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影摇红》作于1932年。这是刘天华创作的最后一首二胡曲,28天后这位天才的作曲家就与世长辞了。此曲的曲名是借用宋词同名词牌而来的。“烛影摇红”原是北宋词人王诜《忆故人》首句的前四字:“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尊前谁为唱《阳关》,离恨天涯远。无奈云沈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当时著名词人周邦彦用它作为题名另作新词,后来就成为一个词牌了。刘天华用词牌来作为曲名,也仅此这一首。不仅说明刘古典文学的底子深厚,而且与用“吟、操、行”等一样,偏爱用古典曲式的用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用于此曲可能与内容偏于舞曲风有关,而且又是想象中的宫廷等室内演奏形式之故。据刘的学生陈振铎回忆,这首乐曲是在有一个美国音乐团体邀请他去访问演出。在行前准备完成《城市歌声》与《乙字调》等作品,并计划写满12首二胡曲编印一册出版。因此,那时先生的心情是非常愉快的,他憧憬着民族音乐的光明前景,企盼着有朝一日登上国际乐坛。他说:“预定从美国回来后,在两年中把西乐的修习完全结束,此后专攻作曲,整理国乐。”然而,这首旋律优美、动人心弦的乐曲,却成为刘临终前的绝唱。此曲是由引子、四段加尾声组成。引子的节奏非常自由:
。旋律由最高音从上而下具有一泻千里之势。从文学上讲,使人想到了词中领字的气势与作用。领字通常用去声字,因为去声字是一种由上而下的声调趋势。因此,“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当用去者非去则激不起”(《词律·发凡》)。例如:“看万山红遍”(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看”字;“望长城内外”(毛泽东《沁园春·雪》)的“望”字,不仅领出了后面的四字词组,而且念起来很遒劲有力。因此,此曲的引子是从最高音开始,一路下滑至低音,开始的
音就相当于词中的领字了。从歌曲上讲,如民歌常用曲首冠音形式,像“啊、噢、哎”虚词引出下面的旋律来,例如:“哎!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器乐曲就更是多见了。尤其是小提琴曲中运用和弦强音击奏,然后跳高八度一路下滑的奏法是很普遍的。刘在生前对小提琴名曲《魔鬼的颤音》就很欣赏,也经常拉萨拉萨蒂的《吉卜赛之歌》、圣—桑的《引子与回旋随想曲》等小提琴名曲,这对他的二胡乐曲创作是有明显影响的。也使人想到很多钢琴曲,如肖邦的《波兰舞曲》与《诙谐曲》等节奏鲜明的三拍子节奏;肖邦《夜曲》中令人陶醉的散板等,在此曲中似乎均可找到它们的影子。从绘画上讲,犹如中国画的大胆泼墨技法。先把墨汁潇洒地泼于纸上,然后铺张开来,形成枯淡浓湿的对比,这在中国画中是一种很有特点的画法。但是,没有一点魄力与娴熟的技巧是完全不能胜任的。此曲的引子就使人想到作画开始时的大胆泼墨,具有一种气势不凡的精神。然后进入到散板,在较低音区作迂回。同时,运用了变音以突出一种摇曳的情感。这里的节奏过渡与衔接非常重要,要顺其自然地渐渐慢下来。接着是上板节奏,犹如在歌唱前乐队先奏出两小节伴奏节拍那样。这里运用了12/8拍,这在以往二胡曲及民乐曲中都是从未运用过的一种节拍形式。显然是借鉴了西洋音乐而来,以突出一种舞曲风的乐曲风格特征:
。然后,第一段的主题出现,从8个乐节落音来看,分为两个4小节,都是由高入低的旋律进行:
;
。最后落于6音上,说明并没有完全终止而进入第二段。第二段是第一段的引伸发展,但花音节奏显然增多了,仍落于6音上而进入第三段。第三段的旋律则进一步向上拓展,既有断音:
,更有长大的连音:
。进入第四段的节奏就更为跳跃了:1 2
3 5 3 2 1 23 。尾声也是以连音节奏为主:
。整曲就是在舞曲风中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对于此曲的演奏,首先要习惯于3/8、12/8节拍这种搞民乐的人很少接触到的节奏形式,知晓这种节拍的轻重韵律,才能奏出其韵味来。因此,用弓上的轻重,尤其是连弓要有节拍轻重的感觉。凡具有停顿的地方要富于弹性。总之,要带有舞曲音乐演奏的特点。此曲作为刘天华的绝唱,则是在他创作众多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中,较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一首。今天的演奏也可视为是对刘在天之灵的一种慰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