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明是继刘天华、华彥钧之后卓有贡献的民间二胡演奏家、作曲家。在1995年3月北京纪念民族音乐家刘天华诞辰百周年的音乐会上,著名指挥家郑小瑛女士称誉孙文明是“与阿炳华彥钧可以齐名的我国非常优秀的民间音乐家”.他创作的《流波曲》为代表的七首二胡曲已成为二胡演奏的精品。
孙文明在1959至1960年期间曾到我院任教,我有幸曾向他作系统的学习,并将他演奏会的曲目请本院录音室录音保存。孙文明已录音的作品有九首,其中八首均已记谱,只有一首杂技音乐尚未记谱。根据现存的这九首乐曲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纯模仿音乐。如模仿评弹唱腔的《杜十娘》及模仿自然音响的《志愿军归国》,其中有火车开动的响声,火车汽笛的鸣叫声,敲钟之声,操练时的口号声,脚步声等等; 第二类是带模似性的乐曲,如模仿评弹乐器琵琶、三弦的演奏音响的乐曲《弹乐》,模仿洞箫音响的乐曲《箫声》以及模仿广东音乐小乐队演奏的乐曲《送听》等。第三是艺术性较强的创作乐曲,如《流波曲》、《人静心安》、《春秋会》、《四方曲》等。
从以上三个方面的曲目来看孙文明的二胡演奏范围是很广的,他需要的音量、音色的对比是很大的。大大地超过了一般二胡演奏的要求。它时而深柔如深夜的箫吟,时而发出火车鸣叫震耳的巨响,时而如珠落玉盘的弹跳声,进而是心潮起伏的叹息声,孙文明为了奏出这多变的音响与音色,他的二胡也采取了与众不同的装配。他的二胡是圆筒型的,而筒身比一般的二胡琴筒舟大一些,约9—9.5公分。其琴杆(铜制的)较长,琴码至下轸子的距离约62—63公分,比一般二胡长约5公分左右。千斤用钢钩子,高度不固定,但比一般二胡高。码子常用户火柴杆子折叠而成的,有时也用钢丝码。琴弦也较粗,一般用中、老弦。在码子到琴筒底部的琴面上不垫海棉、布条之类的东西,由于这些措施使他的二胡琴声洪亮而浑厚,但略显粗糙。因此他吸取了粤胡的持琴法,针琴筒夹于两腿之间。利用两腿夹琴的多少来控制噪音及音量、音色。这样的持琴法还可使高音区有较好的明亮度。如奏《志愿军归国》中火车鸣叫声及车轮滾动的巨响声时,琴面与右腿的接触面最少,使音量最响,而奏《弹乐》时,由于音乐多在高音区进行,就要让琴面与右腿的接触稍大些,以保持高音区的音色乾净清亮。
另外,在二胡定弦方面孙文明是十分多样的,在上述的第一类模仿音乐中,定弦的变动是十分频繁的。如他为了奏出火车汽笛鸣叫声的效果,他采用绞动轸子,改变琴弦张力的方法拉奏,鸣叫声十分逼真。
在第二类带模似性的乐曲及第三类艺术性乐曲中也有四种定弦:
1、五度定弦:如《流波曲》、《四方曲》、《春秋会》。
2、八度定弦(运用双毛弓):如《人静心安》、《送听》。
3、独弦演奏:如《箫声》。
4、无千斤(五度定弦):如《弹乐》。
以上四种定弦都有各自达到其特定的效果。
孙文明二胡演奏技法的特点:
一、左手演奏技法特点:孙文明十分擅长于模似音乐,在模似音乐中常在单根弦上灵活地运用换把滑音在行音区模仿唱腔以及各种自然音响。这种技法在他的音乐作品中也有所应用。其特点表现为:换把多、跳动大、滑音多、音区高等特点。
1、换把滑音:在他演奏的第二、三类的七首乐曲中,换把滑音几乎比比皆是。而换把时不用滑音的情况反而较少; 特别昊具有“广东音乐”风格的乐曲更是如此,因为“广东音乐也同样具有这种特点。如《四方曲》中的音符在上把音位范围内,是有意地用一指及二指换把以产生换把滑音,增加音乐的色彩变化。
2、多用高音区:二胡的传统把位分上、中、下、高四个把位,通常演奏多用上、中把位,其次用下把位,高把位较少用。而孙文明却经常在下把位或高把位进行演奏。甚至有的乐曲的开始就在下把位或高把位出现。如《弹乐》的开始就在高把位的第三指开始,而且整个乐曲的进行多在下把及高把位,而上、中把位的应用却退居次要地位。
3、常用大跳把:如《春秋会》中的一句内音符向上连续大跳,左手二、三指也连续向高音大跳把。
4、以三指代替四指按弦:在5—2弦或2—2弦的中把,外弦1(C2)按传统指法应该用四指按弦,而孙文明却多用三指代替,并利用三指下伸时的动势带出上滑音。
5、小六度指位的应用:在一般二胡演奏中常用三、四指按小三度,近观角、徵或按变宫、商或按羽、宫,称之四指伸指。而孙文明为了便于在高、下把位进行五声音阶与四指伸指结合起来即形成小六度指位,其指法是:一、二、三、四指各按角、徽、羽、宫四音。如《四方曲》中应用了小六度指位,演奏极为方便,因此把位虽然很高但音乐演奏仍十分流利。
6、小指倚音:在一般二胡的传统演奏法中,小指一般不奏装饰性倚音,而在孙文明的中雺是到充分的运用,特别在小六度指位中,小指奏倚音的情况出现更多。如《四方曲》中在三指的交替按音处均可用四指倚音加以装饰。
7、虚、实指的交替应用:虚指即左手指按弦的压力较小,其音色较纤细、透明,音色如泛音或近似泛音。实指即左手按弦的压力较大,其音色结实、浑厚。灵活运用虚、实指也是孙文明二胡演奏的重要特点之一。如《流波曲》中由于运用了虚、实指交替的手法,使音乐的色彩有了明显的对比,深刻地表现了心潮起伏的不平静的意境。又如《箫声》,为了奏出洞箫的清澈透明的音色,全曲均用虚指。
8、揉弦与不揉弦的交替使用:在孙文明的演奏中,揉弦的运用是十分简洁的,与刘天华的演奏风格显然不同。
二、右手的演奏特点:
1、虚弓的运用:在二胡的演奏中,弓子虚了常是指运弓方法上的一种毛病,而孙文明却大胆地在乐曲中运用虚弓.所谓虚弓是指运弓时弓子擦弦时的力度最小时所发的音响。孙文明利用这种弓法,配合左手的虚指连续奏出泛音或近似泛音的音色,再结合洞箫声式的揉弦,成功地创造出洞箫的音色,他演奏的《箫声》一曲即这种奏法的产物。这种奏法他又普遍应用于其他几首乐曲中,成为他演奏风格的重要特点之一。
2、弹弓的运用:孙文明在《弹乐》一曲中为模仿评弹伴奏乐器琵琶、三弦弹奏的颗粒性音响,创造了弹弓的奏法。其方法是,利用右手腕的弹性将弓子急速地向琴弦弹去,而后立即转用虚弓。这样其弓头像弹拨乐弹、挑之声,虚弓部分好像弹、挑后的余音。这种弓法在《弹乐》一曲中运用非常出色。这种弓法在他的其他几首曲子中也得到充分的运用。
除了这种弹后接虚弓的弓法外,还有弹后接实弓,及弹后接介乎虚、实之间的各种不同力度的拉弓。我们分别称之弹后虚、弹后实 、弹拉弓。这更是孙文明演奏的重要特点之一。
此外还有一种在二胡传统演奏手法中称为“压弓”的弓法,其演奏方法是先将弓毛压在琴弦上,然后右手腕很有弹性地拉出,拉出后保持弓毛擦弦的力度,其音响饱满有力。由于奏此弓法时弓毛需预先压住琴弦,因此只能用于乐曲的开始或休止后的音符,因此孙文明常于乐曲开始句或句逗间隔处用“压弓”。
综上所述,孙文明的二胡演奏从乐器的结构、乐器的装配到左、右手的演奏技法均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特点。他出色地运用右手的弹弓、虚、实弓、双毛弓等技法,配合左右手的各种指法,创造了自己独特的二胡演奏风格,尤以刚柔结合、虚、实对比、音色变化等方面,确有其独到之功,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