入高音区(c)后,那强劲的弓法,变换不定的重音与铿锵的切分节奏,以及力度的急骤变化,不仅使情绪激动起来,而且也使这一段落达到了高潮:
(c)
应该指出的是,上例第1小节用装饰滑音转入高把位的方式,以及后面向上扩展的乐句,演奏起来似乎呼吸与渐强的乐句息息相通,显得特别地通畅、伸展。像是一个深深的呼吸使情感的闸门由此而大开,一发而不可收。我们可以发现,正是这种气息连贯与通顺流畅的特点,成为此曲成功的秘诀之一。高音区那缠绕迂回、沁人心脾的旋律,仿佛一下子将人的思绪升华,给人以一种天人合一、遥相呼应的景像。又像是道家凡人与玉皇大帝在天堂里对话似的,向老天爷倾诉着人间种种的坎坷与不平。这低、中、高三个把位的旋律,构成了呈示的主体部分。而每一把位旋律,均隐伏着乐句极大的发展潜力。而后的多次变奏,即是在呈示部分基本情绪基础上,多侧面地、尽情地倾诉着作者全部的情感。但每一次在达到高潮后,又似乎冷静地回到了故事的开始(落于1音上)。这一次次的冲击充分揭示了阿炳面对悲惨身世与艰难生活,在遇到无情打击与残酷现实之时,铸就了他既有无法抑制愤懑反抗的坚强意志,也有平静而顽强地面对现实生活的充分思想准备。也就是当平静的思绪被现实生活激发起来,常又自我克制地把这种悲愤埋藏在内心深处。故而主题的种种变奏随着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悲恻,时而傲然;旋律中无不具有一种内在遒劲的愤激力量,亦有一种貌似平静实质波惊于心的压抑,乐曲也就在这两种情感力量的交织中不断地演化着。由此,我们可以追溯一下此曲的成曲过程——那就是作者一次一次拉,每拉一次就有一种新的感触、新的发现,旋律有所发挥、有所变衍,情绪有所激动、有所压抑。下一次拉时又重头再来,这样不断地积淀,不断地变奏,反复修改、反复磨练,最终形成了这样一首以衍展变奏为基础的优秀乐曲。例如,第一次变奏后回到低把位(a),旋律稍有压缩;中把位(b)则保持不变,但高把位(c)上又加以引伸:
(c1)
首先,必须指出阿炳的“三把头”二胡演奏法,在当时是一种很先进的奏法,它是由阿炳的近乡二胡大王周少梅(江阴人,旧属无锡管辖)开始的。阿炳作为一个以卖艺为生的,能及时学习到这种奏法,说明他不仅耳听八方、虚心好学,而且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确实也掌握了这种在当时还属于高难度的奏法技巧。上例c1就是c的引伸段,镶嵌在c段中用颤弓及装饰音演奏,使情绪激动起来了。之后又回到低把位(a),旋律稍有变化,情绪也恢复了平静。接着,是低把位(a)上的扩充段(a1),似乎是经过了一阵激烈的情绪波动,把心放宽不得不准备接受苦难命运的再一次敲门:
(a1)
之后,旋律进入中把位(b)后,再次跃入高把位,出现了7音,调式发生了变化:
(c2)
这是镶嵌在c段中间,把音程略向上扩展而成(c2)。然后,再回过来仍转入上五度调式并用颤弓演奏,情绪比c1更为激动:
(c3)
此段(c3)的旋律显然比上段(c2)更为扩展了,可以发现作者就是以这种片段的变动,一次一次把旋律推向前进。在这一段回复到原来的c段后,并未下沉至低把位段,相反不断将旋律推向更高的第四把位(c4),形成此段的高潮:
(c4)
接着,又回到低把位,旋律稍有变化。再一次通过中把位至高把位,旋律多迂回,基本上是c段的扩充。然后,再一次回到低把位,旋律也有所变化。在通过中把位后,就开始直接向最高把位冲击,这一冲击就形成了全曲的最高潮。这是在第四把位旋律基础上,再进一步将旋律推向最高音(c5)。犹如泉水喷涌、惊涛骇浪,这是阿炳内心积愤的尽情迸发:
(c5)
在达到全曲高潮后,思绪又恢复了平静了。接下来就是全曲的再现部。也就是重复开始呈示的低把位→中把位→高把位旋律而平稳地结束全曲。也给人以无限的惆怅、深邃的思索和无穷的回味。由此,乐曲从“唉”的一声叹息,到犹如喷涌似的情感迸发,浓缩了阿炳一生的酸甜苦辣、痛楚悲凉,更有与命运搏斗的坚毅。
总之,整个乐曲就是在这种一波多折的发展中,不断地引起乐思的扩大;也不断地把乐曲推向前进。由于作者就是演奏者,故而这种旋律展衍的紧缩与伸展,成为乐曲的主要成曲手段。其中发展到二胡第四把位的运用,在那时大概除了国乐大师刘天华有所运用外,作为一个盲艺人能这样出色地加以发挥运用,确实其技能也已属大师之列了。故而,阿炳的名声早已不胫而走。那时,出生于无锡并早年就在无锡等地活动的著名音乐学家杨荫浏,很早就对阿炳的音乐才能有所耳闻,日后也与他有过多次的音乐合作。1951年,他为阿炳录下了这首永垂千古的乐曲。据说阿炳在录音时,杨荫浏请他给乐曲起名,阿炳随口说“就叫《二泉印月》如何?”“二泉”指的是无锡惠山的泉水,因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二泉”而得名。阿炳就这样把自己出生与卖艺的地点给点明了,同时也反映了“天下第二泉”的美丽风光。但杨认为把“印”改成“映”字更好,于是,就一锤定名为《二泉映月》。于是,这首传世之作也就有了一个美丽而光彩的曲名。那么,从曲名看“映月”两字,当然是指的在清朗的夜晚,泉水中映衬出皎洁的月亮。但是,很显然这不是一首通常描绘天上人间美景的乐曲,而是一首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乐曲。在抒情、恬美的诗一样的意境里,揭示的却是阿炳痛楚悲愤的内心世界与倔强不屈的精神风貌,个个音符力透纸背而跃然于谱纸上,融化于时空中。显然,《二泉映月》向我们演绎和流淌的并不仅仅是无锡惠山二泉映照出来的景色美、月光美,而更多的是阿炳内心深处深沉的情感历程——遭抛弃的恨,离别的苦,怀乡的情,怨世的愤。因此《二泉映月》与其说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不如说是一首剖白心灵的抒情诗,一部与世抗争、搏击的奏鸣曲!也正因为如此,在发到太空的诸多声音里,中国只收了《二泉映月》一首;而法国总统密特朗一生只喜欢这一首中国二胡曲。当然,乐曲本身的技巧安排与演奏神韵,也是产生感人力量的源泉之一。例如,胡琴的定弦就比通常的低五度,也就是改粗一号(改中、子弦为老、中弦)。弦距(千斤至竹码)也比通常的要长一些,用软弓演奏,听起来音色特别的浑厚而有力,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演奏中的小三度滑音更是别具特色,既有韧劲又韵味独特,对其情感的表达十分地有利。运弓的顿挫与用指的滑绰相结合,表情意义功能也就非常地突出。阿炳的作品并不是写出来的,正是通过不断地演奏磨练才形成的。因而,旋律曲调与弓法、指法技巧结合得特别的紧密,体现出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显示出中国二胡艺术的特有魅力,也展示了作者阿炳深厚的艺术功力和音乐创作天赋。它留给世人的是一个残疾人所创造出来的和谐美、悲愤美、残疾美、震撼美!
为了表彰这位杰出的民间音乐大师,缅怀他对中国音乐的巨大贡献。1953年,由音乐家费克提议,为阿炳补立墓碑。上刻隶文“音乐家华彦钧阿炳之墓”,下首并衍“中国音乐研究所”“无锡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立”字样。1983年10月,迁葬于无锡锡惠公园映山湖畔。新墓碑正中刻有“民间音乐家阿炳之墓”,下首并衍刻“中国音乐研究所”“无锡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立”, 及刻有阴文“一九八三年十月迁建”字样。著名音乐学家杨荫浏题写了碑名。苦难的,也是成功的阿炳,在孕育他艺术生命的天地里恬静地、永久地在这里安息了。
2007年5月4日,由阿炳故居的原址原貌上改建而成的“阿炳纪念馆”建成开放,由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围墙外就安放着石制的巨型《二泉映月》乐谱。整个纪念馆共分成生平厅、成就厅、生活起居厅、音乐赏析厅、无锡道教音乐文化厅5个展陈厅。阿炳生前用过的旧二胡和琵琶,抢救录制阿炳音乐时所用的钢丝录音机等300多件物品都首次展陈。其中旧二胡是根据阿炳用过的二胡仿制的,而琵琶是1951年为阿炳录制琵琶曲时,由曹安和女士将家传的琵琶借予阿炳演奏,后由曹女士的学生,中央音乐学院琵琶教授陈泽民保存而捐献给纪念馆,成为阿炳故居最具有代表性的阿炳纪念物。
让我们为阿炳流下温热的泪!
让我们为《二泉映月》点燃心灵的共鸣!
感谢阿炳——他演绎的《二泉映月》,使我们深刻地认识与感受到了文明古国灿烂文化中的音乐珍品及其内涵,从而激发起我们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并昭示我们——中国音乐今后应该如何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