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光辉灿烂的《光明行》
潘方圣 华音网 2022-02-13

《光明行》 是刘天华于1931年春创作的。此曲以一支风格新颖、节奏明快、旋律豪放的二胡曲,确实可以说是作者创作的最为光明的一首乐曲了。在刘所处的时代,不仅政治上混乱不堪、黑暗无比,经济上国破家亡、民不聊生,而且在文化上尤其是音乐界更是“重西轻中”,民族音乐已到了奄奄一息的程度。然而,刘天华对民族音乐怀着深厚的情感,这与他从小接触民族音乐与乐器有很大的关系。以后又学习了西洋乐器。因此,他对民族音乐的改革既非一味地崇西迷洋,也不是对传统“顶礼膜拜”的所谓国粹主义。而是以他深厚的传统音乐基础与广博的西洋音乐学识,身体力行地推陈出新,熔中西音乐于一炉,创作出富于时代精神的、新颖的民族音乐作品来。他曾说:“一国的文化,也断然不是些抄袭别人的皮毛就可以算数的。反过来说,也不是死守老法,固执己见就可以算数的。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然后才能说得到‘进步’两个字。”(《国乐改进社缘起》)他不但在口头上、文字上对民族音乐现状有着如此精辟的论述,而且在学习二胡、琵琶、古琴等多种民族乐器基础上,又学习了小提琴、钢琴、铜管等多种西洋乐器及理论。他为民族音乐的前途、地位到处奔走呼号,并在自己出色的教学、创作、演奏、整理与改革乐器上,为民族音乐的发展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光明行》则集中体现了他这种不断求索、契而不舍、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精神,展现了他对革新民族音乐美好而光明的前景与愿望。当年刘天华演奏此曲说明书上的解说词(大意),确实道出了刘创作此曲的起因:“刘先生以外人多谓(讥)我国音乐萎靡不振,乃写此曲以证其误。” 他就是要以进行曲的坚定步伐,铿锵的节奏,明亮的音调,来证明中国音乐并非萎靡不振,而是有着光明的现实与前途。这首乐曲就是明显地借鉴了西洋进行曲的曲式与旋律特点,这只是在他的琵琶曲《改进操》中用过,在二胡曲中就仅此一首。说明他也从不回避借鉴西洋曲式与音调这一事实,而是抱着中外古今一切有用的东西,均可拿来为我所用的精神来进行创作。我们可以发现,刘每创作一首乐曲,总在继承传统与借鉴西洋音乐及乐器上,摘取有某些可借鉴与发扬的东西,融合到自己的创作之中。例如,西洋的三部曲式、进行曲式;西洋分解和弦音调;各种传统民间曲调;传统的散板节拍、西洋的3/8、12/8节拍;传统的调式转换、西洋的调性变化;西洋的升降音运用;古琴的绰注、泛音奏法;传统嵇琴与西洋小提琴的独弦奏法;小提琴的多把位、颤弓、同音移指手法,等等,可以说是不胜枚举。一首乐曲中常能发现有上述的多种结合运用,但总是有一种是较为突出的,为其他乐曲所不用或少用的。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他在乐曲创作、探索上的一些思路。关于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是我们学习刘天华创作经验的主要部分。看他是如何地化腐朽为神奇,化西洋为中国,化别器为己器;是如何中西不挡、融会贯通、各需就需、推陈出新的。

《光明行》的“行”字是我国古乐府中的一种诗歌体裁名称。当然,这个字看来与他吸收西洋乐曲“进行曲”曲式的“行”字不谋而合,但是,有心人一眼就可以发现,这显然是他有意的一种巧妙安排。实际上此“行”不是他“行”,但是字面上他们又是相合的。显然,此曲最大的特点就是借鉴了西洋进行曲式。旋律进行上又明显借鉴了西洋大三和弦的明亮特征。节奏上就是连续符点的运用,以突出行进步伐的坚定与铿锵。可以说此曲在刘创作的乐曲中,属于比较“洋”的一首。但是,我们为什么并不感到有那种“洋”味呢?这就是刘作曲手法的高明之处、独到之处。他把西洋作曲手法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调式音阶、旋法及演奏技巧,融会贯通地结合起来,也是他能够在中西的狭逢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的实证。是“推陈出新”与“中西结合”产生的能“算数”的作品,能说得上有所“进步”的作品。此曲有引子、四段及尾声组成,采用了民间音乐中的循环变奏(两个主题的变奏)手法,结合西洋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的结构特点而成。乐曲一开始的引子是一种步伐节奏,用顿弓演奏,作为主题出来之前的铺垫:1  1 1 | 1  1 1 | 1  1 1 | 1  1 1 | ,4小节很规整的。第一段的主题开头两个乐节用了三十二分音符的节奏形式: ,这是为了加强力量体现步伐的坚定性。主题后面旋律拉宽,充分体现出其光明性的特征来:。此段共16小节,是西洋式规整的乐段结构。接着,也是很规整的16小节,是上16小结主题的变奏发展,同时,音调的调式向属调变化。尤其是开始时选择高大三度音,进一步强调了步伐的坚定性:。虽然旋律以大三和弦结构为主,而民族特征就在于:一是以运用五声音阶为主,保持了民族性特征。二是当五声不够用时,运用调式变化出现7音(变宫为角)来扩大用音的范围,这样可以巧妙地避免直接运用七声带来的“洋”味。另外,对经过音的选择也颇为重要,使之在大三和弦光明的基础上,点缀着民族性的内涵。第二段转入下属调(G调),主题是非常富于对比的抒情旋律:。这也是很规整的16小节。就西洋进行曲的结构特点来说,它的总体节拍都是非常规整的,这是步伐行进所需要的。例如,主题用4、8、16个小节等。在旋律上则通常是由铿锵与抒情的两种主题旋律组成,即主部旋律与副部旋律相交替。前者体现人的实际行进步伐节奏,后者展现人内心的欢快与舒展的情绪。这就是虚实结合富于对比的展现。此曲的主、副部的旋律素材也比较统一。而且副部主题全用内弦演奏也颇为独特,具有内在的激情与积极进取的坚韧性。而后,又回复到主调(D调)反复。在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四、五度的调性变化,不仅使乐曲旋律的情绪渐趋昂扬,而且又避免了二胡乐器音域较窄的问题,这是根据二胡这一特定乐器而设计运用的。也可以说作者对京剧中二黄与反二黄四五运用关系了如指掌,因此,也就很自然地运用到他的二胡曲创作之中了。第三段又转入下属调(G调),主题旋律的变奏较为琐碎,说明行进步伐有所加快变化:  。旋律的四五度与八度的翻高翻低进行,似乎是在频繁地转换队形或是操练时此起彼伏的口号声,非常的生动而形象。在另一方面,又运用了3/4拍节奏较为奇特,而且镶嵌得如此天衣无缝堪称一绝,突出了转换队形时“转”的特征。接着,在下属调(G调)与本调(D调)上不断反复变奏,最后在本调(D调)上结束此段。第四段的主题较为委婉,最先在下属调(G调)上出现,然后再在本调(D调)上反复,通过调性对比情绪也渐明亮。在复奏引子与第一、二段,进入了尾声。尾声是开始主题的复奏,但采用了连续颤弓的奏法。这在以往二胡曲中从未运用过的。这里似乎象征着急行军的步伐而把乐曲推向了高潮。最后,运用明亮的分解大三和弦旋律,光明而辉煌地结束全曲。这种把交响曲的结尾用在二胡曲上,确实是前所未闻、前所未有的。这样大胆又新颖的处理,不是大手笔大作曲家是谁也不敢尝试的,也不可能用此写法的。

关于此曲的演奏,由于是进行曲式,因而演奏长音的用弓要饱满撑足,演奏顿音要果断但不能太短促。连续的顿音符点音符节奏,要有一种小军鼓击奏的理念,步伐行进的感觉。最后的颤弓演奏,自然要密集而均衡。长段的颤弓要注意用力的方法,要在松弛的基础上用力避免僵硬。另外,要随着旋律的轻响起伏用弓力度随之变化。

总之,《光明行》无论从作品的思想内容、曲式、调式、旋法、节奏和演奏技巧、艺术风格来说,都是独树一帜、别开生面的。达到了一个较完美的艺术境界,开创了二胡创作和表演艺术的一个新的里程。尤其是在当时民族音乐遭受蔑视、压制和扼杀的时代,二胡创作和表演还处在十分落后和原始状态的情况下,能出现如此“光明”的力作,不仅体现了刘天华本身追求光明的豪迈气魄,而且也使沉闷、衰微的国乐纷围中,出现了光明的展现远大前景的曙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