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欢乐的草原
潘方圣 华音网 2022-02-20

用二胡来表现草原,当然比起马头琴、四胡等似乎逊色一些,但这只是从乐器本身的音色等方面而言的。如果从演奏技巧方面来讲,二胡比起马头琴、四胡等拉弦乐器来,又似乎要丰富些。另外,描写草原的乐曲大多运用羽调式,因为羽调式常就具有一种田园的风光色彩,草原更是田园风光无边无际的延伸。那辽阔的、一望无际的草原,孕育着强大的生命力。歌颂生命的歌儿不绝于耳,故而蒙古的长调短歌历来十分吸引人。无论是马头琴、四胡等乐器,也极尽模仿歌声之能事,因而表现出独特的装饰音与颤指等的运用特色。这样,二胡在表现这一类乐曲时,也尽量借鉴马头琴、四胡等的奏法,成为描写草原乐曲的显著特点之一。

《拉骆驼》 曾寻编曲于20世纪50年代,这是二胡上最早描写草原的作品之一。乐曲共分为四段。第一段是徐缓如歌的【慢板】,羽调式的旋律具有典型的草原风格。开阔、舒展,尤其是借鉴了马头琴奏法的泛音,具有一种朦胧感,更增添了草原的魅力。似乎是牧民们牵拉着骆驼行走在草原上,一派“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蓝天、白云、绿草、色装的景像,辽阔而宁静:

第二段是一短小的旋律,更为开朗、辽阔。运用三连音的节奏和颤指,着力表现广袤草原上的秀丽风光。这种装饰颤指是最富于蒙古风味的。第三段是轻快、欢畅的【快板】,旋律富于歌唱性,也具有舞蹈的性格:

这一主题呈示后是同一曲调的16分音符的加花加双,着力体现出牧民们欢快的情绪。接着,再回到主题的呈示,构成整个【快板】段落。这一段似乎是牧民们在骆驼比赛,看谁驾驭的骆驼跑得快,这是庆祝丰收的那达慕盛会上最精彩的一幕。第四段是再现部,牧民们似乎又恢复到了平时宁静的生活之中。

此首乐曲开创了二胡描写草原生活的先声。由于此曲标名是“拉骆驼”,所以演奏【慢板】时运弓要饱满、凝聚些,有一种骆驼载重行进时较为稳重、踏实的感觉。演奏泛音则要有一种开阔、朦胧的意境。演奏【快板】时运弓要跳跃些,但速度不能太快,太快了似乎有骑马之嫌了。

《在草原上》 朴东生创作于1956年,1957年出版乐谱。这也是二胡上最早描写草原的作品之一。乐曲最大特点就是率先引进了西洋同主音关系大小调的作曲手法,这在当时创作二胡曲中所未见。不仅那时还未有人借鉴过这种手法,而且那时在二胡上也是刚开创了演奏6-3调(F调),故而有别开生面之感。由于二胡只有两根弦音域不宽,这是二胡乐器的主要缺陷。作者很早就觉察到这一点,于是,就运用他早年在东北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以及中央音乐学院前苏联专家班上学习到的西洋作曲手法,运用到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创作中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曲就是利用二胡6-3的内空弦6音,作为常用调D调的1音,很自然恰切地达到了扩大音域、音区运用,使乐曲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乐曲由短小的引子开始,辽阔而开朗,在扬琴简短的前奏后,二胡以慢速奏出了带有草原旖旎风光的旋律:

这是个四句式的乐段,第一、二句运用了对句。在技巧上吸收了马头琴和四胡的的奏法,增强了乐曲的草原韵味。似乎描写了一望无际的广袤草原生气勃勃,散发着青青草地的浓郁气味,这是给人在草原上的第一个深刻印象。接着,运用二胡的高低起伏的连奏旋律,仿佛是在春风的吹拂下,茂盛的茫茫青草似波浪起伏,滚滚扑面而来:

接下来在内弦上奏出优美的主题旋律,似乎是在描写了自然风光以后,转入对人们内心的刻画。在草原上发生的一切,乃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变化,新中国的成立使具有翻身感的牧民们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然后,又在外弦上高八度复述了这段主题旋律,情绪更为开朗、自在。于是,马上又进入了【快板】,紧促的节奏与连绵的旋律交叉呼应,而热情、奔放的曲情又具有一种内在的喜悦感:

紧接着是运用后十六分音符的“马蹄型”节奏旋律,象征着牧民们骑着马儿奔驰在草原上雄姿英发。然后,柔美的旋律是他们唱着歌颂新生活的歌儿,悠扬而舒展,表达了牧民们无比喜悦的心情:

然后,运用分解乐句的形式,以及十六分音符的急促节奏,把情绪推向高潮:

这时,乐曲由d小调转入了D大调,旋律变得辉煌起来。大三度音程进行及弱起的抑阳格节奏推进,使旋律充满着阳刚之气。虽然二胡上是不太容易来表现这种阳刚之气的,但是,作者通过同主音的大小调关系,着实帮了二胡乐器的大忙,使它的音色明亮而坚挺起来:

这一段旋律性较为长大,尽情地抒发了牧民们的欢快喜悦之情。然后,又转回d小调,乐曲再现了前面【快板】的旋律而有所发展。而后,出现了热烈奔放的切分节奏旋律,乐曲在急速的十六分音符推动下形成高潮:

最后,在极高的把位上,以密集的十六分音符顿断,然后以号角式的旋律,干脆利落地结束全曲:

此曲的曲名提示,是一个“站”字,似乎是作者站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目睹大好的自然风光和人们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出由衷的感叹那样。以汉族的二胡乐器,采用少数民族蒙古族的音乐语言,借鉴西洋的作曲手法,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现今二胡乐曲上的新技法层出不穷,但是要取得动人的艺术效果,还是要在中西技巧融合上下功夫。将西洋作曲手法与我国民族的曲调结合起来,就能极大地增强乐曲的表现力。

《奔驰在千里草原》 王国潼、李秀琪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虽然乐曲也采用F调6-3定弦的羽调式,但与上一首《拉骆驼》不同的是,此曲突出了骏马“奔驰”的动感形象。乐曲一开始是颇具号召力的,速度较为自由的引子:

号角声的音调中,还运用小三度的马嘶声,非常的形象生动。接着,【一】主题旋律是轻快而富于推动力的,表现了骏马奔驰在草原的雄健形象:

这一主题旋律首先是运用了前八分音符加后两个十六分音符的所谓“马蹄型”的节奏,还伴随着顿音的运用,把骏马奔驰的状态形象地呈现出来了。其次是运用对句,加上后两句构成起、承、转、合四句式的乐段。以后又运用乐句的分解与综合以扩展乐段,构成主题的首次呈示。接着,基本上以主题旋律,拉开音距来表现骑马手们心中的喜悦心情,音调颇为悠扬:

在经过一段由慢渐快,节奏颇为自由短小华彩段后,乐曲转入了【二】段。此段是运用中速,旋律富于表情,描写了牧民们的短暂休息,心中却充满了对草原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幸福的追求与向往:

此段旋律的特点就是音程上下跳动的幅度比较大,也是运用起、承、转、合四句式的乐段。在更为深情地局部变化复述了乐句之后,出现了【三】的再现部,情绪更为欢快而跳跃。而中间舒展的乐段也更显出骑马手的自豪感,最后在连续抛弓的急速马蹄声中结束全曲。

在演奏上值得指出的是,王国潼的演奏素以稳健、精准见长。他的舞台演奏就像与录音一样,这是追求完美的结果。因此,当今对于演奏技巧内容表现与肢体动作表演,内在与外在的统一问题往往有所偏颇,有较多偏向于外在肢体动作表演的倾向。应该说像王氏那样,以内在功力为主,自然地赋予一定的肢体动作,这是较为完美的效果。如果一味地依靠外在的肢体动作表演,不免有哗众取宠之感,实在是不可取的。

《草原新牧民》(刘长福曲) 也是一首采用F调6-3定弦的羽调式乐曲。一开始的主题旋律朝气蓬勃,音乐语汇更为马头琴化:

下面是富于对比性的段落,犹如牧民们心里在歌唱,歌唱美好的生活:

这是一段四个乐句的乐段,经过变奏进入【中板】,旋律更为深情,带有歌颂的性质:

而后,出现一段节奏自由的、赞美性的华彩乐段,由于竭力模仿马头琴及四胡等上的装饰奏法,使其蒙古音调的风味更足了:

大量的装饰音加上繁多的颤指音,尤其是后颤音更具有蒙古歌喉的特色。接下去用特殊的弓指法技巧来模仿马嘶与马蹄声后,再现了乐曲的主题旋律。而后,转入ЬB调运用充满激情的音调来抒发心中的喜悦,旋律开阔又豪迈:

最后,又转回F调,旋律不断上行,运用抛弓与顿音模仿马蹄声,表现了牧民勇往直前、坚定前进的精神:

综上所述,二胡上演奏草原风格的乐曲,要多听听蒙古的歌曲,知道他们的颤音是如何运用的?它的音程、音高特点在那些方面体现出来?乐器上要多学习马头琴、四胡等演奏方法。像打弓杆及左指拨音等指法,最早就是来自于四胡的弓指法技巧。学习这些演奏方法对丰富二胡的技巧奏法是有很大帮助的。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