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浓郁乡情 炽热似火 二胡曲《怀乡行》《豫乡行》《故乡行》析
华音网 2022-02-21

乡情对于每一人来说,是永远抹不去的一大心结。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处境,对乡情来说炽热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有的人对孩提时的情景记忆犹新;有的人在外颠簸多年,一生坎坷,对乡情犹为炽热。但不管怎样,故乡的眷恋总是带给人较为美好的回忆。在二胡曲中也有一些表现乡情的乐曲。这里介绍三首,由于人生的处境不同,地方风俗也不相同,因而,乐曲表现的内容与韵味也各不相同。

《怀乡行》(陆修棠曲) 作者是我国20世纪著名的二胡演奏家,曾被称为“南陆(修棠)北蒋(风之)”。此曲是陆氏的处女作,也是最富盛名的代表作,发表于1936年。陆氏是江苏昆山人。昆山原是长江三角洲人杰文秀之地,但20世纪上半叶正值日寇侵略,民族遭殃、生灵涂炭。陆氏也背井离乡、颠沛流离,深深感到国土沦丧、民不聊生的痛楚。于是,写下了这一首充满对家乡美好的眷恋,对沦为亡国奴的悲愤。他在乐曲说明中写道:“这是作者作客他乡时,对故乡美丽田园的怀念,对田园遭受敌人蹂躏的痛恨和对重返家乡的期望。全曲以沉思回忆的感情开始,而在悲愤怀念交织的情绪中结束。”乐曲的引子非常的简洁,只是几个长音,但在扬琴伴奏的衬托下,确实表现了一种沉思、回忆的意境:

虽然只有几个音,但由于较缓慢的装饰音运用,加以运弓的滞缓,当然还有二胡特殊的音色,就把这种沉思、回忆的意境充分表达出来了。接着,就是【慢板】的主题旋律,这个主题旋律,似乎与20世纪初开始的学堂歌曲《苏武牧羊》的音调有些相似。那就是运用民间江南丝竹中的“凡忘工”的手法,用清角音(4)不用角音(3),不仅使乐曲颇具古意,而且确实有一种低沉、悲愤的成分:

这个主题旋委婉缠绵、无限深情,音符时而紧凑、时而稀疏,又运用了音调模进和顶针的一些手法。尤其是顿音的运用似乎有一种悲痛之极梗咽在喉的感觉,仿佛既是在无比思念自己的故乡,又表现出一种对流离失所、颠沛人生的痛楚与愤慨。接下去是【快板】,基本上也是在【慢板】主题旋律上的紧缩、变形与加花发展,表现了一种急切返回家乡的迫切心情:

在旋律作了连续两个八度翻高之后,旋律拉开并层层下落,速度放慢再进入尾段:

整个【慢板】旋律的音符节奏,似乎有着刘天华乐曲的影子。看来刘氏对上世纪20、30年代的二胡创作,确实有着相当的影响力。乐曲最后的【极慢板】仍是主题旋律的演化,但更为深切地表现出一种思乡之情。

陆氏创作的此曲,我们可以发现他的演奏上的一些特点。例如,他对乐曲处理特别的细腻,这可能与他出生地的性格有关。生长在江南苏州地区,苏州人细腻性格的特点在此曲中也暴露无遗。另外,他很善于运用小指按音,这当然与滑音有关。还有他的运弓平稳而富于内劲,这对于乐曲的内容表现也是至关重要的。

《豫乡行》(宋国庆曲) 这是一首带有河南风味的乐曲。乐曲一开始就切入主题,欢快而热情:

这个主题明显带有河南梆子(豫剧)的韵味,演奏上更是大量借鉴了坠胡的演奏方法,包括各种滑音、装饰音以及运弓的特点。看来如果不熟悉坠胡的演奏方法,要演奏好此曲是比较困难的。例如,像这种回音加滑音更是坠胡技巧的特点:

回滑音在北方的一些胡琴,如京胡、板胡等上运用较多,但操作方法有所不同,像京胡上滑动的幅度稍大,而板胡上常以衬音运用为主等。而后,运用切分节奏与小七度大跳音程来表现欢快跳跃的情绪。甚至还运用了豫剧的唱腔,力大气足,爽朗而豁达:

整个第一段【快板】段落,大概是描写了踏上回到家乡的路,心情无比的舒畅而兴奋,一种兴高采烈、兴致勃勃的表现。第二段是【慢板】带有叙述性,这不是在作新旧社会生活的回忆对比,而是对家乡的亲情,母亲的叮嘱、儿提时的玩耍,同学们的友情等,沉浸在一种幸福的回忆之中:

之后还有节奏自由的华彩性抒情段落,表现出一种温馨、甜蜜的情感:

最后是再现部分,主题旋律更为欢快,在急速的十六分音符的推动下,尤其是运用半音下降旋律及打指,把乐曲推向高潮而结束:

此曲极富河南地方音乐色彩,表现了豫乡人民热情、开朗、乐观的性格特征。每一个游子回到故乡时,总有一种浓浓的归属情意,对家乡的一草一木,对家乡人民有一种说不出的亲情感。在此曲的演奏上要特别注意滑音的表情意义,以及快速换弦及弯柱等技巧的运用,这在一般二胡上运用不多,有独到之处。

《故乡行》(孙广海、李乃平曲) 这是一首取裁于东北民间音调素材的乐曲,自然故乡之行就是抒发了对东北黑土地的眷恋之情。乐曲的引子深情而向往地,二胡旋律的节奏较为自由:

接着,是【小快板】的主题旋律,比较轻松欢快:

然后,是主题旋律富于对比性的舒展音调:

这样,不断地运用节拍的分解与综合,以及切分节奏,推动着乐思不断向前发展。然后,运用突慢,使乐曲进入叙述性的【慢板】。其旋律仍是前面【小快板】的主题旋律,则是把节奏放慢。如果说【小快板】商调式的主题旋律还比较欢快的话,现在把节奏放慢后,就显露出一定的凄苦成分。特别是#4音的运用与上一曲《豫乡行》中的不同,多少带有点伤感的意味:

这一主题似乎带有山东民歌《沂蒙山》的若干因素,在这里仿佛是回到故乡后,时过境迁回忆起了当年闯关东的艰辛。但一下子又看到今天生气勃勃的景像,心情马上开朗喜悦起来了:

特别是颤弓的运用,仿佛有一种喜极而泣的感觉。家乡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怎不叫游子欣喜而感动呢?接着,是一段转入属调的自由华彩乐段,描写了家乡的山山水水,流水淙淙、鸟语花香,游子沉浸在美好的遐想之中:

最后,也是主题段落的再现,在一连串十六分音符的推动下,旋律马蹄型的由高入低、由低入高,形成高潮结束全曲:

从上三曲中,我们可以领悟用二胡来表现这一类的题材,确实是有它的优势。其实,二胡本身独特的音色,地方音乐的语汇,就是一种对游子们永远抹不去的记忆。我国的地方戏曲众多,伴奏胡琴的色彩丰富,听到那一种胡琴的声音,必然会引起对方言方地的依眷和向往。而把各种胡琴集中到二胡上来表现,也是色彩斑斓、丰富多彩的。一把二胡在手,人生的悲、喜、苦、乐,通过指间散发心中无限的感慨,这是中国式二弦乐器上的功能特色也。

阅读